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乌丙安教授学术成果 [打印本页]

作者: 奇点    时间: 2018-7-12 12:55     标题: 乌丙安教授学术成果


       期刊论文和文章



  [1]乌丙安 ,唐呐.让真实的故事戳穿伊凡的鬼话——批判苏修反华作品《阿穆尔故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5):140-145.
  [2]乌丙安.戏曲古源辨——对《先秦古剧考略》一文的意见[J].戏剧艺术,1978(04):137-144.
  [3]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J].中国民族,1979(02):43.
  [4]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J].戏剧艺术,1981(01):95-103.
  [5]乌丙安.满族神话探索——天地层·地震鱼·世界树[J].满族研究,1985(01):42-47+36.
  [6]乌丙安.简论神话系统[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2):24-28.
  [7]乌丙安.论满族兴起时期的天灵观——满族信仰民俗研究之一[J].满族研究,1987(03):65-73.
  [8]乌丙安.柳田国男故乡行[J].日本研究,1987(04):83-87.
  [9]乌丙安.民俗与现代化的思考[J].民俗研究,1987(04):1.
  [10]乌丙安.评《中国民俗学发展史》[J].中国图书评论,1988(03):35-38+163.
  [11]乌丙安.日本神话学三个里程碑的主要代表人物[J].日本研究,1988(03):64-69.
  [12]乌丙安.比较民俗学的崭新篇章——评《千里同风录》[J].日本研究,1988(03):75-77.
  [13]乌丙安.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评《民俗语言学》[J].民俗研究,1988(04):21-24+78.
  [14]乌丙安.萨满世界的“真神”——萨满[J].满族研究,1989(01):65-76.
  [15]乌丙安.比较民俗学的崭新篇章——评《千里同风录》[J].民俗研究,1989(01):96-98.  
       [16]乌丙安.中国占卜习俗研究在德国——兼评庞纬博士著《中国灵签研究》(1985年)[J].民俗研究,1990(01):14-17+9.
  [17]乌丙安.《岭南十二枝花》序[J].广西师院学报,1990(03):71-72.
  [18]乌丙安.致“民俗学基础理论研讨会”的公开信[J].民俗研究,1991(04):3-4.
  [19]乌丙安.《苏东坡百诗百俗解》序[J].咸宁师专学报,1992(01):31-32.
  [20]乌丙安.“要把秾华饰暮春”——庆祝钟敬文先生90寿辰暨学术活动70年[J].民俗研究,1992(03):94-99.
  [21]乌丙安.生态民俗链和北方民间信仰[J].民俗研究,1994(01):25-30.
  [22]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J].民间文学论坛,1994(03):9-18+58.
  [23]乌丙安.《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序[J].满族研究,1994(04):44-45.
  [24]乌丙安.满族发祥的摇篮——新宾满族家族民俗背景探查[J].民间文学论坛,1995(03):6-16+43.
  [25]乌丙安.乌丙安教授的贺信[J].民俗研究,1995(03):6.
  [26]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俗研究,1996(02):1-5.
  [27]乌丙安.一部填补了民俗学方法论空白的好书——评江帆著《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J].民俗研究,1996(02):102-104.
  [28]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民主,1996(05):28-30.
  [29]乌丙安.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74-77.
  [30]乌丙安.填补了民俗学方法论空白的好书——评江帆的《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1996(06):53-55.
  [31]乌丙安.民之瑰宝 族之精魂──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剪纸卷和刺绣卷[J].美术之友,1996(04):42-43.
  [32]乌丙安.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J].民俗研究,1996(03):56-62.
  [33]乌丙安.民之瑰宝族之精魂——评《东北民族民间美术总集》剪纸卷和刺绣卷[J].中国出版,1997(02):60.
  [34]乌丙安.朝鲜巫俗与满蒙巫俗的比较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94-98.
  [35]乌丙安.增强民间文艺的精品意识和保护意识[J].民间文学论坛,1997(02):3-7.
  [36]乌丙安,柯杨,陈勤建.著名学者评《山东省志·民俗志》(二)[J].民俗研究,1998(04):99-101.
  [37]乌丙安.古代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嵩山文化的跨世纪随想[J].民间文化,1999(04):62-64.
  [38]乌丙安.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拓──读《中国近代文化史》[J].中国图书评论,2000(02):46-47.
       [39]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03):39-53.
  [40]乌丙安.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民俗学百年反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1(01):10-11.
  [41]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J].江苏社会科学,2001(05):103-107.
  [42]乌丙安.关于《论俗信》一文引文注释的指正[J].民俗研究,2001(04):203-204.
  [43]乌丙安.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83-86+91-1.
  [44]乌丙安.圣洁时辰0点01分——沉痛哀悼百岁宗师钟敬文先生逝世[J].西北民族研究,2002(02):14-18.
  [45]乌丙安.女神文化的立体性研究——评《中国女神》[J].民族艺术,2002(03):214-217.
  [46]乌丙安.评《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J].民俗研究,2002(03):164-167.
  [47]乌丙安.寻根知本 本固枝荣[J].寻根,2002(05).
  [48]乌丙安 ,向云驹 ,潘鲁生 ,赵屹.中国民间文化分类[J].中国民族,2003(05):21-22.
