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赣地狮神秘之舞:承载祈愿 驱邪送福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4-23 09:58     标题: 赣地狮神秘之舞:承载祈愿 驱邪送福

赣地狮神秘之舞:承载祈愿 驱邪送福

文/图 吴琪 记者 徐彬

新华网 江西频道  2009-04-23 09:27:01 稿件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在赣州市信丰县古陂镇,至今流传着一种古朴的舞蹈,就地取材的草席加上锣鼓的激越和铿锵,表达了当地人淳朴的民风,以及驱邪送福的美好祈愿。记者深入该镇,通过与席狮、犁狮艺人的接触,了解到了这种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间古朴舞蹈的真实内涵。

    席狮表演万人空巷

    每当席狮舞起的时候,信丰县古陂镇便是锣鼓铿锵,万人空巷。当地的人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着祥瑞如意,用淳朴的舞蹈为来年的幸福祈愿。

    今年68岁的谢显章是土生土长的古陂人,也是目前古陂镇能表演制作席狮的几位老艺人之一。在点燃手中的一支香烟后,谢显章向记者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席狮。谢显章说,他们的老祖宗一直将狮比喻成为瑞狮,民间舞狮活动,表达的是迎福送瑞的吉祥,因此,很多地方将舞狮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席狮就是从舞狮的风俗中延伸而来,但源于何时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谢显章说,他从老一辈族人的口中听说,席狮是明朝末年产生的,当时,他们谢家祠堂在古陂镇建成时,古陂镇的谢姓人为举办庆典,在中国传统的龙灯和狮舞的基础上产生灵感,发明了这么一种既是狮又像龙的节日庆祝载体。席狮舞蹈由五人组成,三人分别负责舞狮头、狮身和狮尾,外加两人一前一后负责引狮、逗狮、开路等舞蹈表演,这两人用当地的话俗称为“回回”。“回回”走在前面的戴着沙和尚的面具,大头大脑,憨态可掬,走在后面的戴着孙悟空面具,小巧灵活,起着活跃气氛,维持秩序的作用,跳着与之相应的舞蹈。

    古陂镇村委会刘辉兰告诉记者,席狮的狮头狮尾均用竹木做成骨架,外扎稻草便于插香,狮子的“五官”,狮尾造型均靠香火显示,夜色中,席狮舞动起来栩栩如生。狮身的两条草席必须顺直连接,草席外围又扎上三道稻草筋络以备插香。两个“回回”背上还要各披一条小草席,象征蓑衣。蓑衣上也扎有稻草,插上香,夜晚看上去倒像一只“大刺猬”。每到席狮舞起的时候,古陂镇热闹非凡,人们争相围追在席狮身边,祈望舞动的席狮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由龙灯和狮舞演变而来

    席狮的名字第一感觉就让人联想到草席,其制作原料也是就地取材使用村民常见的竹木稻草,并在狮身上插满香火。与一般舞狮不同的是,席狮更为淳朴地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谢显章老人告诉记者,席狮的表演动作等,大多是从龙灯和狮舞的动作中演变而来,数百年来一直在古陂镇传承。席狮舞蹈热烈、紧张,两个“回回”的表演则恢谐、风趣,而锣鼓的激越和铿锵,使得整个狮舞刚柔并济,鼓舞人心,加上其独特的舞姿和吉祥的寓意,使席狮一经问世就深受百姓的欢迎。由于古陂方言的“谢”与“席”谐音,还有这种狮灯的狮身是用两条草席连接而成,故命名为席狮。

    一直以来,席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表演三晚,表演包括舞狮和赶龙两部分。席狮最精彩的压轴戏就是赶龙,到第三天即元宵节深夜,所有谢氏男丁都必须两手各持一把香火,将席狮送上附近高山。并在当夜添两条各由三人舞动的稻草“香火龙”,在高山上嬉戏狂舞,营造一幅锣鼓喧天的场面,然后双龙在前,席狮在后,一声号令千百人高声应和,从后边把双龙“赶”下山,一直把香火龙、席狮赶到祠堂门口,意味着百姓将家家兴旺、事事顺心。“龙、狮”赶回,先面对祠堂作唱喏礼后,群众就把未燃尽的香火“抢”回家,插在各自的神台、大门、灶头等处,以求吉利、驱瘟邪、保平安。然后各家各户将茶酒、果品、点心端到大厅,打连桌饮酒欢庆,共商一年生产、生活之大计。最后还要把“龙身”、“狮身”送到河边焚化,以示有接有送,龙归大海。

