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岳永逸]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4-26 09:49
标题:
[岳永逸]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
岳永逸
来源:《社会》
早在80多年前,在目睹妙峰山庙会的盛况后,顾颉刚就精辟地总结到,庙会是“民众艺术的表现”,是“民众信仰力和组织力的表现”,如果要想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就必须先了解这些民众艺术、民众的信仰力和组织力。
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演出,作为一种通过仪礼和群体性的地方庆典,与农耕文明相伴的乡村庙会虽然有着诸多同现代科学、文明不合拍的“看香”等因素,但它却在乡民的生活世界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给个体人以新的能量,给村落以新的荣光,也给自然交替以力量,使人、村落、自然免于失范的危险,对乡民生活世界或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规束与重整。今天的乡村庙会组织已经有了讲究公共性的契约连带关系的俱乐部性质,并满足了多数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也给并不热衷于此的年轻人以“根”的感觉。
华北中部梨区的龙牌会、娘娘庙会等在内的梨区庙会,与该地区传统和现在的社会环境相连,也与其经济生态和自然环境相连。在发展民俗旅游促经济的思路下,在当地修建博物馆式庙宇成为官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在迷信与文化两可语境中,梨区庙会围绕神灵的仪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与这些神灵、仪式相关的表述则主动进行了同主流话语、大政方针相符的调适,官民之间更多的是理解与求同存异,而非简单的对抗。
梨区庙会有着严密的组织机构,参与人数众多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庙会现场热闹非凡却秩序井然。庙会的组织者抱着为诸神“当差”的精神,他们有着良好的口碑与较大的号召力,这实际上是现今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组织而且散漫的多数基层乡村所严重匮乏的。例如,很好地结合了娘娘庙会的梨区C村不但没有打架斗殴,而且从来都没有拖欠国家税收和违法乱纪的现象,基层工作在这里很容易展开。举行庙会时,神马前精美的供品制作,远近村落前来进行娱神娱人表演,如地方色彩浓厚的拉碌碡、秧歌、鼓会、梆子戏等乡村艺术,更是民众才情的集中展演和孩子们的乐园。书本之外的地方文化、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存在于庙会这样的场域中,人们在耳濡目染后得到了身体力行的传接。
事实上,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与数十年前的废庙兴学、乡村教育、送知识下乡和新近的送戏送温暖下乡等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即要从形式和内容上多管齐下地改造民众,使其生活富庶、精神健康、体魄强健,成为与素质似乎高些的“都市人”、“文明人”一样的“人”。但是,这些具有良好愿望的改造却不能满足农民心理的需求:种地机械化、科技化了,但人们还是会在旱年向龙王求雨;电视、报纸、图书馆都进村了,但无论冬夏,老头老太太还是喜欢围绕神灵唱诵歌谣。那么,究竟真的是民众愚昧无知,还是我们这些自视为是民众“救星”的他者出了差错?
显然,要去改造民众及其观念的他者必须主动进入民众的生活世界,真切感受、认知民众仍在传承的文化与生活习惯,而不是根据外来者奉行的准则或高高在上的政策去给民众贴标签。在老百姓那里,文化与生活是一体的,而非游离于生活之外。同样,在民众的生活世界中,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而言的概念,没有绝对对立的传统与现代,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又会是将来的传统,仍然在传衍的传统则分明有着现代的色彩,绝非散乱的碎片。在民众中传承并有着生机的文化,可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有些抵触,但它随时都会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和强势话语,并部分地将其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
从某种角度上说,新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第一步不是修路修房的“面子”工程,而是对所谓的“旧”农村的家底,尤其是与民众世界观密切相关的文化家底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在当地民众的认同与主动配合下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放。诸如乡村庙会这种传统民间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是无足轻重,而是举足轻重,它既是旧农村流动的“魂”,也是新农村迈步前行的“魄”。
在倡导“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从民众的生活逻辑出发来理解传统民间文化,并给予其适当的生存空间是新农村建设有机的、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新农村才会有持久的活力。(杨玉珍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CASS网发布时间:2009-1-6 12:01:1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