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4小组研讨 [打印本页]

作者: 郑星娟    时间: 2017-9-28 21:26     标题: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4小组研讨

小组成员:
胡雨晨
巩新眉
黄安儿
䉧可莹
曲拥错姆
赵玲
郑星娟
胡雪婷
王杰
作者: 郑星娟    时间: 2017-9-28 21:39     标题: 第一次小组讨论

讨论时间:2017年10月2号晚上7点
讨论时长:暂定为3小时
讨论方式:QQ线上讨论
讨论准备:发言稿,包括各自了解相关民间文学的体裁、题材、产生原因,艺术特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在其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讨论记录:组长负责记录发言
讨论结果根据少数服从多数。
作者: 郑星娟    时间: 2017-10-7 17:24     标题: 第一次讨论总结

小组研究课题:家乡土特产文化故事研究
课题选定理由:1.中国每个省份都会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产品,我们称之为土特产。大部分土特产都拥有较长的历史,富有地方地理历史文化特色。
2.而且伴随我们的成长与生活,产生美好的人生体验。
3.最后,大部分土特产都有一定的故事性,知道它们背后的文化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会家乡文化精神。考察组员关于这些土特产自己家乡土特产文化背景的了解情况。
资料上传时间及位置:10月16日之前上传于QQ群。
资料收集注意事项:1.主要内容是故事、故事所得出处(有参考文献的要注明参考文献)、土特产图片及各自家乡土特产文化故事的生成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及;2.数量在三个及三个以上,考虑到家乡土特产较少的同学可以酌情,家乡土特产较多的同学也择优而收集;3.统一用word文档整理,文档命名格式为“姓名+省份”。
研究及任务分工(暂定):1.文档资料整理与总结(1名同学完成);2.分析艺术特色与类别,社会文化价值(3位同学整理);3.其中体现的民众文化心理特征与效用(3名同学完成);4.撰写研究报告(2名同学完成)

[ 本帖最后由 郑星娟 于 2017-10-7 18:20 编辑 ]
作者: 郑星娟    时间: 2017-10-15 08:56     标题: 本周任务

选择你最喜欢的神,并写下关于这位神的一些事迹,增进对你的男神或女神的了解。
作者: 巩新眉    时间: 2017-10-15 09:04     标题: 最喜欢的神

妈祖
妈祖原名林默娘,据说是观音菩萨转世。她作为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人物,生前是一位巫女,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也接踵而至,并被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妈祖本来是海上保护神,后来当她的职能逐渐扩大时,无论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无论是难产或其他疾病,人们都认为妈祖都能帮助他们排难解困。海外的华人同样建庙祭祀。人们总希望通过妈祖祭祀,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尽孝的观念发扬光大,把妈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传给下一代。
作者: 郑星娟    时间: 2017-10-15 11:26     标题: 最喜欢的神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虽然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
恭行天律,部领雷兵。如有下界精邪,北阴午酉,出没岩穴,蟠踞山林,窥阚家庭,损伤人命,神威所到,一切扫除,福佑生人,肃清魔魅。
《云笈七签》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九天为干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有《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经》等经书传世,以教化世人。
原型:
一、玄鸟
九天玄女的原始形象是玄鸟,传说她是古代王朝商朝的始祖。《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殷商后代祭祀祖先的诗歌。意思是说天帝命令玄鸟生下商的始祖契。玄鸟就是商的始祖。
二、壬女
“九天玄女”应为“九天壬女”,该系传抄笔误,又因“壬”,天干第九位,玄色,故名九天壬(玄)女。壬女,即炎帝生母,任姒(名女登),任氏之女。炎帝因任女所生,故姓“姜”。姜姓本意为任女所生之意。所以,九天玄女就是九天壬女。
文献记载
《古文龙虎经注疏•卷上》:玄女演其序章注:玄女乃天地之精神,阴阳之灵气。神无所不通,形无所不类。知万物之情,晓众变之状。为道敖之主也。玄女亦上古神仙,为众真之长。
道经《九天生神章经解》所言:“以阳精之气化生上圣高真,以冲静之气化生元君圣母,刚烈之气化生天丁力士,馀气化育万灵 … ” 。
《太上正一诸品籙》曰:《太上九天玄女斩邪秘箓》一阶。此箓恭行天律,部领雷兵。如有下界精邪,北阴午酉,出没岩穴,蟠踞山林,窥阚家庭,损伤人命,神威所到,一切扫除,福佑生人,肃清魔魅,至心佩奉,感应无方。
相关传说
民间传说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她也是一位正义之神,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中,是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因此她在道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后被道教吸收进神仙系统。
具体有玄鸟生商、黄帝之师、黄帝战蚩尤、助越亡吴、奇门遁甲、收白猿为徒、薛仁贵征东、授宋江兵法等等。
圣号
『九天玄姆圣姆天尊』『九天紫府玄祖大天尊』『九天玄祖元君大天尊』『南宫紫府虚无渊默玄祖无上至尊』『玄女娘娘兴儒度世大慈尊』『九天玄女仁慈救世赐福赦罪大慈尊』『九天玄女元君大天尊』『九天玄女圣母元君大天尊』
宝诰
南宫紫府,无无上道,开化玄极,至真不坏, 真空元始, 灵源祖劫,虚无体道,妙用难穷 ,实诸仙诸真诸圣之宗 ,神机莫测 ,乃掌道掌法掌教之主 , 至灵至感, 至圣之慈,德溥 溥 无量浩劫, 救世定乱 ,阐法能仁圣姆, 九天玄姆圣姆天尊。
民间奉祀
九天玄女是道教所信奉的著名女神,在一般民众心目中有很大影响。民间信仰中,九天玄女是线香业的祖师爷,并传说只要是有香火的地方,九天玄女都会到来倾听人间的苦难,故香烛业奉祀九天玄女为祖师,制香业人家都在家中供奉神位,并在 九月九日 祭祀。 此外,九天玄女也曾为黄帝制作指南车,帮助黄帝击败蚩尤,因此许多汽车制造或销售业者也将九天玄女视为守护神,还有丝棉的纺织业者,也奉为职业神。
传说道场
扎麻隆凤凰山位于青海省湟中县扎麻隆,传说是昆仑神话中华夏母亲西王母与其弟子女神九天玄女的道场。

作者: 王杰    时间: 2017-10-15 13:35     标题: 我喜欢的神——哪吒

哪吒的传说,佛教、道教等都有不同说法,宋代佛经中有不少关于那咤故事的记载,如在《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中,已有那咤“三头六臂”、“析骨还父肉还母”等情节,并出现“捆绣球”等兵器,形象较比刚刚传入时期饱满。
《封神演义》进一步丰富了哪吒的形象,其作者用了整整三个回目集中笔墨写哪吒的故事,包括灵珠子转世,哪吒出世、大闹东海、误射石矶、剔骨剜肉、翠屏显圣、莲花再生、父子交恶等,情节和形象更为丰富,最终使哪吒传说的叙述达到顶峰,使得李哪吒最终成型。
众神中,我喜欢哪吒的理由有以下几个:
第一,哪吒是个敢说敢做,无拘无束的神仙,比起其他神,他更活得像个人。并非不懂得人世道理,但他做事更多跟随自己的内心。但他比其他人多了一份不羁,这一点与其他神仙的不同,让我很敬佩。
第二,哪吒是个敢做敢当,心地纯良的神仙。他或许肆意任性,但他从不曾逃避自己的责任,做错了就勇于承担,不曾推脱。比起那些道貌岸然的人,他显得纯良许多,有能力但是不贪心,没什么坏心甚至算得上仗义。
第三,哪吒并非不通世事,但却一直生活地像个孩子,让人羡慕。他闯过大祸,经历过死而复生,见过许多的大风浪,而那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一切结束以后,他依旧活得像个孩子,没有被改变过。在风浪里还能坚持自己的本心,难得也让人羡慕。
作者: 赵铃    时间: 2017-10-15 16:19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娘娘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女娲补天的故事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现今洪洞候村有女娲陵、娲皇庙及补天石等女娲传说遗址。上古时代,在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然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有一个也是蛇身人首的妹妹,叫做女娲,号曰女希氏。
伏羲一统华夏各部落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女娲接替了伏羲的位置,统治华夏。女娲延续了伏羲留下来的婚姻制度,继续教人民织网打鱼、打猎、饲养家畜。女娲还发明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由于女娲的功劳之大,她被封为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天神(直到封神榜后,女娲因放纵狐妖为祸人间,而地位有所下降。)。
女娲娘娘是继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一个关乎人类起源的神仙,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女神。我喜欢她的理由如下:
1.她是一个单纯的神,从人类出现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的时候(当然,人类的出现也是女娲的功劳)她就一直在为神州的子民付出自己的精力,甚至献身补天,女娲补天的故事也传承千年。
2.她是美丽与正义的化身。首先在华夏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她以仙女的形象一直流传至今,是美丽的,而她也代表了正义,与一切邪恶作斗争,即使在后来的商王朝与周王朝交替的时候派去的狐女搅了局,但是她的初衷是为助西岐。
3.身为大地之母的她虽为女子,但拥有博大的胸怀,可以包容世间万物生灵,在伏羲去世后依旧代其管理人间,很有责任心。
作者: 胡雨晨    时间: 2017-10-15 17:04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

我最喜欢的女神是女娲,因为她是我心中最厉害的女神。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邪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在于原始母系社会女性崇拜观念的遗传。称号亦有娲皇、灵娲、帝娲、风皇、女阴、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阴皇、阴帝、帝女 等,史记女娲氏,风(或为凤、女)姓,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地之母。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对万物救助巨大的一位上古女神。相传她是华夏族的母亲,创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重立四极天柱,平整天地。另外传说女娲制造了叫一些叫笙簧 、瑟、埙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记载中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婚姻女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山海经 ·大荒西经》、《楚辞·天问》、《说文解字》等秦汉典籍对女娲记载可以看出,女娲自身化成了万物与神族,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古神陨落后身体器官化为万物(与诸神)的思路一致 。由于后来的盘古神话[及其它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也有身体化生万物与诸神的内容,这项肯定也更增加了几分可靠性。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
学者们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风俗通义》、《水经注》、《独异志》、《太平御览》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的女娲,最突出的业绩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但有一点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民间活态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这些活态神话传说,乃是古老信仰在当今民间的延续,值得人们格外重视。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汉书·律历志·上》中才说:“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来源之一。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这就是说,女娲不但是炼石补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
作者: 良屿    时间: 2017-10-15 22:47     标题: 我最喜欢的神-门神(2014213731 胡雪婷)

我最喜欢的神-门神
2014213731 胡雪婷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中国最古老的人形门神便是神荼和郁垒,汉画里有其图象。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释译:大海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枝弯曲逶迤三千里,东北方的树枝间叫鬼门,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出,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负责看管所有的鬼。对凶恶的鬼就用芦苇编织的绳索捆绑起来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制定礼节,根据时节驱鬼,又立起大桃木人,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门上悬挂芦苇索用来挡住恶鬼。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武将门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祈求升官发财,贴文官门神,如文昌帝君;祈求多子多福,贴送子门神,如送子娘娘。文官门神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门上的驱鬼镇邪的武将门神。
作者: QuYo    时间: 2017-10-15 23:00     标题: 最喜欢的神

2015213541  曲拥措姆
     娲,即女阴,是生育之神的化名。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的记录见于《淮南子》: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
     女娲劳苦功高,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被列为和她的哥哥伏羲、尝百草救人无数的神农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作者: 劉可瑩    时间: 2017-10-15 23:24     标题: 我最喜歡的女神

我最喜歡的女神是媽祖,因為在澳門有很多是媽祖的廟宇,所以對媽祖比較熟悉和喜歡。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
林默娘的“裡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由於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宣導,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同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作者: 黄安儿    时间: 2017-10-16 20:42     标题: 苏美尔—阿卡德象征的吉尔伽美什

一、取材背景
1. 主要取材于苏美尔—阿卡德神话故事、英雄传说。
2.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五位国王,执政时间大约在前2700年至前2600年之间。他曾修建过乌鲁克城垣,与邻近城邦打过仗,是一位人间英雄。
3.
有一个传说说,吉尔伽美什不过是乌鲁克城守军的一个弃婴。另一个传说认为,巴比伦有一个习俗,他们为祈求五谷丰登,每年祭神时选一个婴儿作为牺牲,或杀之,或弃于山谷。吉尔伽美什被选中,人们把他从高高的悬崖上投下山谷。但他命不该绝,被一头大鹫救了。大鹫将他驮在背上飞到高空,再安安稳稳地投放在一层民家的院子里,这家人将他养大成人。
二、叙述层面第一部分(第一、第二块泥板):写暴君吉尔伽美什的残酷和他与蒙昧英雄恩启都的结交。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块泥板):写吉尔伽美什一改暴戾的脾气,转而成为为百姓除害造福的英雄,与恩启都一起诛杀雪杉之妖芬巴巴。
第三部分(第六块泥板):写女神伊什妲尔的求爱和遭到拒绝后的报复。
第四部分(第七、八块泥板):写恩启都遭众神惩罚患疾病暴亡和吉尔伽美什的悲悼。
第五部分(第九、十、十一块泥板):写吉尔伽美什为寻访人类始祖乌特纳庇什提姆、探求生和死的奥秘的长途远游。
第六部分(第十二块泥板):写吉尔伽美什与友人恩启都的幽灵对话。(是否属于这部史诗,在学术界还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三、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
1.
史诗中屡屡出现的重复,今天看来也许会觉得累赘多余,幼稚可笑,但史诗的作者把有的“重复”(关键性的细节)巧妙地安排进史诗的情节之中,也未尝不见匠心。如第一块泥板里,对吉尔伽美什的控诉的重复,就突出了民怨之重,引出神造恩启都降世来。再如,穿过马什山时,从一比尔直写到十二比尔。一至八比尔都是 “那里没有光,极其深邃的黑暗,他前后什么都看不见” 。到九比尔过去,才感到有北风,这才有了变化。这种显得“拖沓”、“累赘”的写法,在诗里是为了强调穿过马什山的艰苦,回应了沙索利人曾经说过的:“没有谁曾经跨越过那条山径” 。这对于表现吉尔伽美什探索生命的坚强决心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有一定的作用。
2.
在出现的神名和地名之前有固定的标志(未能译出)和修饰语,这也是这部英雄史诗保留下来的口头创作的特点。如在恩利尔之前加“勇敢的”,在伊什妲尔之前加“光辉的”,在宁孙之前加“全知的”等。在地名之前,也有类似情况,如在乌鲁克之前,加“拥有环城”等。
作者: 良屿    时间: 2017-10-20 16:35     标题: 关于重庆风物-重庆火锅与重庆小面

