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17民间文学第1课堂第1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打印本页]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9-27 07:51 标题: 2017民间文学第1课堂第1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第一次研讨记录:
研讨时间 2017.9.19-2017.9.27
研讨主题 实践报告的主题选择;实践计划安排;
研讨形式 线上讨论;
研讨内容 民间文学相关作品阅读感受分享;观点思路交流;实践计划安排;
本次研讨成果 确定研讨基本方向;
本周任务 阅读中国神话故事,思考新颖可行的突破口,并于下周固定时间第二次讨论并分工;
[ 本帖最后由 汤艺君 于 2017-9-27 07:59 编辑 ]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9-29 23:49 标题: 2017民间文学第1小组第二次研讨记录
讨论时长:1小时30分~2小时;
讨论形式:线上;
讨论情况:体裁、主题选择分歧较大;讨论氛围热烈,成员总体表现积极;
核心问题:创新性与可行性;
讨论结果:暂无;
下一步计划:任务下发,尽快组织第三次讨论,解决分歧;
小组优势:成员态度端正,积极热情,思维活跃;
存在问题: 分歧处理与意见统一;
第二次任务下发:请各位组员针对本次讨论的分歧,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3 09:30 标题: 第二次研讨结果补充及阶段安排
全组分为实践和研究两部分,实践组以问卷和实际调研形式进行,研究组详查文献配合实践组数据分析,大家的进度都可以发进来哦~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0-4 16:49
已拜托母亲将问卷转发到她的朋友圈了,期待回收更多数据
by 实践组的某扬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12 13:56 标题: 第二阶段任务安排
【主题】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对儿童影响
【调研方案】
一、选择体裁:童谣
二、研究形式:问卷调查+采访(可以实地也可以电话)+文献研究
【预期内容】
(一)设置问卷和访谈问题
(二)问卷和访谈的数据整理
A.大家对童谣的偏好及原因,注意在年代、性别上有没有区别(黑色与绿色);
B.大家使用童谣的原因;
C.童谣的来源;
(三)分析报告
A.综合调查和文献,说明童谣在儿童生活中的产生发展使用的基本情况;
B.着重分析儿童的偏好,以及这种偏好产生的原因;
C.探究“黑色元素”存在的原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还是有利;
D.提出相关建议
【分工】
实践组四人:
文献组四人:
欢迎大家随时把操作过程中的想法、问题以及好的参考资料上传分享!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13 16:38 标题: 第八-第九周任务安排
1.实践组依据计划进行具体调研实践,实践内容包括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要求体现广泛性、明确性、深入性。具体调研结果与问题 可在论坛直接回复。
2.文献组根据分工完成相应综述与评价。
3.初定上交时间:第九周周六(10.28)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0-14 23:43 标题: 武汉老童谣
浏览网页时偶然看到了武汉老童谣的内容,直接复制了过来。确实是上了年代的,1950年以前的老童谣,满满的那个时代记忆和当地方言特有的气息。
武汉老童谣
◎翘气古怪
翘气古怪,上街买菜;买的么菜?买的翘气古怪。
▲翘气:因受委屈而生气。这个词看得我特别亲切,因为在我小时候岳阳方言里也有相同的说法。那些为一点点事情喜欢赌气的女孩子会被称作翘气包,疼爱的成分要多过嘲笑。
◎伢伢洗澡
前拍拍,后拍拍,伢伢洗澡不吓吓。
▲拍读音pe,吓读音he,在武汉方言里读出来是押韵的。
◎虫虫飞
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伢伢的手。
◎六月六
六月六,六月六,姆妈带我拜舅舅;舅妈要我吃臭肉,一吃吃得满嘴油。
▲六月六:天贶(kuang)节,民间认为这一天是晒衣物的日子,汉阳鹦鹉洲一带举行“磨子会”,要吃肉以示庆祝。
▲姆妈:妈妈的意思,读音其实接近恩妈,湖南方言中也是相似的说法。
▲臭肉:矫情的说法,为了表达亲近。
◎丫头
丫头丫,丫黄瓜;黄瓜苦,丫萝卜;萝卜辣,逞倒丫头杀。
▲逞:借字,音cen,意思是按、压。
◎点点窝窝
点点窝窝,牛屎拖拖,猫子吃饭,狗子唱歌,唱的么歌,唱的棉花董大哥。
◎姑娘谣
汉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纱裤子穿一套;红缎子鞋,皮底铰;燕子头,反镜照;新市场里买戏票,三层楼上靠一靠。
▲瞧瞧时髦的汉口姑娘!
◎妖精
妖精妖精得了妖精病,请了妖精医生来看病,妖精医生说冇得病,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咕噜咕噜三娘娘管金叉。
▲这是武汉人玩“划头”游戏时念的一首歌,配合手势念出。
◎好垃坬
一个伢的妈,好垃坬;洗脚的水,调粑粑,身上的圪子搓麻花,围桶盖子敬菩萨。
▲这是一首儿童间互相嬉骂的歌谣,在实际言语中,“一个伢”常被替换成对方的名字。读来不雅,但是保留了很多方言俗语。
▲垃坬:邋遢
▲圪子:身上的污垢
▲围桶:马桶
◎扇子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
◎肚子饿了
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馍馍,要吃馍馍!哪个叫你不吃,哪个叫你不吃?冇得蛤蛤,冇得蛤蛤!
▲这是一首流行于武汉沦陷(1938年10月)期间的儿歌,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填词。民国初年全国曾经流行用这首曲子唱出“打倒列强、除军阀”,而后又出现多个填词版本。唔,所以你可以试着唱出来。
▲蛤蛤:铜板,泛指钱,武汉称铜蛤子,蛤蛤,蛤儿,读音go。让我想起在湖南平江方言里,硬币被叫做银蛤子。
◎好吃佬·好哭佬
好吃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狗子狗子你莫咬,我把钱你去过早。
好哭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狗子狗子你莫咬,我把钱你去过早。
▲灯草:过去用做油灯的灯芯,轻便价廉,卖灯草比喻人不会有出息。
▲过早:武汉人有在外吃早餐的习惯,叫做“过早”。
◎黄鹤楼
黄鹤楼,层层高,雕龙画凤好花描。年年有个端阳节,王孙公子真逍遥。白纸扇,手里摇,手扶栏杆往下瞧:观音矶,水飘飘;采莲船,碧玉箫,细锣细鼓只管敲。
▲花描:鲜艳悦目。
◎月亮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破,接菱角;菱角尖,杵上天;天又高,万把刀;刀又快,切芹菜;芹菜青,换口针;针又秃,换块肉;肉又薄,换个锣;锣又响,换个桨;桨来划,换个瓜;瓜又甜,好过年。
◎忙年
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年办足;二十七,年办毕;二十八,把蜡插;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桃花谢;初一早,年拜了。
▲以上童谣由朱建颂先生收集整理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0-15 00:02 标题: 童谣与画
因为老童谣,又搜索到了萧继石“武汉老童谣画展”的作品,画风清新可人。顺便看了一些相关文章报道:
“作为老武汉人,汉味童谣总能让我心头温暖,我非常享受画童谣的乐趣。”今年65岁的萧继石,儿时的童谣依然让他记忆犹新,比如“月亮走,我也走,走到南山卖笆篓……”念着这首童谣,他就想起童年时在黑夜里行走时,父亲教他的这首儿歌让他至今觉得温情浓浓。在题材上,萧继石优先选择最打动他、感受最深的童谣作画,这些童谣涉及面广,有反映育子、哄孩子的,如“背佗佗,换酒喝”、“骑马嘟嘟骑,上街买糖吃……”;有游戏童谣,如“打得(陀)螺打得(陀)螺,一鞭子抽上坡,两鞭子飞过河……”;还有说小吃美食的,如“点点窝窝,油炸面窝……”
两年作画近40幅,萧继石说,这批作品颇费心力。他不但要查阅大量资料,精准还原老武汉人的服饰、生活道具,最难的是,画中表现出感人的浓情。为此,他每张画画了不下三五次,草图更是不计其数,有时,一张画要反复推敲一两个月才能完稿。最终完成的作品人物传神、让人玩味,体现出他对汉味童谣的文化理解。如画“大头大头,下雨不愁……”时,萧继石认为这首童谣并非取笑、戏弄,而出于父母对孩子的喜爱,他将画面设计为一位父亲肩扛背幼子嬉戏的画面,父亲表情慈爱,突出厚重的父爱。
萧继石说,大街小巷嬉戏、清脆的童声歌谣曾是武汉一道独特风景,汉味童谣蕴含武汉特有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他将继续把汉味童谣画下去,“将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还原武汉人的记忆。”
这些话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0-15 12:19
许多童瑶里含有政治隐喻,情爱因素,有时甚至传达一些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传播不正确的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反成长元素”。我们应如何看待它们,它们又是否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呢?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0-15 22:58 标题: 如何看待“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是当前童谣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的确代表了童谣的现状。我觉得童谣大部分是经由成人影响才传唱与儿童中间的,其中有的是成人专门编给儿童吟唱的,也有儿童自己编给自己的。像童谣里含有的政治隐喻、情爱因素等不好的成分,可能有一部分是受成人影响,其次有的研究者站在儿童的角度,运用文艺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中关于儿童精神发展和文化需求的理论知识提出“灰色童谣”是人类狂欢精神在儿童那里的体现,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语言交往中的正常表现,更是自身文化的捍卫。所以,我觉得“灰色童谣”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需求。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0-15 22:59 标题: 童谣的分类
童谣属于一种口传文学。童谣大部分是经由成人影响才传唱与儿童中间的,其中有的是成人专门编给儿童吟唱的,也有儿童自己编给自己的。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著名童谣研究专家金波老先生编著的《中国传统童谣书系》 一书把中国传统童谣细分为 11 种类别,分别为:摇篮歌、游戏歌、童趣歌、故事歌、谜语歌、忆旧歌、自然歌、逗趣歌、绕口令、顶针歌、问答歌。
( 一 ) 童趣歌就是充满儿童情趣的儿歌,主要描述了儿童的日常游戏生活、儿童眼中的自然景观、儿童眼中的地域风俗、儿童眼中大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大人眼中关于儿童的生活趣事。这类歌谣往往歌词简单、韵律协调、妙趣横生,孩子们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充满乐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重要的是它便于记忆和口口相传、经久不衰。如《小老鼠,上灯台》中描述的儿童眼中的生活场景,作为一首最早流传于乾隆至光绪年间的童趣歌谣,千百年来被世代相承,通篇故事短小精湛,内容诙谐有趣,形象的描述了“小老鼠偷油遇到猫”的生活场景,画面感非常强,很容易引发儿童从语感和故事趣味性上体验到童谣中的乐趣。
( 二 ) 自然类歌谣是通过描述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花卉瓜果蔬菜的生长过程,动物世界的天然特性,民俗和农业劳作的地域独特性等等,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季候交替的运动规律。如 《一把锄头两面光》通过描写农业劳动来展大自然的魅力,并且让儿童明白每种蔬菜的味道都是有区别的。加深了儿童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认识。起到了增长知识的作用。
( 三 ) 颠倒歌类童谣的特点往往是通过刻意将事物之间的正确属性和正常关系进行颠倒,从而营造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文学艺术效果。孩子们在笑声中通过反方面认识事物的特质和关系。此类童谣除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外,还可以很好的引导孩子的反向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如《颠倒歌》这首童谣的特点就是故意把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和正确特性颠倒过来说。根据日常所熟知的生活常识和自然知识,儿童一听就知道是谬误了,并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不仅能产生诙谐可笑的艺术效果,而且在笑声中让儿童从反面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正常关系,从而使儿童于欢乐嬉笑中得到愉悦。
( 四 ) 顶真歌类童谣的特点就是在句型上往往以上一句的末尾做下一句的开头,有时在段落章节方面也会用上一节的末尾作为下一节的开头,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儿歌。此类童谣在章节句型组装方面会用到句句连锁,像锁链一样既可以保持链接不断的特性又可以具备延伸无限的美感。所以,这类歌谣很适合培养孩子的语言学习及思维能力。如《懒汉懒》 这首童谣在内容上很连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并且用连锁调的形式刻画了一个懒汉的形象,讽刺了哪些缺乏进取心,得过且过,最后“只好苦一生”的人。
( 五 ) 游戏类歌谣自然是用来伴随儿童在游戏玩耍时伴唱的童谣了,正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曾在《中国歌谣》中这样描述过的:“歌唱而伴以动作则为游戏歌”。这类童谣内容与动作往往具有协调一致性,并具有一定的情节韵律,孩子们可以在对唱或者集体合唱中通过美妙的律动进行游戏配合,活泼有趣。这类童谣如《点哪点》这首童谣表达的是集体游戏,大家围坐在一起,采用合唱的形式,由领头的孩子对所有孩子的脑门逐个点一下,点到最后,歌谣唱完,被点中者可以请人出圈或表演节目。这首童谣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游戏动作十分协调。儿童在玩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某些成就感,而且也有了与同伴交往的兴趣和快乐。
( 六 ) 问答歌也称“盘歌”,就是采用盘问回答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思考。这一诗歌形式通常在句型上将陈述语句变为问答语句,一问一答,好似波浪一层推着一层。例如《什么尖尖尖上天》 这是一首较长的童谣,但在结构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在整首童谣中用了反复的表现手法,即某些相同或相近的词和短句反复出现。这首童谣不仅对事物的形状特征通过问答作了介绍,还把这些物品所处的方位作了简明的介绍。可以帮助儿童从十六次的问答中,通过形状和方位的联系去寻求答案,让儿童对这些事物的特征有一个简单概括的认识,增加了儿童的生活常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也进一步启发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兴趣,为儿童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
( 七 ) 绕口令这类童谣是将一些平常容易读错混同的文字,通过语言编辑押韵等手法组成一首欢快的童谣。儿童在朗诵这类童谣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听觉能力,辨别声调,正音正字,联系发音,从而达到口齿清楚的练习目的,也进一步培养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板凳绑扁担》整首童谣比较短,在结构上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自然朗朗上口,句型修辞手法上采用了反复强调,用最少的文字将这些物品的形体及方位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还对这些事物的独有特征通过问答形式作了进行了的阐述。儿童在欢乐的问答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事物之间简单的特性与关联,从而去主动搜索答案。不但启发了孩子们观察事物兴趣,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且进一步提升了孩子们的生活常识。
( 八 ) 谜语歌类童谣就是用猜谜语的方法,隐去事物的名称,通过歌谣的艺术形式,陈述出事物的巧妙性质,独特功能,唯妙形态,影相色调等特质作为谜面,供儿童思考猜测。此类歌谣对儿童思维训练是非常有好处的,它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猜到谜底了,孩子还会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不同于其他听赏朗诵的乐趣。如《手指》 这首谜语童谣将手指的外形和功能刻画的异常生动有趣,让儿童在猜谜语的同时懂得劳动的快乐和团结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寓教于乐的教育作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早也最容易熟悉就是自己的手指,因此儿童也不难猜到就是自己的一双小手了。
( 九 ) 摇篮歌类童谣是儿童出生后最早听到的歌曲,它是以母亲口吻唱给幼儿听的歌谣。这类童谣可以使孩子在妈妈的吟诵中感受到温柔的母爱,所以它在内容上显得格外的亲切,节奏上安静徐缓,声调上优美动听等特点。如《杨树叶儿哗啦啦》 这首短短的童谣只有四句,但在内容的安排上,在技巧上,都有些讲究,它从起兴开始,就有引人入胜的效果,继而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在爱抚他,保护他。这首儿歌在语言上朗朗上口,而且音韵柔和,便于哼唱。
( 十 ) 故事歌类童谣通常都是借助幻想的故事情节,通过比喻、拟人讽刺、夸张等艺术手法,或表明一个道理,或表现一个主题。此类歌谣作为童谣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常具有一定的寓意。例如:《一园青菜成了精》作为一首最为生动而且充满想象力的童谣作品,给菜园里默默生存的青菜们。刻画出了属于它们自身独有的鲜明趣味形象。把绿头萝卜拟人化为威风凛凛的大王,将红头萝卜拟人化为婀娜多姿的娘娘……,整篇童谣读起来诙谐有趣,很容易引发儿童联想进入故事意境与故事中的主角们产生共鸣。
( 十一 ) 忆旧歌类的童谣 ,是描述旧时代人民生活苦难,风土人情及地里建筑的童谣。如《弹棉花》 这首童谣通过描写弹棉花的事情,反映出穷苦大众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穷人连一件新衣服都做不起,而富人衣服多的装满箱。读此童谣,让儿童对旧时代的苦难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让儿童明白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参考尚华,张鲜光的《社会功能视域下中国传统童谣的分类》)
我觉得这种分类基本上把生活中所传唱的童谣都包括进去了,我们小组在研究的时候可以在这种分类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究。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0-15 23:14 编辑 ]
作者: 华师-孙艺峰 时间: 2017-10-16 10:43 标题: “中国童谣对儿童影响的影响”的问卷调查设计
该部分内容由我和刘中扬同学共同完成。大致内容如下: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A.6~10岁 B.10~15岁 C.15~25岁 D.25岁及以上
3.您的民族:______________
4.您的籍贯:______________
二、相关问题
1.请勾选出您记忆中听过、传唱过的童谣:
A.《世上只有妈妈好》
B.《小毛驴》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
C.《泥娃娃》
“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
D.《虫儿飞》
E.《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F.《丢手绢》
G.“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他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买了一包烟,我对叔叔说了声,叔叔不要脸”
H.《找朋友》(改编版)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女朋友,亲个嘴啊,握握手,马上生个小朋友”
I.《种太阳》
J.《两只老虎》
K.《找朋友》
L.《数鸭子》
M.《孙悟空打妖怪》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
N.《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
O.《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孔雀穿花衣”
P.《小小子》
“小小子,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
Q.《粉刷匠》
R.《丢手绢》(改编版)
“丢手雷,丢手雷,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千万不要告诉他,快跑快跑远离他啊!快跑快跑远离他啊!轰隆隆隆隆——小明,卒”
S.全选
2.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晓(学会)这些童谣的?
