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书评】《消失的搭车客》书评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18:39     标题: 【书评】《消失的搭车客》书评集锦

文/陆慧玲

       作为都市传说研究的开山之作,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的《消失的搭车客》(The Vanishing Hitchhiker)一书,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出版以来,便广受关注与好评。中国学者李扬、王珏纯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最早将此书译为中文。2006年,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瑞琳任该书编辑,“都市传说”这一概念术语开始更多地进入中国民俗学者,尤其是传说学者的视野。2018年9月,时隔12年,该书由北京魔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联书店联合再版,借助互联网自媒体的传播效应,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甫出版即名列京东、当当网文学类销量榜第一名。中译版面世的12年来,学界同仁、读者发表了诸多关于《消失的搭车客》的书评,角度各异,见解精到,引人深思。笔者特将诸位前辈的书评汇集于此,以便学习、交流。

[attach]38722[/attach]

《消失的搭车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attach]38723[/attach]

《消失的搭车客》,三联书店,2018年9月版。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1:39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19:01     标题: [施爱东]都市情绪的下水道

文/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近十几年来,令人毛骨悚然的都市传说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颇为流行,但在美国民俗学界,学者们早在1940年代就已经开始大量搜集此类传说。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便是美国都市传说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作者在前言中介绍说:“本书融会了学者们有关最著名的一些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同时辅以我个人搜集的资料和学生们的作业,我们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

       布氏研究认为,不管一个传言或故事听起来是多么的活灵活现、奇异怪诞,但一经寻根究底,其真正的民间特质就会显露出来,与失踪的宝藏、地下的财富、预言、幽灵、罗宾汉式的江湖英雄等古老传说相似,“即使是‘消失的搭车客’这样的鬼故事,其发生背景也由19世纪的马车上转到了当今的汽车里,从而继续散发着故事的引人魅力。”当代都市传说虽然在形式上传承了古老传说的衣钵,但是在主题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古老的民间文学有许多值得赞赏的人文传统,比如,同情,抗争,奋斗,成功;弘扬善的力量,赞颂美的事物;弱者战胜强者,正义打败邪恶。但在布鲁范德此书的200余案例中,以上这些正面的主题完全不见了。通读全书,我们基本上只能找到四种情绪:恐怖、恶心、怨恨、尴尬。

       恐怖传说差不多占据了该书的一半案例。此书书名即使用了其中一个恐怖传说的标题——消失的搭车客,讲述一位搭车人在半途中突然消失的恐怖故事。这类传说是当代都市传说中最为流行的类型,在中国当代都市传说中,也有大量与此类似的传说,如王杰文在《民俗研究》上发表的《乘车出行的幽灵》即属此类。这类传说总是指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经历了一段奇怪的时间之后,发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消失”,而事后总是会有一位知情者暗示这是一出恐怖的灵异事件。“死亡之车”则讲述某人买了一辆便宜的二手车,可车厢内永远飘散着一股尸体的异味。“幽灵客机”则把这一封闭空间转移到了空中的客机上。

       其次是各种恶心的事件。这一类传说主要讲述一些危险或丑陋的动物出现在那些本不该出现的场所,它也很可能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如“头发里的蜘蛛”、“肯德基的油炸鼠”、“下水道里的鳄鱼”、大型商场中的“毯中蛇”等等。另外,就是有关各种动物或人的“尸体”被误盗、误食的恶心事件,如“包裹中的死猫”、“丢失的奶奶”。一个人把奶奶的遗体火化后,将骨灰邮寄回家,结果,收到包裹的亲戚们回信说:“谢谢你寄来的上好的咖喱粉,现在我们做什么菜都放它。”

       再次是关于发泄怨恨的事件。出于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信任与相互敌视,人们常常采取报复的行为来对待那些想像的敌人,如妻子故意把花心男人的保时捷以极低的价格卖给陌生人、受到损害的顾客到处派发厨师据以赚钱的蛋糕配方、水泥卡车司机把整车的水泥倒进了他想像中的情敌的豪华轿车,诸如此类。

       另外就是那些尴尬事件。“尴尬”的危险系数小一些,但同样是一些使主人公身心受到损害的事件。一个成年男子或家庭主妇无意中将自己的裸体暴露在了公众场合、一个约会中的女孩在最应该展示美好仪态的场合放了一个响屁、一个公众人物在一个庄重的重要时刻发生了严重的口误。

       一位上司在他生日那天受邀来到漂亮女秘书的家里,当女秘书暂时离开的一刻,这位上司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脱得赤条条一丝不挂,结果房门洞开,他的妻子、孩子以及那个女秘书手捧生日蛋糕唱着“生日快乐”从里面走了出来。诸如此类,体现了城市生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每一个人随时都处在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危险之中,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各种生活的陷阱。

