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1914年生于马萨诸塞州。194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42年起,曾先后在俄克拉何马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任教。1964年任美国应用人类学协会主席,1977至1978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并兼任多项职务。1982年曾来华讲学。本书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其主要著作还有《拉丁美洲美国企业中人的问题》(Human Problems of U.S.Enterprise in Latin America,1956)、《组织行为:理论与应用》(Organizational Behavior;Theory and Application,1969)等书。
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 (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本书即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第一版于1943年出版。1955年作者在第二版出版时增写了附录一,描述他在科纳维尔生活和工作期间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个人的经历。1981年出版的第三版又增加了“重访科纳维尔”一节,跟踪描述了书中几个主要人物截止到1980年以前的经历,并简单提及这一地区本身的变化。此外还增加了作者最重要的研究助手安杰洛·拉尔夫·奥兰代拉的一篇讲演稿,即“怀特对一个弱者的影响”一文。奥兰代拉雄辩地说明,在怀特及《街角社会》一书的影响下,他如何从一个在科纳维尔街角闲荡的意大利青年转变为一名出色的城市公共工程部门负责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在后来的军队和平民生活中成功地运用了怀特教给他的研究方法。
1991年,本书在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突然又成为学术界关心的一个新的焦点,一些学者撰文评论《街角社会》,对作者使用的参与观察法提出质疑。有人甚至指责作者在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方面违背了职业道德。作者认为他无须为他的品德或这本书的声誉辩护,因为这些学者都承认《街角社会》是“一部社会学的经典 ”,然而他们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涉及在过去50年内对社会学研究的批评标准的变化。这促使作者在略加修改后于1993年出版了本书的第四版。在增写的“50年后重访街角社会”一节中,他回答了评论者的质疑,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后基础批评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正如社会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街角社会》是早期运用参与观察法进行实地研究的一部完整的记录,是研究组织文化的一个“样板”,它开辟了在城市中进行实地研究的新领域,并确立了研究标准。因此早在40多年前就被列为社会学经典著作,至今在美国大学里仍被作为社会学必读书,并被那些从事城市实地研究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视为一本研究方法方面的标准参考书。
怀特先生对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表示欣喜和支持。他主动向译者寄赠刚刚出版的第四版图书,并应邀为中译本写了序言。在此,我们谨向怀特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