A.长辈 B.老师 C.朋友(同学、兄弟姐妹)
D.书籍 E.网络 F.其他_____________
3.在第1题的童谣中,您比较喜欢哪几首?(请写下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觉得童谣中的哪些的因素使您对勾选的童谣印象深刻?(多选)
A.内容(积极健康) B.内容(戏谑搞笑) C.音韵(朗朗上口)
D.实际功能(辅助娱乐,如跳皮筋) E.实际功能(记忆知识)F.其他__________
5.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儿扭一扭;你拍十,我拍十,坚决打倒蒋介石” (《拍手歌》)您如何看待童谣中的政治隐喻?
A.赞成 B.不赞成 C.无所谓
6.“要媳妇儿干什么呀?做鞋做袜,点灯说话。” (《小小子》),您如何看待童谣中的情爱色彩?
A.赞成 B.不赞成 C.无所谓
7.“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 (《虫儿飞》)
(1)您认为此童谣的感情色彩如何?
A.温暖 B.悲伤 C.平静 D.其他________
(2)您觉得这首童谣适合儿童传唱吗?
A.适合 B.不适合 C.无所谓
8.请阅读下面两首童谣:“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月亮当空照/尸体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弹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赶快跑/‘砰’的一声学校不见了”(《上学歌》)
(1)您更喜欢上面哪首童谣?
A. B.
(2)您如何看待童谣b的传唱?
A.有助于宣泄儿童的学习压力,利于身心健康,值得提倡。
B.负面厌学情绪太明显,不利于儿童好好学习,应当制止。
C.无所谓,任其自由发展。
(3)对于这类有改编版的童谣,你更喜欢原版还是改编版?
A.原版B.改编版C.视具体情况而定
9.“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两只老虎》)您认为逻辑上的无法解释会影响童谣的传唱吗?
A.影响 B.不影响
该问卷的主要研究问题在于儿童对含有反成长元素的童谣的情感倾向,以及这类童谣对他们有怎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问卷发放后,我们共搜集了一百份样本,后期分析还在继续,此外,相应的调研或访谈将继续展开。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7-10-16 20:23 标题: 重庆童谣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老汉没得钱。”
“排排坐,吃果果。果果香,接幺孃;果果甜,过新年”
“天府之国在四川,哪里物产样样全:麻糖饼、芝麻杆,合川桃片真香甜;米花糖、香榨菜,内江白糖红灰毛;保宁醋,松花蛋,临江寺出好豆瓣;龙抄手、钟水饺,夫妻肺片赖汤圆;大曲酒,担担面,味道嘛硬是鲜”
“推磨,摇磨,推个粑粑吃不够,吃不完,请舅母,舅母屁股大,三间瓦房坐不下”
“推磨,摇磨,推豆花,接幺孃;推豆腐,接舅母”
“推磨摇磨,推粑粑,请嘎嘎;推豆腐,请舅母,舅母不来,拿个轿子抬,轿子一断,舅母哒个稀巴烂”
“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老板办交涉:要屙屎,有草纸,莫蔑老汉的篾席子;要屙尿,有夜壶,摸要在床上画地图”
“耗子药,耗儿药,耗子吃了不得活,楼上闹了闹楼脚,哪个喊你啃我的布壳壳”(早期重庆市井民谣)
“大姐粉粉白,二姐桃花色,三姐逗人爱,四姐去打扮,五姐五枝花,六姐抱娃娃,七姐凄怜怜,八姐害死人,九姐来吃酒,十姐来讨口,讨个光骨头,一路啃起走”
“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眼睛落了抠,全靠米汤抽(帮助的意思)”
“端阳端阳,龙船咚当,车幺妹哪个划着”
“烧饼、油条,糍粑块,炒米糖”(早期重庆市井吆喝调)
““冰糕凉快哎--冰糕!香蕉冰糕噢、牛奶冰糕--豆沙冰糕!”(早期重庆市井吆喝调)
“冰--糕五分六分的七分”(早期重庆市井吆喝调)
“炒米糖开水,盐茶煮鸡蛋”(早期重庆市井吆喝调)
“月亮光光,婆婆烧香”
“小小子儿,坐门槛儿,哭着闹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做啥子,洗衣做饭悃觉觉儿”
“有钱的人,大不同,身上穿的是灯草绒;没钱的人,硬是穷,晚上睡的是草登绒”
“八月十五月光亮,强盗起来偷尿缸,瞎子看到在翻墙,聋子听到门在响,抓抓急忙去拿枪,拜子下床去追他”
“说唱歌,就唱歌,满山的石头滚上坡,我从隔壁门前过,看见外孙打外婆。”
“猪打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
“六月天气下大雪,麻雀冷死好几百,阴沟涨水,轮船开得,铁链子套起一板,板成两半节,灯草套起扭都扭不得”
“张先生,李先生,打开后门放学生,学生跑,遭狗咬,老师追,追不倒,一脚踢到癞蛤宝”
“老师教我人之初,我教老师喂母猪,老师教我性本善,我教老师划黄鳝”
“剃头匠,刮刮匠,不卖沟子吃哪样”,
“老太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嘣咙嘣咙跳下河,河里有个鬼老壳”,
“那个娃儿,不要吆言儿,你的妈妈,在辍汤圆,你的爸爸,在划龙船”
“背一个,抱一个,屋里还有十二个”
“手拿文章,脚踏两方,眼睛一鼓,当当当当”
“拜子拜,拜上街,捡百钱,买米筛,米筛漏,拜子的屄脸厚”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17 19:52
看来大家已经搜集了不少童谣呢~不过要注意地域问题哦~
两支小分队已经有所行动啦~提醒大家注意明确各自的创新点~
实践队注意把地域集中化,调查对象分散开来,最好再来点深度访谈;文献组记得把参考资料原文附后呀~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19 19:35 标题: 本周计划
【任务安排】
实践组宝宝们要准备深度访谈部分啦!本周最好能把深度访谈的计划提纲上传至论坛,下周六前做成报告并提交。
文献组本周上传已阅读的文献资料,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另外提醒大家,咱们的原计划还包括了调研与反思部分,所以大家在实践或文献查找过程记得随时记录个人感受,在论坛内分享哦~
[ 本帖最后由 汤艺君 于 2017-10-19 19:36 编辑 ]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0-21 23:55 标题: 实践结果分析
问卷结果分析
现如今,童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仍有较大影响。然而很多广为传唱的童谣中有很多反成长因素,并且不少童谣都出现了相应的改编版本。那么这些因素对于童谣的接受有什么影响,人们对其的态度如何。我们小组从民间文学课堂入手,着手调研,希望可以以小见大反应人们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态度与看法。
我们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了107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可大致整合为童谣在民间的接受类型、传播途径以及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认识与态度。以下就是针对具体问卷的具体分析:
本次参与调查者有70%左右为女性,30左右为男性,以15-20青年为主,也有少部分儿童、少年以及中年老人,参与调查者绝大多数为汉族。
一 童谣在民间的接受类型和传播途径
1童谣在民间的接受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对《世上只有妈妈好》 、《丢手绢》以及《两只老虎》等这类或者感情色彩浓郁(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或者是具有游戏可操作性及表演性的(如《丢手绢》)童谣印象深刻;大部分人对《虫儿飞》 、《数鸭子》 、《粉刷匠》等原生意味浓厚的童谣也比较熟悉;但对于改编版或者是富有情爱色彩的童谣,如改编版的《丢手绢》、 《小小子》等,只有少数人听过或唱过,其接受度和传唱性都比较弱。
2 童谣在民间的传播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童谣都是通过朋友(同学、兄弟姐妹)、长辈以及老师教授等途径传播的,其中通过朋友(同学、兄弟姐妹)这一方式接触或了解童谣的人占最多数,除此之外,通过书籍、网络或者其他媒体设备方式对童谣传播作用很不明显。
3 童谣内容对其传唱持久力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对童谣印象深刻是因童谣自身具有朗朗上口、便于传唱的特点,除此之外,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是其易被人们接受,传唱性持久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少数人是因其内容戏虐搞笑以及便于记忆知识的实际功能对童谣印象深刻。
二 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态度与看法
4 童谣中的政治隐喻色彩对其传播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于童谣中暗含的政治隐喻色彩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其政治性的内涵非常反感,也有部分人认为童谣中的政治色彩对童谣本身无关紧要,无论童谣中是否暗含政治色彩,对童谣及童谣接受者来说,都影响不大,但是也有极少数人赞成童谣中暗含政治隐喻。
5 具有情爱色彩的童谣的接受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具有情爱色彩的童谣持否定态度,不赞成童谣中具有情爱色彩,少数人对童谣中的情爱色彩持肯定态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情爱色彩对童谣的影响并不大,童谣中的情爱色彩并不影响他们的传唱积极性。
6 关于童谣的情感色彩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同一首童谣的感情色彩判定意见并不统一。以《虫儿飞》这一童谣为例,大多数人认为此童谣带有悲凉的感情色彩,然而仍有较大一部分意见反应此童谣为平静或者温暖的情感色彩。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童谣的情感色彩基本上有着同一的固定看法,但是仍然会有其他意见存在,人们对于童谣还是有着出自个人的不同理解。
对于《虫儿飞》这一类大多数人认为有悲凉色彩的童谣,仅有较少一部分人认为此类童谣不适合儿童传唱,有过半的人认为此类童谣适合儿童传唱,一小部分对觉得情感色彩与是否适合儿童传唱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由此可知人们普遍认为童谣中悲凉的情感色彩并不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7 关于童谣改编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比较改编童谣而言更喜欢原版童谣;还有较大一部分人对于改编民谣的态度会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极少一部分人更喜欢改编版童谣。由此可知,绝大多数人对于原版童谣是十分认可的,但是也有部分人对于改编般童谣有所期待。
在对于人本对于改编童谣的接受方面,以对于《上学歌》的调侃消极改编为例,过半的人认为此类消极歌谣不利于儿童成长,应采取制止态度;然而对于此类改变歌谣仍有部分人呈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改编歌谣可帮助学生舒缓压力,有利于其健康成长;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此类改编歌谣对于儿童成长并无较大影响。由此可知对于(消极)改编童谣是否适合儿童接受人本仍有分歧,此类问题仍旧值得商榷。
8 关于童谣中反逻辑内容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童谣中的反逻辑因素并不会影响童谣的传唱,仅有极少数人对此有相反看法。由此可知人们并不认为童谣歌词一定要遵循逻辑,这一因素对人们看待童谣的态度并没有较大影响。
总述: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更多的是积极的认可态度,对于改编童谣也有一定认可。因此童谣中反成长因素并不影响其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作者: 艾萌 时间: 2017-10-22 16:08 标题: 关于母题
郑振铎说过“民间文学是无名的集体创作,是从这一个人传到那一个人,从这一个地方传到那一个地方,有的人加进了一点,有的人润改了一点…文本大同小异,里面含有丰富的历史的、风土的信息,含有古今相通的精神和一脉相承的道德伦理”
上面这段话大概说了比较民间文学异同的一些方向,我们可以有这么一个比较的思路,然后借助普罗普或者格雷马斯的那种结构主义理论,找出来文本中不变的因素总结归纳,然后在去对比不同的地方。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22 16:17 标题: 回复问卷分析
个人感觉问卷分析比较细致,对每一题基本上有倾向性判断。
主要觉得可以改进的是:
1.综述部分能不能稍微再全面一些?比如结论是不影响它的流传,可否再加上对儿童心理成长是否会造成影响?
2.儿童部分能不能单列出来重点分析?毕竟我们是做儿童成长研究.....