重庆风物
2014213731 胡雪婷
1、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的起源:
在上个世纪20年的重庆,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重庆市政府的组织成立,它意味着重庆结束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开始走向歌舞升平;而另一件则与老百姓的饮食相关,这便是重庆火锅的兴盛。这两件大事,前者由大人物促成,而后者却由一群小人物创造,将小人物的生活心酸和平常乐观都融入了那一锅火热的美味里。
在这个小人物的故事里,小贩、船工、纤夫是主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们成就了一段活色生香的传说。相传,当时有一位小贩,有天在屠宰场周围闲转,从牛贩子手里挑了一些卖剩下的牛内脏。也许是因为好奇,也许是因为饥饿,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这些牛肝、牛肚切碎后,丢在了用辣椒和花椒做成的“卤汁”里烹煮,结果竟然得到一锅麻辣鲜香的美味。聪明的小贩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商机。于是,他将这一锅“卤汁”放在了一个小炉子上,然后挑着担头在人流如织的长江沿岸开起了“移动食堂”。据说,最初光顾他的都是一些下里巴人。对于长年处在寒冷的江水上工作的劳动人民而言,那些麻辣的味道一来爽口,二来也正好让他们驱走身体的寒湿。而那些富人不会多看一眼的便宜牛肚、黄喉,因为热量高,也正好成为了他们补充身体能量的佳品。那时候的劳动人民没有太多的讲究,他们三五成群,认识的不认识的直接围坐在一口锅前享用。渐渐的,客人越来越多,把食材放在同一口锅里,结账时容易搅混。于是小贩便对汤锅进行了升级。他将铁锅分成了若干格,大家各自认定一格,各自结算。这种吃法在当时被他们称作“镶起吃”。小贩的“移动食堂”日渐风靡,效仿他的小贩也越来越多。但在这个故事里,人们只是随意的给它取了一个名字——毛肚火锅。也有老街坊说: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虽然江边的“移动食堂”条件简陋,但穷人们并不在乎。在他们眼中,烫毛肚的快乐,一点也不亚于富人们在“太平门”享用山珍海味。他们在简陋的泥炉前大快朵颐、围炉畅叙,眼前的火锅翻滚着劳动者的智慧和生活给予的片刻轻松。
市场催生出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正宗的重庆火锅仍烙印着昔日的传统。比如当年几家人围烫一口锅“镶起吃”,如今虽已不再拼桌,却演化成了“九宫格火锅”。而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牛内脏,现在却成为了川渝火锅中的经典菜式。
重庆火锅从码头陋巷登堂入室的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川渝人民坚毅、火辣的智慧。他们将豪爽的民风混合在麻辣的汤汁里,形成了一方独有的风味,也让世界看到了川味的包容与多元。
然而事实上,麻辣火锅在重庆市井小巷里出现以前,就以古老的方式流传于中国古代,历史十分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它是火锅的雏形。《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五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重庆人与重庆火锅:
重庆一到晚上,便被一股浓郁的火锅味笼罩着。街道上发亮的不止是路灯、车灯,还有火锅店。充斥着童年的记忆,下楼随便选一个方向往前走,不出十分钟,就能找到好几家火锅店。每逢大小事,家里聚餐都会选择吃上一顿热腾腾又辣呼呼的火锅,无论是严寒的冬季,还是湿润的夏天。小时候沾不得辣,最初吃火锅的时候总用白开水涮一下才能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再需要白开水的洗涤,对火锅就跟像对心爱的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样,最爱那舌尖的刺激,流着汗夹着菜和三五好友有说有笑的酣畅淋漓,我也从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慢慢变成一个可以和朋友在街边开怀大笑的主儿。
火锅,真的改变了一个城市的气质,一个在重庆土生土长的孩子的心性。
许多外来的人,将成都与重庆的火锅混为一谈,其实确有诸多差别。成都火锅的制作基础上麻辣味显得并不是特别的生猛,正如成都的文化沉淀造就的成都人的性格一般,雯雯、表达的比较委婉,正如婉约派。豆瓣酱成为成都火锅的制作中经常出现的调味香料。由于豆瓣酱能缓解辣味的直接,并且能使香味多元化。所以吃起来入口是先香然后才是辣味和麻味,同时也增加了回味的厚度。然而,重庆火锅正如重庆人对于情感的表达一般直接、率真,正如豪放派。所以重庆火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添加豆瓣酱和香料这些食材的,而是利用牛油、花椒、辣椒的原始香味来使麻辣味自然醇厚。一点小小的改变,让重庆火锅在吃法上也是独树一帜。我童年时,时常跟着家人一道去老火锅馆内,记得那些特制的高大的桌凳,铁铜质的锅下,炭火熊熊,锅里汤汁翻滚,食客居高临下,虎视眈眈盯着锅中的菜品,举杯挥箸。尤其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吃得起劲时脱掉上衣赤膊上阵,大声叱喝划拳喝酒。重庆人吃火锅的豪放与气吞山河之势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这正是巴渝饮食文化的体现,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



2、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的起源:
重庆人的生活,一天大都是一碗小面开始的,这已经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碗面,麻辣鲜香尽在里面,讲诉着重庆人爬坡上坎的生活,表达着重庆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
重庆小面简单直接,又含蓄内敛。它的佐料普通常见,却又多样且量不同;一碗面多达十几种的佐料,每一种佐料的量度各有不同,花椒一勺,两泼油辣椒,一泼蒜泥水。味道直击鼻腔和味蕾,里却藏着你熟悉又到不出的感觉。面条精道,富有弹性,入口有嚼劲。它实诚如煮面人,如大多重庆人般。佐料之间相互融合,佐料与面条之间的渗透,形成它独有的魅力。
对长期在外拼搏的重庆人来说,一碗地道的小面是一种感动,心中持留的乡思,那是一碗小面带来的重庆人心中抹不去的心灵痕迹。
在历史上,关于重庆小面的产生与三国有关。相传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命殒临沮,刘备兴兵复仇伐吴,最后落得个兵败夷陵,让陆逊一把火烧了个连营八百里,自己狼狈逃回成都,这才有了后来的白帝城托孤。在刘备得知关羽被枭首于临沮时,悲痛万分,感念桃园三结义之情,又想起关羽是河北人,爱吃面食,便屯重兵于古万州天生城,准备发动夷陵之战,刘备身先士卒并发动全体将士以面条为食以悼念亡弟并表明报仇决心,成为巴蜀历史上一段忠义佳话。瓷器口是重庆美食发展和传播的集中之地,它依靠着码头,过去,码头上随处可见光着膀子吃着热乎乎面条在这里讨生活的人们。这些人长期生活在水边,湿气重,寒气大,吃上一碗麻辣无比的面条儿,既可驱寒又可去湿。相传早年间,巴渝汉子一付担子走街串巷,扁担挑起箩筐穿梭于民居叫卖,担子上一边挑着炭炉,一边挑着各色小面和佐料,小面的品种有担担面、麻辣小面、酸辣小面、清汤小面、素小面等,这就是重庆小面最早的雏形。到了民国时期,一些人专门做起了麻辣面条生意,把加了荤料的面叫“大面”,把素面叫“小面”,这就是重庆小面的来源。
抗战前后和建国初期,吃担担面的大都是太太、小姐、公务员等,是来吃味品鲜的,担担面的面条少,用精荚的小细瓷碗盛装,佐料讲究。吃麻辣小面的,大都是经济不富裕的人,是解决填饱肚子的,麻辣小面面条多,多用大土碗盛装,佐料大众化。
改革开放后,重庆小面在质、味上大有提高,早已从小贩的肩头换到了街边小店,条件好了,佐料也日益丰富。每天清晨,看到上班的人们在面店大快朵颐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过去的担担面,蓬蓬面的身影,其中在小巷内的 有特色:一口锅,一个液化气罐,几张条桌几把椅子。佐料齐全,每样佐料中都有专门工具。锅内面汤翻滚,热气腾腾。小巷内的吆喝声、从这里飘来的香味,引起那些过往行人驻足,情不自禁地说声“好香”。早上的小面,在方便上、味道上、价格上,毫不逊于任何美食快餐。重庆小面已经脱离了食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一种面条饮食文化,与重庆市民的生活紧密相联。
重庆小面最初有两种经营形式,一种形式是摆在街角、巷口的面摊摊(又叫摊摊面),早晨天还没亮,小贩们用板板车拉着或挑子担着炉灶,鼎锅,柴火,煤炭,盛满水的木桶,装满菜的筲箕,桌子,板凳,碗筷以及一应所需的作料钵及面条等,到达目的地后很快卸车、卸担摆摊,然后将火发燃,放上鼎锅,掺入水,水一涨便开张营业,摊摊面开始只出早摊,后来有的应需又改成了全天出摊,有的还盘下了门面,改成了座店经营,但摊摊面的叫法却一直沿承了下来。抗战期间,重庆上半城青年路口,有家摊摊面还在报纸上打出了“摊摊面”的广告:“好吃君子试试看,金钩抄手菠菜面,棒棒鸡才叫味道鲜。跳舞厅在对面,音乐悦耳好佐餐,你说安然不安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重庆城区的巷口、街头开有既可落座喝茶又兼对外出售开水的茶馆,后来开水生意做大了,又衍生出专事外卖开水的店铺,大街上出售开水是重庆人性格撇脱的又一体现。那时,家庭中烧水的燃料均是煤炭或柴火,要烧点开水很麻烦,到开水店花一、二分钱就能打满一个五磅或八磅温水瓶的开水,即方便又省事。重庆城最初开水店的灶台造型很特别,灶台上两口大瓮锅、几个鼎罐似虎头状,整个长方形的灶台似虎身状,灶台烟囱直立似虎尾状,遂得名为老虎灶。随后,老虎灶的灶又改为锅炉,虽然其形已变,但称呼未改。由于老虎灶打开水特别方便,煮面又必须得不停地添加新鲜开水,有的面贩盯准这个契机,选择在靠近老虎灶不远处摆摊卖面,难怪旧重庆不少出名的摊摊面多与老虎灶相依为伴,甚至有的老虎灶老板还练手做起了小面营生。老虎灶开水煮出了重庆小面的另一番天地,现在,老虎灶已经消声匿迹,但老虎灶与小面的这段姻缘是老重庆人心中永远珍藏的记忆。
另一种形式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担担面,小贩把开摊摊面的所需物品(除桌、凳外)进行缩体后,按序塞进特制的方形挑担里,一边装着火炉,鼎锅,煤炭,水桶,小风箱等行头,另一边盛着面条(抄手)、碗筷、佐料钵和其它杂什,扁担一上肩,说走就走,说停就停,只要听到一声“煮碗面”,他会马上答应“要得”,并立刻就近寻一个相对平整的坝儿,落底卸担,然后以十分娴熟的动作,下面,打佐料,嘴里还不厌其烦地应酬左右,什么:“山珍海味过干瘾,还是担担面实在。”“单碗酒喝起舒服,担担面吃起爽快。”“小磨麻酱喷喷香,叙府芽菜带回甜,每样佐料不能少,保你明天还想来。”等等。随着时间推移,摊摊面和面馆逐渐增多,担担面的生存空间则越来越小,于是挑担小贩们也纷纷加入安营扎寨的面商队伍,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正东担担面,正东担担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邹容路和保安路(现八一路)十字路口保安路一侧第三个门面正式登堂入室座店经营,当时,为了表示此面店的经营特色和秉承正宗,还专门在店门前置放了一副供应担担面的担子。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及八一路的片区改造,正东担担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2011年,重庆渝中商业发展公司为恢复老字号企业,挖掘曾经有影响力的小吃品种,又在渝中区石灰市30度街吧将正东担担面重新开张问世,使正东担担面不在成为记忆。现在,重庆挑担卖小面这种经营模式虽已消失,但担担面在麻辣味厚的基础上所呈现的芝麻酱、芽菜香及干溜巴味的风韵却一直沿袭了下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磨砺,担担面已经成为重庆市的著名小吃,曾获得中华名小吃殊荣,并在中国美食节上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正是因为摊摊面和担担面的流动性大,早期的面摊基本上都没有为其起一个店名,人们也习惯地以面店主人的姓氏及家中排行称呼,如赵五、二娃、王姐、九妹、李嫂等;也有以面摊主人的特征称呼,如胖妹、黑娃、老太婆、眼镜等;还有以面摊所在地理位置称呼,如洞子、转角、巷子口、十八梯等。面摊升级为面店之后,面店老板为了满足食客的心理需要,基本上都没有对称呼进行改动,他们说,面店姓甚名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食客们记得面的味道。这种面店取名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流传至今,如现在的陈氏、张大娘、邓记、老邱、李姐、陈嫂、董小面,以及机场、彩电、金科、龙湖、枯井湾、花市、巷巷面等。
自古以来,我国有南方喜米食,北方喜面食的饮食传统。
但是,重庆不属于北方,为什么却对面食情有独钟呢?这其实和重庆历史上的几次重庆大移民有关,《华阳国志》中就有“汉家食货,以为称首”的记载,说的是从中原地区传入川、渝境内的面食非常地道(其中包括面条),斗转星移,重庆人对移民所带来的各地面食品种进行甄选、移植,特别是在清朝初年认识了辣椒并将辣椒运用到面条的佐料中(本应叫调料,根据重庆人约定成俗的习惯叫做佐料),再经过岁月磨砺并以重庆人特有的饮食思维方式和食俗习惯进行改良、完善,铢积寸累方呈现今日之芳容。
重庆人吃面与我国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北方大部份地区早餐是很少吃面的,而重庆恰恰是早餐吃面多于中餐和晚餐。面在其它地区的叫法各异,包括拉面、打卤面、大肉面、刀削面、阳春面、烩面等等,而重庆却叫“小面”,为什么叫“小面”?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早期经营面食的场地大多以地摊的形式在街角,巷口,地方窄、面积小;二是早期重庆的面条多已素面出现,随着移民的深入出现了加入各种臊子的荤面,为了区别荤与素,就称素为
小;三是吃面简便,快捷,随意,没有那么多的过场和讲究,小面体现的是便、快之意;四是吃面廉价不贵,小则安饱。取名小面,是重庆人特有的谦虚豁达的性格使然。小面叫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有拉近距离的亲近感。事实上,虽叫小面,却是小中自有大文章,小中自有大市场。小面的小,不仅仅意味着简单,更代表着重庆人轻巧的生活态度。”沈宏非的这句话说得准确。那种举重若轻、看淡一切的豁达,才是重庆性格。每天早晨,不管白丁还是鸿儒,无论土豪还是屌丝,都齐刷刷地蹲在路边,或者倒背着领带,或者露半截嫩腰,面红耳赤地对着一碗面,吃得山响,深藏功名。
重庆人会吃,重庆人好吃,早已经闻名全国,且不说那源于两江,兴于两江,走出两江的重庆火锅,以及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以味制胜的重庆川菜,仅是一碗小面便能领略到重庆美食的无穷魅力。
作者: 胡雨晨    时间: 2017-10-21 10:35     标题: 安徽宿州风物胡雨晨 2014211094

