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音谷”:基督教在福贡的在场
五年前,一本名叫《福音谷》的图文书籍[⑦]受到不少普通读者的热捧。尽管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而是作者个人的游记,但却记录了他对于怒江大峡谷深处的傈僳基督徒和教会的深刻印象。这本书带有强烈的原始论的思乡情怀,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这些几近赤贫生活的当地人因着信仰而焕发出高贵和尊严的敬仰,甚至羡慕,但他在客观上帮助了这个偏远的地区得到了普通大众,特别是游客的广泛关注,而这里以往基本上只被研究这个地区文化的学者,以及关注基督教发展的人士所知道[⑧]。
二、私人生活中的信仰实践
尽管我们也关注被传讲的基督教,也就是西方传教士所传达的信仰内容,以及被本地信徒以及传道人所领受的基督教,但至少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乃是在信徒生活中所实践出来的信仰,以及那些没有被实践出来的信仰。[11]换言之,我们讨论傈僳人中的基督教信仰和教会,不是从宣教学(和神学)的角度,也不是遵照长久以来研究中国基督教历史的影响—回应(impact-response)的模式,而是更为强调基督教的地方性,以及地方基督徒和教会的主体性或能动性(agent)。另外,我们对福贡地区傈僳人的基督教信仰生活的考察不是从纯粹的个体生活的层面上,而更多的从生活在家庭及社区关系网络中的个体这个层面上去观察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的“在场”,以及又是如何的“在场”或实际的运作。
三、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教会生活
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阎云翔表达了对农村公共生活的缺失的极大担忧。阎云翔指出,20世纪的种种社会运动摧毁了农村传统的地方权力机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道德观念,然而,自80年代以来,国家力量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撤出以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也随之崩溃。从此,被卷入商品经济和市场中的农民很快接受了晚期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强调个人享受的权利,追求个人欲望的合理化,使农村出现了道德与意识形态的真空。
四、结论与讨论
需要再次提及的是,我们对于基督教的研究并不限于基督教本身,而是更为关注一个更具有广泛意义的问题,即普通意义上的宗教对于个人道德生活以及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了一个在基督教占有极高比例的少数民族村寨的个案,不过是作为一个在更大范围内展开讨论的参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