  [49]乌丙安 ,姜文祥 ,攀宇 ,高立民 ,王善民.村落民俗普查提纲[J].中国民族,2003(05):23-27.
  [50]乌丙安.20世纪日本神话学的三个里程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94-98.
  [51]乌丙安.萨满文化的全息解读——简评郭淑云著《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J].社会科学战线,2003(05):276-277.
  [52]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3):5-11.
  [53]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01):102-106.
  [54]乌丙安.唤醒记忆:重新装点五彩缤纷的年节[J].美术观察,2005(03):14-15.
  [55]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J].西北民族研究,2005(03):77-80.
  [56]乌丙安.唤醒记忆:重新装点年节文化空间[J].西北民族研究,2006(01):154-156.
  [57]乌丙安.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J].花炮科技与市场,2006(01):28.
  [58]乌丙安.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读《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后写给作者的一封短信[J].民间文化论坛,2006(04):43.
  [59]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1-21.
  [60]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01):98-100.
  [61]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7(02):1-6.
  [6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评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J].艺术评论,2007(03):4.
  [63]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J].美术观察,2007(11):8-9.
  [64]乌丙安.中国民俗文物学的创新与开拓——评《中国民俗文物概论》[J].民俗研究,2008(01):257-265.
  [65]乌丙安.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上)[J].民间文化论坛,2009(01):9-15.
  [66]乌丙安.中国神话百年反思(下)[J].民间文化论坛,2009(02):5-15.
  [67]乌丙安,吴效群.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03):1.
  [68]乌丙安.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03):1-4+218.
  [69]乌丙安.《孟姜女传说》口头遗产及其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评述[J].民俗研究,2009(03):5-11.  
       [70]乌丙安.当前中国民俗学会的学科建设任务[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02):4-6.
  [71]乌丙安.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J].新湘评论,2011(02):60-61.
  [72]乌丙安.中国春节:祭典与庆典严密组合的传统行事[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01):18-22.
  [73]乌丙安.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两点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11(02):14-15.
  [74]乌丙安.把技艺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J].中华手工,2011(10):55.
  [75]乌丙安.《民俗研究》百期感言[J].民俗研究,2011(04):5-7.
  [76]乌丙安,孙庆忠.农业文化研究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乌丙安教授访谈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1):28-44.
  [77]乌丙安.年俗与年画的故事[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3(01):8-10.
  [78]乌丙安.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思路和模式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3(07):19-22.
  [79]乌丙安.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J].中原文化研究,2014,2(03):5-8.
  [80]乌丙安.都市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方法探讨[J].民间文化论坛,2014(04):45-50.
  [81]乌丙安.两性民俗学发生论:两性关系与难以控制的婚姻习俗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15,36(01):1-5.
  [82]乌丙安.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根基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5):5-17.
  [8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先生贺《民俗研究》创刊三十周年[J].民俗研究,2016(01):161.
  [84]乌丙安.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J].公关世界,2016(08):21-23.
  [85]乌丙安.手工技艺和人类共存亡[J].中华手工,2016(07):20-21.
  [86]乌丙安.工匠的规矩与准绳[J].中华手工,2017(05):100-101.
  [87]乌丙安.“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J].共产党员(河北),2018(03):63-64.
  [88]乌丙安.年非节日而是“节期”[J].小康,2018(07):6.
  [89]乌丙安,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J].文化遗产,2018(02):1-7.