希望实践组能予以释疑~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0-22 19:09
谈一点写问卷查资料时和与表弟表妹聊到童谣时的感受:童谣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庞大是我之前所难以想象的。由于我们接触它的时间早,接触渠道多样,所以它对我们的成长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具体情况则需要社会调查的介入,也是我们正在做的。
另外,时代确实会改变人对童谣的接受情况,因此年龄段的区分尤为重要。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0-22 21:54 标题: 关于实践结果分析阅读后的收获和文献组个人负责工作的进展
【实践结果分析阅读所获】
通过秋霞的报告分析,可以很好的看出时下被调查者对于童谣“黑色元素”的认识、理解以及态度。依据分析可知,大部分人对于童谣中暗含的政治隐喻色彩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其政治性的内涵非常反感,大部分人对具有情爱色彩的童谣持否定态度,不赞成童谣中具有情爱色彩,同时,人们并不认为童谣歌词一定要遵循逻辑,这一因素对人们看待童谣的态度并没有较大影响。这些都使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究(童谣)“黑色元素”的存在。
【文献组之黑色元素探究】
探究(童谣)“黑色元素”存在的原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还是有利的,来自于对童谣中恐怖、黑暗、血腥元素的关注。因而思路大致为:
首先,阅读具体恐怖童谣文本。
其次,溯源恐怖童谣——西方(英国)的《鹅妈妈童谣》。
然后,类比中国的“灰色童谣”。
再次,对有关黑色元素文本如童话故事,童谣歌谣等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合、分析。
最后,有关实际中的存在与否,利害有无的观点的搜集、分析。
以下为具体思路及部分节选
一、恐怖童谣
以下先列举部分恐怖童谣。
《兔子童谣》
大兔子病了, 二兔子瞧, 三兔子买药, 四兔子熬, 五兔子死了, 六兔子抬, 七兔子挖坑, 八兔子埋, 九兔子坐在地上哭泣来, 十兔子问它为什么哭? 九兔子说, 五兔子一去不回来!
《死了一个男子》
死了一个男子, 一个没出息的男子, 懒得动手把他埋在坟墓里。 头滚落在床下, 四肢散乱的在房间里。
《妈妈杀了我》
妈妈杀了我, 爸爸吃了我, 兄弟姐妹坐在餐桌底下, 拣起我的骨头, 埋在冰冷的石墓里。
二、英国的鹅妈妈童谣
无一例外的,上文引用的恐怖童谣都来自《鹅妈妈童谣》。
(一)什么是《鹅妈妈童谣》
(二)相关资料
(三)鹅妈妈童谣的起源
三、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
赵跃:《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
赵跃一文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了鹅妈妈童谣,其中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鹅妈妈童谣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隐喻的叙事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以恐怖的叙事艺术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哲学与心理结构,对鹅妈妈童谣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四、什么是黑童谣(黑暗童谣)?
(一)黑暗童谣
词条:指具有表现社会或人类心理阴暗面的童谣,又称黑色童谣。一种以童谣方式表现悲剧内容的艺术形式。
(二)创作背景
黑暗童谣产生于近代,以鹅妈妈童谣为代表,鹅妈妈童谣随著时间经过,内容不断扩大,包涵数百首童谣。童谣中又包含许多血腥、残酷的句子,这主要是由于鹅妈妈童谣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
(三)现当代的黑童谣
在近代网络普及之后,网友们曲解童谣以达到恶搞的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比如著名的《十只兔子》。
五、中国的灰色童谣
孙立超:《解析“灰色童谣”》,《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第1期。
(一)灰色童谣
(二)“灰色童谣”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 儿童接触大众文化良莠不齐
2. “中国好童谣”凤毛麟角
3. 儿童“压力山大”求解脱
(三)“灰色童谣”的危害和影响
(四)阅读后个人补充
黑色童谣与“灰色童谣”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其背后的蕴含和产生的影响作用仍旧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在国内有关黑童谣的研究并不多,而对于“灰色童谣”的探讨也侧重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而存在许多缺憾,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相关参考文献:
1吴旭红:《从灰色童谣看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期。
2陈华:《谈大众文化对儿童世界的影响与渗透——以“灰色童谣”为研究对象》,《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期。
六、相关报导:黑色元素——童话故事、童谣等
(一)《黑暗童话,到底有没有那么可怕》
记者:俞菀 吴霞
新华每日电讯/2013 年/7 月/23 日/第 005 版
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二)《“黑暗”童话该不该给孩子讲》
生命时报2014-01-15 10:32
[摘要]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都会选择童话,但是有些童话蕴含了太多成年要素,更有一些“黑暗”童话。于是很多家长担心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黑暗”童话到底要不要给孩子讲?
(三)《超越纯真:童谣背后的黑暗秘密》
来自BBC Culture
责编:友义
“人们并不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曲子到底要表达什么;例如《叮咚铃》中淹死的猫咪,”音乐史学家、英国早期流行音乐专家杰瑞米•巴洛 (Jeremy Barlow)告诉我说。“一些篇幅短小的童谣,特别是那些没有意义或重复的语句,甚至没有曲调的语句也会吸引小孩子。 他们喜欢词语发出的声音和节奏,当然曲调增强了这种吸引力,使得童谣的词曲变得密不可分。” 他补充道,“这样产生的效果可以超过词和曲各自达到的效果总和。”
七、民众观点
(一)观点列举
评论一:民间童话都是充斥着血腥和色情的,想想流言是怎么传播开的就知道了……
评论二:童话里所谓的暴力 其实也不过是孕妇效应……
评论三:……
(二)归纳
(1)总体来说,粗略的可以有以下这些主要观点:
首先,童话故事童谣等源于真实生活,有阴暗面这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黑色童谣和童话等民间文学有其时代背景。据资料显示,大都倾向于格林童话的原版就是以平常或天真的口吻来讲述残酷的故事,故格林童话的原版又被誉为黑暗童话,这是跟欧洲历史事件有关联的。
最后,就反馈显示,黑色元素对儿童影响不甚突出。许多人算是看格林童话长大的,到高中之前对童话的认识一直都是美好,并没有感觉情节暴力、色情等,一是因为我们看的格林童话已经是被改了好几次的版本,二是因为小孩子想法大都天真,并不会像大人那样,一看字就能浮现连篇。
……
(2)那么黑色元素存在的原因有?
民间的产物是必然的(藏污纳垢);
背后的时代背景(对时政的讽喻);
大人以孩童的口吻实现自己述说目的(借用);
儿童的心理,对血腥暴力的不理解与忽略(孩子思维直接,无法理解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现实社会的需求;
……
(3)存在与否
就前文利害已经分析来看,存在与否与童谣产生背景有极大的联系,其背后有着深刻蕴含。存在有其理由和意义,不能过分解读或片面对待。
(还需更多文本资料阅读)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0-22 22:26 标题: 童谣研究现状(部分)
童谣研究现状:
一、从研究角度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1.从教育学的角度:
教育学方向的研究多是从教育教化的角度出发,运用近现代的儿童观、教育观方法,发掘童谣的教育价值,思考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①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童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现状分析,童谣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价值、传承与创新。如施能婧的《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的现状研究》、代苗的《陇南民间童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②在儿童德育方面:有的研究以某一地方的童谣为例进行调查与分析,对童谣在儿童德育方面的影响和传播方式进行探讨,如贺陈杰、方婉仪等人的《童谣对儿童德育品质的影响及传播方式》;有的研究是基于生活世界的视角,从童谣本身及童谣教育两方面论述了童谣的德育价值,如汪昱雯的《童谣与儿童德育----基于生活世界的视角》。
③在儿童教育实践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童谣在儿童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探索与应用、以及童谣教学价值的探讨等方面。如黄莉琛的《闽南童谣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石晓君的《童谣在对外汉语初级教学阶段的应用研究》、唐维琴的《幼教课堂童谣教学价值探析》。
④在教育意义方面:对童谣在儿童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功能、教育价值研究、文化教育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如陈娟《童谣的社会教育功能----以评价理论为视角》、李永婷的《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毕海、陈晖的《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
2.在游戏方面:从理论上探讨童谣与民间游戏的关系、童谣在民间游戏组织中的作用、具体的表现形式、特征等方面。如赵静的《童谣在幼儿民间游戏组织中运用的初步研究》、腾林峰的《略论童谣游戏的特征与作用》。
3.从民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主要集中在研究各地区童谣的生存现状。如谭霖的《民俗学视角下马山童谣的研究》就以马山童谣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进行分类并分析研究,从民俗学的角度较详细地分析了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还有山曼的《山东民间童谣论略》以山东民间童谣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存现状、分类、流传和艺术力量进行分析。
4.从历史学的角度,主要是对童谣尤其是传统童谣做考证和比较,并结合历史背景对童谣进行分析,在这里,童谣是记载某一时代历史的文献。比如《论客家童谣的文化功能》认为客家童谣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
5.从文艺学的角度,多是从词汇学、语言学、美学等方面入手对童谣进行分析。如曾爱鹅的《童言童语、童心童趣----传统民间儿歌语言探析》中,从语音特色、语汇特征、语法特点和修辞方式四个方面入手对传统童谣的语言进行了分析。
二、关于“灰色童谣(又称“另类童谣”)”的研究:“灰色童谣”是当前童谣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的确代表了童谣的现状。对于“灰色童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解读、成因分析、不良影响、应对态度和具体措施等。如刘慧芬的《“另类童谣”现象解读》、吴旭红的《从灰色童谣看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等。
关于灰色童谣研究的相关具体内容将在下周做进一步考察探究。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0-22 22:27 编辑 ]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7-10-22 22:56 标题: 实践结果分析阅读后感受
1、无论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丢手绢》《两只老虎》、《虫儿飞》 、《数鸭子》 、《粉刷匠》等童谣都是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的音乐课本之中,在教育体系之中,不仅具有趣味性,也符合儿童心理成长,但官方教育系统下的童谣始终有一定的倾向性,存在对于民间、私人话语的排斥。现在我们对童谣中政治隐喻色彩、情爱色彩的排斥,可能是认为童谣应该具有纯洁性,不应该还有反成长因素,而我们的这种观念是受我们从小接触的童谣的影响,我们接触到的童谣已经经过了官方的筛选。
2、可现实的情况真的如此吗?我们认为不应该传唱的一些反传统的民谣其实我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曾传唱过。问卷问题的提出上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当一个成年人看儿童的童谣是站在审视的角度,应该问:你小时候唱过怎样怎样的童谣吗?例如在问卷中的第8题,问题是:“您更喜欢上面哪首童谣?”我作为一个心理已经成熟的成年人肯定是选择原版,但事实上我小时候和周围的伙伴都唱过类似于改编版那样的童谣。另外选取的反传统的童谣并不具有普遍性,可能是因为地域的原因。就我个人经历来说,特别是在小学的男生中,他们特别喜欢传唱一些带有暴力或是情爱因素的童谣。
3、所以持否定态度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这和我们调查的初衷是有出入的,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儿童的偏好,这导致我们之后的调查结论也会有很大的误差。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23 21:22 标题: 小结与任务安排
总结一下大家上周的成果:
1.实践组问卷分析:基本上能够对一定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进行关于童谣看法的分析,分析结论为“反成长元素”对儿童影响不大。不足在于调研关于儿童的部分还需要考虑增加,针对性有待加强,特别是对儿童开展具体深入的研究。
2.文献组:综述部分以及关于黑暗元素的调查与分析总体看来思路完整,能够相对系统的表达观点,并且参考了不少文献作为理论依据。建议文献组同学能互相参考观点,尽可能从综述中寻找和个人作品的联系并将其在自己的文本中表达出来(以创新点的形式)。同时提醒大家注意重难点的整理表达。
关于本周的安排:实践组深入访谈,注意各种形式的材料积累;文献组加强彼此的沟通互动,尽可能在文本中体现联系性与相通性。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26 19:59 标题: 文献组——童谣传唱情况整理框架:
童谣基本情况简述(具体内容见附件)
1.历史上的童谣研究
2.当下童谣传唱情况
到今天,童谣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依然是孩子们童年不可或缺的一方乐土。以2017年为例,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有关童谣的新闻就达到5200余条。正是这些新闻真实鲜活的反映了童谣在当下的传唱情况。具体内容包括:
(1)传播方式多样化:
(2)内容差异大:
(3)流传地域广,创作主体多样
3.童谣的产生与特点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0-27 17:18 标题: 文献组黑色元素探究思路
首先,搜集具体恐怖童谣文本。
其次,溯源恐怖童谣——西方的《鹅妈妈童谣》。
然后,类比中国的“灰色童谣”。
再次,对有关黑色元素文本如童话故事,童谣歌谣等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合、分析。
最后,有关实际中的存在与否,利害有无的观点的搜集、分析。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0-28 17:53 标题: 童谣传唱现状
1.历史研究
2.当下传唱特点具体见附件
[ 本帖最后由 汤艺君 于 2017-10-28 17:57 编辑 ]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0-28 18:10 标题: 访谈记录
本次访谈的对象是武汉市的小学生,通过对小学生的采访,探究童谣中“反成长”因素对儿童的影响。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0-28 18:20 标题: 修正版访谈记录
发现第一个上传的访谈记录里有错别字,这是修正版的。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0-28 19:47 标题: 访谈文字稿
以“童谣及其‘反成长’元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为主题,对武汉某小学一小学生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将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后的文字稿。
作者: 艾萌 时间: 2017-10-28 20:28 标题: 关于童谣反成长因素的访谈
为了对童谣中反成长因素有更深的了解,我们对华师附小的小学生进行了访谈,具体内容请见附件。
作者: 华师-孙艺峰 时间: 2017-10-28 21:35
关于童谣中“反成长”元素对儿童影响的访谈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0-28 21:57 标题: “灰色童谣”研究现状
内容主要包括:
一、关于“童谣”的研究
从研究角度来看:
1.教育学的角度
2.游戏方面
3.民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
4.历史学的角度
5.文艺学的角度
二、关于“灰色童谣(又称“另类童谣”)”的研究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
1.内涵
2.内容解读
3.成因分析
4.影响
5.应对态度
6.应对措施
(二)从研究特点来看
具体内容见附件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7-10-29 21:23 标题: 儿童偏好及其产生原因
一、儿童的偏好分析
通过对问卷和调查组同学的访谈记录的分析,我们发现,儿童的偏好存在差异,年龄和性别不同的儿童对童谣的偏好也不同,但也存在共性。
二、原因分析
打算从相同点中分析儿童心理存在的共性,不同点分析差异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8 15:51 标题: 格林童话十大经典故事
选了几则比较有感触的,先谈谈它们的核心元素:
《青蛙王子》:诚实、感恩; 公主答应了青蛙,却不想实践它,国王对她的教育是关于儿童成长与诚实的母题。青蛙要求与公主同睡一张床,公主害怕,把它摔到墙上,有一种恩将仇报的意味,是关于感恩的主题。国王告诉公主,谁在困难中帮助了你,你就不该轻视它。是这一观点的直接体现。
存在的疑问:感恩是否一定要以任何回报的途径实现?让公主与青蛙睡在一起,是否有超越伦理的界限?这样的感恩观对儿童是否合适?
如若该故事提倡诚实与感恩,为何要赋予青蛙以王子的外观,这样的叙事安排纵然实现了善有善报的导向,但是否也蕴含另一层意义:公主对青蛙的接受更多是来自外观,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接受?
