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第六分会场|应用民俗学理论研究(1)(2)
[打印本页]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3:49
标题:
第六分会场|应用民俗学理论研究(1)(2)
[attach]37417[/attach]
[attach]37418[/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3:53
13::30—15:30应用民俗学理论研究(1)
召集人:梅联华
黄景春:注病及其宗教民俗治疗方法
施立学:长白山满族医药文化
李文杰:胶东民居“新风水邻里空间”的叙事建构
李涵:略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中国传统日常交往礼俗批判、传承与创新的指导意义
王竹波:论民俗礼仪传播的重点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4:00
发言人:李涵
发言题目:略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中国传统日常交往礼俗批判、传承与创新的指导意义
发言内容:中国的礼俗文化中蕴含了中国民众的类本质,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对中国传统的日常交往礼俗进行扬弃,从发展日常交往主体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理性文化精神入手去探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日常交往礼俗的方法。
[attach]37421[/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4:10
第一位发言人发言完毕,讨论环节进行中~~~
[attach]37428[/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4:31
发言人:王竹波
发言题目:论民俗礼仪传播的重点
发言内容:民俗礼仪可分为礼器、礼行(礼容)、礼制、礼义四个方面,其中行为层面的礼行为民俗礼仪传播传承的重点。国歌法草案关于国歌奏唱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等,说明对礼行即具体仪节的规范,有向社会大众扩大化的趋势。孔子一揖礼天下,揭示了民俗礼仪中礼行的传播传承价值:保护并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科技研究的重要领域,直观的表现中国人的礼仪素养,有助于个体的自我雕琢,获得其他文明的接受认可。
[attach]37445[/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4:56
第二波讨论进行中~~~
[attach]37467[/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5:00
刘旭青:民俗与地域文化、日常生活习俗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根据上两位发言人的发言,提出日常生活的礼俗的表现形态。
作者:
刘洁洁
时间:
2017-10-28 15:13
【讨论发言】
赵李娜、杨文龙等:虽然说民俗学是多学科可以参与,但是也有其独特性。
[attach]37476[/attach]
[attach]37477[/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5:15
上半场结束~~~休息片刻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5:20
休息花絮:
[attach]37479[/attach]
作者:
刘洁洁
时间:
2017-10-28 15:43
休息期间:卢宏刚分享他的大作——泰山石刚当朱砂红拓片,将应用民俗学真正阐释与发挥,也送给在场的人员当礼物(两位小编有幸也得到礼物,开心,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attach]37484[/attach]
[attach]37485[/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5:43
下半场继续~~~~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5:53
发言人:杨尚轩
发言题目:民俗经济的品牌塑造——文化产业的符号创意体现
发言内容: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蒸汽机改变了工业的动力体系之后,现代的电子与计算机等新科技更可以称为是另一次的工业革命;然而「知识」除了科技创新之外尚与经济学上的判断有所联结,在网络出现后,伴随着虚拟世界成长的年轻人进入职场后与传统有了重大的差别,以创新与创造性运用为核心在未来的几年成为了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中,文化系统跨越并含括多元系统的文化領导现象,民俗文化符码结合创意与品牌塑造,以企业的理念搭上近日文化产业为媒体、大众与政策决定者最热衷讨论方向之顺风车,将民俗文化做为一资本与社会结构的交集,除了是社会文化资本的升华,更可能是文化传承定位的契机。
当一民俗文化,透过消费、知识、体验等时代风潮的社会结构产业化,以文化的符号系统、富有内涵的文化中介达成文化资本传递的价值链建构,首要目的是引领大众理解何谓文化的本质;民俗经济的品牌塑造,将民俗文化做为一产业并以创意方式体现其价值,并非屏弃传统的事物,而是在扎根大众眼中俗文化的存在时,迎合环境的变迁与市场之转变,超越思维框架成为被大众认可的品牌。
[attach]37494[/attach]
[attach]37495[/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5:59
16:00——18:00应用民俗学理论研究(2)
召集人:梅联华
梅联华:对中国民俗旅游的思考
杨尚轩:民俗经济的品牌塑造——文化产业的符号创意体现