       虽然布鲁范德认为现代都市传说具有与古老传说相似的传播形式,其叙事结构、内在逻辑,以及我们称之为“母题”的这类传统核心因素仍然保持不变。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现代都市传说中,都市人的情绪已经逐渐丧失了那些积极向上的力量,剩下的只是焦灼与不安。都市传说成了人们排泄都市情绪的下水道。



文章来源:
《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05期,第110页。

注:文章发表时有所删减,原文全文载于民俗学博客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action-viewspace-itemid-21975.html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1:41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21:24     标题: [赵静宇]生活在传说之中

原标题为:生活在传说之中——评《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

文/赵静宇(北京师范大学)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记录了保姆长妈妈讲的一个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使得鲁迅夏夜乘凉时不敢去看墙上,并领悟到“做人之险”。小时候,我们也有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夜晚听长辈讲一两个鬼故事,裹在被窝里暗暗发抖,外面风吹草动都惊起一身冷汗。然而这经历是愉悦的,所以第二天还会要求“再讲一个”!

       年纪大了,知识丰富了,但对这些传说的爱好依然未变。只是那些“美女蛇”无法再吸引和满足我们,祖母的故事已经褪色。我们这些当代社会见识多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开始青睐于各种各样的都市传说。《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一书搜集了流传于美国都市中的最著名的一些传说,并揭示出这些当代的民间叙事的模式以及这些新传说中主题的心理意义。

       我们都爱听新奇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中,绝大部分是带恐怖色彩。在《消失的搭车客》一书中,作者选取的二十几个流传于美国都市的传说中,大半与死亡相关。如男友之死、死亡之车、路边幽灵、后座杀手、室友之死等。这些恐怖的故事不同于其他,是流传于都市中的当下的故事。传统宗教背景下的恐怖因素已经离我们远去。如作者所言,这些传说不仅是“人们信以为真或可信性较强的故事”,而且是“新近发生的、与芸芸众生有关的故事”,传说的开头,多显示出这种特性。而这两点,使得都市传说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下世界的距离感消失。如在“男友之死”这一传说中,“这事就发生在几年前,就在59号公路往假日酒店的岔路上”,很明显,这里的“几年前”是讲述者与听者经历过的时间,“59号高速公路”是讲述者与听者都熟悉的地点,这种熟悉的时空感,给人一种“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或许也会遇到”的感觉。或者是通过“这个故事是听一个朋友讲给我听得,朋友是大约一年前从收音机的新闻节目听到的,确有其事”这样的叙述方式,消除听者对传说真实性的怀疑,这里的“朋友”、“收音机的新闻节目”以及“确有其事”,都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告诉听者:我信息来源可靠,你要相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听者与故事的距离感消失,置身于故事发生的时空,这大大增加了传说的恐怖气氛。同样的手法,我们经常可以在恐怖电影中看到。比如说美国翻拍日本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和《咒怨》,便或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挪到了美国,或将故事的主人公换成美国人。而我们通常认为的日韩的恐怖电影之恐怖远甚于美欧的恐怖电影,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们与日韩同属东亚,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对我们来讲,西方阴森的地狱和撒旦远不如鬼魂恐惧。

       确凿的时间人物和地点,其实很难使我们的理智接受这些“假语村言”是真实的,打动我们的是都市传说中另外的一些东西。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人们喜欢听一个好故事而不过分追究其由来”,而“传说满足了人们的某些需要”。这些传说真实得传达了我们的喜恶与内心的焦虑。如少年恐怖传说系列,现实的背景和合情合理的内容潜在得叙说着少年某一时期对自己的担忧:走出家门,进入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无论是心理还是胜利都不够成熟,无法抵御来自外界的伤害。而计时保姆系列传说,则反映了孩子的父母对将孩子交于计时保姆的担心:保姆是否负责任得照顾孩子和保姆是否有能力保护孩子免于受伤。这些另我们颤抖的恐怖传说,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使我们内心的焦虑得以舒缓和部分的释放。大众传媒也很好得利用了这些恐怖传说。美国恐怖电影《我知道你去年做了什么》中恐怖男人的原型便来于都市传说中的“钩人”,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钩子使我们心惊肉跳。而2006年美国新出的恐怖电影《电话惊魂》显然以“孩子的计时保姆与楼上的男人”这一传说为蓝本。

       阅读这本书,总能唤起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在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在流传着。如译者在《译后记》中说提到的名为“最后一班车”的传说。而该书中提到的“肯德基的油炸鼠”在我们中国的版本则是肯德基所选用的是长期服用催长的激素、长着三四个翅膀的食用鸡。类似于此的本土传说也有很多,如火腿肠是用火葬场的人肉做成的等等。这些例子举不胜举。各种各样的都市传说通过传统的口头言说和新兴的大众传媒和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真实传达了创作者和传播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心理。

      《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所以既“学术”,又“畅销”。如果你想放松一下,读几个故事,那么可以在茶余饭后,在睡觉前,拿起这本书,读上几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如果你要做严肃的学术研究,那么这是一本了解当代都市中希望、恐惧与焦虑心理和当代民俗的绝佳文本。而译者纯熟的翻译技巧,不仅“辞达”,而且“传神”,晓白明了的词句,使得我们得以与此书亲近。



注:文章发表于《全国新书目》 2007年第12期,发表时标题为《领悟传说的魅力》,内容亦有所删改。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3:13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21:35     标题: [陈梦溪]都市传说背后藏着什么?