一、安徽宿州特色小吃
1.符离集烧鸡
符离镇地区烹鸡、吃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有名的是徽香源和刘老二)。符离集烧鸡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选本地当年肥健壮麻鸡且以公鸡为良。宰杀前需饮清水并洗净鸡身然后“别”好晾干用饴糖涂抹香油(麻油)烹炸再配上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 种名贵香料,放在保留数十年的陈年老汤手里,先用猛高温卤煮,再经文火回酥四至六小时方可捞出。这样制作出来的烧鸡,香气扑鼻,色佳味美,肉质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而丝连,骨酥嚼之即碎,口有余香。如在出锅后趁热轻轻提起鸡腿一抖,鸡肉便会全部脱落,而明架相连。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之玄孙钱铿发明烹鸡术,并因向尧献野鸡汤而受到赏识,被封于大彭(今徐州)为君,因称彭祖。《楚辞·天问》载:“彭祖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彭祖不但是传说中的八百岁老寿星,而且还被尊为中国烹饪术的创始人,更是烹鸡术的始祖。
1984年,江苏徐州考古发掘汉墓,在楚王刘戊之墓的庖厨间,出土文物有铜鼎、盆、勺等食物容器及铁釜、陶甑等炊煮器具。据说在庖厨间保存有楚王属县的贡奉物品符离鸡,符离鸡盛放在陶盆内,上有泥封,并盖有“符离丞印”的封记,鸡骨基本保存完好。据考古专家鉴定和推断,是古符离县贡鸡。这一发现证明符离鸡的出名,至少在2000年以上。相传,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宿州知州张开仕进贡符离集卤鸡,乾隆帝品尝后称赞不已。
现代定义上的符离集烧鸡(其中包含多个知名品牌,如徽香源),其制作技术形成于20世纪初。1910年,原在山东德州经营“五香扒鸡”的管再州,因其独生女儿嫁到符离集,而迁居符离集,继续经营“五香扒鸡”。后为适应顾客口味,招徕生意,管再州在制作工艺上作了改进,成了当时有名的“管家红曲鸡”,兴盛一时。1915年,江苏丰县人魏广明来符离集经营烧鸡。他在管再州制作的“红曲鸡”的基础上,增加配料,美化造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符离烧鸡。1952年,符离人韩景玉吸取管、魏两家制作的优点和特长,在配料上力求齐全,在技艺上精益求精,逐步发展成为色、香、味、型俱佳的名特产品。
1956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展销会上,符离集烧鸡以其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名列前茅,受到欢迎。1959年被推选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的接见。1956年,在全国食品工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名菜,列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1980年在全国食品总公司举办的熟食品内部展销会上又名列第一。1982年,在全国食品评比会议上,又被评为优质名特产品,获得商业部颁发的“优质名特产品”证书。2004年10月,《符离集烧鸡》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2005年7月18日申报了符离集烧鸡原产地域保护并取得成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6年5月11日,国家标准化协会九位专家一致通过符离集烧鸡国家标准,使符离集烧鸡有了“国标”;2008年,符离集烧鸡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萧县面皮
萧县面皮,是萧县名小吃、安徽省区域性代表美食。萧县面皮是将小麦面水放进面锣中蒸做出的,加入秘制辣椒油、黄瓜丝、甜榨菜、面筋卷、绿豆芽或调制而成。萧县面皮具有皮薄、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的特点。在安徽宿州萧县大街小巷均可看见它的身影,现流行于全国各地。2017年1月17日,萧县面皮获得游安徽不得不吃的金牌小吃荣誉。
传说,面皮是曹操发明的,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从北方带的粮食囤积在一起,不巧遭了雨水,为了不让军中厨子被治罪,他把这些泡了水的小麦磨成粉后,洗成面筋,做了面皮,不仅帮士兵们改善了生活,洗面筋的水还可以用来煮粥,一举两得,两全其美。萧县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是汉族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
萧县面皮和传统的陕西凉皮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外地很有知名度但不同与机器制作的那种,纯手工的做法如下:(1)洗面。面粉放在盆里,然后加水,用筷子一个方向搅拌。慢慢加水,将干面粉逐渐和成稀软面团。慢慢的将面团搅制光滑,饧起来。然后每隔大约半小时重复搅动面团一次,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给面上筋。一般饧1.5至2个小时即可,往面团的盆里加水,开始洗面。两遍之后,便可以初步看出面筋来。洗去的面水用另外的盆盛着,不要丢掉,一直换水洗面,一直洗到水变清即可。洗出的面筋。面筋在做面皮的时候放在锅里蒸熟切块即可。(2)蒸制。洗出的面水。面水洗出后放在那里,不久淀粉会沉淀下去,这时,把盆里的清水控出,留下面的淀粉糊做面皮的箩。经过试用,这个箩选的还不错。做面皮的时候,直接用勺子舀上些淀粉糊即可,喜欢厚的多舀一勺,喜欢薄的少舀一些,自己可以自由掌握,舀好后把箩放在锅里蒸即可,面皮蒸好后,拿出箩时,先放在冷水里激一下,这样容易把面皮揭开来。(3)调料。面皮吃起来,辣椒油很关键,先把油用花椒大茴烧热爆香。准备一个小锅,放上辣椒粉和白芝麻。捞出花椒大茴,把热油倒入辣椒粉和芝麻里,好香的味道。黄瓜切丝,蒸熟的面筋切块。将做好的面皮切条,放入大碗里,加入黄瓜丝、面筋,放入食盐和味精,再将辣椒油倒入拌匀,即可食用。
材料:萧县面皮的辅料很有讲究,一般只放黄瓜丝、面筋。


有的商家加入榨菜,绿豆芽,花生米等材料。调料有盐、醋、味精、辣椒油,调面皮时放多少调料完全依照各人的口味来定。调好的凉皮皮子白里透亮、黄瓜丝现着绿、辣椒油敞着红,好吃又好看,是很不错的消暑食品。
面皮可以卷着吃。萧县面皮以前是没有调制的,大多是卷着吃,主要在集市中叫卖,一个中年阿姨,推着一个自行车,车后拖着一个圆盘,面皮的做法都是在盘中进行,摊开面皮撒上盐、滴两地香油、放上面筋、黄瓜。全程动作不过10秒钟,动作娴熟,绝对让你看的目瞪口呆,几乎每一个从萧县走出去的人都吃过萧县面皮,往往功成名就得萧县人回家时大鱼大肉不吃,先来一个萧县面皮,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
也可以调着吃。随着社会的发展,萧县面皮技艺也在进步,出现了调的吃法,主要是选用手工做的薄面皮,切成大块状,配上面筋、黄瓜、滴上几滴香油、辣椒、甜醋自己放,特色主要体现在是否是手工面皮和秘制的辣椒油上,谁家的好不好吃,第一口便能知晓。
二、民间文学“鞭打芦花”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鞭打芦花》,是春秋末发生在萧国(即今萧县)的一则真实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闵子骞是中华民族的“孝悌”典范,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2006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鞭打芦花》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鞭打芦花”成孝道典范

“鞭打芦花”,是春秋末期发生在萧国(即今萧县)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闵子骞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这则故事反映了“孝道”这一儒家思想,蕴含着当时人们的愿望和理想,弘扬了传统美德。这则故事长期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在主要情节不变,细节、语言各异的情况下,在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为流传,并被改编为地方戏和曲艺演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积极的影响。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鞭打芦花》之所以可以从众多民间文学作品之中脱颖而出,因其主要特征和价值都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它的流传时间长、地域广,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孝道”是社会对为人子女的一种道德规范,而抚育子女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故事中反映的“尊老爱幼”的问题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内容与方式紧密相关,反映了那时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体现了他们的情感与思想活动。在《鞭打芦花》中,“衣”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道具,故事通过“衣”的对比,突显了“爱人”、“忠恕”和“尊老爱幼”的主题。与一般的民间故事相比,更集中、更深刻、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这正是它能在全国广泛、长久流传的根本原因。
另外,由于德行出众,又身为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孔子和司马迁对闵子骞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也为后人研究孔子“爱人”、“忠恕”的儒家学说提供了依据。
再从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来说,《鞭打芦花》体现的“孝”文化是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理念,自孔子开始,孝德便作为“仁之本”、“百义孝为先”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族美德和道德原则,即使是当代提倡孝道文化也是安邦定国的举措之一,可见故事中的“孝”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看,《鞭打芦花》这则故事对传扬我国传统美德、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胡雨晨 于 2017-10-21 10:44 编辑 ]
作者: 巩新眉    时间: 2017-10-21 17:07     标题: 山东风物-巩新眉2015213733

一、        乌鱼蛋
1.        简介:乌鱼蛋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肴,属于鲁菜系。由雌墨鱼的缠卵腺加工制成的,加工时,将鲜墨鱼的缠卵腺割下来,用明矾和食盐混合液腌制,使之脱水并使蛋白质凝固即为成品。此菜早在清代初期就在山东盛行,清代中期在北京的山东菜馆亦非常盛行,特别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欢迎,清代乾隆年间大诗人及美食家袁枚,曾多次品尝过该菜,并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该菜的制法:"乌鱼蛋最鲜,最难服事,须河水滚透,撤沙去臊,再加鸡汤蘑菇煨烂。龚云岩司马家制最精。
2.        制作工艺:
(1)        先把乌鱼蛋用清水洗一洗,剥去脂皮,放在凉水锅里,在旺火上烧开后,端下锅浸泡6 小时;
(2)        然后把乌鱼蛋一片片地揭开,放进凉水锅里,在旺火上烧到八成开时,换成凉水再烧,如此,反复五六次,以去掉其咸腥味;
(3)        将汤勺置于旺火上,放入鸡汤250毫升、乌鱼蛋、酱油、黄酒、姜汁、精盐和味精,烧制;
(4)        待汤烧开后,撇去浮沫,加入用水调好的湿淀粉,搅拌均匀;
(5)        再放入醋和胡椒粉,翻搅两下,淋入熟鸡油,倒在碗内,撒上香菜末即成。
3.历史文化:
(1)乌鱼蛋,乃雌乌贼(俗称墨鱼)的缠卵腺,也称月蛋,呈椭圆形,外面裹着一层半透明的薄皮(即脂皮),它含有大量蛋白质,产于我国山东青岛、烟台等地,一向被视为海味珍品,清代王士禄《忆菜子四首》中有一首写道:"饱饭鱼蛋,请点蟹胥,波人产腹鱼,此事会怜渠。"他将乌鱼蛋与腹鱼、蟹胥两珍相并列;
(2)此菜早在清代初期就在山东盛行,清代中期在北京的山东菜馆亦非常盛行,特别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欢迎,清代乾隆年间大诗人及美食家袁枚,曾多次品尝过该菜,并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该菜的制法:"乌鱼蛋最鲜,最难服事,须河水滚透,撤沙去臊,再加鸡汤蘑菇煨烂。龚云岩司马家制最精。"可见,这是一道历史悠久的名莱;
(3)本品是北京高级筵席上久负盛名的汤菜。

二、        沂水丰糕
1.简介
沂水丰糕发明于公元1797年,为沂水独有;是山东省沂水县著名汉族 传统糕类名吃。根据近年来对沂水丰糕的加工工艺、制作食材及民俗学考证,沂水丰糕实际为满族传统食品沙琪玛的变种,是最富化石意义的沙琪玛演变例证。
2.历史文化
据考证,沂水丰糕发明于公元1797年,为沂水独有;是山东省沂水县著名传统名吃。近年来,根据其加工工艺、所用食材和历史渊源考证,沂水丰糕实际上是满族食品沙琪玛的地方改良品种。沂水许多民众或许并不知晓自己的生活习俗中仍然保留着诸多满族祖先的痕迹,比如睡火炕、房屋正房称为“堂屋”、入门修建影壁墙、送火神、祭祀山神、以沙琪玛祭祀祖先等。对于丰糕这种沙琪玛的变种,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种食品意味着民俗的融合演变和民族的迁徙。
3.做法
先将糯米置于缸中浸泡,捞出后经冲洗、凉晒、粉末,后加入辅料切条、油炸、成型。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既增加了产量,又保持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的传统风味1986年被评为临沂市优质产品,并列为临沂市三大名产品之一。

三、        曹县烧饼
1.简介
曹县烧饼历史悠久,是山东荷泽的老少皆宜的汉族传统名吃之一,也是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的特产。 特点: 烤成的烧饼表面黄中透红,用手揭开,底儿、盖儿、芯儿层层分离,香气扑鼻,吃一口保准外酥里嫩,不硬不粘,老少皆宜。 品种: 更有一绝的外形各异,经熟练的刀工切成鱼背、盘花、提花等花形,大大增添了曹县烧饼的异彩及特色。   
2.历史文化
曹县烧饼历史悠久,据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走到曹县,人困马乏,饥不可耐,弟子们向当地百姓讨得些面粉,做成几个饼子,贴在反扣的铁锅上,下面点起炭火,饼子熟了竟然有阵阵的香味飘来,使孔子及众弟子大加赞赏,称其为美食,从此后历经沧桑,逐渐发展成风味独特的曹县烧饼。笔者有诗赞曰:圣人留下美食名,烧饼香飘曹县城。各地游子齐夸赞,小吃享有四海名。
3.做法
曹县烧饼用料考究,烧饼用小麦精粉,经过和、盘、揉、摔等多道工序,包上用香油、盐调和的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过切花、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即贴入炉内烧烤。更有一绝的外形各异,经熟练的刀工切成鱼背、盘花、提花等花形,大大增添了曹县烧饼的异彩及特色。
作者: 王杰    时间: 2017-10-22 14:16     标题: 重庆特色风物

王杰 2014211169

重庆特色风物

【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是四川达州和重庆地区汉族传统名吃。已有100多年历史。把牛后腿腱子肉切片后,经腌、晾、烘、蒸、炸、炒等工序制作而成。麻辣香甜,深受人们喜爱。因肉片薄而宽,可以透过灯影,有民间皮影戏之效果而得名。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市场上生产“灯影牛肉”产品的品牌众多,重庆等地亦出现不少品牌,不过最为正宗的还是为达州本地品牌“灯影”牌。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
灯影,即皮影戏,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灯影"来称这种牛肉,足见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
巴山蜀水长,灯影牛肉香。相传,这道菜是由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命名的。当年元稹在通州(今四川达州市一带)任司马。一天,他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种牛肉片,色泽油润红亮,味道麻辣鲜香,使元稹赞叹不已。更使他惊奇的是,这牛肉片肉质特薄,呈半透明状,用筷子挟起来,在灯光下,红色牛肉片上丝丝纹理会在墙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红色影像来,极为有趣,元稹当即唤之为“灯影牛肉”。于是达州市的这种牛肉片就以“灯影牛肉”之名盛传开来,成为四川的一道名菜。
灯影牛肉自非一般,其选料和做工都非常讲究。一头牛只能取其腿腱肉、里脊肉各几块,一共才10kg左右。用长刀切成十分薄的肉片,配以甘草、丁香、草果及其他10多种香料拌匀后,将肉片铺在竹稍箕上,经曝晒去水分,放进特制的烤炉中,控制温度烘烤至熟,装入用油纸衬里的竹筒或纸罐里,渗满纯香麻油,撤上少许花椒粉密封,待其入味即成。目前,灯影牛肉的主要产地是达州和重庆,两地产品在长期发展中,又各具千秋。有位美国畜牧专家来达州市考察灯影牛肉时曾说,灯影牛肉既是一种别有风味的食品,又堪称一种奇妙的工艺品,完全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传说一:
据传,此菜是八十多年前,梁平县一刘姓艺人来达州以做腌卤牛肉谋生,但生意萧条,只好锐意求新,创制成一种薄片状的牛肉干。每当黄昏来临,他就在闹市设摊,专售此种牛肉干。为招来顾客,特在食摊前张一又大又薄的牛肉片,后面点一盏油灯,映得牛肉片又红又亮,灯影依稀可见,十分吸引过路行人。尝之,麻辣脆鲜,人们呼之为"灯影牛肉"。从此,远近传名,生意越做越兴旺。流传至今,名不虚传。
传说二:
据传说,1000多年以前,任朝廷监察御史的唐代诗人元稹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 贬至通州(今达州)任司马。一日元稹到一酒店小酌,下酒菜中的牛肉片薄味香,入口无渣,他颇为叹赏,当即名之曰"灯影牛肉"。灯影,即皮影戏,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灯影"来称这种牛肉,足见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 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
清光绪年间,梁平县有个姓刘的人流落到达州,以烧腊、卤肉为业。最初,他制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时难嚼,且易塞牙,销路不畅。后来,刘氏日思夜想,逐步加以改进,将牛肉切得又大又薄,先腌渍入味,再上火烘烤,卖时还淋上香油。这样制作出的牛肉酥香可口,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刘姓商人生意兴隆,并因此而发家致富。其他人见有利可图,纷纷仿制,灯影牛肉逐渐成为四川一大名产。



【万州烤鱼】

万州烤鱼采用“先烤后炖”的独特做法,融合了烤、炖两种烹饪工艺的精华。据说川式烤鱼的由来是从非洲传来的,一名捕到鱼的非洲土著,烤了很久鱼还未熟,便把那条鱼加入汤汁调味料边吃烤,发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鲜美,从此就有了这道美味,烤鱼相传已有千余年历史。

