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岷县“洮岷花儿”挖掘保护工作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cfs 时间: 2008-10-1 20:16 标题: 对岷县“洮岷花儿”挖掘保护工作的思考
论坛:对岷县“洮岷花儿”挖掘保护工作的思考
闫守忠 马克俊
2008年09月23日 09:05 来源: 甘肃新闻网
传承世界文明 弘扬传统文化
——对岷县“洮岷花儿”挖掘保护工作的思考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全县辖18个乡镇、310个村(居)民委员会,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有回、藏、东乡、撒拉、土、裕固等6个少数民族。岷县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洮岷花儿”质朴敦厚、意味隽永、明快生动、演唱豪放,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不但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而且具有多声部、多曲调的特点,是迄今世界上保持完好的、独特的、稀有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已引起国内外音乐界、史学界、社会学界的极大关注。
一、“洮岷花儿”的基本情况
目前,流传在县内的“洮岷花儿”有两种:一种是“啊欧怜儿”,也叫南路派花儿。此派“花儿”在县内流布面积最大(以县城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其曲调结构简练朴实,节奏自由舒展,以上、下两乐句成段,属六声商调式,旋律的发展与当地方言语调非常相似,按字行腔,演唱时多用假嗓子,男女同腔同调,起腔突发,高亢粗犷,悠扬婉转,回环往复,具有原始的野性美。另一种是“两莲儿”,因这种曲调拖腔、起腔多用“啊”字,故又叫“啊花儿”,属北路派花儿。此派“花儿”流布在县城以北的西江、中寨、维新3个乡镇的5个片区和县城西北的西寨、清水等乡镇部分地区,其曲调结构严谨,节奏规整,旋律平稳,表情达意细腻而深沉,长于叙事。
“洮岷花儿”的两种曲调唱词通用,一般三、四句为一首,每句七字四顿,而较大的叙事花儿则以无数首三、四句组成的小花儿连缀而成。花儿的题材非常丰富,主要涉及时事政治、劳动生产、历史传说、生活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但其最主要、最精华的部分则是“爱情花儿”。平时以独唱或对唱的形式歌唱,花儿会上多为歌手和腔唱答,形成典型的多声部特色。全县境内花儿庙会有30多处,特别以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规模最大,期间邻近省、市游人、商贩前来赶会,演唱花儿的歌手多达数千人,群众达10万多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县上先后整理出版了《岷县民俗文化丛书》(花儿专集)、《岷县民俗研究文选》、《叠藏河》(花儿专集2期)等一大批有关洮岷花儿的优秀读物,使花儿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也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2002年3月,岷县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文联命名为省级“花儿之乡”;2004年6月,岷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和“中国花儿之乡”,二郎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2006年1月,“洮岷花儿”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有董明巧、姜照娃等36名花儿歌手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
二、“洮岷花儿”挖掘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多年来,尽管全县文艺工作者在挖掘和保护“洮岷花儿”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类文化的融合,“洮岷花儿”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也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歌手管理工作亟待规范。目前,全县尚无完善的“洮岷花儿”歌手队伍管理机构,大部分歌手的演唱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管理工作薄弱,赛事活动缺乏统一协调性。
二是歌手素质急需提高。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全县花儿歌手的文化程度相当低,大部分歌手是文盲或半文盲,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的会唱花儿的歌手寥寥无几。由于文化程度太低,素质太差,缺乏精深的音乐知识,歌手演唱花儿时只能沿袭上一代老艺人的技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歌手对花儿不能正确认识和超强感悟,因此演唱时只能墨守成规,无力创新,难以对花儿演唱技巧、音乐曲调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更难以将“洮岷花儿”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三是花儿发展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歌手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到了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而对“洮岷花儿”的演唱只作为一种闲暇之余的业余爱好,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发扬,同时,部分群众认为演唱“花儿”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儿”演唱的环境。可以说,花儿艺人陈旧的思想观念和周边群众的落后思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洮岷花儿”的健康发展。
四是“洮岷花儿”资料库建设滞后。截止目前,全县尚无完备的“洮岷花儿”资料库,大部分资料仍然流传于民间。如“洮岷花儿”有文字记载的产生年代是明代,而对于600多年来花儿流传中所涌现的典型人物、优秀典故和花儿演变历程等资料,县上也缺乏翔实的资料。
三、挖掘保护“洮岷花儿”的几点建议