文/陈梦溪

       这个故事我小时候听过,同样是个女孩,同样消失在后座,不同的是女孩是十年前去世的,而那条路就在我生长的那个城市,这就是美国民俗研究学者扬·哈罗德·布鲁范德所收集的103个美国都市传说故事之一的《消失的搭车客》。布鲁范德认为,无论你是否生活在美国,汽车后座杀手、消失的末班公交、幽灵客机、快餐里的油炸鼠、车厢里的裸男、吊死的男友、钩子杀手、下水道里的鳄鱼……这“103个令人头皮发麻的故事,你至少听过5个”。

      《消失的搭车客》是一本关于美国“都市传说”的著述。书中融会了有关广受欢迎的著名、搞笑、离奇、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本书可以给喜欢讲惊险、鬼怪、恐怖故事的嬉皮读者提供说不尽的故事素材,是绝佳的培养和刺激读者幽默感的教材。

       作者布鲁范德被称为“都市传说先生”、“民间侦探”,美国著名民俗学家,曾任美国民俗学会主席、《美国民俗杂志》主编,其代表作《美国民俗学概论》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好评。布鲁范德涉猎的领域相当宽泛,但影响最大的治学领域,是他在都市传说方面所做的开创性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他陆续出版了多部都市传说著作,除了《消失的搭车客》,他的“都市传说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段子里的美国: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和《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均为暂定名)也即将出版。

       何谓“都市传说”?《都市传说百科全书》译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民俗学博士研究生张建军认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都市传说”也被称为“当代传说”或是“现代传说”,在更早以前则被称为“都市信仰故事”。传说,应具备相当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是所谓的一句话形式的谣言。在相对详尽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传说故事常常被人们信以为真。所以一个故事被称为传说,要具备传说的特质。

       此外,“都市传说”有别于“传统传说”。“传统传说”,在叙事风格和内容上更强调正能量叙事,如:牛郎织女这一类的传说。“都市传说”具备以下特征:一、往往以体现恐怖的、离奇的或是搞笑的内容,这些内容相对负面。二、叙事效果特别讲究结局翻转,让人大吃一惊。三、讲述的往往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而不是历史的叙事,故事讲述的主角往往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四、相信这些传说的人们是当代社会中最见多识广的一群人:年轻人、都市居民、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在今天这个教育普及、通信发达、旅游便捷的时代,都市传说还能够流传甚广,似乎难以置信,况且人们津津乐道的,或是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这些“都市传说”大都是假的,不仅因为逻辑、情节经不起细致推敲,还因为同一件奇闻怪事,是绝不可能发生在相隔上千里的不同地方的成百上千人身上的。

       笔者在读大学期间写作一篇关于叙事学的论文时,曾看过诸多如《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之类的小说,记得有本书上说,不管是神话故事、民俗故事、英雄传说或其他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都可以分门别类划归到72个母题中,故事的流传都需要几个必备因素。分析这些当然不仅仅为了教会大家如何用套路和母题编出一个生动、有可信度、引人入胜的故事。尽管学者们已经证明许多都市传说纯属虚构,但搜集和研究都市传说的目的并不是辨别真伪。对于民俗学者来说,搜集同个故事母题的不同版本、探寻故事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变,也仅仅是研究的开端。比如,我们不一定能够真的找到饮料瓶里的老鼠尾巴,但当这类传说大行其道时,往往是在食品卫生标准被质疑的情况下,故事往往能折射出人们的焦虑所在。

       当然都市传说还能带给我们警示意义,一个被广泛流传的“都市传说”,一开始的目的大多是劝人注意安全,预防遭遇不测。如“死神的故事”“中毒的猫”“抖手绢的人”等诸多“都市传说”,同样的故事母题,在中国、日本、美国等不同国家传播的时候,会发生各种版本的“变异”,但大都是依据真实新闻报道、采访、官方档案等改编,从而达到探索人性和警示的目的。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官方网站(2018年10月26日) 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1601555.html
注:文章在《北京晚报》官方网站的标题为:《<消失的搭车客>:致喜欢讲惊险、鬼怪、恐怖故事的人们》
        文章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10月27日)转载:http://www.cssn.cn/ts_new/ts_new_fk/201810/t20181027_4764151.html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1:45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21:50     标题: [陆慧玲]都市生活的魔镜

原标题为:都市生活的魔镜——简评《消失的搭车客》

文/陆慧玲(中国海洋大学)



      “坐公交车前,先摸一下椅子,看有没有针,那一定是恐怖分子或艾滋病人扎的!”

