标题:
[陶立璠]妈祖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打印本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9-1-1 10:08
标题:
[陶立璠]妈祖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妈祖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央民族大学 陶立璠
民俗学研究中有一类民俗事象叫做“民间信仰”。多年来,信仰及其习俗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是一个禁区,讳莫如深。究其原因,大概是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引起警觉。对于宗教信仰,国家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加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六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无神论”思想的深入宣传和多年来“左”的思想作祟,信仰往往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到批判。本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不乏信仰类文化遗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中,曾出现过凡属信仰类“非遗”项目,如庙会等,被拒之名录之外的情景。当时还出现过为“祭祀”正名的事。如黄帝祭祀、炎帝祭祀,女娲祭祀、关公祭祀等,在进入名录时,“祭祀”一词一律改称“祭典”。查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俗类,就可以看到“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太昊伏羲祭典”“成吉思汗祭典”“妈祖祭典”等,这些都是被正名后,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之后的国家名录评审中,也回避“信仰”一词,而用中性词“信俗”代替,这样一大批如庙会之类的信仰文化,得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妈祖文化成了全人类,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属的精神财富。因此可见,在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中,意识形态对民间信仰的作用显而易见。其实,就其“信俗”一词而言,如果要给个准确的定义,无非是民间“信仰习俗”的缩称。它和“民间信仰”应该是同义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信仰”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正确对待民间信仰,尊重民间信仰,尊重信仰传承中的文化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天津天后宫,是中国北方妈祖信仰的重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文化的传承地、保护地,自然享有世界妈祖信俗传承、保护地的盛誉。
“妈祖信俗”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明它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这种荣誉不是轻易获得的,更不是由国家评审得来的。它是自宋代以来,经历将近千年的历史,由民众的信仰成就的文化创造。2009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有条件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为,《妈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录的条件或理由有5条:
(1)“妈祖信俗”被不同社会团体认可为身份认同以及连贯性的一个符号,并且数个世纪以来代代相传;
(2)“妈祖信俗”纳入名录将促进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瞩目度,并且提高其国际层面的受关注度,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3)该申遗活动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现行的、计划中的措施,以确保申遗活动的切实可行性和成功概率,例如调查研究、提高关注度并建立一个保护组织,从而展示了多方对于保护申遗对象的重视和努力;
(4)本次申遗活动是由社会团体组织、乡村的委员会和各个妈祖庙首先发起的,他们通过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文化遗产、审查提名文件的内容、接受采访以及规划保护措施等行为参与了申遗的过程;他们表现出对申遗对象自发的、事先获知、重视的同意态度;
(5)该申遗对象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直接监管。
这里有一些关键词和提示是很重要的。即妈祖信俗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文化符号,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其次,妈祖信俗进入世界名录,提高了对它的世界关注度;其三,妈祖信俗的申报是由民间发起的,他们是保护的主体;其四,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其五,妈祖信俗作为文化遗产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监管。天津妈祖文化,成为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符合以上条件。关键是在成为国家级和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如何传承和保护“妈祖信俗”。
天津是妈祖文化北方传承重镇,在妈祖信俗传承和保护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从保护现状而言,天津妈祖信俗的传承是以宫庙(天津各处的天后宫)为载体的。以妈祖信俗的整体内容而言,包括了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有关妈祖传说在内的一切与之相关的内容。当然也包括了天津妈祖信俗传承人及其传承群体。
关于祭祀仪式,天津妈祖信俗分宫庙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宫庙祭祀又分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日常祭祀是由妈祖信众到妈祖庙向妈祖神像行礼膜拜。献花、点香、奉献贡品、跪拜,求子或祈求平安纳福。宫庙祭祀则有一系列的仪轨。在特定节日都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如妈祖诞辰日,妈祖升天日等,要举行妈祖巡游和各种皇会和花会展演。天津的皇会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天津妈祖信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皇会是天津人的创造,形式多样,内涵博大精深,是天津人传承既久的习俗,是妈祖祭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国家的大力保护。不应该将其仅仅作为表演形式,出现在祭祀活动中。天津妈祖信俗的完整保护,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示的,应该是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有关妈祖传说的完美整体。因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关于“妈祖俗信”的批示文件,充分肯定了妈祖文化的民间性质,肯定了信众对申遗、保护对象的自发的、事先获知和重视同意的态度。政府的职能是监督管理。由此可见,妈祖文化的保护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保护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在妈祖文化的保护中,政府的责任很明确,就是要保证如上“妈祖信俗”活动能完整进行。要知道,妈祖文化的灵魂是信仰,是对神的信仰和膜拜。没有信仰的妈祖文化是不可思议的,也不可能使妈祖文化如此辉煌,成为国家的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祭祀,表达着信众的精神寄托和期望。妈祖信俗内容的完整体现,是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妈祖信俗,有不可易动性和不可移动性特质。比如祭祀仪式是有一定规制的,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宫庙是神圣的祭祀空间,庄严而肃穆,不可将其变为广场祭祀,广场表演等;民众的信仰是自发的,怀着虔诚崇高情怀的。历史上,无论是国内妈祖宫庙,民间祭祀,都是信众的盛大节日,是民众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不可否认,目前在妈祖信俗的传承和保护中,政府角色定位的模糊,使许多保护工作带有政治化、政绩化、表演化、旅游化、商业化倾向。这不单存在于妈祖信俗的保护中,同样存在于黄帝祭典、炎帝祭典、女娲祭典等信俗保护中。有些还强制增加了许多非“妈祖信俗”的内容。
妈祖文化延续上千年,发展到今天,如何看待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取向上。今天的妈祖信仰和历史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从信仰的主动性变为保护的被动性。这不仅表现为民间信仰的逐渐淡化,而且官方的导向也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信仰习俗的如何保护上,官方和媒体的声音显得很强势。这在历次举办的妈祖文化论坛的议题中,明显地体现出来。我举个妈祖信仰之外的例子。
记得2008年在河北涉县召开“中国女娲文化首届高层论坛”时,女娲信仰就曾被赋予许多新的含义。当时的会议《邀请书》中申明,论坛的举办要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要探讨女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提升女娲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等。由此可见女娲文化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时间过去了8年之后,2016年,涉县再次举办女娲信仰论坛。这次的论坛《邀请书》又再次申明“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为传承和弘扬女娲创世立业,博爱仁慈的人文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传承女娲精神,弘扬孝道文化”,建议将女娲信仰申报设立“中华母亲节”。这些议题都是在重新审视女娲文化的价值观。如何给女娲信仰赋予新的时代的含义,以示和传统价值观的区别。细想起来,这种会议八股或论坛八股,屡见不鲜。这是将党务宣传与民间信仰混为一谈,既贬低了宣传工作的严肃性,又亵渎了民间信仰的神圣性。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一般来说,妈祖信俗肇始于宋代,经历元、明、清各代、繁荣昌盛起来,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它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和信仰特质。历史上随着海运的兴衰,妈祖信仰走出国门,遍布世界。“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如今妈祖信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中国人的骄傲。因此,完整地保护妈祖信俗,使它不走样,不改变民众诚信信仰的生态环境,是传承人和传承群体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
(本文是2018年9月在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论坛上的发言)
[1]“妈祖信俗”申遗成功专题:
http://www.ptwhw.com/?post=4580
作者:
宁锐
时间:
2019-1-1 14:49
标题:
[陶立璠]妈祖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它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和信仰特质。历史上随着海运的兴衰,妈祖信仰走出国门,遍布世界。“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海洋民俗文化当是一个重点课题呀!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19-1-4 08:50
谢过老寿星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9-1-4 09:32
祝福二位老前辈!学习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