《狼和七只小山羊》:自我保护;
母山羊对小山羊的教育就像父母教育独留在家的儿童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小山羊中了狼的圈套,被狼吃掉,给儿童以危机意识,通过狼的狡诈告诉儿童不要被表象迷惑。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贪婪;
渔夫的妻子企图不劳而获,利用比目鱼的魔法,不断满足自己膨胀的私欲,当她最后提出想做上帝时,一切都变回原型,也告诉我们贪婪是没有好下场的,不如靠自己的努力生活。
《勇敢的小裁缝》:智慧与勇气;
小裁缝其实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他不过是打死了七只苍蝇,但他却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以信心和智慧完成了孔武有力之士不能完成的任务,让我们看到智慧的力量。
《灰姑娘》:关于梦的追寻;
相比传统的男性对女性的拯救,我更倾向于认为灰姑娘是一个自强的人。她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因此才有能力去和王子舞蹈,有能力寻得帮助,灰姑娘嫁给王子不是偶然,是她自身的人生规划与努力,至于王子,其实是可以看做梦想的具象表达,具有超越其本身蕴意的抽象深层内涵。
《小红帽》:自我保护与智慧
《白雪公主》: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白雪公主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三番两次上当;
结合我的成长经历,我想谈谈有关青蛙王子的故事。初读《青蛙王子》,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买来一系列磁带,每晚睡前会听这样的童话。那个时候,能够捕捉到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一个美丽的公主和一个青蛙变成的帅气的王子,公主信守承诺接受了青蛙,于是青蛙变成了王子。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再加上父母、学校对儿童的各种美德教养,这样的诚信与善良成了我的一种成长信条。我认为诚信与善良是无条件的,还下意识地相信我的诚信会为我带来好运,就像青蛙会变成王子。当然,这种美德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我享受这样的品性。但同时,因为这样的信条,我对诚信的坚守变得刻板,在我还不能明辨是非、区分主次的时候,我只能无条件的做一个被驯化的乖乖女。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和小伙伴约好晚上出去玩,那是我第一次独自夜行,在出门之前,下雨了,母亲劝我别去,我不听,还想着自己会如何感动天气,想着做一个诚信的人。可是战战兢兢到达广场,那里一个人都没有,小伙伴们失约了,黑乎乎的夜晚我要自己走回去,9岁。我应该说我为自己的诚信骄傲吗?我只知道这很危险,我只感到恐惧。现在再读青蛙王子,依然会被这种美德的熏染感动,会开心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美女和野兽的故事其实也是这一翻版。然而,如果是成年的我,我不会做这样的公主,我不伤害青蛙,但也不能让这种道德的信条,摧残我的人性。这就是《青蛙王子》带给我的感受,它一方面可以净化我的心灵,帮助我成长,但另一方面,也的的确确为我带来了误导。
[ 本帖最后由 汤艺君 于 2017-11-10 16:57 编辑 ]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8 15:57 标题: 关于十大经典童话的一些思考
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关于智慧、勇气。善良等等一系列儿童成长所必须的品质,我的儿童时代也受到了这些故事的影响,会在无形中接收其价值导向,但是如今反观这些故事,有一些情节的设置让我感到可能会带来一些误导。比如《青蛙王子》的故事,国王教育公主不能轻视帮助过她的人这一点没有错,但回报的方式是否就一定要按照青蛙的要求来呢?这里面会不会有一种对人性本身的抑制或者过度干预呢?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10 10:59 标题: 结合“十大经典童话”小谈成长包含的因素
首先,我认为“十大经典童话”中表明的成长因素分别有:《白雪公主》——家庭、独立等因素;《青蛙王子》——谎言与诚信、帮助、坚守等因素;《睡美人》——自我保护意识、乐予援手等因素;《狼和七只小羊》——对未知事物的警惕等因素;《灰姑娘》——家庭、人际关系、礼仪规范、善良与爱、信念等因素;《小红帽》——责任、轻信与单纯、勇敢与帮助等因素;《大拇哥》——谎言、随机应变、孝敬父母、聪慧勇敢等因素;《穿靴子的猫》——随机应变、乐观积极、勇敢、忠诚等因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勤劳与贪婪等因素。
其次,就我个人成长经历,也大体类同。在我还不是很懂事时,家庭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父母的爱和善良,成为我与他人相处的榜样和模范;稍微明白事理时,就要学会谦虚有礼,待人真诚,要做“好孩子”;上小学开始有学业任务,有新的校园生活,就更明白要独立,要自我保护,还要乐于助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并形成了责任意识;中小学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聪慧,这经常与成绩相关,同时也不能离开自身的身体健康,勤奋努力,乐观快乐的心态,并有意识做出好的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肯定;高中和大学是青少年时期,正在向着成熟人格成长,这时候所有的成长因素都在沉淀,并学会有意识的有所侧重和选择,是诚信还是谎言,是世故还是天真,是爱心细心还会冷静理性,孝顺父母还是叛逆有个性,是畏惧坎坷还是勇敢探险,是理解尊重还是……这些都是成长必须经历,一步一步的推动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中最值得细说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关于我的父亲的。多年前父亲去存钱,工作人员把存款记错了,存款一下翻了很多倍,父亲发现后毫不犹豫就回去要求修改回来,母亲很不了解,工作人员一脸冷漠,旁人满是戏谑嘲笑,但是父亲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最正确的事情。慢慢的,我就明白,诚信不仅仅是不骗别人,还是不欺骗自己,不愧对自己的良心。另一个是关于我自己,小学时四个好朋友约定了分别为对方制作精美的礼物,但是由于自己的不守时,不负责的随意态度,小伙伴们都非常失望,童言无忌却也一针见血,但是当时自己面红耳赤的感觉,至今不能忘怀。此后,就养成细心负责的习惯,纵使能力不及,也要尽己所有。
再次,《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中的普遍寓意和教育性的知识,对儿童会产生影响,但也是双面性质的。而就我个人而言,童话的善良诚信,宽容和互助观念,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1-11 14:06
从《格林童话》的“十大经典童话”的总体来说,成长过程所具备的要素应该有:梦想、挫折、考验、冒险、友谊以及爱情等。
具体来说,《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等告诉我们应当与人为善,借助朋友的力量共度难关;《青蛙王子》告诉我们应当遵守承诺,不以貌取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贪婪;《狼和七只小羊》、《小红帽》、《大拇哥》等告诉我们做人应当勇敢和机智。
对于我个人来说,影响最深刻的应该还是“公主系列”童话。她们天真、善良、独立,遇到困难也绝不气馁,总是能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当我在考试中遇到挫折,或者与朋友产生矛盾时,我都会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去想这些故事,告诉自己:不要忘记,优雅、大方、善良,这才是你想成为的样子。也许在现在的许多人看来,她们的善良是无知、轻信和愚蠢,但我仍然觉得,她们所代表的是这个世界中最美好的一面,而具有她们身上品质的人会得到最终的幸福。
此外,由这些故事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我也非常喜欢,里面对自然的描绘以及极为动听的歌声培养了我对自然、音乐的热爱,让我充满了对生活中的美的感知与渴望。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11 15:35 标题: 回复 35#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也很有意思,其实拿现实来说,回报还涉及到回报限度,能力和自我保护的问题。虽然公主要守信用,但是如果回报的要求本身有问题,我觉得应该予以拒绝,并解释原因。《青蛙王子》即使版本不同,但都具有一种性别意识和权利导向,《格林童话》的故事,就像老师说的,其实都有局限性在里面。我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利于孩童价值观的形成,家长讲故事时应该对一些问题解释清楚,比如《青蛙王子》在强调诚信等问题的同时,要教导孩子独立自主,还要提的一点是对女孩子讲类似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时,不要形成一种男权依附意识。
作者: 华师-孙艺峰 时间: 2017-11-11 19:35
关于格林童话中成长元素的思考[attach]37849[/attach]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1-12 15:36 标题: 《格林童话》伴我成长
《格林童话》伴我成长
席勒曾说:“更深的意义不在生活所教的真实,而在我童年所听的童话。”。成长,是每一个都要面对和经历的过程。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都要学会成长和成熟。在成人的世界中,残酷的现实教会了他们成长。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是童话让他们学会了勇敢、满足、善良等优良的品质,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教会了他们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
《格林童话》(又称《儿童和家庭故事》)是由德国的格林兄弟共同搜集编写而成。《格林童话》中对真善美的歌颂,对邪恶懒惰的谴责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成长。记得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听妈妈讲童话故事,自己也买了一本《格林童话》阅读。生动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故事中描绘的童话世界让人向往。美丽的白雪公主,善良的七个小矮人,勇敢的小裁缝,聪明的大拇指,还有恶毒的王后,狡猾的大灰狼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篇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长。
1.听父母的话
《小红帽》讲的是小红帽不听母亲的话离开大路,结果遇到大灰狼,连累外祖母被狼吃掉,还好路过的猎人救了他们。这则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听父母的话,独自一人时,要保持警惕,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否则不仅自己,可能还会连累家人。
2.忠实善良
《灰姑娘》讲的是一个女孩,她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另娶了一个妻子。她的继母和两个姐妹对她非常刻薄,但她始终秉持着忠实、善良,忍受着他们的虐待和指使。在小鸟的帮助下,灰姑娘参加国王举行的宴会,受到王子的青睐,最终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她的两个恶毒的姐妹则受到了惩罚,被鸽子啄掉了眼睛。正如灰姑娘的母亲临死前所说的那样:“好孩子,如果你忠实、善良,亲爱的上帝就会时常帮助你,我也会从天上看着你,照顾你。”,这则童话告诉我们,忠实善良的人会得到好的结果,而恶毒的人则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3.聪明勇敢
《勇敢的小裁缝》讲的是,有一个小裁缝,一下子打死了七个苍蝇,便标榜自己“一下打死七个”。并觉得裁缝店太小了,不能发挥他的勇敢,决定离开裁缝店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在外面的世界,小裁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与巨人斗智斗勇,完成了国王提出的三个条件:制服两个巨人,捉住森林里的独角兽,捉住常常害人的野猪。最终与公主结了婚,做了国王。在自己的裁缝身份泄露,国王要害他的时候,靠着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危机,做了一辈子国王。在小裁缝的成长经历中,勇气和智慧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品质,小裁缝正是有了这两个品质,才能完成挑战,获得成功。其实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勇气和智慧必不可少。勇气让我们勇于接受各种挑战,直面困难,而智慧则帮助我们呢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取得成功。这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聪明机灵
《大拇指》讲的是生下来只有拇指那样大的小孩,虽然长不高,但却聪明伶俐,他能做的事情都做的很成功。他能够帮父亲赶马车,被卖给两个路人后,在经过老鼠洞、母牛肚子、狼肚子一系列的冒险经历后,靠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安全的回到了家。正如文中所说:“但是他还是要遇到一些事情呢!真的,在世界上有的是灾难和困苦!”。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要学会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化解困难。
5.听父母的话,有辨别能力
《狼和七只小山羊》讲的是老母山羊去森林里找吃的,留下了七只小山羊独自在家,七只小山羊牢记老母山羊临走的嘱托,前两次识破了狼的诡计,第三次没有辨别出,上了大灰狼的当,结果被狼吃到肚子里了。还好羊妈妈救出了他们。这则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牢记父母的话,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识破坏人的伪装。
6.信守诺言
《青蛙王子》讲的是,有一天,一位公主为了拿到自己的金球,同意青蛙王子提出的要求。但当她拿到金球之后却反悔了。国王得知事情后教导她:“你答应了什么,就应该照办。”,“谁在困难中帮助过你,你以后就不应该轻视他。”。后来知道青蛙原是一位王子,被恶毒的巫婆施了法术。这则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信守诺言,对在困难中帮助自己的人,要心存感激,不应该轻视小看他。
7.知足常乐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天,一个渔夫钓着了一条很大的比目鱼,在得知它是被施了魔法的王子后就放了它,之后渔夫的妻子得知了这件事情,便要求渔夫去向比目鱼要东西。第一次她想要一间草棚子,第二次又想要一间石头造的大宫殿,第三次又说想要做国王,第四次又说想要做皇帝,第五次又说想要做教皇,直到第六次,渔夫的妻子想要和上帝一样,结果她又坐在了破船里面。正是因为渔夫的妻子不知满足,得到之后还想得到更多,欲望越来越大,所以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在破船里一直住到今天。这则童话告诉我们做人不要有太多欲望,要学会满足,懂得知足常乐。
8.善良
《白雪公主》讲的是白雪公主的继母嫉妒白雪公主长得比她好看,而派一位猎人害她,因猎人不忍心便放了白雪公主。白雪公主逃到森林里,遇到了七个小矮人,并和他们一起生活。恶毒的王后在得知白雪公主还没有死,便伪装成卖杂货的老太婆,用丝带勒死白雪公主,被七个小矮人救下。第二次,恶毒的王后扮成一个老婆婆,用有毒的梳子插在白雪公主的头发上。第三次,恶毒的王后化装成一个农妇,把有毒的苹果送给白雪公主骗她吃下,企图毒死她。最后路过的一位王子救了白雪公主,并将她带到了自己的王宫,娶她做了妻子,而恶毒的王后则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女人的嫉妒心是可怕的。因为嫉妒,王后干了许多坏事,企图杀死白雪公主。而美丽的白雪公主在他人的帮助下躲过了危机,最后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外在的美貌并不重要,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9.爱情
《睡美人》(又名为《玫瑰小姐》)讲的是有一位国王和一位王后,他们的女儿被诅咒在十五岁的时候,要戳在纺锤上,倒下死掉。结果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恶毒的预言应验了,整个王后陷入昏睡的状态中。直到一百年后,一位王子走到王宫里,吻了她,玫瑰小姐便醒了,之后他们快乐的一直生活到老。
这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语言朴素,情节简单,但却包含着丰富真挚的思想感情。教会了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和优良的品质,引导着我们健康的成长。每篇童话都用奇异、幻想的故事生动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抚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的困苦,丰满了人们对于前途和明日的向往,增强了人们面对艰难险阻的勇气。
对我而言,格林童话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带给了我许多的欢笑和感动,从中我学会许多的东西。在那个童话世界中,我认识了许多的朋友。有可爱的小红帽、美丽的白雪公主、勇敢的小裁缝……他们用亲身经历教会我成长。其中《勇敢的小裁缝》对我的影响很深。正如篇名《勇敢的小裁缝》那样,小裁缝是很勇敢的,而且也很有智慧。一路上,他勇敢的接受挑战,化解一个个危机,最终完成了从小裁缝到国王的华丽转变。如果小裁缝一开始没有勇气,只是想安逸的在小小的裁缝店里,那么他一辈子就只能一个小小的裁缝。但他并没有。虽然他离开裁缝铺的原因是因为一下子打死了七只苍蝇,有些“自大”的觉得小小的裁缝店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勇敢。但正是这份“自大”(应当是自信)使他相信自己,勇敢到外面的世界,并勇敢的接受挑战,靠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小时候的我胆小怯懦,什么都不敢去尝试。上课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心里知道答案,但就是不敢举手,不相信自己,害怕自己回答错了。每一次只能看着其他小朋友勇敢地举手回答,暗暗埋怨自己的胆小。是《勇敢的小裁缝》里的小裁缝教会我要勇敢。于是我开始尝试举手回答问题,在回答中锻炼了自己。
格林童话伴随着的童年是我一生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那个时候的我深深的相信,只要勇敢,就能像《勇敢的小裁缝》中的小裁缝那样最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只要善良忠实,就会像《灰姑娘》中的灰姑娘一样得到上天的庇护;要学会满足,不要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渔夫的妻子那样贪心才能获得幸福……后来,我慢慢长大了,接触到的现实慢慢消解着曾经构筑在我心里的美好的童话世界,我开始明白童话与现实的差距。现实并不像童话世界那样美好,现实中充满了困难与挫折。虽然如今的我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充满童真,对童话里的故事坚信不疑的我,但童话世界并没有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消逝。相反,它成了我最最美好的心灵寄托,那个童话世界有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在那个童话王国中,我依然可以找寻到那些曾经的美好。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1-12 16:02 编辑 ]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7-11-13 18:38 标题: 《格林童话》中的成长要素
1. 《白雪公主》
王后四次谋害白雪公主,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白雪公主多次轻信陌生人的谎言而遭遇了危险,但最后都化险为夷。白雪公主有着孩童般的天真和善良,也总是用善意去揣度他人言行,所以才屡次被骗,但也正是因为她的善良美丽才得以获救。这个童话教育小孩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2. 《青蛙王子》
青蛙王子的故事告诉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诚信。其中有一个细节是王子的仆人亨利在主人变成青蛙后,在自己的胸口箍了三个铁箍,以防他的心因悲哀和忧愁而碎裂,最后铁箍在他主人获得自由和幸福后才裂开。公主和亨利的行为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诚信的可贵。
3. 《狼和七只小羊》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他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听妈妈的话,但另外提取的一个成长的要素是机警和智慧。故事中有一个细节是狼找磨坊老板帮忙,磨坊老板最初是拒绝的,但最后因狼的威胁而妥协,作者后说:“是的,人间的故事就是如此。”这句话似乎是带着讽刺意味,善良的人如果没有勇气和信念也会成为帮凶。
4. 《灰姑娘》
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灰姑娘始终忠实、善良,而善良的人总会得到上帝的帮助和眷顾。而灰姑娘的后妈和她的两个女儿则和灰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贪婪而恶毒,最后也自食恶果。
5. 《小红帽》
这个故事和《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都有几个同样的叙事情节,一是妈妈的嘱咐,二是都是把狼的故事剖开救出人,再放进去石头。我一直以为故事到最后猎人把狼杀了救出小红帽和外婆就结束了,结果故事最后还有第二头狼用同样的方法引诱小红帽,而小红帽没有听信,两个故事前一个因小红帽没有听母亲的嘱咐而遭遇危险,后者则相反,这更加深刻告诉我们成长中听妈妈的话重要性。
6. 《大拇哥》
大拇哥虽然身体很小但是却十分聪慧,孝顺父母、乐于助人、惩恶扬善,几乎有着优秀青年的所有品质,但是他对钱财的小贪念却导致了一系列危险,这个故事告诉成长的要素有聪慧、善良、孝顺之外,还告诉我们人不能有贪欲。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14 14:03 标题: 实践活动总结
我和陈艾萌的访谈计划是校园实地采访,采访时间是下午五点左右,采访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采访地点是华师附小,一共采访了三名学生。其中两名是女生,一名是男生。
采访障碍:小孩子对童谣印象不深刻,能说出的内容较少。
解决方法:引导、举例、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问题,最后送小礼物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14 14:21
《格林童话》中的“十大经典童话”影响了我们很多人的成长,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其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大拇哥游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Top.1 《白雪公主》 真善美一定能战胜假丑恶
“魔镜魔镜,告诉我世界上谁是最漂亮的女人?”...白雪公主的故事至今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不断被编演成话剧搬上舞台,格林大师的辉煌不在于他写了多少的动人的童话故事,而在于我们在他的童话故事中看到了真善美... 善良的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最终打败了恶毒的王后,得到了王子的爱。
Top.2 《灰姑娘》
格林童话故事中,最耳能详熟应该是灰姑娘吧,善良的灰姑娘最终驾着水晶马车与心爱的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地善良,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好运就一定会降临的..
