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苏州:吴淞社区读“三宝”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4-30 18:44
标题:
苏州:吴淞社区读“三宝”
吴淞社区读“三宝”
(新浪 苏州社区 2009-4-17 12:36)
□何大明
苏州,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有不少传承悠久历史文脉的“三宝(绝)”。民国元老李根源将瑞云峰、环秀山庄假山和文征明手植藤誉为“苏州三绝”。烟波浩淼的太湖,盛产的银鱼、白虾和梅鲚鱼,被称为“太湖三宝”。但你知道吗?在工业园区胜浦镇吴淞社区,还有同样骄傲的“胜浦三宝”。近日,笔者和文友前往吴淞社区采访,领略了“三宝祥福地”的无穷魅力。
位于吴淞江畔的吴淞社区,是胜浦镇南大门的一道靓丽风景。江苏省一级社区警务室、苏州市绿色社区,苏州市科普文明社区,荣获了许多沉甸甸的桂冠。在社区张惠根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图文并茂的才艺长廊、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这里浓缩工业园区的社区辉煌;别具一格的茶馆书场,演绎脍炙人口的吴淞书会,吸引了社区广大中老年听众。
胜浦三宝,是指“宣卷、山歌、水乡妇女服饰”。它是吴淞社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2007年6月,“胜浦三宝”被列入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文化工作者马觐伯就用手中的神笔和镜头,挖掘出不少珍贵的“三宝”遗珍。如此,堪称民俗学者的马老,也可称为胜浦的“第四宝”了。
在社区多功能厅,我们大饱眼福,一睹民俗文化的迷人风采。八位身穿艳丽水乡服饰的妇女,手持连厢棒,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如同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但见神奇的连厢棒变幻多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似蜻蜓点水,如彩蝶飞花,错落有致敲击肩、肘、胯、腿等不同部位,发出清脆悦耳的乐声。表演结束后,我忍不住拿起那根连厢棒仔细端详。就地取材,这根长约一米的竹竿,两端系上红黄蓝三种流苏,流光溢彩。棒的两头雕空系上一串小铁片,舞动后就能发出特别的“连厢之音”。道具乐器融为一体,妙也。
用吴方言吟唱的胜浦山歌,是当地村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作积累的一种口头文学,属于吴歌范畴。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不论在田间劳作时小憩,还是夏日在浓荫下纳凉;也不论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还是村童放牧于牛背,男女老少皆能吟会唱。唱山歌已成为广大村民不可缺少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传承至今,两名同样身穿水乡服饰的妇女,在现场为我们唱起《十敖郎》,这首脍炙人口的铺叙山歌,表达了水乡姑娘对情郎的真诚企盼。演唱者将歌词从一月唱至十月,居然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实在令人“叹为听止”。
三宝陈列室,是全方位立体展示胜浦传统民俗文化的记忆窗口。扎包头、穿拼接衫、束襡裙、着绣花鞋,这些最原始、最传统的水乡妇女服饰,以胜浦农村最为经典,堪称原产地。在橱窗旁,我们流连忘返。玲珑精致的头饰品,端庄秀雅。五彩缤纷的布裙肚兜,争奇斗艳。在一座模型展台上,两名身穿水乡服饰的妇女正在井台上取水。扁担、水桶、蓑衣笠帽,再现当年农村生活的逼真场景。
宣卷,即宣讲宝卷之意。它是从宣讲宗教活动演变出来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胜浦农村,举凡庙会、教堂等民俗活动,农村婚庆寿诞,以及新居落成、婴儿剃头等礼仪之日,都要请来宣卷班子演唱,至今相沿成俗。在三宝陈列室,展示了不少珍贵的宣卷实物资料。用毛边纸书写的宝卷,是艺人演唱的脚本。经典的《白鹤图宝卷》、《雕龙图宝卷》,至今完好保存。用立柱围合的宣卷堂,再现逼真的演唱舞台。置放长条红木案的宝卷台,古色古香。台后墙壁上,悬挂传统的宣卷轴画。两旁有一副对联:“三星高照平安宅,五福临门富裕家”。对联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八仙桌上,摆放 着 二胡 、 竹笛、月琴、木鱼等民族乐器。艺人就坐在八仙桌两侧演唱。古老而又年轻的宣卷艺术,穿越悠长的时光隧道,传承胜浦深厚的文化底蕴,唱出了吴淞社区永远的和谐之音。(xinyu摘自苏州日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