作者: 温存    时间: 2018-7-12 13:50

报刊文章集锦


2004-2010


       [1]乌丙安. 把俗信与迷信区别开来[N]. 中国民族报,2004-02-20(012).
  [2]乌丙安. 民间故事传讲 俗信的价值观[N]. 中国民族报,2004-02-27(012).
  [3]乌丙安. 学习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国际成功经验[N]. 光明日报,2004-03-10.
  [4]乌丙安. 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N]. 中国民族报,2004/03/12(012).
  [5]乌丙安.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做好遗产保护工作[N]. 文艺报,2004-03-13(002).
  [6]乌丙安. 文化保护 立法先行[N]. 人民日报,2004-03-31.
  [7]乌丙安. 文化保护 立法先行[N]. 今日信息报,2004-04-02(005).
  [8]乌丙安. 解读中国生肖文化[N]. 中华读书报,2005-08-03(011).
  [9]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不能鱼目混珠[N]. 中国民族报,2005-08-12(010).
  [10]乌丙安. 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N]. 人民日报,2006-02-09(009).
  [11]乌丙安. 今年春来早[N]. 中国文化报,2006-02-28(005).
  [12]乌丙安.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面临的挑战[N].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7-06(003).
  [13]乌丙安.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N]. 光明日报,2007-02-06(012).
  [14]乌丙安. 点燃文化圣火 构建精神家园[N]. 中国艺术报,2008-04-15(002).
  [15]乌丙安. 传承人保护日益规范[N]. 人民日报,2008-10-31(016).
  [16]乌丙安. 文化生态不需“打造”[N]. 贵州民族报,2009-06-11(003).
  [17]乌丙安. 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N]. 中国文化报,2009-06-21(003).
  [18]乌丙安. 民俗日历:唤醒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N]. 中国文化报,2010-10-20(003).


2011-2017


       [19]乌丙安. 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N]. 人民政协报,2011-07-11(C03).
  [20]乌丙安.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有科学思路[N]. 中国文化报,2012-01-06(006).
  [21]乌丙安. 手工技艺的民俗故事[N]. 中国文化报,2012-10-12(007).
  [22]乌丙安. 大量进入高级别名录的非遗有待重新修复[N]. 社会科学报,2012-10-25(006).
  [23]乌丙安. 保护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策略[N]. 中国文化报,2012-12-10(008).
  [24]乌丙安. 西和乞巧节的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N]. 中国艺术报,2013-08-07(010).
  [25]乌丙安. 既要保存“记忆”,也要保护“技艺”[N]. 中国文化报,2013-08-16(003).
  [26]乌丙安. 民俗文化遗产亟待修复与维护[N]. 中国文化报,2014-11-07(007).
  [27]乌丙安. 如何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 人民政协报,2016-06-13(011).
  [28]乌丙安.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N]. 中国文化报,2016-10-19(004).
  [29]乌丙安. 传统与现代应该“血肉相连”[N]. 贵州民族报,2016-10-28(A02).
  [30]乌丙安. 非遗保护要回到民间、回到生活[N]. 中国民族报,2017-06-09(011).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