Top.3 《大拇哥游记》
从前有个裁缝,他儿子个子矮小得只有大拇指那么大,因此人们叫他“大拇哥”。有一天他勇敢的要去周游世界他来到本行一位大师傅家,但那里的伙食不是很好。女主人最后还是抓住了他,把他赶了出去。他来到一片大森林里,碰到一伙强盗正在谋划怎样盗窃国王的财宝。强盗们要他当队长他谢绝了,要继续周游世界,起先他去给大师傅当学徒,可他不喜欢,最后在一家酒店当起了男侍。后来他被牛吃进肚子里,第二天牛被杀了,他没有事,好不容易逃脱又被一只狐狸遇见,不过狐狸与他达成协议,只要把家里的鸡鸭用来交换,狐狸就把他送回家,父亲和儿子团聚了,心甘情愿地将家里养的鸡鸭全部给了狐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上天有时候并没有给我们很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我们的机智战胜困境。
作者: 艾萌 时间: 2017-11-15 08:36
十大经典童话包含的成长要素主要有:情感,良好的品德,听从权威,友谊,爱情,约定,善恶报应,挫折,亲情等。
成长中需要的品质为善良的品格,有勇气,感于面对挫折挑战,对朋友爱人忠诚。
结合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童话人物的成功经历对个人成长影响较大。童话中的人物大多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获得成功,这对个人从小奋斗信念的养成有一定影响;另外一部分主人公则通过对他人的帮助而后来获得他人回报,进而获得成功,这里就对个人的道德品质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再有一部分主人公的成功是通过精灵鬼怪的帮助,这些经历也对个人的想象力有一定培养,对生活保持好奇心。
其次,童话中对于情感的描绘大多比较理想完美,包括爱情,友情,亲情等。童话中的人们大多善恶分明,漂亮的人对于情感忠诚,为儿童建构了理想的情感世界;然而恶的一部分人大多因其对于情感的不忠诚而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这两反面结合起来一方面为我建立起一个理想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为我在这情感一方面画划出了道德底线。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17 17:14 标题: 本周任务
请大家通过电子检索系统或者去图书馆实际寻找,找出武汉地区的童谣作品集,并分享在论坛内。(电子版能上传尽量上传,图书馆实体书尽可能标清楚具体位置,翻遍大家寻找查阅)
下周咱们将具体针对这些书进行整理,任重道远,大家且行且珍惜开哦!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1-17 20:22 标题: 灰色童谣对儿童成长影响的历时性研究
文件中记录了我对就读于武汉大学的一名同龄人的采访,请他就“童谣”的有关问题作出回答,并在采访后附上了我的小结。经过两次对象截然不同访谈,可以看出,已经走过童年的大学生与正在经历童年的小学生对童谣的看法实在是大相径庭。而这种变化或许也是成长的一种体现。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1-17 20:28 标题: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
这本书是作者彭翔华花20年时间收集、整理的心血力作。
他搜集的汉味童谣多达千余首,可分为游戏、生活、教诲、寄托、滑稽、社会、练语七类,反映武汉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韵味无穷的游戏谣,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过去没有什么现成的玩具,更没有那些动辄成百上千的高档玩具,那时玩具很少,孩子们多是自己做玩具。即便没有任何玩具,一双手也能玩出很多花样来,而且玩法多样,有声有色,如手指谣:“上打下不动,下打上不动,上下一齐打,中间一条缝。”
五彩斑斓的生活谣,这类童谣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例如东西掉了,大家帮忙找,没有掉东西的人就会这样唱,“鸡子叫,鸭子叫,各人捡到各人要”。掉东西的孩子当然很着急,便唱道:“鸡子叫,鸭子叫,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哪个捡到把我了,买对粑粑你过早”。拾金不昧,我有奖励。
蒙以养正的教诲谣。比如“进了学堂当学生,读得书多人上人,有朝一日中了举,好比鲤鱼跳龙门”,这反映了人们渴望通过科举而飞升成龙的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追寻理想的寄托谣。比如一首很经典的武汉童谣《月亮走》:“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破,摘菱角;菱角尖,杵上天;天又高,打把刀;刀又快,切芹菜;……”
风趣搞笑的滑稽谣。武汉人过去不用“幽默、有趣”之类的词语,喜欢说“好过瘾,好滑稽”,过去把讲单口相声就叫作打滑稽。
千景万象的社会谣。比如:“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萨,钱多吃甘蔗,钱少吃麻花”,讲的是武昌“甘蔗节”。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大帝的诞辰日,是日,手艺人停业休息,各寺庙举行“天齐会”,尤以武昌大东门外的大东岳庙香火最盛,人们一边赶会拜神,一边游玩洪山。
益智增能的练语谣。本土的绕口令,用武汉话读,具有地方特色,如《一面鼓》《斗放豆》《六斗六升》《肥灰粪》等。
这本书在dd网上有售,没有在网络上找到电子版。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17 22:29 标题: 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历时性研究访谈记录
童谣中“反成长”因素历时性研究的访谈记录
采访人:马秋霞
被采访者:湖北武汉某大三学生
问:你知道什么是童谣吗?
答:知道。
问:你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到童谣的啊?
答: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教过,和朋友做游戏时也用过童谣,比如玩《丢手绢》游戏。
问:那你现在还能记起哪些童谣啊?
答:《世上只有妈妈好》、《两只老虎》、《虫儿飞》,其它的想不起来了。
问:对童谣中不合常理的歌词,如《两只老虎》中写“一直没有眼睛,一直没有尾巴”的看法?
答:小时候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想好像还真是挺恐怖的。
问:那恐怖、或者阴森的话,你认为童谣中应不应该有这种恐怖色彩,小孩子会不会觉得不能接受,害怕?
答:我认为没什么吧,小孩子应该没有我们成人这么多的考虑,童谣中偶尔出现恐怖和阴森也没什么,但是不要太过了。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17 22:30
问:你小的时候对一些爱情类的童谣有兴趣吗?现在对童谣中有爱情描写的怎么看?你觉得童谣中应该有爱情吗?
答:小时候很反感,觉得不应该有爱情因素,那是成年人的,但是现在反而觉得很好玩,对这种有爱情描写的童谣不能看的太严肃,其实影响没那么严重。
问:你更喜欢流行歌曲里像《小苹果》这样具有传唱性的歌还是一些比较朗朗上口的童谣啊?
答:其实不太喜欢小苹果,我觉得一些编曲唱的童谣更好听,就像《找朋友》,很好玩。
问:你讨厌一些语言很粗俗的童谣吗?
答:不讨厌,还挺有意思的。
问:有些很流行的童谣其实是经过改编的,比如逃学版的《太阳当空照》,你喜欢吗?小时候里面小孩的逃学行为对你有影响吗?你现在觉得这样的歌谣会不会有点误导小朋友,所以不应该传唱或者减少传唱?
答:有的很喜欢,觉得歌词有意思,但是小时候并没有受影响,就是唱着玩玩。至于现在,觉得无所谓吧,消灭不了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朋友不喜欢功课想要玩的心理,而且这种改编版的往往都是小孩子自己搞的,也算他们的创造。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17 22:31
问:悲伤的、快乐的、搞笑的或者其它一些不同风格的童谣,你更喜欢哪种?
答:更喜欢搞笑的。
问:你觉得童谣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首先,当然是应该符合小孩的喜欢,当然如果要扩大影响的话,还应该要有一定的现代因素,就是和现在小孩的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他们才会比较有兴趣。
问:对于童谣中隐含的政治因素,比如歌颂习大大,打倒蒋介石,你小时候有感觉吗?现在你认为童谣中应该有政治因素吗?
答:小时候无所谓,现在的话,第一反应是很反感,但是认真想想,没有文化能完全逃脱政治的魔掌,所以可以有,但必须要适度,要尊重历史,不能误导小朋友。
问:比如说有些童谣像《世上只有妈妈好》,小时候会对你有影响吗?你会觉得妈妈就像童谣里说的那样吗?现在你对这类童谣怎么看呢?
答:小时候有影响,但影响不大,觉得妈妈就像童谣里唱的那样。但是现在的话,这种童谣还是应该少点吧,觉得现在的小孩情商都太高了,恐怕他们会觉得太幼稚,进而懒得去唱。
问:关于童谣《找朋友》里的遇到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的行为,你觉得怎么样?你跟你的好朋友那样做过吗?
答:觉得太夸张了,从来没有干过那种事。
问:某首童谣里的主人公捡到一分钱后,选择把它交给警察叔叔,你捡到过100块吗?会交给警察叔叔或者老师吗?你对这类教小朋友做好事,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童谣怎么看?
答:我从没捡过钱,如果捡到,肯定会上交的。我希望这种童谣能够多一点,因为有时候对小孩子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某种好行为或者习惯唱的多了,说不定他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跟着学了。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17 22:57 标题: 回复 47# 的帖子
这本书是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文献传递得到的,因为数量有限,可能需要大家一起申请,最后组合成册,可以先去尝试一下哦!
作者: 艾萌 时间: 2017-11-18 00:36 标题: 关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采访记录
在调查访谈过武汉本地小学生之后,进行纵向历时访谈。本次访谈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籍大学生,旨在探明武汉本地童谣对其成长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
作者: 艾萌 时间: 2017-11-18 00:38 标题: 关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采访记录
关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采访记录(历时版)
情况说明:本次访谈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籍大学生,旨在探明武汉本地童谣对其成长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
一、基本信息
·采访者:陈艾萌
·被采访者:华中师范大学某武汉籍大三学生
·采访地点:华中师范大学国交4宿舍
二、访谈记录及分析
1、对于童谣反成长因素的自觉意识(例如不合逻辑)
·问题:小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有些当地童谣的歌词怪怪的?不合逻辑?长大之后呢?这类问题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
·回答:小时候并不会有意识地注意此类问题,大多从音乐课本或者课堂学来,更注重歌谣的旋律美。长大之后能够下意识感觉到不合逻辑指出,但是并不认为歌词一定要遵从逻辑。童谣歌词的不合逻辑并没有给自身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并不会降低运用逻辑能力。
·分析:儿童并不关注童谣歌词是否合理,更关注于其是否好听有趣;一般来讲童谣歌词的无逻辑性并不会对儿童成长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2、关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态度看法
·问题:小时候怎样看待童谣中出现情爱因素?出现情爱因素的童谣会对自身成长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吗?
·回答:小时候并不喜欢有情爱因素的童谣,可能是受学校或家长教育的影响,对于这一类童谣有所回避。这种回避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异性交往的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分析:儿童认为童谣中出现爱情是不合适的,一方面可能出于其自身对于童谣功能的理解,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其成长阶段,对于爱情问题的敏感。这一类观念可能不利于青少年时期与异性的健康交往,但影响并不是非常严重。
·问题:怎样看待童谣中出现政治因素?(提问的时候举例说明得很详细)对于成长有什么影响吗?