传说:
晚清年间,重庆名厨叶天奇的后人中出了一位聪慧女子。由于叶家的厨艺一向传男不传女,所以只授了她一些家常菜的做法,聊以侍候一家老小的日常餐饮。而她的父亲只在逢年过节时方才显山露水、上灶炒菜。
一年春节,父亲卧病在床,不能上灶,就命女儿做些普通菜草草过年,谁知女儿竟做出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技惊四座。其中,尤以一道用炉火烧烤后再炒料烹制的烤鱼让父亲也叹为观止。原来,此女一直潜心厨艺研究,平日趁父亲不在时偷看了自家的菜谱,为了不在烹饪的手法中泄漏自己偷师所得,便在原叶家菜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心得,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新配方。自此,父亲发现她极具厨艺天赋,遂改变家规,将烹饪技艺逐一传授,并把自家最引以为傲的炒菜配料秘方也倾囊相授。
后来,此女嫁入同样在清朝地方官员家中做大厨的韩家,随夫姓韩,后来当地人都称她为“韩妈妈”。韩家亦有自己独特的烧烤配料秘方,韩妈妈将娘家的炒菜配料秘方和韩家的烧烤配料秘方巧妙地结合起来,延用先烤后炒的方式,将烤鱼进一步改良,而炒菜和烧烤这两个配料秘方也成了做好烤鱼的关键。



【奉节杜甫晒枣】

因奉节在唐代称夔州,杜甫曾寓居于此,种植枣树,有“堂前扑枣任西邻”的诗句,故得名。主要原料为色白、果肉肥厚的阳山鲜枣,加工工序为:浸泡煮枣再浸泡成坯冰糖熬沸提纯熬糖浆煮蜜静置晾晒消毒。其色似琥珀,纹如金丝,外酥内润,醇甜爽口,化渣离核。

传说:
杜甫在夔州一所破旧的草堂寓居期间,一天深夜,他正为国家内乱而忧虑,加之当时贫病交迫,不免感慨万分。睡在身边的妻子杨氏忽然用胳膊推了推他,轻轻地对他说:“你听,外边有响动。”
杜甫侧耳听了一会儿,果然听到草堂外有动静。于是,他悄悄地下了床,将帘子拉开,见枣树下依稀有个人影在晃动。杜甫轻轻地走了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妇人在用竹竿打树上的枣子。这老妇人每打落几个枣子,便用手在地上乱摸乱寻,捡到了枣子,连忙塞进嘴里囫囵咽进了肚里,看样子几天没有吃饭了。杜甫也就没有惊动她,折身回到了屋内。
杨氏问:“有人么?”
“有个老妇人在打枣子。”
“这么深更半夜来打枣子吃,怕是饿坏了!”杨氏说,“桌上还留有一碗菜粥,我去端给她充充饥吧。”
杨氏边说边穿好粗布衣裙,端起碗就往外走。杜甫也随手取衣披上,跟了出来。
那老妇人见有人来了,扔下竹竿,跌跌撞撞地朝外跑。杨氏轻声唤她:“老嫂子,请留步。”
老妇人见来者好声好气并无恶意,也就喘着气停下了脚步。惨淡的月光下,杜甫见老妇人瘦骨嶙峋,衣不蔽体,顿时大动恻隐之心,忙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衣服,搭在老妇人的肩上。杨氏又把一碗菜粥递了过去,让老妇人吃了。老妇人顿感一阵温暖,望着杜甫夫妇,老泪纵横……
当杜甫问起老妇人的身世时,老妇人哭道:“我就在草堂西边那间草棚子里住。丈夫和儿子早被官军拉去当苦力,至今不知死活……现如今我无依无靠,只有靠挖野菜糊口度日。这几天因挖不到野菜,饿得实在不行了,才来偷枣子……”
杜甫说:“老嫂子,快别说‘偷’字了,这枣你要吃就打吧!”
杨氏也关切地说:“以后你白天来打吧,半夜三更的,可不要跌倒了。”
老妇人千恩万谢地离去了。杜甫和杨氏默然回屋,点起小油灯,再也无法入睡。
转眼一年过去,杜甫全家买舟东下。临行前,杜甫找来老妇人,对她说:“我走后,新来的主人姓吴名南卿,是我的好友,我已嘱托过他,你还是可以照样来打枣!他不会为难你的!”
老妇人感激地点点头,真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却无从开口。她朝杜甫拜了三拜,默默地祝愿恩人全家一路平安……
谁知杜甫走后,吴南卿不但没有按杜甫的嘱托办,反在草屋周围筑上了高高的篱笆。
杜甫得知此事后,特意写了一首题为《又呈吴郎》的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认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中。”吴南卿读后,马上领悟到杜甫的良苦用心:既表达了对老妇人哀怜的感情,又抨击了不平的社会以及战争引来的灾难。他顿觉羞愧不已,忙叫人拆除篱笆,并亲自去老妇人家赔礼道歉。
几个月后,吴南卿离开夔州回到忠州。临走那天,他把草堂收拾得干干净净,请老妇人住进来。吴南卿说:“遵照杜公的意思,我走后,这草堂便是你的了。那棵枣树望悉心照料,杜公最喜爱吃枣,说不定哪一天还会来!”
从此,老妇人晚上施肥,早上浇水,枣树越长越粗,枣儿越来越甜。老妇人非常怀念杜甫,每逢收枣,她都要精选一批饱满的、颜色好的枣子,摊在草席上让太阳晒干,然后用蜜水浸泡数日再捞起来,风干后,贮藏在坛子里。
一天天过去了,一月月过去了,枣坛一只只增多,杜甫却没有回来。老妇人望着枣树,心中十分惆怅,她多么渴望恩人回来吃枣呵!
作者: QuYo    时间: 2017-10-22 17:22     标题: 西藏特色风物

曲拥措姆2015213541

【西藏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我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其营养成分高于人参,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乘的佳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肺虚久咳,气喘,肺结核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及化疗、放疗后的红细胞下降都有疗效
蒲松龄诗写冬虫夏草
蒲松龄不仅以满腹才情写了动人心弦的《聊斋志异》,还精通医道,对中医中药有些研究。蒲松龄在乡间做私塾教师时,就经常给百姓看病,他写过一首中药诗:
冬虫夏草名符实, 变化生成一气通。
一物竟能兼动植, 世间物理信无穷。
诗中写出了名贵中药冬虫夏草“一物竟能兼动植”的特点

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附近村子里有个美丽的姑娘叫次央。次央的阿爸早死了,跟瞎眼的阿妈相依为命。次央每天必须起早睡晚地干活,她爱唱歌,整天曲不离口。她的歌声就像天上的百灵鸟儿一样清脆甜美。长大后的次央成了崔久远近闻名的美女,求亲的人挤破了牛毛帐篷。
    有一天,次央唱着歌,赶着自己的牦牛往山上走,清脆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正好当地王爷巴良的儿子姬加带着一帮家人进山打猎,看到美丽的次央后,顿时神魂颠倒,叫人围住姑娘,说只要姑娘跟他回去,保她一生荣华富贵。次央冷冷一笑,令身边的牧羊狗冲开一条路,唱着歌儿走了。第二天,巴良老爷派人带了上等的酥油和红茶,还有内地的丝绸等物上门求亲。说只要次央答应嫁给他儿子,马上就可以把她母女接进王府去。次央说自己不过是山野里的一只麻雀,怎能进凤凰的金窝。村里人都不理解,说次央是被浓雾蒙住了眼睛,看不到前面的光芒。其实次央的心里早有了心上人,就是在巴良家的雪山牧场上放马的朗吉。朗吉父母早逝,孤身一人。朗吉小时候没人照顾,次央的阿妈曾把他领进家里,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幼年时的次央和朗吉在一个碗里抓糌粑吃,在一床羊皮褥子里睡觉。两人情窦初开时,就已相许终身。
    姬加见阿爸出面也没能让次央点头,心里像钻进了猫一般地难受。他不相信,凭他巴良家的势力,弄不回一个穷姑娘。于是,他带着一大帮仆人,天天在次央出入的山路上等。只要次央一出现,他就上前纠缠,日子久了,他发现了次央姑娘的秘密,顿时恼羞成怒,无论如何,他也无法容忍自家的奴隶娶他心爱的姑娘。于是,他派人在朗吉放马必经的山坡上挖了一个深深的陷阱,上面铺上干树枝,朗吉不觉,连人带马栽了进去。次央上牧场去找心上人,找遍了整个牧场,也不见朗吉的身影。就在她快要失望的时候,听到一声长长的马嘶,那是朗吉的马在嘶鸣。她寻着声音找去,在雪山丫口,见巴良家的几个仆人正挥着铲往一洞里填土,洞里不断传出马的嘶叫和朗吉的咒骂声。次央打马飞扑过去,巴良家的狗腿子看到美丽的次央姑娘,萎萎缩缩地从雪山的另一边溜走了。朗吉见到心上人,惊喜交加,他告诉次央,他的腿摔断了,站不起来。次央找来树藤,把朗吉拉了上来。巴良家见朗吉已残废,便把他赶了出来。次央赶着家里唯一的一头牦牛,把朗吉背回了家。每天找来治跌打损伤的药给朗吉服用,但是不管用,朗吉的腿始终站不起来。
    一天,次央翻过雪山,到了拉姆拉措湖边。她想起自己和朗吉也许再不能并肩在草场雪山上驰骋,不禁悲从心来,晶莹的泪珠滴入拉姆拉措湖清澈透明的湖水里。本来平静的湖水慢慢漾起波纹,慢慢升上来一朵洁白的莲花,缓缓飘到她面前。花蕊中,躺着一根似虫似草的东西。湖底深处传来女声:“孩子,别再伤心了。每年冰雪消融之时,你可到山中采挖此药给朗吉和你阿妈服用,一切会如你所愿的。”次央知道这湖是班典拉姆女神的生命湖,她给女神磕了两个长头,双手捧起莲花上的神药,回家去了,朗吉吃了后果然渐渐好了起来。次央记住女神的话,第二年冰雪消融之时,上山挖来此物给阿妈服用。有天清早阿妈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又能看到女儿了,欣喜得无法言说,当即就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到拉姆拉措湖边去磕头感谢。
    时间久了,人们发现那种药冬天是虫子,夏天像草一样,便叫它“雅扎滚布”,即冬虫夏草。
 

【西藏雪莲】
西藏雪莲,又称为三指雪兔子,有大、小、红、白、黄雪莲之分,名同功异,为菊科植物。分布在西藏(亚东、浪卡子、加查、朗县、错那、八宿)。
诸雪莲的干燥全株,产自海拔4300米以上的山冈悬崖之上。她禀喜马拉雅天地之灵气生长,吸雪域圣地日月之精华开花,丽质天成,是世界少有的珍稀药材,含丰富的伞性花内脂,东莨素、芹菜素,B-谷甾醇和伞形花内脂7-葡萄糖甙等成份,其功效独特、为雪域圣地药中之佳品。
各地民间将雪莲花全草入药,主治牙痛、风湿性关节炎、阳痿、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印度民间还用雪莲花来治疗许多慢性病患者。如胃溃疡、痔疮、支气管炎、心脏病、鼻出血和蛇咬伤等症。在藏医藏药上雪莲花作为药物已有悠久的历史。藏医学文献《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上都有记载;性味归经:温、甘、苦、微涩、归肾、肝、脾经.
  
传说:
传说中雪莲是瑶池王母到天池洗澡时由仙女们撒下来的。在当地民间,雪莲带有神秘色彩,高山牧民在行路途中遇到雪莲时,会认为看见了吉祥如意的征兆,就连喝下雪莲苞叶上的水滴都被认为能驱邪益寿。
作者: 劉可瑩    时间: 2017-10-22 23:05     标题: 澳門特色風物-葡撻

葡式蛋撻
葡式蛋撻,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撻。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屬於蛋撻的一種,焦黑的表面為其特徵。
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史鬥(Andrew Stow)將葡撻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小吃,最為代表的是Milktar's 蛋撻。

由來
最早的葡式蛋撻來自英國人Andrew Stow,他在葡萄牙吃到里斯本附近城市Belem的傳統點心Pasteis de Nata後,決定在傳統食譜上加進自己的創意,於是1989年在澳門路環島開設安德魯餅店,用豬油、麵粉、水和蛋,以及英國式的糕點做法,創作出廣受歡迎的葡式蛋撻。葡式蛋撻(葡撻)是澳門小吃中最有名的,特別講究烘焙技巧。深受食客喜愛。

流行
1990年代末期,葡撻以“葡式蛋撻”的名稱風靡港臺,眾多葡式蛋撻專賣店大量開設,包括肯德基等均趕上此一熱潮,葡式蛋撻頓時成為熱門商品,甚至導致蛋價上揚,雞蛋供應不足的地步。
自主研發葡式蛋撻
今日盛況雖已不在,但仍有忠實喜愛者。肯德基雖收掉葡式蛋撻專門店,但仍在店面提供葡式蛋撻。百佳超級市場全線的包餅部同樣有出售葡式蛋撻。

揚名
葡撻雖然是安特魯所創,然而揚名卻是拜安德魯和妻子的婚變所賜。1996年,安德魯和妻子瑪嘉烈婚姻破裂。
正宗的瑪嘉烈葡式蛋撻必須用手製作:精緻圓潤的撻皮、金黃的蛋液,還有焦糖比例,都經過專業廚師的道道把關,才臻于普通蛋撻難以達到的完美。真正的蛋撻必須有分層明顯。上桌的瑪嘉烈蛋撻的底座就像剛出爐的牛角麵包,口感鬆軟香酥,內餡豐厚,奶味蛋香也很濃郁,雖然味道一層又一層,卻甜而不膩。
瑪嘉烈離開安德魯另起爐灶,把原先屬於自己名下的店子改名“瑪嘉烈”,又落戶香港和臺灣,不經意地卷起了一陣葡撻旋風。後來手工蛋撻品牌 Milktar's 蛋撻工坊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 赵铃    时间: 2017-10-23 00:16