    “夜晚不要独行,会有把女孩卖进深山的人贩子,或开着车想要盗走你器官的坏小子!”

       游学在外,妈妈的叮嘱与担心从未停止。看似真实而又令人忍俊不禁的话语,其实源自各种似是而非的电视报道、坊间传闻,或者是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中带有“请把这条消息转给你最爱的人,不要让他们受到侵害!就是现在!”等危言耸听式警告的转发,言辞激烈,常常伴随着字体的加粗标红,标点符号(特别是感叹号)的夸张使用。而最根本的来源,或许是千千万万现代民众,面对都市生活及其带来的一切改变时,所产生的恐惧、不安与焦虑的心理,有时是尴尬。

       这一切与都市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象,在美国“都市传说先生”“民间侦探”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教授的《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一书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研究。布氏此书发表于1981年,中国海洋大学的李扬教授、王珏纯副教授于2006年将此书译成中文,并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尽管《消失的搭车客》原著在问世25年后,才与中国读者正式会面,但此书的翻译与出版,不仅让中国读者对学术理念中的“都市传说”这一现代口头传统形式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为中国民俗学界带来了新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美国崴涞大学的张举文教授如是说:“《消失的搭车客》不但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都市传说’这个新的民俗学体裁,而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将民俗学家的眼光从传统的、古老的神话、传说等体裁扩延到当代的、崭新的、正在被每个人创造的这个新民俗现象上。”其学术意义可窥见一斑。

       时隔12年,20189月,魔宙文化公司、三联书店合作,将此书再版发行。相较于首版,新版不仅对译稿进行全面审核校订,插图、装帧精美,在文末还增补了《都市传说研究词汇表》,对都市传说的相关概念如“集体再创作”(communal re-creation)、“母题”(motif)、“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原型传说”(proto-legend)等进行界定与简要阐说,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都市传说文化。

       都市传说是什么?布鲁范德先生在此书的前言与第一章中,就都市传说的民俗性质、讲述特征、文化符号意义及都市传说的阐释进行了介绍,读者可以通过此章,了解“都市传说”这一概念形成之初所具备的基本内涵,对都市传说感兴趣的学者,亦可通过这两个部分,了解都市传说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消失的搭车客》中所收录、分析的传说,虽然是多年前的故事类型,但如果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语境中,我们将会感慨于此书的“开山”之功。布氏敏锐地发现了都市传说与现代人心理、情感,以及更大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的关联,并对这些故事进行追踪,同时介绍了民俗学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些传说所进行的分析。彼时,美国的都市生活已然成熟,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在有形无形地加剧人们的心理负担。书中谈及的多种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等民俗意义,即使在今天,也仍萦绕着都市生活中的我们,因而具有挖掘研究的价值,如“可怕的污染”“购物的噩梦”……许多都市传说似乎都让我们感到现代生活与自身所处环境的逼仄。危险、伤害、背叛、欺诈、尴尬等等,与传统传说相比,都市传说的确体现了现代人对似乎无所不在的困境的恐惧与不安、对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尴尬事件的忧虑与手足无措。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都市传说是一面镜子,镜子中的事件虽不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但在凝视它们、阅读它们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同身受。如果这些叙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又会如何应对?通过这面镜子,我们看到了处于黑暗之境、尴尬之境中的自己,以及自身在那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行为与心理。

       笔者认为,《消失的搭车客》以及布氏随后出版的《都市传说百科全书》等相关著作,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让读者能够了解都市传说的真实面目,以更冷静、成熟的态度对待都市传说,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处于由故事情节或故事演述本身所造成的阴霾之下。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建军博士在201810月的新书分享会上所谈:“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从而以一种客观的、审美的角度看待都市传说,欣赏其作为一种现代口头叙事文类的美感,以及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都市传说的存在不应该止于仅仅是加剧我们的心理焦虑与恐慌。如果我们能跳出文本,冷静地思考,这不正是都市传说的可爱之处吗?它们如一只只龇牙咧嘴、张牙舞爪的小怪兽,告诉你,在人生道路上,总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困境与挫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也是都市传说研究的目的之一,即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当下、个人与社会的融合。