·回答:小时候不会自觉发现童谣中的政治因素,大多是老师或家长讲解,并没有鲜明的喜恶感受,对于个人成长应该没有什么明显影响。
·分析:儿童对于政治因素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看法,对此类问题没有主观性的感受,因而政治因素可能对于后来成长的影响比较小。
·问题:怎样看待感情悲伤的童谣?这类童谣适合儿童传唱吗?对于你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吗?
·回答:小时候很喜欢悲伤风格的童谣,觉得此类童谣同样适合儿童接受传唱。长大后回想悲伤的歌谣并不会对儿童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反而有利于学会体味感情,培养细腻的情感。
·分析:儿童对于更重情感风格的童谣并无特殊喜好,且并不认为儿童一定只能接受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悲伤的情感也并不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较大程度的消极影响,反而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
·问题:对于某些消极的改编童谣如何看待?而是听过的改变童谣对于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吗?
·回答:还是更喜欢原来的版本,但是改编版的童谣不会对个人成长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有些改编版童谣可以帮助减轻压力,提高幽默感。
3、童谣中某些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问题:《找朋友》中的“敬个礼,握握手”会让你对交朋友产生某些固定观念吗?你觉得你和朋友之间会这样相互尊重吗?
·回答: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小时候不会完全照做。不过童谣对于个人道德准则的树立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问题:“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首歌中的行为你会照做吗?
·回答:小时候应该会。
·问题:《世上只有妈妈好》会不会让加深你对妈妈的感情?
·回答:应该会无意识地加深情感。
·分析:童谣中的某些因素会对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是具体影响如何也和儿童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18 15:25 标题: 童谣文献
除了之前说过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大武汉故事丛书 武汉歌谣故事》,还有《中国童谣》和《各省童谣集》,里面都有湖北省地区的童谣。在超星阅读都有电子书籍可以下载。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18 15:29 标题: 关于由“黑暗元素”更改为“反成长元素”之后的个人思路的调整的补充说明
文献组之反成长元素探究
从文本出发,基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究童谣反成长元素存在的原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还是有利的;这来自于对童谣中阴郁、恐怖、黑暗、血腥元素的关注。因而思路大致为:
首先,明确什么是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
其次,溯源黑色童谣——以《鹅妈妈童谣》文本为例。
然后,基于灰色童谣具体文本,将中国的“灰色童谣”与西方的黑色童谣进行辨析。
再次,明确什么是黑色元素和反成长元素;其中,黑色元素还可以涉及童话童谣等多种文本进行搜集、整合、分析。
最后,有关当代生活中的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可否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基于我们探究的主要是灰色童谣,而灰色童谣和黑色童谣有共同性,因此对《鹅妈妈》文本进行一定分析,以此对我们的探究进行一定的补充,侧重依旧在经过分析探究“反成长”)
反成长元素探究
一、黑色童谣
(一)《鹅妈妈童谣》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三)黑色元素
二、灰色童谣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三、反成长元素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注:成文工作还在进行中……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18 15:36 标题: 资源
《中国童谣》
作者:郁宁远主编 页数:289 出版日期:1996.08
ISBN:7-80131-081-0
分类: 文学->中国文学->儿童文学->当代作品(1949年~)
《各省童谣集》
作者:朱天民 页数:101 丛书名:中国民俗学会国立北京大学民俗丛书
分类: 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中国风俗习惯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18 15:37 标题: 回复 56# 的帖子
不知道为什么没办法把电子书资源链接上去,结果发了个只有文字的帖子(笑cry)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1-19 15:05 标题: 童谣文献资料
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官网通过文献传输找到的相关童谣文献资料。因为文件传输浏览时间和浏览次数的限制,所以我就截图整理了一下,制作成文档方便大家查看。
彭翔华编著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将武汉民间童谣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具体分为:游戏谣(134首)、生活谣(74首)、教诲谣(88首)、寄托谣(87首)、滑稽谣(117首)、社会谣(131首)、练语谣(75首)。我觉得我们的研究可以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与思考。
因为文档容量太大,发不到论坛里,我就发到我们群里啦,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阅读一下。
(文件:《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100-150页)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1-19 15:06 编辑 ]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1-19 15:10 标题: 灰色童谣研究现状的相关补充
补充内容:
综上所述,关于童谣的研究,研究角度多样,涉及教育学、游戏、民俗学和语言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等方面。其中“灰色童谣”是当前童谣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童谣的现状。对于灰色童谣,一些研究者在内容解读、成因分析、影响、应对态度、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为本组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指明了研究方向。但这些研究过于笼统,缺少细致地分析,而且大部分的讨论和研究主要是一种“感想式的”、“态度式的”。主要是表达对灰色童谣的感想和态度,并没有做进一步地、系统地、整体地挖掘和探讨。
因此本组将在此研究基础上,以灰色童谣中的“反成长因素”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具体的实践与理论文献梳理,系统整体地挖掘与探讨这些“反成长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力图客观公正地树立面对这些“反成长”元素的正确观念与态度。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1-19 15:33 标题: 关于童谣的个人思考与感想
从来就不存在没有童谣的年代,也不存在没有童谣的地区。关于童谣,当前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儿童早已不再传唱童谣了,电脑手机的流行,童谣已经过时了.但是我觉得童谣并没有过时,它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在儿童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响。童谣的传唱有很悠久的历史,凡是有儿童的地方就有童谣,一代又一代都是在口耳相传的童谣中成长的。
我们从儿歌童谣中来。现在看童谣,似乎我们离它越来越远。可是当我们打开记忆的宝库,可以发现那些渐行渐远的童谣曾经在童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短促的句式,轻快的节奏,跃动的表述,每当童谣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最柔软之处就会被打动。记得有一次坐地铁,我的旁边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就在那里唱童谣,他们的母亲也在一旁附和着,很温馨。我当时听到的时候觉得很惊讶,因为童谣对我来说已是很久远的事情,我没有想到居然会在武汉地铁上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它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曾几何时,我也曾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唱着童谣,无忧无虑的玩耍。那是我最最快乐的日子,也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想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自己身在何处,当童谣在自己耳边响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段最难忘的岁月。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1-19 15:34 编辑 ]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7-11-19 20:51 标题: 湖北民间童谣
[1]邱刚强:《月亮弯弯:邱刚强民间童谣歌曲集》,华乐出版社1998年版,12-13、71-76页。
[2]金波:《中国儿歌大系 中南卷 2》,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版,1-140页。
[ 本帖最后由 李雨珩 于 2017-11-19 20:52 编辑 ]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19 23:54 标题: 回复 57# 的帖子
大家可以去超星发现系统看看~文献传递也很快的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22 20:54 标题: 关于反成长元素的童谣个人整理
整理篇数:50
来源:武汉民间童谣辑注
反成长元素童谣:8
分布特点:总体来说,出版物中的反成长元素不多,且“反成长”之“反”主要集中在语言的相对粗俗,内容上可能会牵涉到家庭矛盾,传统文化中的婆媳冲突等等,甚至有一些咒骂因素;但这种咒骂又是富有童趣的,在我看来并不能完全论定为“反成长”。
具体童谣如下:天团团
天团团,地团团,猫子老鼠一起玩。猫子大,老鼠小,猫子老鼠去过早。猫吃鱼,鼠吃饭,猫子老鼠去划船。船下水,打转转,猫子老鼠去爬山。山又高,坡又陡,猫子老鼠去汉口。汉口大,人又多,猫子吓得不挪窝。老鼠街上来回窜,他笑猫子是烫饭。
四十菜园歌
大清早,雾沉沉,瓜精菜精闹纠纷。冬瓜南瓜左边站,芹菜辣椒右边陈。茄子头戴乌纱帽,苦瓜身穿绿甲鳞;黄瓜拿来当炮打,豆角当做捆缰绳。灶王一看起了气,连打带骂吼吼神。吹火筒,有神灵,叫声尔等快休兵!破了一阵又一阵,杀了一层又一层;杀得西瓜满地滚,杀得苋菜血直淋,杀得包菜把头抱,杀得藜蒿剥皮又抽筋;丝瓜一见事不好,悬梁高挂一根绳;唯有萝卜死得苦,看了脑壳还充军。
肚脐眼
肚脐眼窝窝,好吃的家伙;肚脐眼凹凸,好哭的杂种;
肚脐眼凹凹,赚钱的老大;肚脐眼凸凸,败家的杂种;
学打锣
三岁的伢儿,学打锣;打么锣,打得锣;得锣转,吃碗饭;得螺旋,吃碗面;得螺滚,吃完粉;得螺饱,吃碗苕;苕膨气,好打屁;一屁打上天,得罪了八仙;一屁打下地,得罪了土地;一屁打过河,臭死了你家婆。
赶麻雀
麻雀麻雀坏家伙,你吃谷子我恼火。麻雀要吃我的饭,我要吃麻雀的蛋。麻雀要吃我的谷,我把麻雀赶得哭。哦吙哦吙赶麻雀,赶走麻雀我快活。
亮花虫
亮花虫,打灯笼,我在舅爷的门前过,舅爷问我是哪个?我是你的亲外甥。舅爷让我屋里坐,叫舅母把鸡杀,舅母娘就把眼睛眨,舅爷说把肉煮,舅母娘就把眼睛鼓。舅爷死了哪个哭?一对亲外甥哭。舅母娘死了哪个哭?一对黄狗咬上门。
雅雀(二)
鸦雀鸦,鸦姑爷,姑爷来了是贵客。下油面,打鸡蛋,撑死姑爷大坏蛋。
痴家婆(一)
痴家婆,疼外孙,长大了,是别人。
痴家婆(二)
痴家婆,养外孙。憨母鸡,抱鸭儿。鸭儿下水,母鸡见鬼。
作者: 华师-孙艺峰 时间: 2017-11-24 09:21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前二十五首中的反成长元素
1、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印记
如在第一首《一拍拍掌》中,“六打恭”、“八相公”,此处的相公便是指“童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者”,这里用来指使小儿双手下垂端坐如相公。
在第二首《一拍拍胸》中,“高拱手,低作揖”是旧时的一种行礼方式;“戴金花,喝御酒”反映的是科举制度下中状元的风光模样。
2、戏谑揶揄的“幸灾乐祸”和暴力倾向
在第四首《一么事一》中,如“十么事十?十只猫猫掉进化粪池”。
在第五首《一麻子跑》中,“七麻子捡了个手榴弹,炸得八麻子团团转,九麻子回去告法官,十麻子回去挨扁担”反映了一种人祸,但是这种人祸在儿童的心中并不是真正希望发生的,它在更大程度上停留在言语层面的戏谑搞笑阶段。
在第六首《一是铁》中,有改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嫌疑,“三四五六机关枪,打得你们翻院墙”,也反映了一种暴力倾向,这可能与儿童活泼好动的特征有关。
在第二十三首《手指谣(四)》中,“高射炮打飞机”的歌谣也反映了儿童,尤其是男孩的一些心理特征。
3、带有悲伤、恐怖等色彩的童谣
在第十首《大兔子病了》中,表面在平淡叙述十只兔子的故事,其中一只病了、一只死了,但有人说它是一桩谋杀案的翻本,整个童谣透露出一种悲痛欲绝、无处伸冤的情感。
4、崇神思想
如在第二十一首《手指谣(二)》中“三个观音到我家”,观音是民间的慈悲之神、吉祥之神。这首童谣也反映了对观音的尊敬和喜爱。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1-24 13:13 标题: 个人整理:涉及反成长元素的童谣
整理篇数:50
来源:《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游戏谣》
具体篇目如下:
055. 诊妖精
妖精妖精得了病,请个医生来诊病,先吃药,后打针,打上打下,打左打右,打前打后,打得妖精不能动。一二三,砍三刀;四五六,揪肥肉;七八九,弹弹手;百千万,哈你的痒痒。
059. 抓子谣(三)
一拍地,二拍胸,三打掌,四挖颗,五子连花线,六点中,七鼻子,八眼睛,九口张,十子连耳光。
060. 张打铁(一)
一摸官,二摸财,三摸四摸打起来。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泡茶叶。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甩过江。江那边,放大炮,江这边,放小炮。姑娘姑娘你莫哭,还有三天到你的屋,姑娘姑娘你莫笑,还有三天到你的庙。庙上有对大白鹅,一飞飞到杨家河。杨家河有个恶鸡婆,恶鸡婆的姑娘多,吃我的碗,跶我的锅,还要摸我的后脑壳。
069. 我是一个将军
(甲)我是一个将军,谁来跟我当卫兵?(乙)我来跟你当卫兵。(甲)你是谁?(乙)我是一个小姑娘。(甲)请你跟我滚回去!
071. 哎哟咧
哎哟咧,我的腰疼,背疼,胡子飘飘神。小伢们,你莫跟老子神,小心老子剋你的人。
077. 城门(二)
城门几丈高?万丈高。骑白马,掛腰刀。大的来,不怕他,小的来,捅死他。
分析:
由于游戏谣涉及许多肢体动作(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手势),在语言上较容易出现涉及暴力行为的粗俗用语。虽然它们有利于儿童形成对特定动作的具体认识,但作为儿童早期语汇的一部分是不合适的。
同时,一些特定的角色扮演(如“将军”),则体现出对女性的偏见,这特别不利于儿童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
作者: 艾萌 时间: 2017-11-24 13:54
生活类(151-200)
156.打鼓救鸡
打鼓打鼓就救活,就救活,活就活;要死明年死,要活今年活。
分析:涉及到生死的反成长因素,另外还有诅咒意味。
157.打我的手
打我的手,小疯狗,东南西北倒到走。你结婚,我喝酒,接个姑娘丑又丑。
分析:有情爱因素,并且还有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59.打丫头
本该打你一百下,可是时间不够了。爷爷说,握握手;奶奶说死丫头;爸爸说,跪搓板;妈妈说,打饿肚。
分析:有暴力倾向的反成长因素
160.对不起
对不起,没关系,打个屁,臭死你。
分析:有暴力倾向、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61.讨人嫌
讨人嫌,活万年;逗人爱,死得快。
分析:有生死因素,并且还有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65.出来玩
喊你三声不答应,躲在屋里得痨病。喊你三声不出来,困在床上打脾寒。喊你三声不出来,明天你要吃牢饭。
分析:有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67.阴倒骂
阴倒骂,阴倒死,抬倒棺材掉了底。
分析:有生死因素,并且还有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69.我在河边
我在河边跳绳子,后面来了个二流子,拳打脚踢充老子,老子回去找麻子,麻子拿跟竹蒿子,戳死那个龟孙子。
分析:有暴力倾向、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70.你骂我
你骂我,我不理,我到河边去钓鱼;摸落实,包饺子,欠死你个筑匣子。
分析:有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78.学(一)
学,学,口里长个蛾,吃不得饭,上不得学,睡在床上贴膏药,看你以后还学不学?