甘肃特色风物
赵铃  2015213598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清真风味小吃。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誉"中华第一面"。
坊间传说,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代。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人马六七从国子监同窗怀庆府清化镇苏寨人陈维精处学得传入兰州,后经陈维精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其制作的五大步骤无论从选料、和面、饧面,还是溜条和拉面,都巧妙地运用了所含成分的物理性能,即面筋蛋白质的延伸性和弹性。
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原为西北地区招待高级宾客的风味食品。因为美味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兰州本地人一般称兰州牛肉拉面为"牛肉面"。年轻人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兰州拉面[1]的历史已经有100年,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是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当时马保子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他在家里制成了热锅牛肉面,肩挑着在城里沿街叫卖。后来,他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其香扑鼻,大家都喜欢他的牛肉面。接着他开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卖了,就想着推出免费的"进店一碗汤",客人进得门来,伙计就马上端上一碗香热的牛肉汤请客人喝,爽,醒胃。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名气大振,马保子经营到1925年,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识别兰州拉面的正宗与否,要一看有没有进店免费一碗汤,正宗必有汤赠,那牛羊肝的汤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显然与喝此汤有关;二看牛肉拉面的汤是否清,汤浊就不是正宗了。可能赠汤环节早已省略了。
马保子的兰州牛肉面馆
马保子的兰州牛肉面馆
1919他开了自己的店后,不用沿街叫卖了。马保子的清汤牛肉面店名气也大振。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更名为兰州牛肉面,广泛流传于西北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民族中。兰州拉面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这其间凝聚着陈马及后来无数专营清汤牛肉面厨师的智慧与心血。1925年,后由其子马杰三接管经营,马杰三继续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断改进牛肉拉面,直到后来名振各方,被赠予"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称誉。
马家大爷牛肉面,清代诗人张澍曾这样赞美马家大爷"兰州牛肉面":
雨过金城关,白马激溜回。几度黄河水,临流此路穷。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
日出念真经,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
入山非五泉,养心须净空。山静涛声急,瞑思入仙境。
可见至少清代嘉庆年间"兰州清汤牛肉拉面"已是兰州的美味小吃了。
传说20世纪40年代,兰州酒泉路马保子热锅子面馆,一个大胡子官员常常光顾这里。有一次吃饭,他问起店名,老板如实相对。他说,这热锅子面不中听,你看这面汤清肉烂,看着美吃着香,不如叫"清汤牛肉面"。这位大胡子官员,就是于右任先生。他后来回到重庆,经他揄扬,兰州牛肉拉面就在全国声名鹊起。从这一点来说,于右任先生是兰州牛肉拉面最早的代言人。
于右任在陇上留下革命足迹,也留下大量墨宝,清汤牛肉面得名若出于老,那也是幸莫大焉。民间传说总是喜欢把重要的事情都和著名人物联系起来,虽然真实性可疑,却是人们的思维惯性。
民乐紫皮大蒜
民乐紫皮大蒜原产于民乐县洪水镇一带,故又称“洪水大蒜”,因蒜皮呈紫色,亦名“紫皮大蒜”。汉魏时由西域传入。民乐大蒜个大瓣肥、汁多味浓、醇香辛辣、易于剥皮,具有良好的杀菌解毒,抗癌,调味去腥的功效,既是上乘的佐餐调料,又是良好的医疗保健食品,素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誉。
去皮后的大蒜——蒜米。《名医别录》:“散痈肿魇疮,除风邪,杀毒气”。   《新修本草》:“下气,消谷,化肉”。《本草拾遗》:“初食不利目,多食却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发白”。《随息居饮食谱》:“生者辛热,熟者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①《别录》:“味辛,温,有毒”。②《医林纂要》:“辛甘,热”。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①《纲目》:“入太阴、阳明”。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大蒜-中药材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宜忌】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选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⑦治疟病:独头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补缺肘后方》)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饮之。(《姚僧坦集验方》)⑨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本事方》蒜连丸)⑩治鼻衄不止,服药不应: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钱大饼子,厚一豆许,左鼻血出,贴左足心,右鼻血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俱贴之。(《简要济众方》)
木塑画
     苏永生,男,汉族,擅长树皮画。现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副高级工艺美术师。苏永生自幼受古丝绸之路传统文化艺术熏陶,喜爱剪纸、雕塑艺术,其木塑画艺术作品手法独特。其作品曾荣获2003年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奖”铜牌,2004年北京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2007年获得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百合花”银奖。其作品多被人收藏或作为礼品馈赠。
从苏先生的展示和介绍中我们知道,制作木塑画的工具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有剪刀、镊子、虎钳、胶水等,当然,诸如剪刀和镊子之类的都是需要小巧好用一点的,因为毕竟这些工艺品的制作也是一个精细活。可能不太常见就是烙铁了,烙铁是用来给木材上色的,像刨花或者比较薄的硬木板,尤其是浅色的,它们可以被制作成花瓣或者叶子,那么上面必定有花纹,如果用颜料上色的话,就会显得不自然,用烙铁烙出来的花纹颜色虽然单一,但明暗色泽相互搭配,不失自然,而且这样做出来的作品也会有一种简约、醇厚的感觉,虽然只是普通烙铁烙出来的花纹烙印,但是也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木塑画所用到的材料:
1)刨花:据苏先生所说,他现在所用的刨花大多还是二十年前收集的木工用过的废料,现在属于钢筋混凝土的世界,木匠少了,木工活也少了,这些刨花材料也不好收集了。刨花可以用胶水粘贴在硬纸或者薄木板上,用于点缀,可以制作成花瓣、树叶,甚至经过苏先生精心的修剪,可以成为鸟的羽毛,真的是栩栩如生。
2)硬木板:这种硬木板是比较薄的那种,放在底部就形成了底座,这样做出来的作品就比较结实,不容易脱落。
3)桔皮:这里说的桔皮是指一种树皮,多用为零碎一些的,不用特意去剥树皮,零零碎碎的那种小件桔皮倒更为好用,也算是一种废物利用,需求量也不大,也容易找到,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只不过需要的是一颗玲珑的心和几十年的热爱。但是也并不是说非要桔皮不可,木塑画的制作材料比较简易,也容易找到,只要是树皮都可以。
4)国画:虽然国画并不是一种材料,但是却也是木塑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需要用国画来上底色,比如海潮坝那一幅作品,背后的云雾,远处的高山,细细的水流,用国画来做,会更缥缈,更显灵动,而如果单纯用木材来做,则显不出那一份生动。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0-30 09:59     标题: 江西地方特色风物——美食小吃

豆豉的风波
豆豉是金溪浒湾的名产,既可直接做菜,又可当作料调味,吃起来清香可口。别有风味的名菜“家乡肉”,就是以豆豉为主要作料烧成的。
从前有个叫毛法吉的人,在浒湾街上开了一家炒菜店,炒菜时总喜欢放点豆豉,很和大家的口味,因此生意很好。但有一次却因豆豉被人家钻了空子,险些招来一场祸灾。
一天,流氓地痞王罗汉闯进店来,毛法吉忙叫崽倒茶点烟,擦桌抹凳,小心侍候。自己拿出看家本领,炒了一大盘“家乡肉”,拿了一壶烧酒,客客气气地送到王罗汉面前。这王罗汉是个泼皮,平日里上馆子没有几回自己掏钱。刚才在赌场上不得意,窝了一肚子气,正无处发泄。他三下两下,就把一壶酒喝光,那盘“家乡肉”也吃的只剩下几粒豆豉。正要勾下脑袋去舔盘子,忽然有几只苍蝇在他耳边飞来飞去,王罗汉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望着盘中剩下的几粒豆豉打起了主意。“啪、啪、啪”王罗汉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地往自己脸上打耳光,毛法吉的崽看着他的样子,觉得好玩,嘻嘻哈哈地笑个不停。“哎呀,何苦啊!王老弟,小意思,我不会算你的钱。”毛法吉以为王罗汉没带钱,又想白吃,故意打自己的耳光,就连忙过来劝慰。
“毛老板,你想谋害人命不成?”王罗汉气势汹汹地说。
毛法吉没有弄懂意思,连忙拣好话说:“不敢不敢,有话好说。小店招待不周,还望望老弟海涵。”
“海涵个屁!这是什么?”毛法吉顺着王罗汉的手一看,傻了眼:几只死苍蝇拌在盘中剩下的豆豉里。
奇怪呀!菜明明是自己亲手炒的,干干净净,哪里来的苍蝇呢?毛法吉心中暗暗叫苦。
“爹,他自己打死放进去的,我看见了!”
毛法吉的崽对爹爹轻声地说。毛法吉听到后汗都吓出来了,晓得王罗汉今天是故意寻钉子挂衣服,想敲自己的竹杠。
“你哑啦?快说这是什么?”王罗汉声音越来越响,围看的人也越来越多。毛法吉一时不知怎样回答。
“爹,这是豆豉嘛!”毛法吉的崽走到桌边,筷子一拨,几只死苍蝇连同剩下的几粒都吃全被他吞进肚里,口里还嚼得不晓得几香似的。“对!对!是几粒豆豉!”
毛法吉见崽替他解了围,连声附和着。“什么豆豉豆豉的,明明是几只苍蝇!”王罗汉还不死心。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是苍蝇他能吞得下去?你王罗汉也吃几个苍蝇看看。”王罗汉没有了证据,闹不下去,只好顺着竿往下爬:“嘿嘿……可能是我喝多了,醉花了眼,看不清。”他无可奈何地付了酒菜钱,走了。
厨房里,毛法吉的崽都吐翻了。毛法吉叹了叹气说:“崽呀崽,今天碰到王罗汉,害得你吃苍蝇,明朝若冒犯了城隍土地,说不准还要吃狗屎。走,惹不起我们躲得起。”
浴室,毛法吉一家就搬到县城里去了。
采录:蔡邦光
采录时间地点:1986年采录于金溪县郊
(摘自《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金溪卷》)

藕丝糖的传说
藕丝糖是金溪的特产,它的外形好似一团洁白无瑕的藕丝,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称。但甜而不腻,脆而不碎,外形美观,落口消融。
金溪藕丝糖历史悠久。相传在明万历年间,便有小贩挑着糖担,敲着小锣,走乡串村叫卖,每逢迎神赛会及春节前后则更盛。
它是在品种繁多的糖饼、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形成的。一年中只有冬季才能生产。做法是用稀糖拉成藕丝般的细丝,再一团团包以芝麻、白糖、桂花、橘饼等。
藕丝糖到底是怎样发明的呢?据说金溪还未建县时,上幕镇有一位唐把总,他生性喜欢吃糖,而且是靠用糖馈送王爷,靠巴结才当得上官的。
有一年,他为老母庆祝生日,除用糖做成一个禾斛样大的寿字外,还勒令全镇所有的糖师傅必须在九天以内做成一种又软又酥,没有牙齿都能吃得动的糖,如敢违抗,严惩不贷。
这下可难坏了所有的糖师傅,一个个束手无策。第八天晚上,当大家正对着一锅稀糖发呆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满身污垢的跛脚要饭老头,他向糖师傅乞讨了点稀糖。
糖师傅用碗盛给他,他不接,却自己伸手去抓。       
只见他一双又黑又瘦又脏的手,像织女穿梭似的不停地抓着。不一会儿,便抓出两团又白又细的丝糖,随手向师傅一抛,人便不见了。
事后,大家才知道这是铁拐李大仙,下凡来搭救他们。
于是他们大家都学着抓糖,以后便发展成拉,逐步演变成今天的藕丝糖。
采录:徐正付
采录时间地点:1986年采录于金溪县郊
(摘自《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西抚州•金溪卷》)

清明果的来历
在中国清明其意义非凡,清明果作为清明节的重要食俗与节日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明果最初是寒食,是中国南部、中东部汉族特色小吃。人们又称之“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清明果被人称作清明团子,艾米果。 福建省和广东省小部分地区,江西、湖南、安徽部分地区均有制作食用清明果的习俗。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目的是“以压时气”,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鼠曲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后因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发展,被赋予了清明节。
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最初的寒食节食俗只是最普通的麦粥,后来才慢慢多样化,青团的历史记载仅以现有材料来看,可以追溯南朝梁代。到了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和上海,也是安徽、福建、广东及其他部分地区的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现代更多的是应令尝鲜,清明果的祭祖功能逐渐的淡薄,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春天的时令点心来食用,也可以馈赠或款待亲友。
(摘自网络)

江西贵溪的灯芯糕
“龙兴铺”,江西省鹰潭市贵溪老字号,始于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由当时在贵溪做生意的抚州商人薛应龙创立的。
据贵溪县商业志记载,明代末年,薛应龙在贵溪县城贩卖灯芯草,不久定居下来,开了一爿小店,出售自制蜡烛,兼贩卖灯芯草和香纸、杂货等物,后又改行专制糕点。为广开糕点销路,独出心裁将当时市场很畅销的“云片糕”,添加些白糖和优质麻油,切成细条,形似灯芯,取名为“灯芯糕”。为谋生产兴隆,便以自己的名字为号,称作坊为“龙兴铺”,已于三百多年历史。
传说
有一日,寒风席卷着贵溪县城,北风呼啸,街道萧瑟。突然远处出现一位跛足乞丐,他步履蹒跚,而行,过不多时,乞丐来到龙兴铺作坊外,乞求能给他一个避风的地方。
店主薛应龙见天色渐暗,眼前乞丐衣不御寒,跛足流脓,行走不便,竞生慈悲,不但待之以礼,还忙叫伙计备饭,并取出干净衣裳给乞丐换上。用膳后,薛应龙又让伙计收拾停当,让跛足乞丐在作坊案板上歇宿一夜。 第二天,薛应龙和伙计们早早起来,来到作坊,那老乞丐却早已飘然离去,屋内一切正常,老乞丐却不知去向。薛应龙觉得奇怪,突然,他发觉屋内香气扑鼻,沁人肺腑,百思不解。店伙计随香气寻去,惊讶地发现,案板上隐约可辨有个人影印,并留有香料及配制秘方,猛地想起,听说近日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龙虎山”,恍然大悟,“昨晚来投宿的跛足乞丐是神仙铁拐李”!
果然,在乞丐睡过的案板上制作出来添加香料的灯芯糕不但泽色洁白晶莹,而且其味异香可口,百食不厌。薛应龙惊喜不已,忙对天跪拜,千恩万谢,当即请人画出“铁拐李”像,并印在包灯芯糕的纸上。从此,“龙兴铺”制作出来的灯芯糕名扬四海,香飘八方,“龙兴铺”也因此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糕点制作店。
历史
后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偶然品尝了“龙兴铺”灯芯糕,大为欣赏赞道:“京省驰名,独此一家”。于是“龙兴铺”便成为皇宫贡品的制作场所。
清末和民国初期,随着贵溪县城乡商业的发达,商号的日益增多,逐渐出现商业兼并。到了清宣统元年,贵溪县成立商会,当时在县城有“范半街”之说的范氏家族用重金从薛应龙的后人手上购买了“龙兴铺”,并扩大了生产规模。
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乱,交通日困,货不畅流,商品奇缺,市场逐渐萧条,“龙兴铺”也脱离不了战争的劫难,“龙兴铺”同其他商铺一样,处于衰落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保护私营商业的合法经营,推动了我国传统商业的发展。
1982年“灯芯糕”被列为江西省四大名特糕点之一,在今天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道都龙虎山旅游风景区灯芯糕更是旅游必不可少的佳品。
功能
一般灯芯糕以精制糯米、白糖、芝麻油和肉桂、甘草、薄荷等20多种中药为主要原料,精细加工制成。它以糕条柔软、形似灯芯、通火易燃而得名。其色泽白润,进口香甜,具有活血提神、健胃脾气之效。
(摘自网络)