       原书作者布鲁范德教授曾任美国民俗学会(AFS)主席,他对都市传说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在国际学界广受好评。《消失的搭车客》是都市传说研究的开山之作,1981年在美国出版之后,社会反响强烈,是当之无愧的“风靡美国的学术畅销书”。2006年译介至国内后至今,《消失的搭车客》在“豆瓣”图书网页也好评如潮,不论是其将大众叙事置于学理范围进行分析思考的图书内容,还是译者传神生动的精准翻译。2018年新版发行后,随即引发热销,高居京东、当当网站文学类图书销量榜的第一名。主译李扬教授,长期致力于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以及外国民俗研究成果的译介。译者本身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对故事文本的透彻理解、对全书风格的精准把握,使译文风趣幽默,故事娓娓道来,理论分析亦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读者而言,好的翻译是能享受、徜徉于译文之中,渐而忘乎其外文之原始。

         李扬教授及其民俗学团队翻译的《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也完成翻译,我们期待它早日付梓!都市传说生生不息,它就像一面魔镜,映射出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触动、警醒、感悟、反思。借用布鲁范德先生在《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序言中的句子,“欢迎来到都市传说的精彩世界!”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报》第2034期(2018111日)第04版:副刊
来源网址:http://ouceducnxiaobao.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2548729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1:56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22:03     标题: [汉嘉]“都市传说”的民俗学意义

文/汉嘉

     “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传说”的释义,强调了其民间、口头的特质。而一提到传说,往往令人与距今遥远的年代或者地域区隔可观的空间联想到一起。事实上,传说,从来不只是在另一重时空闪烁着离奇情节与极端人性侧面的存在,它几乎就伴随我们身边,有的渐渐平息至湮灭,有些则经由传统的或现代的传播方式诞生、成长、变化,故事的面目下折射出当今社会的诸多现实和人性永恒的多面性。

      读美国民俗学者布鲁范德的《消失的搭车客》(李扬、王珏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9月第一版)的时候,总会想到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不同的时代背景,东西方迥异的文化传统,两部从立意到角度再到体裁都不相干的著作,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的暗合之处。充满寻根溯源好奇心和秉持学术研究严谨态度的布鲁范德从耳闻乃至由口述记录和文献资料的传说中发现共性、寻找规律,完成了这部初版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俗学力作,也为他颇具开创性的学术研究方向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该书副标题“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所言,书中将“都市传说”作为一个学术色彩浓厚的关键词,围绕着这个关键词,作者做了大量的走访、整理、搜集工作,建立在足够多的“都市传说”个案上的探询、分析、解读才有说服力。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有传说,这些传说不同于饮食男女飞短流长,具有更强烈的超现实色彩,但未必不是人们对现实的另一种想象。书中有着对“消失的末班车”“汽车后座杀手”“幽灵客机”“下水道里的鳄鱼”等逾百个美国“都市传说”的讲述,这些传说大多文字生动,绘声绘色,煞有介事,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流传性,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增删、加工,保持内核,粉饰外延,转一圈回来也不致面目全非。“消失的搭车客”无疑是众多美国“都市传说”中有代表性的一个,顾名思义,伤感、诡异又带一些漂泊意味。这个传说在美国乃至全球多个国家蔓延甚广,版本无数,每个版本都能细腻折射出当时当地的世态人情。以此为例,书中列举了多个版本,这些版本不外乎深夜,无人的公路,心存忐忑的旅者,突然出现又无声消失的搭车客,等等,在此框架上,搭车的有女孩有妇女有修女有老人,他们会分别消失在老宅、墓地或是空气里。在美国的不同地区,这个传说有不同表达,作者不厌其烦地引用传说的不同版本并一一加以认真分析,找出形成传说脉络的缘起。由此不禁令人想到属于中国的那些“都市传说”,完全可以依照书中的思路来梳理,不难得出传说背后的答案。

       每一个时代的传说都会符合时代印记,基本没有无缘无故的传说,由布鲁范德这样的学者将这些“都市传说”搜集整理并以做学问的心态和方式呈现出来,会使得这些故事焕发出比学术通俗又比故事深刻的异样色彩。如他在本书“前言”中所写的那样,“民间传说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去辨别口头传说的真伪。对于一个民俗学者来说,搜集故事的不同版本,探寻它们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流布和变异,仅仅是研究的开端”,无疑,这样的民俗学研究别有深意。而这样的研究,对中国民俗学界很有借鉴意义。



原文载于:《中华读书报》2018年11月14日09版
来源网址: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8-11/14/nw.D110000zhdsb_20181114_3-09.htm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2:04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22:18     标题: [张举文]《消失的搭车客》书评

文/张举文(美国崴涞大学)