    曾经对立的犁狮舞蹈

    古陂镇党委书记王喜龙告诉记者,信丰县自唐代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置县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块人兴物丰的红土地上蕴育了丰厚的民间文化,造就了许多精妙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其中除了古陂镇的席狮外,还有另一舞狮的特色就是犁狮。犁狮也是香火狮的一种,都与农家生活生产紧密相连。其形象主要是农夫、牛和犁,舞蹈的动作也来自于劳动场景,所以犁狮一经问世极受欢迎。由于表演队伍庞大,气势恢宏,犁狮因而不大常演。

    王喜龙介绍说,犁狮是清光绪年间,古陂镇黎姓农民黎声亮、黎有德等人在看了席狮之后,创作出的一种代表黎姓的“品牌狮灯”。由于这种狮灯是以犁田的劳动场景为舞蹈主线的,其道具也是以牛和犁为主,而且古陂方言中黎与犁同音,随命名“犁狮”。最初的犁狮只是扎一头香火的大牛来表演,后来增加了一头小牛,再后来又增加了三条香火龙来伴演,气氛就愈发热烈了。还有四块用香火插示的“春牛耕田”的字牌,格外熠熠生辉。犁狮表演时,两人舞一头大牛,一人舞一头小牛,一人扮农民扶犁,一人扮“回回”引路。再有几组人举着用芋头、番薯插着香的“香火龙”扮着滚滚而开的泥浪,使得整个犁田舞蹈热烈欢快,形象诙谐,看了令人倍感亲切。尤其是扮演小牛的演员,生性好动,把“小牛”表现得活灵活现,调皮捣蛋。一会儿走远了,“母牛”则一定停下不走,高声叫唤,直到小牛跳回母牛身边亲昵,母牛才愿继续“犁田”。这段舞蹈非常深情而优美,极具民俗特色。

    信丰县文化馆馆长黄辉介绍,犁狮的表演,欢快、简洁、生动活泼,把犁田的农事活动艺术化了,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尽管比席狮后出现,但在古陂民间受欢迎的程度,完全不亚于席狮。但在过去的岁月里,席狮与犁狮以古陂河为界,相互对立,互不侵犯,直到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协调扶助中,席狮和犁狮才共同活跃在同一块土地上。

    老艺人担心后继无人

    席狮、犁狮分别有数百年的历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主要是顺应了农民的愿望,除了表达祈吉求福、驱瘟避邪的愿望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娱自乐,凝聚人心,增强团结。可是近年来受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加之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无暇练舞习狮,古陂镇的席狮、犁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谢显章老人说,现在,席狮的造狮和舞狮传人尽管有他和老艺人谢德超、谢德圣、谢德祥等一批人,但他们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延续这一传统显得有心无力。他也曾去过一些村子寻找舞狮的弟子,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学席狮,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愿意学习的,但年龄也40岁以上了。据了解,相对席狮来说,犁狮的传人显得更少,现有老艺人能制做犁狮的只有黎忠英一人,且已年届78岁高龄,能舞犁狮的也仅有黎钦仁、黎忠英等少数几人了。

    黄辉介绍,道具作为人体的延展,从根本上说是拓展运动人体的表现力。舞蹈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离开舞者的动态形象也就看不到任何文化信息,而汉族民间舞中动态所表现的文化特征,是可以借助道具这一重要媒介来形成和展现的。席狮和犁狮更加体现出道具表现力中的可塑性和象征性。席狮和犁狮在似狮非狮中求神似,舞蹈利用常见的农家物件,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拓展舞蹈动作之外的表现内容。面对传统舞蹈后继乏人的现状,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保护力度,保存好现有的道具、曲牌、舞蹈资料,培养传承人,使席狮、犁狮这一传统艺术得到延续和发扬。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