分析:有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82.把了不兴要
把了不兴要,要了赔十道,十道赔不起,一脚踹死你。
分析:有暴力倾向、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187.金钩钩
金钩钩,阴钩钩,说的话,要算数。算了数,是朋友,不算数,是狗狗。
分析:有咒骂他人的反成长因素
200.捏麻雀
捏麻雀,捏麻雀,捏个麻雀把哪个?大麻雀,小麻雀,一捏捏个金砣砣,一个金砣一两多,把得爹爹买酒喝。
分析:有重男轻女的反成长因素。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24 14:13 标题: 童谣整理
一、游戏谣
110.《推磨》 (四)
三岁的伢,会錾磨,錾的磨,好不过;磨得面,白不过;做的耙耙黑不过。爹爹婆婆吃了十五个,胀不过,夜里起来摸茶喝,一撞撞了后脑壳;请医生,把脉摸;请道士,念弥陀;请姑娘,哭婆婆,眼睛哭瞎了,鼻子揪塌了。
分析:这首童谣里撞倒后脑壳后去“请道士”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眼睛哭瞎了”和“鼻子揪塌了”虽然是夸张,但仔细想想,对儿童的成长来说却暗含恐怖色彩。
120.《猜中指》 (二)
猜中指,打五十,打了五十又五十。拿篾来,吹老虎,老虎吹得呱呱叫,养个儿子戴搭帽,搭帽戴了几十年,不还老子的金龙钱。金龙钱,银龙钱,大桥上头卖洋钱,小桥上头卖麻绳,粗麻绳,细麻绳,黄瓜瓠子一起捆。
分析:这首童谣里“养个儿子戴搭帽,搭帽戴了几十年,不还老子的金龙钱。”这句话用语粗俗,“老子”一词更是不适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
121.《猜中指》 (三)
猜中指,打十五,打了十五又十五。鸡子过河叽叽叽,鸭子过河嘎嘎嘎,叽叽嘎嘎下蛋蛋,你要鸡蛋要鸭蛋?要鸡蛋,打你个稀巴烂,要鸭蛋,打你个八百万。
分析:这首童谣中的最后一句话,“要鸡蛋,打你个稀巴烂,要鸭蛋,打你个八百万。”语言粗俗,暴力色彩极其浓厚,反成长因素非常明显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24 14:15 标题: 童谣整理
122.《猜中指》 (四)
猜中指,打五十,打了五十又五十。拿篾来,箍老鼠,老鼠箍得吱吱叫,养的儿子戴纱帽,纱帽戴了几十年,不还老子金洋钱。金洋钱,蚀了本,就地来个十八滚。搬枪的,搬刀的,打死那个小翻跷的。
分析:这首童谣中“纱帽戴了几十年,不还老子金洋钱”和“搬枪的,搬刀的,打死那个小翻跷的。”这两句话,含有暴力因素,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134.《橡皮筋》 (二)
拉西哆拉,捡到个小伢,小伢屙尿屙㞎,屙到床上一大堆呀,拉坬拉坬真拉坬。
分析:这首童谣中的“拉坬”指不干净的,肮脏。这里语言粗俗,如果大加传唱,不利于儿童的口语表达文明习惯的养成。
二、生活类
136.《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分析:这首童谣里含有“屁”这样比较粗俗的语言,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24 14:16 标题: 童谣整理
139.《大麦黄》
大麦黄,小麦黄,儿子伢莫睡姑娘伢床。大麦稀,小麦稀,儿子伢不穿姑娘伢衣。
分析:这首童谣里虽然含有儿女性别特征的教育,但是其中的讥笑讽刺色彩容易误导儿童产生性别歧视。
140.《大和小》
大的不懂事,小的不听话;王大妈,来解架,一个揔一下。
分析:这首童谣里在教育小孩子时暗含暴力色彩,带有明显的反成长因素。
149.《不对》
大人打小伢,不对不对;先罚钱,后坐牢,枪毙,枪毙!
分析:这首童谣虽然表明大人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小孩不对,但是“枪毙”这一词汇却带有明显的恐怖色彩,容易引导小孩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走向犯罪。
151.《叮叮当当》
叮叮当当,围桶遭殃,有人打屁,闻到臭气,臭气开花,一定就是他。
分析:这首童谣语言粗俗,“打屁”、“臭气”、“臭气开花”等词汇都容易对儿童的日常用语习惯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24 20:40 标题: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P126-150童谣反成长因素分析整理
文本:
281、痴家婆(一)
痴家婆,疼外孙,长大了,是别人。
282、痴家婆(二)
痴家婆,养外孙。憨母鸡,抱鸭儿。鸭儿下水,母鸡见鬼。
发现:批判一种不正常的祖辈关系现象,对子孙不孝(白眼狼)现象予以批判。同时可能影响人们对祖孙关系的认知。
293、檐老鼠(一)
檐老鼠,偷我的盐,叫你妈妈给现钱,给一块,我不要,给两块,我接倒。
294、檐老鼠(二)
檐老鼠,偷盐吃,偷得隔壁下面吃,爹爹一碗,婆婆一碗,痢痢回来跳脚板。
发现:其一偷东西之后要求给钱,而且给钱有书目要求,可能不利于儿童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其二表达内容同理。
305、上楼台
爹妈问我哪里来?我在楼上绣花鞋;爹一双,妈一双,哥哥嫂嫂共一双。哥哥骂我赔钱货(典型的男尊女卑用语),我问哥哥赔几多?哥哥说:八
发现:虽然批判的是男尊女卑思想,但是“赔钱货”等词语可能会被儿童无意识记忆并使用。
307、小白菜
小白菜呀,遍地黄呀,两三岁哟,死了娘哟。只好跟着爸爸过哟,又怕爸爸讨后娘啊。讨个后娘三年整啊,生个弟弟比我强哟。弟弟吃的白米饭啦,我吃的是大粗糠啦。弟弟穿的绫罗缎啦,我是穿的破破烂哟。弟弟跟着爸爸睡哟,把我丢在床沿外哟。噫哟,哎哟,想起我娘哭一场哟。
发现:广为传播的背后,可能导致民众心中形成后娘娶不得的思想,使得儿童对后娘形成不良认知。
311、马马嘟嘟骑
马马嘟嘟骑,上街买竹篪,买得哥哥做文章,买得嫂嫂绣花样。读了三年书,考个状元郎,先拜爹,后拜娘,不拜嫂嫂又何妨?
发现:其中“又何妨”暗示的叔嫂矛盾也不利于儿童正确叔嫂关系认知的形成。
总的来说,这几首童谣都不能算有严格意义上的反成长元素,主要还在于传播、阅读、歌唱时,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影响和不正确的认知。个人认为若是加以正确引导,也不是大问题。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24 20:47 标题: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P126-150童谣反成长因素分析整理补充
上一帖忘了说明童谣类型,补充说明下
《痴家婆》(一)(二)和《檐老鼠》(一)(二)是教诲谣;《上楼台》《小白菜》《马马嘟嘟骑》是寄托谣。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7-11-24 21:57 标题: 《中国儿歌大系 中南卷二(湖北省)》
《中国儿歌大系
中南卷二(湖北省)》
整体情况概括:《中国儿歌大系
中南卷二》中的童谣大多是积极正面多富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其中湖北省卷共有童谣140首,其中涉及反成长元素的童谣只能勉强找到以下4首,这种情况可能与本书编写时的编选意愿有直接联系,带有反成长元素的童谣很难进入官方话语。
《小羊真“傻帽儿”》
七月太阳像火烧,
小羊热得咩咩叫,
小羊小羊真“傻帽儿”,
热天还穿着大皮袄。
分析:整首童谣属于趣味性的,但“傻帽儿”不文明,传唱过程中可能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公鸡下蛋》
鸭没醒,
猪打鼾,
公鸡早起上东山,
喔喔喔,
叫得欢,叫出太阳红丹丹。
小松鼠,
出门看,
哈!公鸡下了个大鸭蛋。
分析:整首童谣含有趣味性,但公鸡下蛋并不符合科学常理,对儿童知识建构不利。
《黄鼠狼开会》
几只黄鼠狼,
开会来商量:
地里小田鼠,
骗出洞来全吃光,
看他偷粮不偷粮!
分析:黄鼠狼是用暴力的方式惩治老鼠偷粮的不良行为,这种做法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暴力机制,对儿童成长不利。
《黑熊摘梨》
黑熊摘梨,
边吃边摘,
肚子吃饱,
空手回去。
小熊要梨,他说:
“别急,每人一个,
在我肚里。”
分析:整首童谣富有趣味性,但是整首童谣是围绕着一个谎言进行,不利于儿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作者: 华师-孙艺峰 时间: 2017-11-24 22:03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前二十五页中的反成长元素
1、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印记
如在第一首《一拍拍掌》中,“六打恭”、“八相公”,此处的相公便是指“童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者”,这里用来指使小儿双手下垂端坐如相公。
在第二首《一拍拍胸》中,“高拱手,低作揖”是旧时的一种行礼方式;“戴金花,喝御酒”反映的是科举制度下中状元的风光模样。
2、戏谑揶揄的“幸灾乐祸”和暴力倾向
在第四首《一么事一》中,如“十么事十?十只猫猫掉进化粪池”。
在第五首《一麻子跑》中,“七麻子捡了个手榴弹,炸得八麻子团团转,九麻子回去告法官,十麻子回去挨扁担”反映了一种人祸,但是这种人祸在儿童的心中并不是真正希望发生的,它在更大程度上停留在言语层面的戏谑搞笑阶段。
在第六首《一是铁》中,有改编“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嫌疑,“三四五六机关枪,打得你们翻院墙”,也反映了一种暴力倾向,这可能与儿童活泼好动的特征有关。
在第二十三首《手指谣(四)》中,“高射炮打飞机”的歌谣也反映了儿童,尤其是男孩的一些心理特征。
在第三十九首《打麻城(三)》中,“老子今天来收城,打得你城门八字开”也体现了一种打打杀杀的暴力倾向。
第四十六首《对角棋》中,“抽你的筋,剐你的皮”也体现暴力特征。
3、带有悲伤、恐怖等色彩的童谣
在第十首《大兔子病了》中,表面在平淡叙述十只兔子的故事,其中一只病了、一只死了,但有人说它是一桩谋杀案的翻本,整个童谣透露出一种悲痛欲绝、无处伸冤的情感。
在第四十五首《打偏偏》中,“在家里死了不哭她,挑堆牛屎贡倒她”似乎是一个母亲为早逝女儿而哭泣,非常悲凉伤感。
4、崇神思想
如在第二十一首《手指谣(二)》中“三个观音到我家”,观音是民间的慈悲之神、吉祥之神。这首童谣也反映了对观音的尊敬和喜爱。
在第四十四首《打头的》中“打头一挂鞭,打二是神仙”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26 12:31 标题: 本周任务
咱们时间不多啦~本周任务略重,大家尽量在下周六之前上传论坛~辛苦啦[表情]
(大家如果对资料搜集任务有疑问一定要及时戳我哦~)
1.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再整理(挑出灰色童谣,简要分析,总分析就可以,不用每一首一条)
150-200页 孙艺峰
200-250页 刘中扬
250-300页 陈艾萌
300-334页 马秋霞
文本整理需要大家自己登入超星发现或图书馆系统进行文献传递,因为系统有数量限制,可以两个系统都试试~
2.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编(复制粘贴标题,做成文档,浏览内容,做一个关键词、主流观点统计,统计最好有数据支撑,表格形式最佳)
2017年 李雨珩
2016年 曾紫峰
3.童谣新闻评论汇编(要求同2)
2017年 汤艺君
2016年 李肖萌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1-26 21:28 标题: 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总
这是我搜集整理的关于灰色童谣新闻评论的相关资料,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下周将对这些关于灰色童谣的新闻评论进行细致地分析,在分析中重点关注大众和主流观点对反成长童谣的态度。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1-26 21:30 标题: 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总
因为文件超过了论坛的附件限制,所以我分两次上传,这个是接的前一个的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1-26 21:31 编辑 ]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29 00:11 标题: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
初稿已经完成。之后会结合儿童心理再做补充。最后一部分感觉阐释不够充分,希望小伙伴们可以帮我看看。
大纲
反成长元素探究
一、黑色童谣
(一)《鹅妈妈童谣》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三)黑色元素
二、灰色童谣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三、反成长元素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29 00:12 标题: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一部分
正文
从我们熟知的童谣文本出发,不难发现,童谣中有“异端”存在,这些“异端”充斥着灰色、阴暗、恐怖、黑暗、血腥等元素。而最为典型的则是西方文化中的“黑色童谣”和中国的“灰色童谣”,这些童谣的产生有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童谣中蕴含的因素,普遍被视为“反成长元素”,而反成长元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与否,正是我们尤为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一、黑色童谣
黑色童谣一般是指具有表现社会或人类心理阴暗面的童谣,又称黑暗童谣。一种以童谣方式表现悲剧内容的艺术形式。黑色童谣产生于近代,以《鹅妈妈童谣》为代表,《鹅妈妈童谣》随著时间经过,内容不断扩大,包涵数百首童谣。这些童谣中包含许多血腥、残酷的句子,这主要是由于鹅妈妈童谣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除了形成专著的《鹅妈妈童谣》,在近代网络普及之后,产生了为达到恶搞的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的童谣曲解,比如著名的《十只兔子》,这也是黑色童谣的典型。
(一)《鹅妈妈童谣》
1、中文名:《鹅妈妈童谣》
2、外文名:Mother goose
3、类型:童谣集
4、所在国家:英国
5、介绍:《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是英国民间的童谣集,中译为鹅妈妈童谣集。这些民间童谣在英国流传时间相当久,有的长达数百年,总数约有八百多首,内容典雅,有幽默故事、游戏歌曲、儿歌、谜语、催眠曲、字母歌、数数歌、绕口令、动物歌等,英国人称其为 Nursery Rhymes(儿歌),美国人称其为 Mother Goose(鹅妈妈童谣),是英、美人士从孩童时代就耳熟能详的儿歌。另外,这一童谣集版本不同内容有所差异,如《谁杀了知更鸟》《十个小黑人》等篇目在编选时可能会被删除
6、具体选本:【英】凯特•格林威著,《鹅妈妈童谣》,龚勋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05版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鹅妈妈童谣》童谣作为黑色童谣中的典型,在中西方都有大量研究文献。此处,笔者再次以此为例分析黑色童谣,则更侧重于分析其渊源,以便更好的对黑色元素进行总结,并与灰色童谣进行对比。
赵跃在《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中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了鹅妈妈童谣,其中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鹅妈妈童谣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隐喻的叙事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以恐怖的叙事艺术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哲学与心理结构,对鹅妈妈童谣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其中关键的是“恐怖”,这也是黑色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怖常常又与血腥相伴。
《十个小黑人》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青鱼吞吃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很难想象一首童谣却带有如此深沉的悲痛,而这首童谣也的确在其恐怖血腥背后诉说着时代的悲痛。如果这首童谣表现的令人震惊,那么另一首短短的童谣就更令人毛骨悚然。
《丽兹玻顿拿起斧头》
丽兹玻顿拿起斧头, 砍了爸爸四十下。 当她意识到她做了甚么, 她砍她妈妈四十一下。
这些恐怖残忍的童谣如果要放在时下来歌唱,依旧不会减少那个时代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现在我们谈黑色童谣,绝对不能忘记,在这些恐怖血腥因素的背后,还有着正面意义。
童谣虽说是面向儿童,但是执笔者往往是成人,这也就注定了其创作初衷并不那么单纯。英语恐怖童谣包含着深刻文化背景和别出心裁的教育意义。童谣从社会,人文历史和道德层面,真实折射出人性及社会的阴暗面,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黑色童谣背后暗示的历史事件或是人情世故,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深刻的控诉和嘲讽,是反思和反叛,而这些都有着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也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质,尤其是西方文化中所包含的教导孩童认识社会现实的认知,更是与东方文化有较大差异。不过发展至今,鹅妈妈童谣越来越广为人知,涵盖内容也越来越广大,在趋向社会开放的现今,人们对相关话题已比较不会那么敏感,甚至可以不畏惧地侃侃而谈,鹅妈妈童谣让人走入社会的黑暗面,体悟到人性的真实面,而这也是现代生活所必要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鹅妈妈童谣》的版本众多,要找到完整的版本也是比较难得,在出版流传中,许多童谣已经被删改和改编过。
(三)黑色元素
黑色童谣的黑色元素总结下来,主要为血腥、恐怖、黑暗——而这些童谣的黑暗元素,如何理解,如何面对,都是在阅读和传播相关文本时必须注意的。其实,不仅仅是童谣,时下流传的童话故事也有很多文本,也带有黑色元素并因此被人诟病、批判,比如《格林童话》因其中的谋杀惩罚等血腥因素,一直是谈论的话题。
同时,我们也该注意到,黑色元素并不是过去文化的代表,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现当代的黑色童谣中在网络媒体里流传广泛,并不断有个人文本的衍生,网友们无非是借以达到恶搞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处于现当代,黑色童谣所折射的时代信息和社会蕴含。
