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布洛陀文化节]敢壮山上 壮乡儿女唱起祭祖歌(图)
[打印本页]
作者:
李斯颖
时间:
2009-4-9 11:57
标题:
[布洛陀文化节]敢壮山上 壮乡儿女唱起祭祖歌(图)
关键词: | 时间:2009-4-4 11:53:11 | 阅读次数:116
2009百色布罗陀文化节开幕。记者 蒋卫龙摄
等待朝拜的乡民。记者 蒋卫龙摄
广西新闻网 田阳4月3日讯(记者蒋卫龙 邓涵 黄新跃)4月3日,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敢壮山布洛陀文化遗址,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举行的盛大公祭盛典暨2009百色布罗陀文化节开幕正式开幕。
记者在现场看到,祭拜队伍身着传统的壮族服饰,抬着五花八门的祭祀品,在敢壮山山门等候。祭品中,除了有稻、灯、茶、果、饼外,还有鸡、鸭、猪等。公祭大典正式开始后,鼓乐齐鸣,炮声阵阵。人们抬着祭品,依序在布洛陀神像前祭拜。祭拜群众除了焚香,还用壮语唱起了颂扬布洛陀的诗歌,跳起传统舞蹈。
据史料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2002年,壮学专家们经过考证发现,敢壮山集中留存有众多关于布洛陀传说的文化遗迹,其中包括千年歌圩、自发祭祀、民间风俗等。现在绝大多数壮学研究者都已经认同敢壮山是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田阳敢壮山因此也成了壮民族的“圣山”和精神家园。
传说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的创世始祖,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布洛陀生日,历史上壮族群众从这一天开始到农历三月初九,都会自发前往敢壮山祭奉始祖布洛陀,并形成了广西最为古老、盛大的歌圩。
[attach]2422[/attach]
吹响号角。记者 蒋卫龙 摄
[attach]2423[/attach]
敲响铜鼓。记者 蒋卫龙 摄
[attach]2424[/attach]
烧上高香,祭拜先人。记者 蒋卫龙 摄
敢壮山上,壮乡儿女唱起祭祖歌
4月2日~4日,百色市田阳县举行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引来万人祭拜
[attach]2425[/attach]
人们分排祭拜。
[attach]2426[/attach]
上山的人们一路焚香。
[attach]2427[/attach]
4月3日,农历三月初八,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田阳县敢壮山拉开帷幕。成千上万壮族儿女从各地赶来,唱着山歌祭拜布洛陀。今年的文化旅游节增加了不少新内容,图为选手们在西红柿池中进行别具特色的摔跤比赛。记者 冯革里摄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李建超 冯革里
盛大的祭祀典礼,独特的摩托“箩拉”西红柿比赛、抛绣球等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再加上撩人的山歌……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4月3日,农历三月初八,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田阳县敢壮山拉开帷幕。在壮族人心中,布洛陀是山里无事不知的老人,是他们的祖先。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数十万壮族儿女都从各地赶来,彻夜不归,唱着山歌祭拜布洛陀。是什么让他们沉醉于此?又是什么让敢壮山成了“不夜城”?
80岁老妪虔诚祭拜
“壮乡天边有座山,居住着我的老祖先,他用壮锦织锦绣,他用绣球传情感……”3日上午,在一阵天籁般的山歌声中,布洛陀旅游文化节正式拉开序幕。连续阴沉了几天的天气突然由阴转晴,让人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相传,农历二月十九是布洛陀的诞生日,人们从这天开始就排在敢壮山下等着给他拜寿。然而,布洛陀的子孙太多,很多人在等待中便开始唱起山歌,歌声不断传开,形成了今天的大歌圩。还有人等不及当面朝拜,便从山脚下开始拜,一直拜到山顶,这样的习俗至今仍在流传。
