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莫愁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会议综述 [打印本页]

作者: 子衿    时间: 2017-11-26 02:14     标题: 莫愁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会议综述

2016 年 10 月 15 日至 17 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 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中国 台湾、日本、韩国等海内外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本次会议由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以下简称“学 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主持,分为开幕式、主题发言、现场讨论等环节。会议讨论的 话题均具有理论建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民间叙事学的比较视野;民间故事研究的独特视域—— 丝绸之路与西藏;民间故事的新视角解读;民间故事改编下的当代讲述。
一、指向:民间故事学方法论的建构
会议伊始,刘魁立和尹虎彬在大会发言中提纲挈领地阐发了对故事学乃至民俗学学科发展、转向 及研究视角、意义的思考,这对民间故事学方法论的建构和民俗学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刘魁立从人类思维方式的解构延伸到学术研究必经的解构过程,认为这次会议研究的话题貌似意 义微小,但深入透析其讲述和讲述人背后的时代及时代的传统对整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当我们把一 个题目从大的结构中剥离,在这个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结构,这个结构就变成了我们心中结构的核心。 例如过节时表达喜悦心情的龙舞,一旦将龙舞从节日体系中抽离并建立新的结构,它似乎很完整、完美。 现在龙舞变成了体育项目,表现人体组合的美好景象,于是就产生了龙舞比赛、所谓标准的样式和必 备的套路。结果龙舞变成了体育运动,而原来的龙舞不知去向。所以现在我们的研究需要从宏观的视 角来看待,这样才能体悟到自己做的工作是有成效和生命力的、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尹虎彬认为民间文艺学是中国文学的主要领域。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宏大理论的特权和本质 主义的学说遭到解构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民俗学产生忧虑,即这门学科没有产生全新、革命性的 理论。民俗学家进而纷纷加入文化研究的大军中,民俗学研究变得越来越庞大而杂乱。所以当人们在 非遗背景下,把所有的非遗都纳入到自己研究领域时,民俗学在哪里;在民俗学要走向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批判的时候,民俗学在哪里。现今中国民俗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都有被解构的危险。民俗学 应该回归到传统的学科建设上,走学院派和常规科学研究之路。大学必须树立学术权威,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学科取向和传承有序的学科建设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有力支撑。
二、比较:民间叙事学的基本视野
早在九十年代,季羡林就提出比较文学始于民间文学的观点,在比较故事学领域精进的刘守华认 为民间文学特别适宜于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因而,采用比较方法进行民间故事研究的比较故事学已 成为学界常用乃至必备的研究方法。以东北亚叙事文学为代表的学会,其本身兼具了进行比较研究的 宏观优势,聚合起的中日韩三国民间故事研究者秉承以比较的学术视野,在跨国、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中推动世界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的发展。
金荣华 认为透过比较民间故事的内容,常能呈现跨国、跨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多样面貌,这种国际 性是民间故事的一项特色,也是其他人文学科所罕见的。此次会议上,金荣华阐明了:民间故事的国 际性可以从类型中看出来,本国外国多种说法的出现使得故事成为了一个类型。一个故事被不同地区 讲述时代表着不同的风貌,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情节单元,或者是构成情节单元的不稳定要素。情节单 元和故事结构的关系是可以拆分的物理性,而不是无法分离的化学性,所以不同故事可能具有同一个情节单元。以奇异诞生来说,如很多故事出现“卵生”这一相同的诞生方式。此外,金荣华也提及检 索情节单元的工具书亟待完善,呼吁民间文学研究者们能在工具书方面多做些努力,以飨之后的研究。
鹈野祐介 在会议发言伊始,对在学会帮助下于 2016年4月出版的《中日韩故事》进行推介。此书汇集了中日韩三个国家相同类型的故事,力求通过这本书的发行来窥视三国之间共通的认知、思考方式和文 化以及各国的独立性。他认为这也是学会的目标:尊重三个国家的不同点,构筑多文化的共同社会。鹈野 祐介概观日本民间故事中含有的不可思议的诞生故事群,将其特征放置在五个相位里进行分析,借此考察 异常诞生主题的象征意义。其中他提到三个研究中的发现,一、随着时间变化,在日本故事类型索引中异 常诞生类型的故事因搜集到的整体故事数量的增多而变多。二、中日间关于异常诞生类型的故事更多,这 是日中之间不经过朝鲜半岛传播的结果。三、对比 AT 中此类型的故事,三国之间的相似故事非常多,因 而此类型故事的研究需要置于东亚文化圈共同探讨。如许多英雄是水生动物,是否与东亚稻作文化有关? 鹈野祐介又提出另外两个问题:一、异常诞生通常具有神圣或污秽这两个相反的意义,在日本对障碍儿有
“鬼子”“半边子”等说法,中国和韩国是否存在类似称呼。二、异常诞生的孩子可能被视为是连接的存在, 像移民、留学生沟通了不同的文化,以全球大环境和现代社会来看是否应更加关注他们的关联性?
