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分享】民族主义必须成为创新动力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4-25 12:25
标题:
【分享】民族主义必须成为创新动力
2009-04-23)
● 韩方明
从1996年的《中国人可以说不》到最近的《中国不高兴》,自定义为“民族主义者”的几个作者保持了近13年的“一贯道”,并增加了对中立者或温和派的挞伐。而中国民众对于这两本书的评价和争论依然分裂。
社会公民应有批判精神,但笔者并不赞成以“民族主义”、“为国直言,替天行道”的名义来发动激烈的话语进攻,因为这种霸道的话语会损害舆论的公正。
民族复兴需要世界支持
我们可尝试用逆向思维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有人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也可反过来想一想:越是世界的,就越该成为民族的。中国人本来不说英语,但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语言,当然要把它拿来作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工具。又比如飞机、大炮、彩电、手机的制造技术,既然能够壮大本民族的力量,改善人民的生活,那就该拿来为我所用,成为本民族的事物。
“民族”本来无所谓好坏,但一旦带上“主义”的标签,有时候就不那么好了;“自由”、“爱国”都是好东西,可一戴上“主义”的帽子,就会容易走向激进或极端。有人说“民族主义是一柄威力无比的双刃剑。在国际关系中,它既可以是建设者,也可以是破坏者”,笔者深为认同。民族主义的激烈表现,容易导致不利后果。比如所谓“持剑经商”等表述,就容易被误认为是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事实上,这些论调其实已经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很多国家都在思考如何对待中国,“中国威胁论”至今还没有销声匿迹。
以开放心态发挥创造力
当今世界早已不是各自分割的条块,也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代。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环境问题、传染病、全球变暖、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都是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各方需要更多的合作。如果民族主义在复兴过程中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做到团结、自尊、包容,把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技术、文化、理念等拿来为我所用,那就会使民族复兴的进程得到整个世界的支持。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明就从未放弃过对西方文明的抗争。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惨烈斗争,中华文明在军事上摆脱了颓势;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中华文明又在经济上扭转了劣势。在近一年来金融风暴引发的国际变局中,中国面对世界的心态也更有自信了。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不高兴》一书中就有了太多偏狭的言论。人们应当理性地看到,中国一路走来,靠的不只是民族自信心,同时还靠虚心学习,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
真正期盼民族振兴的,就一定要让民族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尽管中国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有不少创新,但还远远不够,毕竟至今尚未摆脱“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中国制造”远未成为“中国创造”。当中国掌握了现代化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制作工艺,使列强不得不花钱购买中国技术使用权时,“爱国者们”就不必再声嘶力竭地抵制日货、围攻家乐福或沃尔玛了,更不必放言要“与西方决裂”。
英国学者普拉蒙纳兹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主义缘起于那些感到文化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做出的反应。中国应知悉自己在哪里处于不利地位,并设法突破和超越,让民族主义成为创新的动力。惟其如此,中国方可与西方民族竞一短长,得到真正的尊严。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以上为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Leaveword.asp?NewsID=147336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