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贾平凹小说中民俗世界的“中和之美”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4-26 09:38
标题:
贾平凹小说中民俗世界的“中和之美”
贾平凹小说中民俗世界的“中和之美”
伍梅在2004年第4期《求索》上撰文认为,商州系列小说可以说是贾平凹文坛地位的奠基之作,一直备受评论界嘉奖。“商州”同韩少功的“鸡头寨”,李杭育的“葛川江”,郑义的“太行山”一样,成为某种文化意念的载体和民族心理深层积淀和符号。而商州小说中塑造的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应的极具和谐的“ 中和之美”的民俗特色,则成为将商州与其它地方区分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中庸之道”思想在艺术上的具体表现。“中和之美”在贾平凹的民俗世界中主要体现为艺术风格上的一种平衡与和谐。然而,这种和谐绝不意味着单一。恰恰相反,这种和谐是建立在对其二元对立并置的民俗世界的平衡的巧妙把握上。
贾平凹最钟爱的中国艺术总是以虚和静为基础,以显示出生命的感性形态,体现出生命的节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他最眷恋的家乡商州,兼秦之雄,楚之秀,且 “雄而有韵,秀而有骨”。他的外表与内心世界也是一个矛盾混合体,表面羞怯自卑,沉默寡言,内心好胜自尊,百折不挠。古语说:文如其人。正是这种种的矛盾与反差,使贾平凹创作了一个二元对立并置的民俗世界。这个独特的民俗世界兼具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三大特色: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刚矛盾相济”的民俗特色,深受商州历史文化濡染的“动静相谊”的民俗特色,深受商州地域文化影响的“虚实相应”的民俗特色。
然而,贾平凹毕竟不是处于古代的桃花源,无法阻挡现代意识的渗入。他的痛苦在于,一方面他盛赞天地万物的本色,留恋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着从自然中走出的人们永远保留下这本色而只抛却贫穷和苦难,因而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这份矛盾和彷徨使他的民俗世界在和谐的底子上呈现出多义性和复杂性。与众不同的是,由于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民俗世界柔中带刚,动寓于静,虚中有实,几者和谐地统一于民俗之中,有一种属于东方的民族的“中和之美”。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