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乌江上最后的盐号
[打印本页]
作者:
张贺
时间:
2009-5-6 11:23
标题:
乌江上最后的盐号
乌江上最后的盐号
彭年 文/图
在贵州北部和重庆东南部的乌江之侧,曾经的川黔古盐道沿江蜿蜒,如今在这条古盐道上仅存有两处关于盐运的建筑, 一处是重庆龚滩即将被江水淹没的盐仓,另一处便是位于贵州思南县城卢家码头的“周和顺盐号”。它们共同见证了乌江之上的百年盐运史。
“周家盐号”的百年过往
思南的“周家盐号”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位于乌江西岸,坐西向东,由石库门、对厅、两厢、正房、厨房、盐仓、花园和天井等构成一个古典的封闭式四合院,共有大小居室30多间,占地1500平方米。这里曾是周家用于食盐贩运、销售和居家的大型宅院。
当年“周家盐号”从龚滩搬迁来贵州思南,盐商周镐璜历时3年,花去3万两银元,拖坏3条木船,穿烂3双钉鞋修建了的这间盐号,至今已传过六代人,现在共有大大小小100多口人。
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贵州人吃盐主要靠江上运输。建在乌江边上的“周家盐号”因此应运而生。卢家码头有石台阶直达“周家盐号”的大门。据当地老人们讲,昔日的贵州省思南县“周家盐号”,是掌管着西南片区几十万人吃盐的命脉,它一旦“感冒发烧”,缺盐供应,京城的皇帝老爷也会着急的。据清道光《思南府续志》记载:“其盐自蜀五洞桥盐井运涪入黔。两易达思南。分道散售,石阡、铜仁、镇远各府皆引地也,计岁销盐十数百万斤。”历史记载证明了思南是川盐经乌江入黔的中转站,且量之大,可想而知。
深锁旧梦的盐号故事
虽盐业生意早已停止,但周家的后人们依旧居住在这四方老院落里。院子里花草茂盛;生漆漆过的古木家具虽有百年历史,却还是光亮照人;两层瓦的建筑隔热而美观,其设计理念至今未过时。漫步在古宅中,欣赏那些标志仁义的公平石秤砣,象征四福捧寿、积善人家的石刻,雕有梅兰竹菊、龙凤麒麟的木窗,霎时间仿佛时光倒流,作为思南72家盐号如今惟一的遗存,“周家盐号”如同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无声地见证着中国盐运的悠悠历史。这一切让你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泡上一杯清茶,去感受那份百年的悠闲和惬意。
70多岁的周业洪是现在还居住在“周家盐号”的周家第三代后人,他兴冲冲地拿出发黄了的照片,骄傲地说,“周家盐号”对贵州乃至西南人民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提起这些往事,他如数家珍:食盐是最怕屯放在潮湿的环境,老宅盐号建造很有考究,房屋都建在高于地面的平台上,可防潮,科学的排水系统和清防设备堪称一流。周业洪神秘地拿出100多年前祖辈们使用过的绣花棉织品和金银相间的手饰品,果然如同新的一样美。品味老宅中的诗、书、画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作品,你简直是仿佛走进了书香门第人家。正厅的窗扇上雕刻的“创业为难,守成不易,唯忠唯孝,克俭克勤”的箴言翠绿如新;“犀牛望月”、“野鹿含花”等木雕栩栩如生。据主人讲,两边厢房原为书房,窗上的雕花为“冰裂纹”寓意“寒窗苦读”,诗书之家的儒雅跃然入目。穿厅过廊,周家后院最惹眼的是一个石雕鱼缸,在一蓬碧绿青翠的水草遮掩下,几条小鱼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石雕鱼缸外壁上,祥云花草和四个栩栩如生的蝙蝠分列四个角。“水心亭”三个字呈扇形雕刻正中,意喻“结善人家”。左右分刻一副对联:“异草培安宅,池鱼泄化机”。两句的第四个字连在一起,正好是清代思南府的县名“安化”。
前几年,“周家盐号”这座见证乌江百年盐运史的惟一古建筑面临过是拆还是留的问题?周老先生告诉我们,之前老城改造,盐号所在的具有400年历史的安化街面临被全部拆除的危机,在长达四年的坚持之后,终于在2006年5月,贵州省建设厅和贵州省文化厅联合下文,对其实行原址保护。这座历经战乱、文革和旧城改造的百年古宅得以幸存,并被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来源:贵阳日报
本文转载自:
http://www.mzb.com.cn/onews.asp?id=30356
[本帖最后由 张贺 于2009年05月06日11:29 编辑发表]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