韩国金容义选取了在东亚文化传播中起重要桥梁作用的冲绳说话,通过《冲绳说话》和《夜来者 说话》的比较来探讨东亚说话的研究。金荣义列举七个故事事例来分析《冲绳说话》及《夜来者说话》的特点,并得出两者具有对抗性的结论,即《羽衣说话》流传中所具有的王权说话功能削弱了《夜来 者说话》。
三、丝绸之路与西藏:民间故事研究的独特视域
丝绸之路和西藏为两个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富有文化魅力和研究价值的区域,适逢“一带一路” 建设的丝绸之路沿线广泛流传着“英雄的奇异诞生”故事,历史悠久、丰富厚重的藏文化影响下的此 类故事独具神秘、奇幻和宗教特色。学者们选取西藏与丝绸之路这一独特的民间故事研究视域,是立足于东亚民间叙事研究范围,对其蕴藏、联结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探寻。
林继富长期悉力于西藏民间故事的研究,此次会议上他将研究焦点转向陆上丝绸之路沿线诸民 族。他在发言前首先回应了鹈野祐介的问题,表示中国此类故事具有复杂性,分布包括了南方稻作和 北方游牧等地区。本次将故事放置在陆上丝绸之路北方游牧地区谈论的原因为:一、中国西北地区的 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具有相似性;二、因商道导致的民族间文化交流极为频繁;三、他们拥有共同的英 雄崇拜。具体到英雄的奇异诞生,首先,英雄的父母的身份可分为三种:生活在底层贫苦、老年无子 的人;没有特指年龄大、生活在上层社会没有孩子的人;没出现无子情节、人和动物的结合。其次, 求子方式包括求神明或者喇嘛、因语言的魔力、母亲身上某件东西接触、供奉某种动物的身体得子等 五种。再次,英雄诞生的方式有:植物或拇指中诞生、母亲怀孕分娩、由动物身体变化、被动物生下、 面团变成等。以细小动物出生的怪异儿形象出现在中国丝绸之路的新疆、青海和甘肃,但是以面团为 主的怪异儿形象独存于新疆。这说明以细小动物为形象的英雄与汉民族故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得出结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的英雄奇异诞生与他们生活传统中的动植物有关系,并明显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斧原孝守 b 在会议发言中提到他自小便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对西藏《尸鬼物语》中《玛 桑亚如伙查物语》(以下简称《物语》)的关注,是从它与日本东北《力太郎》故事的关系开始。《物语》 的有趣之处在于从牛身出生的孩子带着一群神奇伙伴去降服妖怪,属于世界有名的民间故事《丢失的 公主》(ATU301)的类型。虽然《物语》故事大多与伙伴的背叛有关,但他认为《物语》和《力太郎》 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而力太郎和日本有名的桃太郎渊源深厚。《力太郎》与《物语》的前半部分很 相似,是 ATU301 里《物语》前半部分的独立型。关敬吾认为力太郎和桃太郎可以追溯到 AT513《六 人组的世界旅行》中。斧原孝守提出自己的思考:从日本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故事比较中是否可追溯日 本故事的原型呢。《物语》和《力太郎》是有关联性的,《物语》是不是也曾在日本出现过,只不过 前半部分变成了独立的故事? ATU301 不仅是研究力太郎故事的主题,还可以追溯到如《古事记》中 的神武天皇这类故事。对比中国的少数民族故事,从中可以清晰地窥见日本故事的传统涵义。从东亚 范围考虑故事研究,汉族文化传统给日本民间故事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日本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研究互 有帮助。
李连荣围绕西藏的“异常诞生”母题列举故事类型,尝试探讨这一类型故事的具体涵义和与其他 民族的关系,并解析其在藏族文化中的演变特点。首先,李连荣以山石生人、植物生人、动物生人和 其他等诞生方式构建起十五个故事类型。其次以汤普森和艾伯华的分类为参考,举例比较了西藏与其 他民族的“异常诞生”母题,得出西藏故事与印度、中原汉族的故事关系密切,并受到了中亚各民族 的传播影响。最后,李连荣剖析了西藏异常诞生母题本身的特点:“卵生人”与西藏本教的关联;“牛生人怪”来源于西藏文化中牛的重要地位;“异常诞生”靠向了英雄或国王的诞生;佛教“四生”和 西藏“三界”观念与奇异诞生的关系。