简隆军、简嘉:苗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崔震:以“虎扑足球论坛”中“没品图”为例浅析网络笑话的民间叙事学特征
卢宏刚:泰山石敢当宣传手册
作者:
刘洁洁
时间:
2017-10-28 16:04
大家对来自台湾的杨尚轩发言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他在和大家在分享台湾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attach]37499[/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6:23
发言人:谭祖武
发言题目:湘西茶洞古镇苗族文化旅游空间的生产——兼谈沈从文的茶洞书写与旅游开发
发言内容:沈从文的茶洞书写带来了茶洞的旅游开发,而茶洞在综合性旅游开发中实现了文化旅游空间的民族化。本文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对旅游审美空间场的建构;文化旅游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主体对文化旅游空间的心理体验;旅游文化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对文化接受心理的养成等问题进行剖析。得知:文化旅游空间的民族化,在合规律合目的的基础上是可以进行主体选择和主观加工的;对民族文化作合理移植,也是空间生产的必要手段。主体的现实存在感,是信息文化空间无法代替现实文化空间的心理基础。
[attach]37516[/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6:40
新一波的讨论~~~
[attach]37520[/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6:41
朝戈金会长来第六会场~~~欢迎!!!
[attach]37523[/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6:51
思想碰撞到巅峰状态!!!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7:05
发言人:崔震
发言题目:以“虎扑足球论坛”中“没品图”为例浅析网络笑话的民间叙事学特征
发言内容:作为网络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笑话结合了网络文本和笑话两种叙事文本的特点,借助网络平台得以传播。从民间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虎扑足球论坛”中“没品图”具有故事层面的单一特征、叙述层面的多重特征以及聚焦层面的操纵特征。此外,针对网络笑话的语境研究和传播途径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分析和研究初步得出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结论。
[attach]37538[/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7:47
发言人:卢宏刚
发言主题:泰山石敢当宣传手册
发言内容:山东人要勇敢做泰山石敢当,这是对泰山石敢当的评价。2005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流传最为广泛、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attach]37548[/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8:01
发言人:梅联华
发言题目:对中国民俗旅游的思考
发言内容:随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休闲时间明显增多,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急剧膨胀。我国已进入全民旅游阶段,全域旅游新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
一、风靡一时的民俗旅游
二、需要反思的民俗旅游
三、民俗旅游注入新概念
四、对民俗(民宿)特色旅游的思考
在实现全域旅游,打造民宿集群特色旅游区,既是提升自身的旅游接待功能,树立旅游品牌形象,更是完善现代都市功能,因此,要树立民俗(民宿)景区一体化的观念,让民俗(民宿)集群旅游区开发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市民、游客即可享受到民俗(民宿)集群旅游区的文化特色、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优质生态滋养、人文滋养,也可时时感受到现代都市生活和时尚气息。
[attach]37552[/attach]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8 18:14
28日的第六分会场就要结束啦~~~明天上午8;30
村落民俗与乡村调查与研究
2015室我们继续!!!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10-29 09:02
2017年10月29日(星期日)
08:30—10:00第六分会场:村落民俗与乡村建设调查与研究(1)
召集人:张士闪
林晓平: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析论——以赣县白鹭村为例
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元阳县箐口村田野作业反思
区锦联:土改移民、村庄边界与融入研究——对广东新兴县水湄村的人类学考察
杨文龙:“挂三官”仪式中习俗存续分析――以山西祁县东城村“挂三官”祭拜还愿仪式为例
刘宸:从屯堡文化看相对劣势条件下的文化安全维护
许静:生态民俗学视角下社会变迁中山林管理的延续与重构——山东省上端士村山林管理的田野调查报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