作者: 黄安儿    时间: 2017-10-30 14:20     标题: 中山特色风物——杏仁饼

中山杏仁饼 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仿制成为商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已有70余年历史。饼身松脆,饼心香甜,肥而不腻,入口融化,风味独到。
  中山特产杏仁饼是一种绿豆饼。它是由90多年历史的咀香园饼家首创,最初的杏仁饼是选用绿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状的饼,在饼中间夹一块糖腌猪肉,经烘烤后制成绿豆饼。杏仁饼也以它的形状而得名,现在经由改良,己变成圆饼状。
中山特产杏仁饼的来历:清光绪末年间,智慧的中隐士就以绿豆粉、肥猪肉片等原料,精心制作绿豆夹肉饼,为节日送礼招待亲友的佳品,时任香山知县覃寿堃品尝,咀嚼之觉甘香松化,且有杏香,覃知县大加赞赏,立即挥毫写下“齿颊留香”四字赞语。并开始批量出产,广受欢迎。民国七年(1918),因政府规范工商税收,遂正式工商登记,挂牌经营,商号为“咀香园杏仁饼家”。
杏仁饼的制作历史
       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中山石岐,后来逐渐流传到澳门等地区。
清光绪末年,杏仁饼诞生于香山县城石岐,由兴宁里萧友柏的妾侍林大姑指导女佣潘雁湘创制。潘雁湘籍贯顺德,系自梳女,曾跟糕点师傅做帮工,后到萧家帮佣。时值萧家老夫人寿辰,潘雁湘在林大姑的指导下,用绿豆粉和糖腌制过的肥猪肉片,精心制作成绿豆夹肉饼招待宾客。此饼入口甘香松化,肥而不腻,咀嚼之有杏仁香味,宾客品尝后,赞不绝口。从此,绿豆夹肉饼流传开来,成为当地节日送礼招待亲友的佳品,因其形状似杏仁且有杏仁香味,故称“杏仁饼”。后来,萧友柏向时任香山知县的覃寿堃呈奉该饼,知县品尝后大加赞赏,当即写下“齿颊留香”四字。
       1911年,萧家开始作坊式生产杏仁饼,并使婢女到泰东戏院等叫卖以帮补家计。民国七年(1918),因政府规范工商税收,萧家正式进行工商登记生产杏仁饼,店号“咀香园”。1928年注册商标为“玫鹤牌”,又名“梅鹤牌”,产品全部零售。后来,通过香港“金山庄”批发往东南亚、北美洲。萧友柏逝世后,其子萧干伟接管咀香园饼店生意,并于1930年更换新的营业执照。1935年,咀香园杏仁饼获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博览会“金鸡奖”。1956年,政府对咀香园饼家进行公私合营,改为糖果商店咀香园加工场,萧干伟担任车间主任一直到1961年病逝。当前,咀香园食品继续生产咀香园杏仁饼,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2006年,“咀香园”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杏仁饼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用木制饼模打制杏仁状的饼样,并加入特制猪肉做夹心,经过一系列传统烘焙工艺制成。咀香园杏仁饼的制作主要包括浸豆、烘豆、脱壳磨粉、制猪肉馅、磨糖粉、拌粉、倒模成型、烘焙、冷却到包装多个工序。制成的杏仁饼呈直径5.5厘米的淡黄色圆饼,入口甘甜松化,齿颊留香。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1-10 14:49     标题: 小组任务分工总表

时间安排:12-16周(12月10号之前)
任务成果:必须要上交一份研究综述和一份调查报告
基于小组成员已经完成了资料收集,如下:
任务内容和步骤
完成任务组员
截止时间
研究综述
1.资料整理与文献查找
(把所有的地方美食故事整理到一个WORD 文档,最好是弄成小册子的形式,加上封面、目录、页码,格式统一;查找文献需要找到每个地方美食的一些研究文献,求质量不求数量)
2人
11月15号之前

2.分析每个地方对当地美食的研究成果和空缺不足
(需要阅读查找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1人
11月19号之前

3.梳理分析出各个地方特色风物研究的共同点与差异
(通过上一步的同学的成果进一步总结和分析)
1人
11月23号之前

4.总结研究综述
(在上述的基础上写作,)
1人
11月26号之前
调查报告
1.问卷和访谈问题设计
(基于研究综述设计一份20题作用的电子问卷,可以用“问卷星APP”,4-6个关于研究对象的较大的问题)(内容涉及得来的方式、接受群体、地方人的看法、对地方的影响)
2人
11月30号之前

2.调查数据整理和分析
(需要同学整理问卷的数据结果,最好是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另问卷星会形成每道题的图表,可以查考应用)
1人
12月5号之前

3.结果分析与文字说明
(需要针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细致的数据分析,然后是整体分析,总结其中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1人
12月10号之前
PS:
1.对于每个任务项完成的时间结点有问题这周六之前提出来,之后不再变动,希望同学们不要逾期给其他同学及小组任务的完成带来不便。
2.关于每个任务内容不清楚的可以在群里大家一起讨论或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总结该从那些方面入手,第一次是会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的,大家相互谅解。
3.任务项目自选,按照限定人数,明天中午之前。
4.加油!(ง •_•)ง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1-10 14:54     标题: 本周作业——关于“十大经典格林童话”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十大经典格林童话”中的成长要素和价值,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影响。
作者: 良屿    时间: 2017-11-11 22:58     标题: 格林童话十则感悟

《格林童话》经典十则读后感
胡雪婷 2014213731


纵观十则经典格林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无不关系着关于“勇气”和“不服输”的命题,而且往往是主人公从最不好的情况向最好的情况的逆转,例如《穿靴子的猫》中的第三个儿子,一开始只分到了他以为最差的财产——猫,没想到最后却凭借那只猫的聪明才智,获得了最佳的结局。这些无不都渗透着一个所谓“辩证”的思想,“祸福相因”、“否极泰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已经跌到了谷底,或者认为自己得到的总是不如他人,实际上,这些故事传达的就是让我们充满勇气,正视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同时,保持一颗善良积极的心,就能够触底反弹,创造完全不同的境遇。
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成长中的启示——在我们进入社会以后,我们要想真正的成长,那么我们所面临的阻力和压力会超乎我们原本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具备一种颠覆性的理想和超强的意志。我们用这些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尽管这理想不同于童话中,无法通过我们的行动得到全面实现,但只要全力以赴,肯定能收获良多。
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外,我们还需要机遇。就如同沉睡的睡美人,需要一个等待一个正确的吻一般,机遇无疑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常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稍纵即逝”等等。这里面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机遇的不确定性。机遇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没有人能够做出准确判断。有的人拼命地工作、不懈地努力,但始终等不到机遇的光顾。而在灰心之余稍作松懈,机遇却悄然而至并擦肩而过。最后,总是在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命运不好。其实,“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的”,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总是怀着侥幸的思想,那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不要把一切都归于命运,命运本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最好的办法是时时刻刻不要放松努力。二是如何把握机遇。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把握机遇。一定程度上讲,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凭个人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的成长、成功,绝不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是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来自于日常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的人,正是那些李静刻苦磨练,早已具备成功素质的人。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从格林童话中读到,无论是《白雪公主》、《灰姑娘》、《勇敢的小裁缝》,他们的成长和环境都是分不开的。人的成长都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人的一生当中会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环境,诸如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等。这些环境无不都对人的成长产生这或大或小的作用。一个人如果能够出生于知书达理、教子有方的家庭,就读于教风学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优秀的学校,工作在人际关系和谐、团队活力充足的单位,接受着开明、豁达、进去、有为的上司的领导,这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了。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环境。实际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应对各种各样风格不同的领导等等。也正是这些复杂的环境才给我们提供了接受历练、得到升华的平台。这里边,最重要的不要一味地相信“环境改变人”,而要勇敢地去面对环境、适应环境,直至改变环境,从而培养应对不同环境的能力,使自己在应对当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受到必要的启发。正所谓“沉着应对,韬光养晦”。
作者: 胡雨晨    时间: 2017-11-12 19:20     标题: 格林童话十篇感悟 胡雨晨 2014211094

这是十篇童话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唯有纯真的爱才可破除罪恶的魔法;三是鼓励乐观地面对人生艰难,积极勇敢地追求TA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这其中包含的成长的要素、成长所需要的品质主要是:一:成长往往与苦难相伴,故事人物的人生经历是曲折起伏的,经历过磨难才成最终和王子(或公主)幸福的一起生活下去。二是成长需要爱(爱最重要)、乐观、善良、诚实、智慧、勇气、努力、积极向上、毅力和运气,不要贪婪,善良的人总是会有好报的。

《白雪公主》讲述了可爱又可怜的白雪公主受到继母的嫉妒、虐待和谋杀,逃到森林里,遇到七个小矮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克服了后母的诅咒,找到真爱的王子,从此一起幸福地生活下去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白雪公主是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环境了,爸爸是国王忙于政务,而继母偏偏又恶毒善嫉,对白雪公主极尽的苛刻。但即使白雪公主生活在这样一个无爱的、艰苦的环境下,她依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悲愤欲死,她每天唱着歌做后母给她留下的繁重的活计,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一切艰难和折磨。白雪公主历经磨难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青蛙王子》中英俊的王子被恶毒的巫婆施了咒语变成了丑陋的青蛙,在肮脏的深水潭里过活。但是王子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日日的等待,帮助善良的公主取回金球,得到公主的爱并破除了魔法。《睡美人》也是如此,因为美貌遭人嫉妒而被诅咒,直至遇到真爱之吻才能苏醒。《狼和七只小羊》《小红帽》都是告诉孩子们爱与智慧、勇气的。

《灰姑娘》是这十篇童话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它讲述了从前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姐姐。她便经常受到继母与两位姐姐的欺负,被逼着去做粗重的工作,经常弄得全身满是灰尘,因此被戏称为“灰姑娘”。有一天,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但继母与两位姐姐却不让灰姑娘出席,还要她做很多工作,使她失望伤心。这时,有一位仙女出现了,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玻璃)鞋给灰姑娘穿上。灰姑娘很开心,赶快前往皇宫参加舞会。仙女在她出发前提醒她,不可逗留至午夜十二点,十二点以后魔法会自动解除。灰姑娘答应了,她出席了舞会,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立即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王子很伤心,于是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找出能穿上这只水晶鞋的女孩,尽管有后母及姐姐的阻碍,大臣仍成功的找到了灰姑娘。王子很开心,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

《灰姑娘》的故事告诉我们,活着就有希望。不管遭受多少刁难、欺凌和嘲讽,人都要对生活有希望。就像灰姑娘说的,继母可以剥夺她的优越生活环境,欺负刁难她,但是继母(任何人)都永远也不能剥夺她做梦的权力。我们要热爱生活,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不管生活有多苦,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地活着,即使极度艰难困苦,只要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保持善良与积极的心态,最终是会获得幸福生活的。

灰姑娘现在逐渐成为出身寒门,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与努力,不断奋斗成为社会上层人的代称;灰姑娘还有一种庸俗的解释:被认为是出身贫寒、相貌秀美、企图借助婚姻傍上富家公子成为人上人的功利主义者。但是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灰姑娘永远是那个身处逆境,却乐观开朗,拥有梦想的人。她还是个大胆敢于追梦的人。

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灰姑娘,特别喜欢她“爱做梦”这个特点,每个人在少年时代,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功成名就、家庭事业美满、梦想着自己貌美如花,追求者众多,梦想着自己技艺超群、多才多艺。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被击破。也许成长的过程就是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个碎掉的过程吧。

后来,就特别喜欢灰姑娘身上的那种善良和不服输的信念。可以改变生活,可以追求自己的热爱。善良、诚实、勇敢的人,终有好报。
作者: 王杰    时间: 2017-11-12 20:19     标题: 格林童话感悟

王杰  


     格林童话几乎可以算是小时候的记忆了,几乎每一个童话都与爱与美相关,都说生活不是童话,但童话故事里所宣扬的,我们曾经相信过的,那些关于爱、勇气与坚守的美好,现在也应该相信。

     格林童话中都有一种关于爱与美的信仰。无论是《灰姑娘》还是《白雪公主》,亦或是其他,都是如此。坚守着内心的爱与美才能获得幸福。灰姑娘一直被继母刁难,但她不曾怨恨,没想过报复,她的心里始终充满了爱,这样纯粹的她获得了王子的青睐。白雪公主也是类似的,她遭遇不幸,但不曾改变自己,所以能够获得幸福。偶然也是必然,越纯粹简单,更容易幸福。一个人只有相信世界的美好,保持单纯而纯粹的心境,才有可能被上天眷顾,获得让人羡慕的幸福。现在有许多人称灰姑娘和白雪公主这一类型的为傻白甜,看剧也不爱看这种类型,或许是他们觉得这样单纯美好的不会出现在生活中。但我以为,人们口中的傻白甜固然是有些理想色彩的,但也不该是我们所抨击的,存在于世上,我们应该要有所坚守,有所相信。如果对他人不存怀疑之心,单纯地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对每个人都以最大的善意,就被称为傻白甜,那这样的傻白甜多一些,于我们的社会不是更好吗。尘世纷扰,但我们还是要有所坚守,有些东西,只有相信,才会存在。邪恶永远不会压倒正义和美好,哪怕邪恶再强大,最后也会走向失败。这是我们必须要坚信的,邪不胜正。

      格林童话最强调的就是善待他人,好人才会有好报,只要善待他人,才能被人善待。灰姑娘的成功来自于她给力的小伙伴,而她的小伙伴又是她善待他们的结果。白雪公主也是因为自己的善良,感动了猎人,逃过一劫。人生在世,我们必须要学会善待他人。都说多点真诚,少点套路。现实世界的确很多套路与陷阱。很多人曾相信的,被欺骗、被摧毁。但这也不能成为我们冷漠对待世界的理由。我们必须知道,哪怕世界有些恶意,但只要我们善待他人,必然也是能被他人诚意相待的。

      生活不是童话,但是童话却是只要我们相信,就会存在的,就在我们心中。
作者: 巩新眉    时间: 2017-11-13 00:09

《渔夫和他的妻子》:
  从前,有一个渔夫,他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的一所肮脏的小渔舍里。有一天,当渔夫出去打鱼的时候,钓上来一条很大的比目鱼,比目鱼告诉渔夫,它是一位中了魔法的王子,只要肯放了它,它就满足他的三个愿望。渔夫不是个贪图的人,所以就放了它。回到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说:“你怎么什么的都没要就回来了?你告诉那条比目鱼,我要一座别墅。”比目鱼真的给了她一座别墅。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妻子又对渔夫说:“你再去海边一趟,我要一个宫殿。”比目鱼也给了她。又过了几天,妻子又对渔夫说:“我要成为这个国家的国王,你再去告诉那条比目鱼。”比目鱼依旧给了她。一天之后,妻子又发怒了,她冲着渔夫喊道:“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要成为太阳和月亮的主人!”渔夫在海边竭力喊道:“比目鱼啊,我老婆她想当太阳和月亮的主人。”“回去吧,”比目鱼说,“她又重新住进了那个破渔舍。”就这样,他们一直在那儿生活到了今天。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贪心和不知足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灾难,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丝一毫的好处。只有知道满足,才会得到永远的满足和幸福!这就是知足者常乐的真谛:做事不要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否则,无尽的贪欲最终会毁掉自己。
  在《渔夫和他的妻子》这篇课文里,渔夫是个心地善良、诚实、懦弱的人。那条比目鱼,其实是一个被坏人施过魔法的王子,是个说话算数,不赖皮的一位诚实又善良的王子。
  而她啊!那个贪心不足渔夫的妻子。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1-13 11:29     标题: 《格林童话》“十大经典童话”

从《格林童话》中“十大经典童话”看儿童成长的要素


《格林童话》中的故事都是富有童真童趣的,有些成分其实也包含了德国军国主义孕育的土壤,但是就“十大经典童话”而言,还是有很多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的精神内涵。例如,在《青蛙王子》这个故事中,我小时候看时感受到的是“诚信”的重要,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又是另一层次的意义吧。对于自己承诺过的事情,如果自己没有好好履行,将如何回应对方满怀期待的眼神,并进而接受他人因此产生的失望心情呢?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一点理解的需要,在以后与人相处的日子里,遇到他人拜托并且自己承诺办到的事情,我会尽力去做好或完成,只为体谅别人的那一点心情。记得有一次,那是个周六的下午,自己和几个小伙伴骑着自行车把自己在前几个星期采摘并晒制完毕的草药带去其它收购的村庄,路上要经过一位同学的家里。当我们还在离她家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就远远地看见她站在自己家门口,好像就是为了迎接我们似的,其实她是先并不知道我们会来。在打过招呼之后,因为我们急着赶路就没有停留太久,临走时她拜托我回来的时候在前面的小卖部带些小零食。我答应了,可是在买完草药回来的路上我却忘了买零食,于是自己有骑车回去买,因为我那时只是不想让她感到失望,就像我曾经多次感受到的一样。所幸,其他同行的小伙伴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没有扔下我独自赶这几里的路就直接回去。
以前,看《小红帽》感受到的是勇敢与机智,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长大后,听人说过其实《小红帽》这个故事还是比较血腥和残忍的,只不过我们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在我看到,小孩子是不会太关注这一点的,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是简单到类似去掉细节只剩下轮廓和框架的。所以,《小红帽》中的残忍于小孩来说是不易察觉的,但这也不能够说明就对儿童没有影响,它可能恰恰存入了无意识中。小时候读《小红帽》,我感到的是生命在邪恶势力面前的强大,就连被吃进狼肚子里的外婆还能被活着救出来。这也就让我感受到了一点面对人生挫折时我们所需要的勇敢与坚强的精神,至少我们需要这样的信念去支撑我们未来的生活历程。
作者: 劉可瑩    时间: 2017-11-13 16:46     标题: 格林童話感悟 劉可瑩2015213542

