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方彧]现代传媒赋予民间文艺新生命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4-19 19:44 标题: [方彧]现代传媒赋予民间文艺新生命
现代传媒赋予民间文艺新生命
作者:方彧
发布时间:2009-04-15 14:53 来源: www.ccdy.cn
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学艺术的观念和法则,甚至变革着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及流传的某些程序和章法。必须看到,民间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生产和传播的民间文艺新形态。
一、舞台展示。谈及民间文学艺术的舞台展示,市场化商演最初的成功作品是《丽水金沙》,而社会影响面最广的作品是《云南映象》,它们不仅是民间文艺与现代传播方式完美结合的范例,更是文化产业“云南模式”的成功个案。《云南映象》剧组近70名演员,75%是来自云南各地村寨土生土长的彝族、苗族、藏族、傣族、白族、哈尼族村民。《云南映象》和《丽水金沙》的歌舞素材大都来自于田间地头,都是“天然的”,由此带动了各地民间文艺大举进军舞台。在商业流行文化风起云涌的同时,民间文学艺术热潮犹如一股春风,让人们体会到了“原汁原味”,仿佛得以回归自然。尽管“原生态”已成为如今最热门的文化术语之一,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民间文艺的“原生态”是指这些作品在其中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文化环境,而舞台上所展示的民间文艺风格的作品恰恰脱离了其“文化原生态”。不过,非“原生态”的舞台展示创造了民间文艺新形态,成为民间文学艺术在现代的重要传播方式。
二、影视传播。相当一部分影视作品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实质上是把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核放在现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中加以表现。每隔一段时期,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都会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影视工作者不断从民间文学艺术中汲取养料,结合时代背景创作新的影视作品,再还原于民间,为广大人民所欣赏和消费,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民间文艺与影视的结合还体现在影视传播激发民间文艺活力这一重要特点上,使得“乡间小调”荣登“大雅之堂”。2006年,“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一道亮相央视舞台,出现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歌唱大赛中,这无疑是对民间文学艺术魅力的肯定与彰显。民间文艺表现出的纯朴和真挚让人们感受到了从原野吹来的自然之风,深受广大人民热烈欢迎,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爱好者。在流行文化充斥的今天,这对民间文学艺术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创作。首先,网络创作催生了现代民间文学新的景观。计算机网络以蛛网重叠而使世界收缩,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其保持平民姿态,建立起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人群开启文学话语权。网络文学产生出“流动在指间的口头文学”,有的甚至是流动在不同终端间的“集体创作”,让民间话语得以实现狂欢化“广场散播”,使得社会底层的审美意识终于有了表达和张扬的机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学艺术回归民间。其次,超文本网络技术可以重塑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超文本结构形式是由文字文本、声音文本、图像文本和动画影视文本等综合运用制作出来的,还具有超级链接的非线性特点。在“2003年国际卡通·数码艺术周”上,《汉乐府》诗歌中有一首《江南》被以超文本形式制作出来,运用音乐、动画、文字等再现了诗歌中童话般的景象,达到了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民间文学艺术加以重塑,无疑将成为在现代条件下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于中国民间文学艺术走向世界也是一种新的开拓。
四、手机传播。手机短信最初的功能具有“书信”沟通性质,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传递笑话、寓言、诗词、民歌、故事等新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融有图片、动画、歌曲等音频、视频片段的艺术化短信──彩信,成为许多人获取知识、享受快乐的途径,使之具有了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在传播上,文艺性短信、彩信与传统民间文艺相比,一是参与创作和欣赏的人大大增加,可以说是老少皆宜,具有更广泛的民间性。二是传播速度及时迅速,一条作品被创作出来,很快在一个群体中传播开来。与网络相比,这种作品的载体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文艺短信、彩信作为一种民间文艺新现象,尚十分幼稚,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民间文学艺术的某些优良传统已经显现出来,它本身具有口语化、平民化、通俗化特点,能够满足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需要。所有这些都已显示出这不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而且也是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