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剪纸老人的手艺谁来继承 [打印本页]
作者: cfs 时间: 2008-10-1 20:10 标题: 剪纸老人的手艺谁来继承
剪纸老人的手艺谁来继承
作者: 许健楠 责任编辑: 林红茵 2008-09-29 00:39 星期一 金华日报
剪纸老人陈世根。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如今,许多父母对子女学习钢琴、舞蹈、画画等“时髦”艺术特别热衷,但对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却备加冷落。只有一些退休老人依然在坚持这项传统艺术,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可能……
“我们社区有一位剪纸老人,这些都是他的作品,你喜欢的话送你一幅。这么漂亮的窗花,可是不多见了。”婺城区城中街道青山社区邵书记不无惋惜地说。她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件作品,细细欣赏着。
邵书记所说的剪纸老人名叫陈世根。他有一手剪纸绝活,时常会剪几幅作品送到社区。邵书记说,这些剪纸作品常常被一抢而空,周围居民对剪纸作品十分喜爱,纷纷拿回家贴在墙上。有人感叹,如此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品,太吸引眼球了;也有人说,纯手工的剪纸作品,如今在市面上已是难得一见。
一位社区干部坦言,国庆节想庆祝一下,在社区里搞文艺活动,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文艺节目匮乏、艺人奇缺是重要原因。传统文化的掌握者和传播者,如今越来越难找到,主要是老人们年纪都大了,不太有精力出来参加活动,而且这些艺人又少有传人。
搞文化活动遭遇“民间艺人荒”
诸如剪纸这种曾经大众化的民间艺术,现在只能苦苦找寻才能觅其“芳踪”。传统手艺从“大众到小众”,正在悄悄经历一个蜕变。
80岁的陈世根满头银丝,提起剪纸,老人摆摆手说:“老啦,没那个精气神了。往年干两天就能完成的作品,现在却得剪上一个星期。”陈世根告诉记者,他的手艺是在老年大学师从金华著名剪纸艺术家王风后得来的。他本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女儿却说:“剪纸太麻烦,学会了又没什么用。”收徒之事一拖好多年,陈世根坦言,自己已经老眼昏花,即使有人想学,他也教不动了。
“不光自己的女儿如此,别的孩子也不太愿意学,大多只是看着喜欢。”说起剪纸传承,陈世根多少有些垂头丧气。由于剪纸的操作往往不能急于求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剪数小时甚至数天,年轻人性子急耐不住,没有决心,更无恒心,因此剪纸并不为年轻一代所青睐,大多成了老年人的“专利”。
已经87岁高龄的金华著名剪纸艺术家王风家住石榴巷。塔下寺社区主任助理叶逊告诉记者,现在的社会氛围,传统的味道淡了。记得小时候,电视里还有播放教剪纸的儿童节目。王老一直是社区里的艺术指导员,以前社区搞文艺活动,总是离不开他。现在王老年纪大了,搬到福利院后,社区就再没有人会剪纸了……
王风渴望剪纸艺术后继有人
见到王风时,老人正在阅读一封“庆祝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书画联展”的贺信,他的剪纸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也给王风老师的荣誉榜上增添了新的一笔。王老一直心怀一个强烈的愿望:培养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金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以来,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剪纸艺术被金华人所喜爱。现在,这项古老艺术仅仅散落在老年人中间,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剪纸,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除了老年大学,社会上几乎没有正规的剪纸培训班,这让王老深感遗憾。谈话间,他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金华人热衷剪纸的红火场面:“我的100多幅剪纸作品,在金华的公园、学校四处巡展,参观者络绎不绝。我曾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学剪纸。”而如今,鲜艳夺目的那一抹红色,正在人们心目中渐渐褪去。王老曾试图让孩子们拿起剪刀,建议中小学重开剪纸兴趣班,让剪纸艺术重返校园,他甚至自费出版了一本艺术普及教材《王风剪纸》,逢人便送。然而这一切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剪纸艺术依然游离在课堂之外。
是不是中小学校都不欢迎剪纸艺术进课堂呢?环城小学大队辅导员叶思佳老师表示,在兴趣活动课上,学校却苦于找不到民间艺人给孩子们上课。“对于剪纸这种民间艺术,美术课本上有相关的内容,但缺乏相对应的教学要求。许多美术老师也不谙剪纸。目前社会普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功利性,剪纸教学一直没有被社会教育所重视。”叶思佳认为,渐渐地,大家就有一个需求,想找民间艺术家给孩子们上短期的兴趣课,却不知道上哪儿去找。
“剪纸老人”感叹后继乏人,有小学却迫切想找民间艺术家授课。叶思佳建议,社会舆论应该倡导学习民间艺术的风气,让“需”与“求”能够得到完美衔接。
“2007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剪了一幅《回娘家》。”总书记会剪纸,曾掀起全国一阵“剪纸热”,这一消息让王老很是振奋。他认为,剪纸的魅力在于形神皆备,刻字细腻优美,浑然透出一股空灵的气质。如果积极引导和启蒙,不难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相比市区,浦江的剪纸则更加深入人心,浦江剪纸已走进中小学校的课堂。“浦江剪纸”是浙江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明清时已在农村广泛流传,1993年,浦江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艺术(剪纸)之乡;2005年,浦江剪纸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今市面上的剪纸工艺品,大多是工厂机械化复制的产物,民间艺术越来越失去原有的艺术性,脱离了生活,丢掉了传统。复制产生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却湮没了艺术创造的活力,最终也难以摆脱被抛弃的命运。
民间艺术就应该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仅仅是小部分艺术家的“精神奢侈品”,它们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要保护、记住它们,就应该让广大市民和孩子多接触、认识、了解它们。民间艺术的土壤在民间,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民间艺术的生命也在民间,要保护并将这些艺术传承下来,只能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本报记者 许健楠 文/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