十大經典的格林童話,最熟悉的當然是《白雪公主》和《灰姑娘》。兩個故事的共通點都是:她們都曾遭到逼害與欺負,對待生活充满樂觀,對人真誠,最後都有好的結果。

這些故事都是伴隨着我們的成長,都是為我們的成長帶來正面的影響。小時侯,睡覺之前的床邊故事都是格林童話,媽媽說到最後就會講出故事的寓意,但是最後都是說到一半就會睡着。從而看出,格林童話故事與我們的生活與成長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我們會因為白雪公主和灰姑娘而相信只要我們真誠做人,到最後王子都會出現,告訴我們人生有起有跌,最後的結局都是美好的。

所以,格林童話的結局都是美好的,它強調好人有好報的信念。而現在我也相信這種童話式的結局,可惜世界的巨輪轉變得太快,有時侯面對惡意的時侯,童話故事的美好都會變得黑暗而可怕。童話在成長中可以給人力量,令人在故事中成長,哪怕世界再變,只要像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一樣心存善良,美好的結局一直都在等着我們。
作者: QuYo    时间: 2017-11-14 22:11     标题: 白雪公主

小时候当我读过《白雪公主》,我就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
 
   像《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1-17 15:52     标题: 谈谈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四大传说”
(1)牛郎织女
(2)孟姜女
(3)白蛇传
(4)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 王杰    时间: 2017-11-19 13:41     标题: 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

王杰

首先,从故事主题来看,四大传说都有一种理想主义,在这些传说中寄寓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与向往,这是古代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美好心声。四大传说的结局都是悲剧,这种悲剧反映的是人们对压迫的反抗,但反抗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当时的人们是有反抗意识的,但这是少数,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只能以失败告终。而这些传说,正是当时被压迫的、有独立意识的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写照。

其次,从传说中的人物来看,都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形象,代表着他们的审美观念。四大传说中的女性都是真善美的代表,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好的心灵。在她们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种种传统的优秀品德;其中的男性也是忠厚朴实,善良勤劳。这些人物,都是人们的想象,但其中的审美情趣,却是十足的中国特色。

最后,四大传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两种文化心理。一是万物有灵,四大传说对自然万物的崇拜表现在赋予众多动植物、器物等以神奇的形象,有生命也有灵魂。 如《白蛇传》 中的女主角广济天下、嫉恶如仇,虽为妖身,却懂得悲天悯人,有灵性,表现了人们对蛇的崇拜心理。灵魂信仰在四大传说中也有所体现,古人认为万物有灵魂,而且灵魂可以离开人的躯体而独立活动。灵魂可以在人物与其它事物间相互转化,梁山泊与祝英台能够化为蝴蝶;白蛇和青蛇都能化为美丽的女子;秦始皇能够变成一头春牛;孟姜女能够变成银鱼等等。二是期待心理。四大传说表现了人们对田园生活和美满爱情的期待。《牛郎织女》 中牛郎和织女不受世俗的羁拌,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繁衍后代,夫妻恩爱,反映了一种对田园生活的期待。《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虽不能扭转乾坤,但死后却能双双化蝶,再续前缘,同样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期待。
作者: 赵铃    时间: 2017-11-21 22:23

赵铃    2015213598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篇。其中被中国称为“四大传说”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四大传说”都是劳动群众口头创作,经过长期的口头流传而形成的。四大传说的共同点都体现了劳动群众在幻想中寻找寄托,借助想象实现他们追求的愿望。
    从这四个故事的内容上来看,这四个故事虽然都是传说,但是都是基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的想象与愿望,讲的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的传奇事迹,只是都是一些普通的人民大众善良重情重义的故事。
牛郎织女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勤劳忠厚的牛郎与善良美丽的织女相爱,但是却因为仙凡之隔被王母娘娘拆散,以银河相隔,每年七月七才能团圆一次,七夕节也是从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的。牛郎织女不断传播也成为了历代文人中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在文坛中大放光彩,并为后人所传颂。如《古诗十九首》里《迢迢牵牛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写牛郎织女隔一道清浅的银河只能遥远相望却不可以在一起的愁苦心情。另有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写出了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追求。
孟姜女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它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该文献并没有记载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事。而孟姜女成为一个爱情坚贞的民间文学形象是从刘向写的《列女传》开始的。孟姜女和丈夫范喜良新婚夫妇因为修长城被生生拆散,千里寻夫的孟姜女到了之后却发现丈夫已经死去,孟姜女伤心欲绝的控诉与痛哭哭倒了长城,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与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歌颂了孟姜女的勤劳善良与劳动人民的勤劳。古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却把愿望寄托在这个传说中。故事以悲剧收尾,不仅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敢于反抗的精神,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满生活和坚贞爱情的的向往。
《梁祝》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最妙就在于主人公化成了蝴蝶比翼双飞。传说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求学,认识了梁山伯,俩人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竟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长期的相处,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因祝英台的父亲急逼祝英台回家。于是在十八里相送途中,祝英台撒谎说家里有貌似自己的九妹,愿意为他做媒,希望他按时上门提亲。贫困的梁山伯没有如期去提亲,待他去的时候,祝英台已经许配给了他人,梁山伯知道了祝英台的用心良苦之后,两人却又只能够泪眼相望,凄然离别。于是,梁山伯忧郁成疾,最后英年早逝。祝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在结婚那天绕过梁山伯的坟前祭拜,英台哭诉着,而当时雷雨交加,坟墓爆裂开,英台翩然跃入坟中,接着坟墓合拢,雨过天晴,两只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翩然起舞,比翼双飞。凄惨的爱情故事通过人民群众的幻想与想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取得了完美的结局,那是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民对男女平等婚姻的理想追求。梁祝故事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影响也很大,根据这个传说改编的的戏曲影片《梁与祝》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不仅体现我国几千的民族传统文化,还使这个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白蛇传这个故事是四大传说中唯一有完美结局的传说。这个传说主要形成于南宋。故事中的法海代表封建统治势力,而善良,美丽的白娘子代表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人。劳动群众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渴望美满生活,无力改变现实,但是思想是自由的,于是人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故事中。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民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对后人的生活态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民间传说总是要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四大传说虽然都是通过了人民的幻想,都是借助神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但是却都充分表现了劳动群众的智慧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大传说不仅描述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四大传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将来的生活还会继续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在中国弘扬光大,更希望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 胡雨晨    时间: 2017-11-21 22:48     标题: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胡雨晨 2014211094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中,包含着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反对势力的坚强反抗。在这四个爱情传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都充满挫折,人神相恋却违背天条、人与人相恋却被劳役拆散、人与妖相恋为世所不容、人与人相恋却被门第阻挡。但尽管爱情充满挫折,人们依然勇敢的追求真挚的爱情,反抗强大的反对势力,矢志不渝,生死不计,这样的忠贞和勇敢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蕴含着浪漫,坚贞,勇敢追求,反映了矢志不渝的曲折爱情,折射出中国劳动人民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崇尚追求和倾心向往。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通过祝英台女扮男装并且主动向梁山伯示爱的故事情结,能更深一步地体会古代社会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 渴望美好爱情的个人情感。梁祝的爱情悲剧,使人们认真思考包办婚姻制度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为改善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体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的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 本帖最后由 胡雨晨 于 2017-11-21 22:56 编辑 ]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1-26 14:01     标题: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四大传说的文学渊源
(1)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2)孟姜女:孟姜女的传说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后来加上《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姜女和范喜良。
(3)梁祝: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4)白蛇与许仙: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中国四大传说的美学价值
四大传说以其独具魅力的美学价值深入人心,流传不衰。它们像一股潜流,至今仍在我们生活的深处汨汨流淌,滋润着我们民族的无数心灵。四大传说的悲剧美、崇高美、理想美、中和美也反映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多样艺术特色和深层美学价值。在倡导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在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一部分的21世纪,对作为民族文化根基的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我们也应努力地去继承、研究、发展,进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大传说虽然以汉民族生活区域为主要的传播范围,但是当它流播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时又总是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染上了鲜明的民族与地域色彩。
(郑星娟 2015213525)

[ 本帖最后由 郑绝望 于 2017-11-26 14:36 编辑 ]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1-26 14:13     标题: 本周讨论主题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作者: 胡雨晨    时间: 2017-11-28 22:30     标题: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胡雨晨 2014211094
在中国民间社会里,民间文学故事的受众大多数是女性,古代民间女性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故事的传播也多是口口相传。女性在社会中,是受压抑的,也是受到歧视的。所以女性在民间故事的传播中,会进行自我女性意识的抒写。

一、现实社会男尊女卑,女性渴望有地位,所以在民间故事中女主角地位(声望)都很高,比如《牛郎织女》中的织女,是神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高门大户之女;《孟姜女哭长城》中的孟姜女也是来历非凡;《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是有着前年道行的蛇妖。

二、现实中的男人可能品行卑劣,对女人三心二意,而在女性的民间故事的文学想象中,男主人公对女主角都是有良好的品行和道德,对妻子爱人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这样的爱情是古往今来女性的追求,希望自己所爱的男人也深爱自己。如《牛郎织女》中的牛郎,善良勤勉,对织女一片真情,不畏天庭的威势,年年鹊桥来相会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虽有些呆气,但是其人也是善良可靠,对祝英台爱的是坟崩墓裂,双双化蝶,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典范。《孟姜女哭长城》中的范喜良,在被征徭役之前,也是翩翩公子,然而后来死于劳役。孟姜女的悲剧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悲剧,多数民间普通女性会对此深有同感,长歌当哭啊。孟姜女的形象可以说是无数女子的心中的热望,她们的丈夫远在长城(或者别的地方)服劳役,她们也想不远万里去寻找丈夫,寻找自己人生的依靠。《白蛇传》中的许仙,也是个善良、勤劳、老实的人,对白娘子也爱的深切,尽管在知道白娘子是蛇妖时,许仙很害怕,还犯下了错事让法海去收她,但是最终许仙后悔了,他对白娘子的爱突破了世俗、冲破了人与妖的殊途界限。

三是四大传说当中的女性都很有反抗精神,很有本领。
作者: 杨欢    时间: 2017-11-29 12:44     标题: 快如风 选女婿

“快如风”选女婿
(神农架林区)
个农家女子叫香香,人长得标致,心灵手快,得了个外号叫“快如风”
“快如风”有多快? 她一天能纺十斤棉花的线,织五匹细白布,做三双花鞋。好多求亲
的上门她不愿意,立志要找个和她一样快的丈夫。一天一个男子来求亲,他说:“我一天能
磨出二石包谷面,一天能打二千斤柴。”快如风听了说:“这不算快!”不答应这门亲事。
-天又有个男子来求亲,说他一天插了十二亩地的秧,忙的把草帽丢在水田里忘了捡
起来。“快如风”说:“手倒是快,就是忙中不细。”也不中意。从此再也没人上门求亲了。
“快如风”见没人上门了,就只好独自一人出门选女婿了。一天她见到那个手快的插秧
人,问她说:“你怎么还没找到人家?今天我送你到西天去找吧!”说着就把“快如风”推下悬
岩,那想“快如风”一下去就落在一只竹筐里,等她醒过来,见一个铁匠在打铁,她问铁匠:
“我咋没摔死? 落在竹筐里?”铁匠说:“我听岩上有响声,抬头一看,见一人落下来,我怕你
摔死了,连忙打好一把镰刀,砍了几根竹子,打了这个筐子,我端上管子,你就正好落在筐
子里。”“快如风”听了说:“你好快的手哇,比我还快!”选了铁匠做丈夫。
37 岁神农架林区居民小学

讲述者:沈昌清
文化馆干部
初中
采录者:胡崇峻
1986年8 月采录于神农架林区盘水乡
作者: 杨欢    时间: 2017-11-29 12:44     标题: 前世姻缘

前世姻缘
(咸宁市)
河南才子李宗乾听说钱六姐要招亲,故意破衣烂衫,打扮成一个叫花子,来到钱家大
湾,挤在人群中观看才子们与钱六姐对诗。见一一个个都败在钱六姐名下,不由暗暗佩服。
人群散了,李宗乾上前讨歇位。钱六姐出来,见这叫花子虽穿得破烂,但长相不一般,
故意大声呵斥:
树大根深,不歇无名之乌!
李宗乾信口回一句:
沙滩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钱六姐见他口出不凡,便请到家,安排在楼梯下困了一夜。第二日对诗,众人见李宗乾
是个叫花子,笑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钱六姐先出了一个诗对:
东启明,
西长庚,
南箕北斗,
谁是摘星汉?
叫花子随即对上:
春牡丹,
夏芍药,
秋菊冬梅,
我做采花人。
钱 六 姐 又 出一对 :
叫花公公,
弯弯曲曲曲曲弯中,
走开走开今生休想。
叫花子又答一对:
国秀娘娘,
指弯腰弓背。
娇娇滴滴滴滴娇,
拢来拢来前世姻缘。
钱六姐有对赢打扮成叫花子的李宗乾,就同意嫁给他。
咸宁市农民不识字
讲述者:梁梅生
女68岁
采录者;刘民群艺馆干部高中
1983年5月采录于威宁市麻塘乡
5神
590.吟诗逐客
(大冶县)
作者: 杨欢    时间: 2017-11-29 12:47     标题: 土家女为何要陪嫁十姊妹

327.土家嫁女为啥要陪十姊妹
(土家族。长阳县)
在土家人的婚俗中,嫁姑娘为啥要陪十姊妹? 是有个来由的。
七家儿女的老母亲,是瞑君的夫人盐水女神。相传她原是夷水龙王的公主,常到人间
游玩,看见盐他一带的人可野女相互追逐嬉戏,非常羡慕,她同这些野女结成了妹妹,野女
们推选她作了盐水女神。
女神同廩君成亲后,生养了十个姑娘,个个聪明、漂亮。
这十个姑娘,各有一一门手艺:大女熬的盐巴如雪花,二女飞针走线巧绣花,三女采回野
麻纺细纱,四女编织土网打渔虾,五女做的鞋子花噜哒,六女巧做防风袜,七女用竹做背
架,八女会做气候粑,九女喜歌又好舞,十女祭拜谷神种庄稼
后来,士家姑娘出嫁要陪“十姊妹”,表示出嫁的姑娘也是心灵手巧的人儿呢!
讲述者;田启风男57岁土家族长阳县农民私整2年
采录者:社荣东千都初中
1963年7月采录于长阳县資丘区

记:

民间风俗,姑娘出嫁的时候,要“哭嫁”,即又哭又唱,内容包括诉说骨肉情、离别苦以及骂媒人等等。
“陪十姊妹”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又叫“哭十姐妹”。就是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请来十个姑娘,围桌而坐,
年长的坐上方,年小的坐下方,同龄的坐两旁。大家边哭边唱,通宵达旦。唱词丰富多彩,如:
石榴开花叶叶青,
十个姐妹亲又亲;
围坐一桌到天亮,
情深谊长难分身。
桃树成林我成人,
桃树结果我出门;
十个姐妹泪淋淋,
扯住腰带来送亲。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7-12-17 11:31     标题: 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到12月中旬,小组的两大部分任务按照分工计划表进展顺利,基本完成。
课堂展示任务经过抽签选取,将由小组成员王杰展示。
PPT制作由成员玉吉来完成。
作者: 赵铃    时间: 2017-12-27 14:55