4月2日下午4时多,山道两边插满了人们祭拜布洛陀用的香梗,袅袅香烟笼罩在敢壮山上空。一名老妪头上包着毛巾,背着一个麻袋,拿着正在燃烧的香烛,小步往山上走。山道有上千级台阶,每上几级,她就将麻袋放下,弯下腰,在山道一旁插三柱香,双手合什,鞠躬三次。在每个岩洞前,她也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嘴里还念念有词,随后从口袋里掏出一角钱放进功德箱。路上,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祭拜。
老妪发现记者跟在旁边,像小孩子一样对记者笑笑。老妪不会讲普通话,通过周围人的翻译,记者得知,她今年已经80岁,叫王秀兴,来自田阳县那满镇,与敢壮山隔右江相望。从她所住的小屯到敢壮山,要先骑摩托车到二级公路上等车,再坐中巴车到田阳,再从田阳来敢壮山。“来看老祖宗,再远也不怕。”她笑着说。
敢壮山成不夜城
王秀兴到达山顶的祖公祠时,额头上已渗出汗珠。她指着案台上的铜像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宗布洛陀。”当初他将天地鸟兽分开,创造了世间的一切东西。据当地人介绍,从农历二月十九到农历三月初七,所有的祖孙朝拜完毕后,人们就在敢壮山上过夜,等着初八的大联欢。
王秀兴也为此做足了准备:香烛、水果、贡饼、水、白酒、黄酒、衣服……近5公斤重的东西全部装在她背上那个麻袋里。她从袋子底下翻出一大瓶黄酒,豪放地要请记者喝酒,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她又从麻袋中拿出绿茶、贡饼和糖果分给大家吃。尽管大家互不相识,却像一家人一样自然地接受了她的心意。
2日晚9时多,天色已黑,冷风不断袭来,然而山上灯火通明,上山烧香的人越来越多。记者再次跟随人群爬上山顶,看到祖公祠等岩洞内,各有五六十名老人穿着棉袄,坐在角落里聊天,他们当中老的已经有87岁。他们都将自己的食物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随后便开始对山歌。
热情嘹亮的山歌在山中飞扬。随着人数不断增多,人们唱山歌的趣味也越来越浓。在祖公祠内,谁对不上谁就要被姐妹“抓痒痒”。一曲用《北京的金山上》的曲调改编成的壮语山歌被人唱出后,对方竟然傻了眼。大家一哄而上,将她按在地上“抓痒痒”。笑声不断从各处传出。
“很多人在山上住两个晚上还不想走。”在祖公祠前一卖香烛的老板说,农历三月初七、初八的晚上,是敢壮山最热闹的时候,山歌满山飞,整夜不眠。3日零时,大家都争着想给布洛陀上第一柱香,那时火光通天,黑夜如白昼,更加热闹。
万人祭祀 盛况空前
3日上午8时多,来自田阳、田东等村屯的代表们穿着各色的壮族服饰,带着鸡、猪等祭品来祭祀。每队都有一面代表地方朝拜的旗子,上面用金色的大字写着“六联村朝拜布洛陀”、“秣马屯朝拜布洛陀”等字样。
布洛陀文化源远流长,最让人期待的是亘古不变的祭祀仪式的举行。3日上午10时多,在敢壮山广场,一个大香炉后放着一尊布洛陀铜像,两旁还写着一些古壮语。大意是说布洛陀开天创物,为后代子孙造了福气,子孙应该敬仰他。
随着3声铜鼓声振醒了布洛陀当初造的天、地、水三届的首领,布洛陀祭祀大典开始:牛角号吹得振天动地,布洛陀旗升起,德高望重的人将布洛陀铜像的幕布揭开,12响礼炮将人惊醒。
伴着一阵节奏清晰明快的鼓声,舞狮、舞龙开始向布洛陀扣拜。“一拜玉帝和雷神,二拜管天下的龙洛陀,三拜……”头带羽毛的长老唱起《十拜布洛陀》歌来上头香。
壮民姑娘小伙儿吹着欢快的唢呐,脚下走起了“十”字步,变换着队形跳起了锁呐朝拜舞。“咚锵锵、咚锵……”铜鼓节奏铿锵有力,11对跳舞者站着马步,双手伸展开来,头向上看一下,再向下一下,同时向天地祭拜。随后,他们边唱敬酒歌边向布洛陀敬酒。村里年长者上香,村民进祀品,长老宣读祭文,万人可以尽情进香朝拜。
在给布洛陀上贡时,村民们的祀品有了布洛陀特色。“村民祭祀的供品是有讲究的,这些都是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世代居住在敢壮山脚下的那贯屯村民黄庆文说,祭祀用的鸡、鸭、粽子、香猪头等都是早就准备好的,但只能到三月初八时才能杀。有些人凌晨将鸡杀掉,有些人则在早上才杀,“但这些东西在祭祀前是不能给外人看的。”
田阳县凤马村秣马屯的一匹人工做的黑马上还坐了两个小朋友,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一村民介绍,当初布洛陀看村子里的人出行不方便,就专门为他们造了马,还安排养马的人,所以该屯就以马命名。为了感谢布洛陀,该屯特意造了匹“马”给老祖宗。
祭祀大典后,很多村民觉得还不过瘾,又根据各村的情况对祖先进行祭拜。
壮族儿女心中的“山”
敢壮山从山脚到山顶,到处都站满了前来祭祖的人。“不能躺着,不能睡觉,您这么大岁数了,不累吗?”2日深夜,记者在祖公祠内随意跟旁边的老人聊天。老人回答说:“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很高兴吗?”