       对中国民俗学界,本书中译本的出版无疑是个迟来的惊喜。当原著作者布鲁范德于1981年发表该书时,美国民俗学正朝气蓬勃地向上发展。

      《消失的搭车客》不但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都市传说”这个新的民俗学体裁,而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将民俗学家的眼光从传统的、古老的神话、传说等体裁扩延到当代的、崭新的、正在被每个人创造的这个新民俗现象上。这部著作体现了作者有关都市传说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可以说是布鲁范德一系列有关都市传说的代表作(当然,布鲁范德作为当代重要民俗学家之一,对民俗学最大的贡献当属他的已出四版的《美国民俗学》(TheStudy of American Folklore,该书亦已由李扬翻译出版)。如今,有关都市传说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消失的搭车客》所起的作用无法忽视。在美国,“都市传说”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但并非很多人了解民俗学家对此所做出的努力。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因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中国民俗学亦有方兴未艾之势(如民俗学研究生数量所示),都市传说不但反映出都市化过程中社会环境的改变、百姓正在经历的面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心态历程,也应成为民俗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此时,迟来的惊喜仍是难得的欣喜。

      《消失的搭车客》以八章的篇幅概述了八大类都市传说及其诸多异文。例如,男友之死、死亡汽车、后座杀手、肯德鸡油炸鼠、聚会中的裸体主人,以及节油汽车等。对每一类,布鲁范德不但从民俗学的角度加以搜集、分类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结合社会背景的阐释,为都市传说的研究提供了极佳样本,特别是在第一章(其中“作为民俗的都市传说”一节)和第八章(正在生成的传说)。正如布鲁范德所指出,都市传说“大致反映了民众们在其生活中关注和幻想的种种事象”(第195页)。这可以说是都市传说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共性。译者亦正确指出,“本书介绍的许多美国当代都市传说类型,在中国也不难找到相似的版本。当然,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独特类型,更是不胜枚举”(第202页)。目前在中国,有关汽车与高速公路的都市传说正在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民工”对都市与都市对农民的相互影响触及每家每户,几乎方方面面都处于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但有关这些鲜活的民俗的搜集与分析还寥寥无几。但愿此中译本能为中国民俗学在探索自己的新出路时带来一个新的启示。

       两位译者在文字与概念上传神入画的翻译不但保留了原作的精彩,亦适应了中国读者和社会特色,可谓无懈可击。但是,一个遗憾是译者或出版者省略了原著附录中的一个,即“都市传说的搜集与研究”,因为本书的许多年轻读者可能成为对都市传说感兴趣的未来的民俗学家,这一节似乎还是很有用的。不过有心搜集研究都市民俗的人可从其他民俗学实地调查手册中得到必要的知识。无论如何,《消失的搭车客》之可读性不但会吸引普通读者,其系统性与开拓性也同样应成为民俗学家必备的参考书。



注:张举文教授撰写此篇书评时,阅读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彼时三联书店2018年版尚未面世。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2:19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22:26     标题: [张艾茵]都市传说真的存在吗?

文/张艾茵

[attach]38724[/attach]

北京市朝内大街81号。随着《京城81号》的热播,一度成为探险热地。
资料图


       朝内81号是北京城里一处特别的所在,它地处于北京的市中心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上,因为电影《京城81号》的热映声名远扬,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一处新旅游景点,探访者络绎不绝。它与著名的老牌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遥街相望,社里的朋友曾经说起,在楼上就能看见对面院内的情况以及三五不时出现的鬼鬼祟祟的人,暗夜探访成为一种常态,鬼宅之名,也由此发酵。

       其实所谓的鬼宅不过是一则典型的都市传说,试想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市中心,一处被废弃的西式洋楼显眼的矗立在街旁,无人问津,自然会引来众说纷纭,从这里死过人到这里有鬼,口耳相传,不断演变,都市传说正是这样一种口头民俗。

       所谓都市传说,在大众的概念中无非是未经证实,但是应该确有其事的一些危险、诡异、恐怖的故事,甚至有人直接就把它与鬼故事混为一谈。然而,都市传说本质上是一种民间叙事文类,它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乡野到城市

       都市传说又称为“都市信仰故事”“城市传说”“现代传说”或者“当代传说”等。最早的研究来自于西方,大致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其中,美国民俗学家布鲁范德是这一领域最为重要的学者,他的《消失的搭车客》可以称之为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之作。在美国,它首次出版于1981年,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之前,尚未有人如此大面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过都市传说。

       事实上,都市传说的历史可能没有那么长远,因为它要依附于城市的形成,但是它的母体来自于古代民俗的传说传统,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早期民俗中的神话、童话或歌谣具有相同的传播方式,都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不断复述、不断改良的一种讲述故事的行为。  比如早期,在中国的许多乡野怪谈,鬼神志怪里就有不少“传说”的素材,它们最早出现在民间茶余饭后的闲聊里,往往以“我听说”为开头,带有强烈的真实性,几乎都是身边的朋友、街坊或者是熟人的熟人带来的传闻,在传说讲述者的自我意识里,无疑认为是在传述一个真实的事件,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版本演变,但是又存在着极为相似的内核,比如在村野的墓地间都流传着鬼火的传说,几乎是所有乡村都共有的故事。