围绕西藏故事研究,林继富向斧原孝守提问:如何看待西藏和日本民间故事关系的形成?斧原孝 守认为西藏和日本的关系有三种可能性:一、日本文化大量从中国引入,如唐朝时留学生携带书籍回 到日本;二、元朝时日本和中国的交流,可能由喇嘛教传入日本的;三、日本为岛国而西藏被山脉阻挡, 都与外界沟通少,而保留了故事的原景。
四、返本开新:民间故事的新视角解读
民间故事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而对故事不能停滞在以往研究的立场上,故事内容和数量 的扩张、故事学方法的革新、历史文献整理和田野工作的突破、现实社会的改观都亟待民间故事研究 视角的转变。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以比较为基准的跨文化交流中维系学科动态,学者们不谋而 合地启用别样的视角探求故事丰富的含义。
刘守华作为学会的老会员,追忆了几次参加学会中国会议的经历。本次会议上他分享了对秃尾巴故事 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的独特解读及民间故事研究的“故事诗学”。刘守华先简述秃尾巴龙的故事情节和分布 现状,随后补充了对断尾孽龙形象的解析:叛逆野龙形象的现实原型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的草莽英雄, 是古老怪异而具有现实性的独特形象。刘守华对此解释,这种解读来源于对蒋经国传记的阅读,他认为蒋 经国私生子章孝慈的个人经历与秃尾巴龙这一艺术形象类似。章孝慈因出生殊其被视为异类,不得蒋家承 认又历经坎坷,这种被歧视的伤痛连同对生母的怀念让人动容。以往学者用龙图腾、神话意象、异类婚等 传统视角解读,但是刘守华希冀借鉴神话诗学从故事诗学角度尝试研究。联系最近出版的《一个蕴含史诗 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一书刘守华表达了自己对“故事诗学”的理解。此书涵括他三十年来对“求好运” 故事的收集,以及与秃尾巴狼故事解读相同的研究模式。他认为“求好运”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汹涌 澎拜的民工潮的写照,也是当前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民间文化基因。由“求好运”故事获得的极 大关注感悟到,民间故事具有学术意义也有重要的社会现实价值,希望大家可以共同从事和推进故事研究。
刘惠萍在发言时谈到,自己本身是研究中国神话的,便以夏族始祖大禹的出生作为考察主题。她 借助对先秦至两汉时期有“禹生石纽”记录的传统文献和近世研究的整理,探求“禹生石纽”的原始 涵义、流传形态以及历史人物与多种因素混同和分化的过程。关于大禹出生方式中最怪的“禹生石纽”的讨论和争议很多,而刘惠萍的观点是:石纽未必是地名,可能是传播时由原始创生神话中“禹生于石” 而来的演化。此外,大禹生于石、母感时而生和腹生等三种出生方式也印证了创世、圣王神话的发展规律。 最后得出结论,很多历史人物的传说未必可信,许多神话是在旧神话瓦解和新神话建立基础上不断解 构和建构中回旋形成的,旧神话不断地充实新神话的内容和意义。
张椿锡抽取中国明清神魔小说中典型的几则故事,分析比较其故事结构、内容、情节,从而窥探 出佛教中佛陀诞生故事对中国神魔小说的影响。张椿锡谈到,《东游记》自太上老君从母亲肋下出生 的故事开始,用道教对释迦摩尼的诞生做了解释。而《北游记》中所描写的真武出生、出家、修道、 成道的过程与释迦摩尼四段经历类似。张椿锡还从《东游记》《北游记》《铁树记》三个作品中发现,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济世”观念与印度佛教“化身”思想相关。最终阐释的观点为,佛教的佛 陀小说与化身思想给中国道教及神魔小说带来了重要的思想影响。
高岛叶子独具匠心地将故事研究与叙事诗结合,将日本传统故事与阿伊努英雄叙事诗中英雄的诞 生条件进行对比,围绕着“颠覆”分类为“伦理型”和“反伦理型”。高岛叶子认为在日本传统故事中,《桃 太郎》和《一寸法师》是正统的英雄,异常诞生是其成为英雄的必要条件,但呈正负两特性方向发展。 积极类型故事如神授之子的桃太郎,消极类型故事如力太郎和淘气的桃太郎,这两种类型都发生了趋 向好的方面的颠覆。另外,叙事诗中的英雄虽是孤儿,但出身高贵、养尊处优,因而不存在转为富有 的颠覆。在阿伊努的社会伦理观中,这样地位的人物需要依据伦理道德规范来控制行为,而这些英雄 又是无视法的乱暴者,颠覆着散文故事所提倡的伦理观。
五、改编:民间故事的当代讲述
