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建构与认同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4-26 09:58
标题:
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建构与认同
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建构与认同
陈建樾在《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一般而言,一个民族对自我的认知及其特质文化的发扬光大总是与多元互动的族际交往环境密切相关。但对于一个移入异质社会文化的弱小族群而言,它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不是族性的张扬,而是族性的隐匿。惟有融入主流社会并获得有效的发展空间之后,它才有可能开始逐渐回味、显示乃至张扬那些曾经因生存需要而被主动隐匿起来的群体文化特征。这个从主动隐匿到主动找寻的族群性重生(resurgenceofethnicity)过程,几乎是所有弱势移民群体不得不经历的过程,也是被概括为所谓“汉森定律”的一种现象,即“子辈们试图忘记的,正是孙辈们希望记取的”。
事实上,无论子辈的“试图忘记”,还是孙辈的“希望记取”,其内在动力都不外乎“利益”二字:前者着眼于生存,后者着眼于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弱势移民群体在异质文化中解决生存之道,首先是大量地与当地人通婚,其次是通过主流社会的考选机制来博取功名,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筑在遗忘群体特征这一前提之下的。在 “台湾村”所有的清制功德碑上,都没有族属来源的记载,而在家谱中我们又发现了大量的通婚记录,这恰恰是他们不断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的真实写照。“台湾村” 高山族村落的产生及其发展,都验证了一个弱势移民群体经由想像、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这种被系统化构建的群体文化显然具有高山族的某种文化特质,但却不是一个全然与原型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在大陆被称为高山族的台湾原住民目前被分为12族,各族之间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和经济生活都彼此不同,但这个原本多样化的文化特质在“台湾村”却被人为地整合成所有高山族的共同文化,这一方面是本土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基于某种具体的现实利益驱动和经由民间知识分子想像和建构的结果。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CASS网发布时间:2005-12-26 16:08:44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