       而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变,都市传说逐渐赋予了传说更多的可能,就好像所有的城市都会有一辆消失的末班车,或者一间著名的凶宅(建筑),它们的起源大多来自一些社会新闻,或许是一桩真实案件,这点也反映出在社会化进程中,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慌,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及媒介的高速发展,都市传说的传播也更加迅速,就像最近微博上有关温莎大厦的热搜,快速的让1981年香港发生的狐仙杀婴事件跨越了地域,演变成了一个被更加广泛的人群认知的都市传说。

    美国的汽车与日本的妖怪

       以城市为背景讲述个人亲身经历的当代故事正是布鲁范德对都市传说的全新定义,虽然它在学术界上还有一些争议,但是这个概念经常出现在美国流行文化的各类刊物中,同时也在收音机和电视脱口秀等商业媒体中被反复提及。因此,他更倾向于使用已经被美国公众所熟知的“都市传说”用语。他对此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类,把它划分为十个主题,包括关于汽车的传说;关于动物的传说;恐怖传说;意外事故传说;性和丑闻传说;犯罪传说;商业和职业传说;关于政府的传说;名人谣言和传说;学院传说。

       这些主题几乎囊括了这一领域中所有可能的范畴,你会发现有些起源于美国的都市传说,在中国也会有着相近的变体。比如在《消失的搭车客》里提到的“红丝绒蛋糕”,讲述了一则传说中的美食故事,从来没有人真正做出过传说里的那种红丝绒蛋糕,但是总有人孜孜不倦的寻求它的配方。于是,各种高价的名不符实的配方纷纷登场,而所谓的“美味”的红丝绒蛋糕始终是一种传说。它的故事被归在了商业和职业传说的类别里,由此我们不难想到,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百年老汤的故事,它的配方和制作方式极其神秘,只活在坊间的传闻中。

       在美国,关于都市传说,版本最多,最有影响力的无疑是有关汽车的故事,从《消失的搭车客》到《死亡之车》,或者《后座杀手》,很多故事的载体都与汽车有关,有意思的是,它不但是美国城市进程的一种见证,也是国家特性的表现。

       从19世纪末第一辆四轮汽车的诞生,到19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的正式成立,恰逢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由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0年时间内,美国迅速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加之地广人稀的地貌特征,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成为了其重要的代步工具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空间狭小又极具密闭性的轿车也暗藏着诸多的隐患。对此,最敏感的人群无疑是女性和青少年,美国许多与汽车相关的都市传说都对此有所反映。比如,约会的年轻情侣,遇到突发事件,停车检查时发生的死亡事件,这一素材也经常被用在恐怖风格的影视作品中。或者是路上偶遇的搭车客,往往以女性的角色出现,会在路上或者到达目的地时突然消失,结果汽车的主人会发现她已经去世多年。所有这些传说的最初生成和传播,都与土壤相关,但是也会随着演变,产生不同的变体。

       当我们把视野转向亚洲的时候,就不得不提传说非常风行的日本,显然,以妖怪为载体的传说是日本最大的一个分支,也是日本整个娱乐文化产业链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被广泛的应用到动漫、游戏、文学、影视,甚至许多周边产品上面。而这其中,河童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存在,它的传说分布和流传极广,据闻,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过河童。就像最近我去日本旅行时,也在温泉胜地北海道见到了不少河童的石像。

       河童在日本如此盛行,也是源自许多人确信它的存在,各种“亲眼所见”愈演愈烈,甚至芥川龙之介这样的文学大师也把河童写入了书中,其后各种影视、动漫等衍生品越加丰富了河童的故事,这些恰好符合了传说的范畴——具备相当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是所谓的一句话形式的谣言,在相对详尽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传说故事常常被信以为真。

       显然,日本多河流的地貌变成了河童的温床,使这种妖怪经久不衰地流传至今,甚至从乡野传说进入了都市的范畴。无数的水鬼变体成为了新的都市传说的素材,比如在风靡全球的任天堂经典游戏口袋妖怪中,蔓藤怪之谜里的蔓藤就被传闻是在此溺水而亡的小女孩的化身。而探寻口袋妖怪背后隐藏的都市传说也成为许多粉丝的乐趣所在。