挖掘和保护“洮岷花儿”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岷县在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力打造“当归之乡”的同时,已将“洮岷花儿”推向全国,并经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如果把“花儿之乡”、“当归之乡”打造成介绍岷县的两张名片,将非常有利于岷县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岷县是汉、藏、回等民族聚居区,“花儿”的发展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相渗透的一个文化样本,包含着汉、回、藏等多个民族的人文历史、民俗、宗教传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典型。第三,“洮岷花儿”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被命名为“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洮岷花儿”可以说是与侗族大歌、纳西古乐等相媲美的民间音乐。目前,广西已推出的侗族大歌、云南已推出的纳西古乐,这些民间音乐已成为世界了解广西、了解云南的一种渠道,而岷县“洮岷花儿”音乐却至今很少为外界知晓,所以,亟需迅速挖掘和保护“洮岷花儿”,并精心扶持,多方培育,使“洮岷花儿”成为外界认识和了解岷县的桥梁。重点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成立“洮岷花儿”研究机构。成立“洮岷花儿”艺术研究领导小组,充实人员,加强对“洮岷花儿”的挖掘和研究,并积极改善条件,吸引从事“洮岷花儿”艺术研究和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洮岷花儿”保护行列,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同时,成立集“洮岷花儿”艺术档案、花儿艺术多媒体演示、花儿艺术人才培训、交流、研究等为一体的岷县“洮岷花儿”艺术培训中心,主要承担“洮岷花儿”保护的组织实施、联络交流以及协调、指导等工作,确保“洮岷花儿”挖掘、整理和开发工作有专门机构,有专人组织,并有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二)强化宣传,营造“洮岷花儿”发展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洮岷花儿”保护工程,普及“洮岷花儿”艺术保护知识,激发和培养全社会的“洮岷花儿”保护意识。鼓励和支持全县各中、小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选学“洮岷花儿”相关内容,加强青少年对“洮岷花儿”艺术的了解,增强中、小学生保护“洮岷花儿”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花儿歌手大奖赛”、“花儿艺术节”、“花儿艺术研讨会”、“花儿艺术研究成果展示会”等节会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和艺术团体进行广泛深入地花儿研讨、开发和交流活动,扩大“洮岷花儿”在甘肃乃至全国的影响。
(三)加大投入,设立“洮岷花儿”专项保护资金。“洮岷花儿”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应比较薄弱,还需一定的财力支持。县财政应在设立“洮岷花儿”专项保护资金的基础上,还应逐年按计划拨付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优秀花儿歌手和花儿传人的扶持奖励、“花儿”的搜集整理与编辑出版、建立“花儿”艺术资源档案、建设网站以及花儿艺术交流研究等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加强培训,加快“洮岷花儿”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步伐。一要加强培训教育工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洮岷花儿”乡土教材,采取聘请专家课堂讲授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批对参与保护工程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优秀花儿歌手及花儿传人进行教育培训,大力培养“洮岷花儿”保护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为“洮岷花儿”的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要建立健全花儿传人保护机制。在“甘肃省花儿歌手”命名的基础上,要对优秀花儿传人建立保护机制,重点是分级命名县、乡、村优秀花儿歌手及花儿传人,对有代表性并做出重大贡献的花儿歌手和花儿传人给予相应的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他们保护和发扬“洮岷花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三要积极与大专院校、音乐研究机构联合,重点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优秀花儿歌手进行培养,多层次、多角度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洮岷花儿”继承人,使“洮岷花儿”的传承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五)全面普查,建立“洮岷花儿”数据资料库。在已经编辑出版《岷县民俗文化丛书》(花儿集成)、《岷县民俗研究文选》、《迭藏河》(花儿专集)、《岷州文化揽胜》的基础上,根据岷县“洮岷花儿”艺术的资源现状,根据《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指南》,由业务部门制定出我县“洮岷花儿”普查方案和手册,并组织力量对“洮岷花儿”南、北两派的演唱区域、历史渊源、演唱风格、演变过程、花儿歌手及花儿传人详细情况、花儿演唱集中区域的详细情况进行普查,认真分析“洮岷花儿”传承、发扬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我县“洮岷花儿”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洮岷花儿”艺术保护项目名录,确定“洮岷花儿”艺术歌手及花儿传人,制作“洮岷花儿”歌手及其花儿传人的声像作品,为实施“洮岷花儿”保护试点工程奠定全面、科学和规范的工作基础。同时,结合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洮岷花儿”艺术保护档案资料数据库,并开设“洮岷花儿”艺术网站,推动“洮岷花儿”保护工作的信息化。
(六)抢抓机遇,建立“洮岷花儿”艺术生态保护区。紧紧抓住“洮岷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良好发展机遇,对我县花儿演唱集中、文化生态特色鲜明的村(社)实行重点保护,并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活态”保护机制。同时,要在完成“洮岷花儿”艺术培训中心的申报、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依托“洮岷花儿”艺术培训中心,大力发展“花儿”艺术,力争把这一民间瑰宝推向世界文化艺术大舞台。
(七)多方配合,着力开创全社会齐管共管的良好局面。开展“洮岷花儿”艺术保护是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县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文化系统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要加强与财政、发改、宗教、国土、城建、文联等单位和各乡镇的配合,切实担负起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个人、集体、民间组织共同关注、保护和挖掘“洮岷花儿”艺术,参与保护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为“洮岷花儿”的挖掘和整理、保护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快“洮岷花儿”的发展步伐,并使之成为岷县与外界联系的一座桥梁。/闫守忠 马克俊)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4-1-3 17:00
供润平兄参考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