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张永华:刘锡诚的民间文艺学情怀 [打印本页]

作者: 边缘人    时间: 2018-7-26 11:09     标题: 张永华:刘锡诚的民间文艺学情怀

刘 锡 诚 的 民 间 文 艺 学 情 怀

张永华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730070)



刘锡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间文艺家、文学评论家,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俄文系,师从著名 现代文学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先生。刘锡诚学研 学俄罗斯文学, 最终却走上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民间文学研究之路。

一、民间文艺学研究之路源自其乡土情怀



刘锡诚的民间文艺之路似乎是先天注定。他出身农家,与民间文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正如他本人所描述的:“对 土地的依恋和乡愁的记忆在我的身上显示出浓浓的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基因”。刘锡诚说,在面临很多选择时,他放弃 了俄罗斯文学和新闻工作, 中断了已经小有成就的文学批评,最终选择了备受冷落的民间文学研究。他常常以在田地里耕耘的农民自况,他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劳作中的 农民,靠毅力、靠勤奋支持着他的理想,靠汗水浇灌着他的 土地。土地里收获的果实,就是从笔端流淌出来的那大小千余篇文章, 刘先生的 《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原始艺术》《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 《20 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民间文学的整体研究》等 20 余部著作,填补了学科建设的空白,成为引领学术研究方向的开山之作, 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应该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哨兵,淡然于物外,对民族文化发展有着特殊的情怀。

二、始终秉持一种强烈的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使命感



多年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民间文学降为三级学科,导致许多高校文学系的民间文学课程(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或取消该课程。 “一百年来几代人文学者努力建设积累的成果, 由于这个行政决定的影响, 不仅倒退到了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甚至倒退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那种贬低民间文化的普遍社会心态)。 ”许多学人纷纷抛弃民间文学而转向民俗学或其他学科。 民间文艺学是人文学科,民俗学是社会科学,这个政治决定改变了民间 文学的学科属性。对此,刘锡诚先生深感惋惜,他认为,民间文学首先是文学,要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学,要将民间文学纳入人文学科而不是社会学科。民间文艺学应该单独成为一级学科,其研究对象、学科价值都非常特殊、重要。他还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学与西方民间文学的不同:“20 世纪的百年间,尽管中国的民间文学学科一 直处在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和神话学的影响之下, 但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悠长和坚固,中国始终与西方国家不同,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从来是分立的两个学科”。把民间文学隶属于文学学科,借重文学和美学的武器进行研究,更符合 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为此,他连续写了《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保持“一国两制”好—— 再为民间文学学科一呼》等一篇又一篇呼吁文章,希望保持民间文学在中国文 学学科中的位置;王泉根、刘守华等学者也随同表达了同样的意见。

三、系统总结了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发展史



刘锡诚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从学术流派、学术机构、学术期刊、学术活动、重要学术著作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是对时间过去未久、人物影响尚存、一些学术活 动依然延续的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史的理论总结,其学术价值至今无人超越。本书写道:“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说, 笔者对百年民间文艺学的流派和思潮的梳理与述 略,旨在表达一个观点:在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发展史上,理论、观念、方法,甚至流派(学派),是多元而不是一元的,而且 从来也没有统一过,即使是共和国50 年的时代。 ”这一方面 说明了民间文艺学作为学科的不成熟性, 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和跨学科性。 这个多元说得到了学 术界的广泛认同。本书给百年来研究民间文学的多种学派, 从“歌谣研究会”到“民俗学派”,从“人类学派”到“社会-民 族学派”,从“俗文学派”到“延安学派”等等,均力求作出公正评述,给予它在学术史上的应有的地位。刘锡诚先生还在多个方面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史料的占有、失佚学者的再发现、学术流派的建构与梳理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四、热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作为中国非遗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工作的开拓者,刘先生始终心存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做了很多非遗保护工作。 在刘先生主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期间,他积极倡导、引领、规划和组织开展我国民间文艺界的 学术研究,特别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 作。 他不仅在行政工作中极力促成“三套集成”工作走向正轨,更在业务上指导和参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的编纂,对集成工作的指导思想、编纂原则、普查采录方法和作品编码等,进行反复研究和斟酌。
刘先生以古稀之龄参加了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并任专家组负责人,参与项目标准规范论证、培训、数据分类、验收等环节。刘锡诚先生亲历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也见证了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曲折与兴盛。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的学术追求更为丰富,始终保持着一代学者特有的激情、信念与品格。其记者、学者、编辑的身份统一于其批评家的角色,使得其更敏锐;刘先生为民间文艺学的发展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他本人也可谓一部我国民间文艺学发展史。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刘先生对民间文艺学发展的热爱和执着,将永远 激励后辈学人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刘裕强)

原载甘肃《教育革新》2019年第4期

[ 本帖最后由 边缘人 于 2018-7-26 11:21 编辑 ]
作者: 宁锐    时间: 2018-7-26 16:44     标题: 刘 锡 诚 的 民 间 文 艺 学 情 怀

刘先生为民间文艺学的发展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他本人也可谓一部我国民间文艺学发展史。--活字典呀!
作者: 陌上花开    时间: 2022-6-4 22:00

向刘先生致敬!!!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