       都市传说在中国

       当然,在日本,都市传说的故事绝不仅仅局限于妖怪故事,只是像美国一样,在都市传说的样本上,日本的妖怪和美国的汽车,都成为了最大的类别,这也是国家差异性的体现。在中国,传说或者都市传说也有着多样性的流传,只是缺少系统化的演变,特别是在都市传说上,很多人的意识里并没有鲜明的概念,就拿北京城来举例,小时候常听老人提起北京城的四大仙儿,它们是黄大仙儿黄鼠狼、红大仙儿狐狸、白大仙儿刺猬和绿大仙儿蛇,都是充满灵气的动物,千万不要得罪,否则是要走霉运的,如果你至今还有幸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见到黄鼠狼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它们现在依然热衷于偷鸽子。至于它们为什么会被称为仙儿,大多数人也说不出所以然。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作为如此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居然会生存过这些动物,这也正是都市传说存在的独特意义所在,当我们回到过往那个以胡同和四合院为主体结构的时代,不难看出地域环境是如何催生了传说的形成,不过,有一些遗憾的是,当下“90”后的一些新北京孩子,已经不知道四大仙儿的传说了,比起美国或者日本,我们的都市传说在传播上并没有形成体系,对都市传说的整理和研究也要滞后很多。也许在传统的观念中,都市传说更像一种猎奇的存在,然而,它其实是对城市民俗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最真实表现,同时,一些危险性的传说也兼具了警戒的作用,我们实在应该更有意识的去探索和研究这一领域,让都市传说不只是浅薄的停留在“鬼故事”的范畴。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官网(2018年11月13日)
http://www.legalweekly.cn/article_show.jsp?f_article_id=17355&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2:32 编辑 ]
作者: 陆慧玲    时间: 2018-12-8 22:42     标题: [林颐]《消失的搭车客》:都市传说,不止于传说

文/林颐

       托马斯·品钦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里有个场景,醉酒的斯洛索普钻进了马桶,沿着阴暗、悠长的便道一路下滑,黏糊糊,腻兮兮,他辨认着某些大便的特点,确定便主是哪个熟人,他和大便、呕吐物、手纸和红果莓一起进入了大西洋底。

       听起来着实诡异,这种奇特的想象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在美国民俗学家扬·哈罗德·布鲁范德的著作《消失的搭车客》里发现了一点渊源。布鲁范德提及品钦发表于1963年的科幻作品《V》,其中有关下水道鳄鱼的情节来自当时流行的一则都市传说。据说有人从迈阿密度假回纽约时,带了一些小鳄鱼作为宠物,后来因为鳄鱼长大了不适合家养,就把它们放进了下水道。听上去言之凿凿,很像真的,但纽约市的下水道从来没有发现过鳄鱼。根据布鲁范德的整理,“下水道里的鳄鱼”的版本至少有16个,有人描绘鳄鱼行凶,有人说鳄鱼发生了变异,细节略不同,主干很相似。

      《消失的搭车客》搜集了103个美国都市传说。包括:死亡之车、后座杀手、把婴儿放进火炉烧烤的保姆、头发里长出蜘蛛的女孩、肯德基油炸鼠、车厢里的裸男等。这些故事看上去都很匪夷所思。但是,它们为什么会流行呢?

       布鲁范德指出,作为文化符号的都市传说具备三个基本元素:很强的故事性、一定的可信度、一定的警示意义。人们讲述和聆听传说,不仅是因为猎奇,还因为其中传达的信息。故事是大众心理机制的折射,表达了人们对交通安全、婴儿看护、婚姻出轨、食品卫生、时尚虚荣等的担忧。都市传说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口口相传之外,报纸、电视台等媒体推波助澜,无论传谣还是辟谣,扩散就是版本催化,这是一种社会流瀑效应。

       与大多数国家的民间传说长期保留的朴野气息大相径庭,美国的民间传说表现出强烈的都市气质。各种版本的类似故事一再重现相同的主角与事件,经过布鲁范德的并置分析,这一连串的移转、套叠,绵延不绝,正如他所说,“可以大致归结于口述传统对于事物可能性的艺术化探寻”,“无疑蕴含着我们文化的象征,反映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源自商品消费社会的焦虑、狂躁和强迫症,正是关注现代性和都市生活方式的都市民俗学家的目光所在。

       它们对年轻心灵的吸引力也值得探究。年轻人充满了好奇心,而都市传说展露了这个世界的残酷无情,告诫少年要警惕分岔的歧路所暗藏的危险。美国都市传说有很多是相当无厘头、非常后现代的。因为这正是青少年喜欢的、容易接受的方式。这种特性给美国文学和艺术也带来了影响。除了品钦,我们从爱伦·坡、洛夫克拉夫特(《死灵之书》的作者)、斯蒂芬·金等人的作品,以及好莱坞电影人所热衷的讲故事的方式,都能发现都市传说的元素。



原文载于:《广州日报》2018年12月4日
来源网址:中工网 http://culture.workercn.cn/32873/201812/04/181204101201025.shtml

[ 本帖最后由 陆慧玲 于 2018-12-8 22:44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