民间故事的传播与讲述在当代产生着巨大的转向,涵盖英雄奇异诞生主题的故事往往具有奇特的 幻想性和英雄或先祖的示范性。因而这类民间故事在流传中易被添枝加叶和被拥有某种意图和倾向性 的群体所改编。韩顺美探究了韩国作家对小勇士故事的改编,立石展大和毕雪飞聚焦于日本小学国语 教科书对“一寸法师”和“桃太郎”故事的演绎,刘秀美关注了台湾当代的族源叙事。
韩顺美的论文围绕悲剧时代为何谈论英雄,在发言中她称自己虽是研究现代小说的,但对神话非常感 兴趣,并认为现代小说是从神话起源的。韩顺美由韩国的历史讲起,从日本殖民时期到光州运动,韩国经历 了极度困难的阶段。历史创造是神话的基础,宋基淑、韩胜源、李清俊这三位作家共同关注了韩半岛广泛流 传着的小勇士传说。三位作家从新的视角对传统神话传说进行改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以此把得不到治愈 的历史创伤带到现在的时空。在韩国,至今还流传着诸如生下被砍掉翅膀的小孩等故事,这是由于光州运动 在民众内心留下的创伤还在,希望有英雄或者救世主来拯救他们,作家的苦痛缘于国家暴行而牺牲的群众。
立石展大以日本“一寸法师”的故事为例,比较了日本小学不同年级国语教科书中“一寸法师” 故事的面貌,以此观察到为了适应学校教育而对民间故事进行的改编。如考虑到教育方面,删除一寸法师被父母疏远、通过计谋娶到新娘等情节,甚至省略掉神明的保佑、结婚以及获得财富等情节。同时, 立石展大介绍了日本民间故事在教科书和讲故事活动中的形态,尤其强调和反思了当前日本关注民间 故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偏重西洋、忽视东亚的倾向。
毕雪飞长期从事日本民间文学和中日文化比较,在本次会议上主要讨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桃太郎故事 的民间讲述与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关联。她认为,民间故事中国家是怎样出现的,如何将民间叙事改成国 家叙事,并且对国民进行思想统治是值得探讨的历史课题。桃太郎的故事出现在小学国语教科书中并被制 度化,由想象与娱乐的单纯民间叙事成为国民英雄说话的国家叙事,由前往鬼岛取宝的民间强者而被改塑 成为征讨恶鬼的国民英雄形象。在先学基础上,通过对日本明治到昭和前期小学国语教科书中文本的分析, 研究国家对民间叙事的介入甚至是改写、利用来审视民间叙事与国家在场的关联。最后,毕雪飞总结了民间 叙事到国家叙事的转向:对民间叙事骨骼的保留为其血肉再造提供了稳定的构架;国家通过对故事节点之外 的改写将民间叙事逆转为国家叙事;纳入到国家事件中的桃太郎故事充当着驱使民众与对外宣传的舆论工具。
刘秀美以探讨赛德克族的迁徙和族源叙事为主,试图分析蕴藏其中的根茎流转状态,即辗转迁徙 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族源叙事。在时空流变更迭中,历史记忆和族源认同有着迥异的叙事面貌,如 现今的年轻人极力否认祖先为“石头生人”的说法。刘秀美希望借助对族源叙事脉络的梳理和意义的 探寻,进一步研究台湾种族之间的关系。
六、结语
学会自 1994 年成立以来,共举办了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承载着中日韩三国乃至世界民 间叙事研究的桥梁作用。前学会会长刘魁立总体认为这次会议呈现出的队伍渐壮大及事业渐兴盛的繁 荣景象都表征了它将开辟一个新纪元。回望学会所经历的四分之一世纪,刘魁立对其学术价值予以肯定。 他提到,学会最初建立的目标很简单,旨在从宏阔的角度认知三国的民间故事,能够编纂一个比较索引。 这个比较索引经过努力呈现出重要的丰硕成果,比如鹈野先生关于三个国家、三十个类型的研究正是 学会历程中明显而有价值的缩影。学会对三个国家的共性研究和在共性研究的背景下探讨每个国家、 民族故事的特性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本次年会呈现了中日韩三国民间叙事研究队伍代际交接、茁壮蓬勃的态势,新老学者济济一堂, 为学科的建设和学会的发展各抒己见。老一辈学者,如刘魁立、刘守华、金荣华等在中国民间叙事研 究的发掘和开拓上成就卓然,同时,他们对学会的成立和成长付出了异常的艰辛。刘魁立在开幕式上 追思了同崔仁鹤拜谒稻田浩二墓的情形,纪念二十多年来每个对学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者。他认为在 某种意义上,我们在总的历史结构上都不过是像大厦里的砖一样,由每个人的贡献才构成了一个运动。 本次学会构建了新老学者对话的平台,林继富、鹈野祐介、金荣义等三国青年学者承继了老一辈学者 所寄予的厚望,力争共同推进学会发展,企望学会精神在跨文化比较和故事研究中薪火相传。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