“这里是布洛陀生活过的地方,他是我们的祖先,这里也是我们的家,我们一年才能回这里一次,见一下其他的兄弟姐妹,怎么能不开心呢?”老人说,“真想多呆两天。”
来祭祖的不仅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小孩和青壮年。在山道上,记者看到两名30多岁的男子架住一名小孩,正一步一步地往山上走。其中一男子对小孩子说:“再坚持5分钟,我们就快到‘家’了。”该男子姓李,他说,每到这个时候他都很自然地想到要回来祭祖,不然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明标说,人们之所以这样自发地来祭拜,是因为人们心中有座“山”,这座山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
传说中,布洛陀是从石头里出生,姆勒甲从花蕊里出生,两人来到世上便结合到一起。布洛陀每天忙着外出造物,姆勒甲呆在家里觉得寂寞便捏出了5个小泥人,但泥人不分男女。正在这时,布洛陀正好拿着杨桃和辣椒回来,孩子们上前去抢,结果抢到辣椒的变成了男孩,抢到杨桃的就变成了女人。壮族儿女就这样开始繁衍不息。
布洛陀文化中的新元素
壮族儿女对布洛陀的情难以割舍,随着它的发展,布洛陀文化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在敢壮山脚的大片场地上,抛绣球比赛、摩托“箩拉”西红柿比赛都在激烈地进行着。
在抛绣球比赛中,如果能将绣球抛过10米多高的圆环就算赢了。现今,人们都认为绣球是定情信物,最初并非如此。在壮族布洛陀文化中,相传第一个做绣球的是姆勒甲,她织了一块布,然后按照圆月形状,模仿彩虹色彩绣出来。有一次布洛陀远离敢壮山造田地,姆勒甲给布洛陀送饭时突遇大雨,山洪暴发,饭菜无法送过去,姆勒甲情急之下取下腰间的绣球,将竹筒饭系上,抛给布洛陀。
后来,赶歌圩的姑娘,模仿姆勒甲的做法,唱山歌时将定情物系在绣球上抛给对方,表达爱慕之情。“抛绣球也就成了壮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的载体。”黄明标说,实际上最初壮族男女之间表达爱意很含蓄,如果双方通过对歌有了爱意,男的要抛毛巾,女的要抛布鞋,而不是抛绣球。
除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外,田阳还跟据自己的特色增加了摩托“箩拉”西红柿比赛。在一条周长200米的赛道上,设有独木桥、土坡、小坑、涵道。选手在摩托车后座上用两根木棍挑起两筐约重75公斤的西红柿,然后要穿越赛道。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一名选手刚骑上摩托车就猛地向前冲,结果不仅西红柿洒了一地,还差点冲到人群中去,把围观的人吓了一大跳。还有些人前三个障碍都平安过关,可到最后一个却翻车,引来周围人大笑。
据裁判介绍,田阳县盛产西红柿,4月是西红柿成熟的时节,农民摘完西红柿后,都要用摩托车将其从田坎运到公路旁。此次比赛就是根据这一特点,比比谁摩托运西红柿的技术好。每个乡镇派出5名代表在赛道上行驶,谁走得又稳又慢谁就赢。如果出现脚沾地、熄火等情况都要扣分。
3日下午,在一个直径约8米,高约30厘米装满圣女果(小西红柿)的土坑里,人们进行着“摔跤、顶牛、斗鸡”活动,让人觉得又新鲜又开心,这项运动是“圣女池”三决战。
在现场,两名壮族大汉企图把对方摔倒,却抱成一团,只要一方稍稍用力,两个就站不稳,很快倒在西红柿上。身上溅起红色西红柿汁,让人觉得很刺激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顶牛”是用一根直径约10厘米、长3米直的竹子,两头用海绵包好,比赛开始时两名动运员分别把竹子的两头顶在自己的腹部上,并用力把对手顶出脚下的一个圆圈,因为圣女果场地滑,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站稳用力。
“斗鸡”则难度更大,每个人以一只脚支撑,另一只脚屈膝横放在支撑脚的膝盖上,双手反手抓住脚腕。在场上,两名选手以屈膝脚的膝盖进行合理冲撞、躲闪或假动作等方法把对方屈膝、手握住的一脚触地、撞倒在地或推出圆圈为胜。
这项比赛的裁判说,这个土坑的底部用海绵垫垫好,并用塑料布铺在了上面,所以大家在上面决斗是很安全的。田阳县盛产西红柿,每到西红柿丰收时节,农民朋友为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就在田间、地头铺上大量的西红柿玩起对抗游戏。
编辑: 李华林
新闻来源:广西新闻网综合
作者:
lkl91020
时间:
2009-4-10 12:26
标题:
特色
民族的,有特色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