格林童话感悟
格林童话中感悟最深的就是《灰姑娘》与《青蛙王子》。这两个故事虽然主角形象,一个是贫苦人家的女子,一个是王子的类型但是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即便是青蛙王子是个王子,但是他也是个青蛙,二者都是最底层的形象,灰姑娘好歹还是个人物形象,青蛙王子都脱离了人类的身份。而且故事中都有一个巫婆这样的形象,《灰姑娘》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灰姑娘的姐姐和后妈就是这一类型的替身,这一类形象总是在搞破坏,她们的心思都是恶毒的,但是她们有很蠢笨,如果不是她们的捣乱与蠢笨,男女主角也不会在一起。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论是灰姑娘还是青蛙王子,他们喜欢的另一半都是有钱有势并且很善良优秀的人,这样也是为他们的爱情质量提供了保障,也是童话故事最基本的基调。
这也可以影射当下现代社会中一些言情小说的风格,女频的言情基本上都是这种走势,女主角是一个家境并不怎么好的人,更甚者是从小父母双亡,小时候就吃尽了苦头,但是依然可以保持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直到遇到男主角的那一刻,这种平凡的善良就会让从小生活在豪门大家族中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的男主角眼前一亮,从而开始两个人的虐恋之旅,在这过程中当然也会有一个从小就跟男主角青梅竹马,站在男主角身边和男主角很般配的豪门家族中的女子,总是很喜欢男主角,但是一直都没有讲出来过,直到女主角出现的那一天,才意识到危机,同时利用各种卑鄙的手段来陷害女主角,让女主角离开,但是最终都会因为这个女配的捣乱与蠢笨而使男女主更加坚定在一起的决心,收获一个完美的结局。基本上现代女频言情小说都是这个套路,不过都是《灰姑娘》童话故事的翻版与扩充,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套路故事,在现代社会中还是具有很广大的市场的。
作者: 赵铃    时间: 2017-12-27 15:28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并成为中国四大传说。其中的女主人公:祝英台、孟姜女、白素贞和织女四位女性形象可以说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影响极广。在她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传统女性之美,更重要的是能透视到在封建社会里,这样一群女性自觉觉醒的意识。对于她们自己的地位、命运,她们并非一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抗争的方式,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之美。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群体总是在道德上、伦理上、世俗观念上等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束缚,但不是所有的女性对于这样的思想、观念都采取这样逆来顺受的态度,相反,很多女性是站立到了这些教条的对立面。在这四个传说故事中,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都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采取了主动之势,她们没有为封建教条所束缚,而是大胆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祝英台不怕违反规定,女扮男装进入学院,与男子同堂上课,不符家中要求,勇敢赴死也要与梁山伯在一起;孟姜女为女独立,即使是丈夫死在长城下,死在暴虐的政治统治下,她也没有屈服,而是哭倒长城,提出抗议;白素贞本不是人类,乃是蛇身所化,但却所怀一颗报恩之心,不顾世俗反对,也要成就许仙一段佳缘;织女身为仙女,本不该受人间烟火气息侵扰,但却爱上牛郎的善良与直率,人间的条例束缚不到织女,但织女却受天规所束,但即使是天庭条例的束缚也阻挡不了这一段佳话,其实说白了,天规的束缚也是封建教条束缚的一种。对美好婚姻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的天性,不论出身高贵还是低贱都是如此。出身于上层家庭社会的女性,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丰裕,但一样受男性特权的束缚,终生禁锢家中,成为富贵囚徒,所以他们与下层女性具有同样的抗争意识。
面对封建黑暗的伦理与制度,她们采取了反抗的方式,面对黑暗的封建制度的框框条条,以祝、孟、白、织四位女性为代表的封建时代的妇女表现出两重人格,己在传说礼教禁锢下的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确有其事,知识后人将其结局进行了改编,但是其他三个传说故事应该都是编造出来的。这也算是以文学想象的方式向封建社会的束缚与黑暗提出了抗议。
作者: 胡雨晨    时间: 2018-1-1 09:00     标题: 安徽宿州符离集烧鸡的传说(民间美食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第689-690页:民间美食传说441.“符离集烧鸡”。
讲述者:尹师傅(工人)
采集者:黎邦农,21岁, 合肥师范学院学生
时间:1958年采录于火车上
地区:安徽宿州符离县
基本内容介绍:
传说,当年符离城比较热闹,经营食品的店铺遍布集镇。有家菜馆,老板张头,带着女儿张莉和徒弟邵四做熟鸡卖。由于食品店太多,生意不好。到了夏天,卖不掉,又不能留,三天下来,鸡肉就变味了。一个夏天,张头竟把本钱赔的差不多了。于是张头就让邵四另找高门。邵四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与张莉起五更睡半夜锅上锅下忙活,早有了感情。一听张头让他卷铺盖走,就哀求师傅别赶他走,他会想办法渡过难关。张头答应他只要邵四能够想出做生意的法子,就一辈子不赶邵四走。邵四大喜,告诉了张莉。张莉得知邵四对改良熟鸡方子做好生意已有六七成把握时,就更加欣喜。不过,张莉告诉邵四,她爹重利不重义,在他们俩没有拜堂成亲之前,一定不能把熟鸡的配方告诉张头。邵四答应了。果然,邵四做的熟鸡销量很好。于是,邵四请求张头把张莉嫁给她。张头想着以后他就是地主了,不能把女儿嫁给邵四这么个穷小子,遂不同意,矢口否认。并且对邵四说,能待就待着,不能待就走人。邵四气不过,果真走了。张头让张莉做熟鸡,但是总也做不成邵四做的那样好吃,于是生意渐渐的又不好了。张头急得不行,张莉却不着急。原来这是张莉和邵四一起商量好的。张头后来果然妥协,答应邵四。邵四如愿以偿和张莉成亲,“张家红鸡店”后来改名为“邵四‘红鸡’店”,也叫“绍鸡店”,后来改进做鸡方子,也改了名字,干脆把黄灿灿的炸鸡叫做“烧鸡”。“烧鸡”越做越好,符离集烧鸡名声远扬。
作者: 胡雨晨    时间: 2018-1-1 09:06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好像咱们国家内陆地区受妈祖的影响较小,第一次知道妈祖是看了刘涛演的那个电视剧《妈祖》哈哈哈。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祇。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作者: 黄安儿    时间: 2018-1-1 15:52

谈“十大经典格林童话”中的成长要素和价值,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影响

龙应台发现不少童话里不乏各种各样的杀戮的方法:“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没有必要从两岁开始就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于是他把这些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但这个真实的世界会因为父母的遮蔽而变得美好吗?其实不然,通話对真实的遮蔽也是残酷的,灰姑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了一生,这样的童话,无非在告诉两岁的小女生、小男生:女孩子最重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王子。
古典童话过于暴力,迪士尼故事价值观低劣;前者依靠丑恶实现美好,后者美好得一塌糊涂。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而砍掉了自己的脚趾;《糖果屋》里更是有老巫婆吃小孩子的情节……
这个世界美丑俱在,童话的意义应该是教会孩子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美好的通話故事里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快乐幸福地过一生,可童话也是残酷的,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而砍掉自己的脚趾,就像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什么可以完美,美好与丑陋总是相声生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把“假恶丑”化作“真善美”。现代的姑娘可有不嫁给王子的权利,姑娘可以没必要为了所谓的“幸福”砍掉自己的“脚趾”。即使是灰姑娘,也不需要依靠“嫁给王子”的恩典来获得幸福。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做自己的豪门。
作者: 黄安儿    时间: 2018-1-1 16:08     标题: 谈谈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四大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虽然人物、情节各异,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内在关系却颇为相似。
1.男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不平等,女富男贫
2.男女主人公角色错位,女方一反传统,主动追求,如白娘子之追求许仙,祝英台暗示梁山伯等
3.性格上女强男弱。

参考文献:刘红. 悖离:四大传说悲剧结局的一种阐释[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32-136.

这三方面都表现了与当时民众观念的相悖。四大传说的婚姻形态与民间文学中以团圆为结局的其他婚恋故事不同,与民众传统的婚姻观念更有着鲜明的距离,所以其悲剧结局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民众对与现行道德相悖的婚姻形态持否定态度的反映。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伦理观念既是中国古人浸润于心的行为准则,也是其评价历史与现实的自觉标准。儒家善有善报、善必胜恶的信仰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教义主宰着民众的伦理判断,中国古代文学(不论是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亦因此承载着厚重的伦理蕴涵。中国文学中盛行的“大团圆”结局即是中国人强烈道德感的一个突出例证。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现象,“大团圆”与中国人的人生观、审美观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但其所以形成的关键应在于中国人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善者遭难在道德家眼里看来是违背正义公理 ……中国人宁愿把这样的事情说成本来就没有, 或者干脆绝口不提。”这种善恶赏罚当场见效的“大团圆”结局在明清时期所谓的“补恨传奇”中发展到极端。此类传奇不惜违背事实而赋予历史上的不平与遗憾以圆满结局。这种手法当然不足为训,但却足以表明“大团圆”的深刻影响及中国人鲜明的道德评判。四大传说虽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添加“合冢化蝶”、“七夕相会”之类的幻想性情节,从而使传说显示出一抹亮丽的色彩,但对于中国重视现世人生的传统文化而言,这种抚慰不能弥补主人公“生”的残缺,终究无法掩盖四大传说浓厚的悲剧底蕴。如果依据传统研究而断言四大传说的主人公完全合乎民众“善”与“美”的标准, 那么其悲剧结局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善恶观念似有牾。
中国古代社会并非任何时代俱是礼法森严。因此,即使我们沿袭传统研究的注重客观社会的思路,亦不可能得出四大传说必然是悲剧的结论。众所周知,儒学在汉代之前尚未确立其正统地位,理学至南宋后期方成为思想话语的主流,而从汉至宋,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礼法松弛乃至混乱的时期。四大传说均诞生于宋亡之前,应该说,社会只是提供了酿成悲剧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尤其是溯源于魏晋这一“人性的觉醒”时代的梁祝传说更非注定是悲剧结局。
作者: 黄安儿    时间: 2018-1-1 16:15

简谈四大传说的女性形象

从南宋至明代,白蛇传说均以白蛇被镇雷峰塔永远不见天日告终。清代以后,传说结尾有所改变,或青蛇战胜法海;或白蛇之子哭塔祭母,最终让白蛇走出镇压之塔。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无法弥补白蛇被困阴冷之塔咀嚼生离死别、生不如死的悲凉。至于孟姜女传说,民间众多异文均强调万、孟共同生活的时间极为短暂,万喜良回工地后不久即死,孟姜女备尝辛劳,千里寻夫。明代以前,传说以孟姜女负骨归葬力竭而死结束;清代以后,传说增添秦始皇逼婚情节,孟姜女或投海或触石。孟姜女的结局虽然悲惨,但比起尝尽生离死别之况味的白蛇,干干脆脆死去的孟无疑幸运得多。再看梁祝传说:情投意合的梁祝一起度过三年幸福的同窗光阴,梁死祝吊而得以合墓共冢。“则异室,死则同穴”这正符合中国人典型的悲剧性婚姻心态。宋代以后,传说又有了化蝶之事,梁祝精魂眷眷相依,悲剧意味因而大为削弱。而牛郎织女成婚之后, 男耕女织且儿女双全,此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后来二人虽被强行分离,但还可隔河相望并于每年“七夕”相逢。
作者: 王杰    时间: 2018-1-1 18:31     标题: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象

在《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四大传说中,女性无疑是核心人物,她们都是真善美的代表,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好的心灵。在她们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种种传统的优秀品德,例如温柔贤惠、善良美丽;更为重要的是,在她们身上有些传统封建女性没有的自主意识。她们不是男子的附属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并且愿意为了自己的自由付出一切,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会为了自由与理想,坚决同封建家长作斗争,具有反抗精神。这是传统女性没有的,四大传说中的女性,是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
而她们的形象,有人,有蛇,也有仙,但无一例外,都是勇敢且无私的,这里面寄寓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万物有灵的文化心理。她们还有各自的长处,像白蛇和织女,她们都有强大的力量,能做男子都做不到的事。这是人们的想象,但不难看出,被现实中被压迫的女性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她们能够通过想象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作者: 劉可瑩    时间: 2018-1-1 20:10     标题: 中国四大传说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以梁祝一故事為例
梁祝愛情悲劇以象徵性團圓的結尾收場首先是受儒家和諧思想的影響。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神的協調融合,講究中庸、不走極端、適可而止、行而有度、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等,體現在美學上就是崇尚中和之美,強調理性與感情的統一,認為感情應受理性的制約,應“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這種美學思想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使他們不習慣展現強烈的感情。
因此,他們很少把悲劇推向極端,而是遵循“發於情性、止乎禮儀”的原則,
把它節制在理性能夠約束的範圍內,使之符合傳統的“中和之美”。
作者: 劉可瑩    时间: 2018-1-1 20:16     标题: 中国民间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想像——关于中国四大传说的女性视角

四大愛情神話傳說塑造的女性形象,涵蓋了中 國古代女性的愛情理想追求。她們是典型的天使女 神化身,彙集了以男權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對女 性性別形象的設計理想。她們是“男性期待的理想 的性別角色,滲透了父權文化所要求的道德信念、 審 美趣味和人性原則”。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英台女扮男裝同窗三載, 後來被山伯識破身份而去祝家求婚卻遭祝父拒絕, 悲憤而死,英台悲情感動上天而相隨化蝶。在這四大神話傳說的大致情節中,我們可以發現造成悲劇 的根本就是美好幸福的愛情被外在的因素如天帝、 家長、苦役和法海等的阻撓和破壞,並不是男女主 人公們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根據神話傳說,這些破 壞者們背後的“所指”就是嚴格的門第等級制度和 殘酷的勞役。天帝、祝父、秦始皇和法海代表了在 當時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利益。我們也從神話傳 說中看到雖然有強大的阻力和破壞力量,為愛情幸 福的理想追求和抗爭卻是很感染人的。“當我們觀 察‘四大傳說’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即 每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年輕婦女形象,而且構成她們性格的基本因素,都是集中表現於婚姻愛情問題上的叛逆精神”。恰恰就是這種叛逆和抗爭精神 才使神話傳說更加感染人,使人們對她們的愛情理 想深表同情,也有一種憤憤不平,對阻撓她們幸福 追求的天帝、祝父等深感痛恨。祝英台的“女扮男裝”,“自身相許”,白素貞的“風雨同舟”,“借傘提親”,“鎮江尋夫”,“勇鬥法海”,孟薑女的“千里尋 夫”,“投海殉情”,織女的“衝破天禁”,“下凡成親”, “熱愛人間”,都表現出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對阻撓 破壞愛情的惡勢力的抗爭精神。
作者: 郑绝望    时间: 2018-1-2 11:06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关于中国四大传说中的女性视角
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形象显然是一位在男性视角下的完美的贤妻良母的代表。但是在女性视角下可能更多地强调她身上的叛逆与反抗精神,对命运的刚强与倔强。
孟姜女在男性视角下多体现为坚贞不屈的期待,但女性视角下,更看重的是其不畏强权,勇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品质。
还有祝英台和织女,都存在女性与男性视角下的一点悖反,她们被塑造于男性视角下,但却但女性视角中具有不同以往的人格魅力。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