综上所述,代表着恐怖、血腥、黑暗的黑色元素,并不是单纯的童谣书写,需要读者从多个层面把握。首先是黑色元素的产生背景,即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次是黑色元素的深刻内涵,即时代悲剧的书写和控诉;再次,是黑色元素的深刻意义,即社会历史价值,人类学研究和教育意义。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29 00:12 标题: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二部分
二、灰色童谣
痞子童谣,又被称为灰色儿歌、灰色童谣,是指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流传的内容灰色、形式简短、语言俚俗的歌谣,多被少年学子用来表达压抑的情绪和对学习的不满。其中“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等被孩子奉为“经典”。
儿歌学唱书籍儿歌是让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它可以给孩子语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让儿童感知母语的音乐美、声音的形式美。让儿童接触一些优秀的儿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现下一边是很少有好儿歌可唱,一边是灰色儿歌流行,这不仅使孩子少了儿歌的成长营养,还使儿歌的作用大打折扣。从事儿歌创作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被孩子喜欢并传唱的好儿歌却并不多,这除了宣传不到位、推介不到位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创作者的创作离孩子的现实太远,没有顾及孩子的喜好和现实的需求。
灰色童谣,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儿童的关注而逐渐被纳入到深入研究的范围,但是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论说,学者和民众对于灰色童谣的态度也有分歧。但是不可否认,主流价值均强调,要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导向,要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进行深刻反思。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在灰色童谣中,有以下几个文本比较具有代表性,在此稍作列举: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
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
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
在孙立超的《解析“灰色童谣”》一文中,作者谈到“相比昨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童谣也在不断蜕变,当代童谣则更加灵活的给童谣附上了人性化的特点,真正的为儿童发展添动力,呈现了很多专属这个时代的特征。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专门创作和改编童谣的作家,当然也不乏儿童们自娱自乐的改编。改编后的有些童谣富有新意,富有创造力,可是有些童谣变了味道,被称为“灰色童谣”。具体多指当代青少年儿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积极向上的童谣进行篡改、再创作,改编后的童谣多带有悲观思想,又由于童谣本身具有流传广泛的特点,因此改变后的童谣传播速度也很快,在校园甚至社会上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作者还对文本进行了分析:比如以童谣 《上学歌》 的改编版为代表的暴力童谣,“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背着炸药包。一拉弦我就跑,一转眼学校不见了!”以及一些粗俗童谣,比如改编了李白古诗 《望庐山瀑布》 的 《看李白拉屎》,“李白上山去拉屎,脱下裤子就开始。飞流直下三泼屎,一摸裤兜没带纸。”还有很多“灰色童谣”带有浓厚的反学校思想,比如 《反读书》 这一童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等等。这些童谣流传在儿童的生活中,而且备受欢迎,导致“灰色”风气愈演愈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在综述部分,对于灰色童谣的“灰色”的含义,以及灰色童谣的内容解读和成因分析已经较为完整,形成体系,在此笔者不做过多阐释。对于灰色童谣,我们需要关注其背后与之相关的大众文化,成人社会和儿童心理等因素;重视教育对儿童的引导作用,积极有效的应对这一现象。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灰色童谣作为改编后的童谣,有着很浓厚的阴郁元素。在综述部分也已经说明,之所以有“灰色”、“另类”之称,是因为人们觉得与普遍认识中那些“对人进行启蒙,让儿童初步学会说话和生活,或在玩耍时以唱和协调游戏的节奏,具有教学功能和娱乐功能”的童谣不同,这些童谣的教化作用已经严重削弱,更为严重的是它们“折射出了孩子阴郁的心灵 ,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有害的”,“会让孩子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增强反叛心理,使孩子养成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还有人提出,这些童谣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价值取向非常不利,体现出学校道德教育上的弊端。
或者,简单的说,灰色童谣或多或少的带有悲观思想,有对某一现象的敌意倾向,对学校规范表现出排斥心理,并在语言表述上带有痞气:这些都构成了灰色童谣所具有的阴郁元素的特征,予我们以思考。并且,这种元素显然不是个别现象,灰色童谣的迅速流传,传播广泛,就可以看出,这一元素在儿童中引起的共鸣而具有普遍性质——这不仅仅在于儿童有着好奇、爱模仿、喜欢从众的心理,更在于社会、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对儿童影响深刻,而儿童有主动性也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理解。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29 00:13 标题: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三部分
三、反成长元素
当下有关“异类”童谣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否有益于儿童成长的实践意义上,不仅有大量新闻媒体评论参与其中,研究界也出现了灰色童谣、黑色童谣的说法和相关研究,而笔者在前两个部分已经以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分析,并且对其元素和特征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综合来看,“异类”童谣基本特征有(并非每首童谣都包含所有特征,有的只是部分):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而我组则将之概括为“反成长元素”,这也是基于时下言论中成人视野下的总体认知所得出来的。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在前两个部分笔者已经对黑色元素和阴郁元素进行了论说,在此笔者需要强调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撇开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的分类,阴郁元素与黑色元素想通,这类元素总体上都是黑暗阴郁的。并且,值得一说的是,这类元素不仅存在与童谣,比如较受关注的就有“黑暗童话”。有关这类暗黑性质的歌谣和故事见诸报端,《黑暗童话,到底有没有那么可怕》,《“黑暗”童话该不该给孩子讲》,《超越纯真:童谣背后的黑暗秘密》等等,而民众也热衷于对此发表自己的言论。
而对于这类元素有反成长认知外,也有不同的发声,在此节选部分:
甲:其实也不过是孕妇效应。
乙:现在信息公开度太高,孩子可以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大人们都未接触到的信息,屏蔽了这些有点社会生活原版化的童话对孩子们来说意义不大,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天真,而无法适应这个不够天真的社会。
丙:我看了这么多暴力的东西,也没变成暴力的人啊!说来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黑猫警长邋遢大王什么的都会有暴力情节啊,关键在于家长引导吧,不过渡沉迷于这些就不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如果实在很担心,可以改成讲些科普类或者不涉及暴力因素的故事。
反成长元素之“反成长”,主要立足于成人视角对于相关儿童文学的分析,将之认定为不适合儿童成长,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内容都是不利于儿童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生活的引导。而以上列举的三个言论,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的缘由也可以进行粗略的总结。
其一,所谓的反成长元素在童谣中表现出来,也具有时代背景,且源于真实生活,所带有的黑暗面是必然的,这也表明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两面性。并且,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包容万有的文学,及不可避免的展示出“异类”元素(这又与创作者有关,比如有些童谣是成人以平常或天真的口吻来讲述残酷的故事,借此达到讽喻或批判的目的)。
其二,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我组在“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部分已做详细分析),儿童幻想世界具有超现实性,有着自我中心状态和“泛灵论”的思维和“同化”心理。儿童在接受反成长元素时,不同于成人的认知,而表现为一种元初自然思维,不分生死善恶物我差别。儿童对于反成长元素没有正确与否的概念,对于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则认为是自然而然的。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反成长元素存在于童谣中,这不仅仅表现在未成专著的灰色童谣或编成专著的黑色童谣,在已经出版的童谣集类图书中,也可以发现,立足于“反成长”话语下的一些“异类”。以《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文本分析为例,我组作出了筛选和整理,在此列举典型:
赶麻雀
麻雀麻雀坏家伙,你吃谷子我恼火。麻雀要吃我的饭,我要吃麻雀的蛋。麻雀要吃我的谷,我把麻雀赶得哭。哦吙哦吙赶麻雀,赶走麻雀我快活。
诊妖精
妖精妖精得了病,请个医生来诊病,先吃药,后打针,打上打下,打左打右,打前打后,打得妖精不能动。一二三,砍三刀;四五六,揪肥肉;七八九,弹弹手;百千万,哈你的痒痒。
城门(二)
城门几丈高?万丈高。骑白马,掛腰刀。大的来,不怕他,小的来,捅死他。
打丫头
本该打你一百下,可是时间不够了。爷爷说,握握手;奶奶说死丫头;爸爸说,跪搓板;妈妈说,打饿肚。
出来玩
喊你三声不答应,躲在屋里得痨病。喊你三声不出来,困在床上打脾寒。喊你三声不出来,明天你要吃牢饭。
橡皮筋(二)
拉西哆拉,捡到个小伢,小伢屙尿屙㞎,屙到床上一大堆呀,拉坬拉坬真拉坬。
简单的阅读之后,很容易可以发现,这些童谣都或多或少带有“暴力”“血腥”“诅咒”“粗俗”的因素,其中传达出思想,对儿童可能造成的影响,都可以说具有“反成长”的特征。而这显然不是特殊现象,这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有关,这与社会、时代有着深刻的联系。
具体说来,童谣中反成长元素存在的主要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从童谣创作或改编角度来看:
1、社会时代的发展变迁。影响着童谣的创作,其一是经济发展,其二是时尚文化,其三反叛精神,这些都会导致反成长元素的使用和产生;
2、大众文化的影响。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不良取向对创作产生影响,成人在社会中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与价值的评判,这些都表现在童谣当中;
3、教育力量的式微。一是当下的基础教育陷入到了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生为应试教育所苦,良善品德、高尚情操、精神信仰和人文关怀则成了可以放弃的内容,二是时下的观念人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二、从童谣作家身份来看:
1、成人作家借童谣来实现讽刺批判某一现象的效果。因此,这类具有反成长因素的童谣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政治隐喻,情爱色彩等内容;
2、儿童通过改编获得宣泄,表现个性。儿童无法在成人世界说的需要的话语权,同时,儿童又渴望沟通、诉说。
二、从童谣的传播和发展来看:
1、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尤其是近代网络媒体发展。具有反成长元素的童谣不断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有了新一轮的改编;
2、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接受度的特征表示,对于反成长元素,儿童并没有这一意识,儿童原始的自然思维与成人理性关照有很大不同,另外,儿童的从众心理也会导致“反成长元素”现象更加突出。
三、从童谣所属的民间范畴来看:
1、民间文学的特征。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有民间文学的特性,即自由自在,包容万有,激浊扬清,那么童谣也就具有“藏污纳垢”的内容。
2、“反成长”之说的后起和认可度的问题。“反成长”说法,主要在于以成人视角关照儿童,对童谣予以批判,而正确认识一首童谣,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除了以上提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也值得我们注意,如外国文学(西方,东亚等地区童谣)的传播和影响,反社会的报复心理和扭曲心态。
至于童谣中反成长因素的影响,说法诸多,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消极影响。
这一观点主要内容为,认为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是有害文化,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优秀道德品质形成;同时,具有“反成长”特征的不当言辞会腐蚀儿童心灵,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如暴力因素,形成潜在暴力的思维方式而暗示行动;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篡改,误导学生、家长,是一种反社会的报复心理,这种报复一旦成功,将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二、中立态度。
其一是,童谣中存在“反成长”,这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引发全社会关注与深思,而具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不能简单的要求杜绝或“堵”住。其二是,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在接触童谣时,并不都能理解内容,童谣的韵律成了主要记忆,因此,如果有反成长元素,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人们并不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曲子到底要表达什么。
三、积极作用。
首先,童谣使得儿童成长阶段积累的的负面情绪获得宣泄,求得了沟通,释放了压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种表现个性的手段,这对于人类来说,是对人性的解放,具有反叛精神;再次,有部分人认为这些具有现实意味的披露性内容,通过童谣让儿童有所感受,是给儿童上预备课,了解社会的真实面对儿童成长有预警作用,教会孩子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糟,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更教会孩子们应对挫折的耐心和勇气;此外,对这种现象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也是对这一现象背后特有的内涵,特有的时代背景的一种包容和理解。
以上对童谣反成长元素存在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最后还要落实到实际问题上——“反成长元素”能不能存在?如若存在,如何处理?
首先,还是需要回到“反成长”的立足点和背后的话语权。“反成长”之说,主要还是在于成人从人生经验出发,对童谣产生了认识,然而,回到童谣本身,这种说法成立于否,都要回到对儿童本位的关照。
童谣中存在为人们关注的“异端”,是偏离儿童本位的体现;而成人对童谣“异端”进行自我论述,企图通过堵塞、根除“异端”,却也是企图回归却仍旧偏离儿童本位的行为。前者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罗梅花在《儿童本位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中,如此说道:“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童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儿童诗歌创作越来越偏离儿童本位,产生了很多问题;如成人化写作倾向、灰色童谣的侵袭、儿童诗歌幽默感的匮乏等。成人化写作倾向的滋生,源于尊卑伦理观念与注重教化的文学传统,以及成人视界与儿童视界的背离。儿童诗歌应坚持以接受主体即以儿童为本位,追求儿童视界和成人视界的融合。” 但是,后者则没有被广泛认知,但在相关研究报道之后,论及“灰色童谣”的现实寓意,笔者看到了更为深思熟虑的观点:对“灰色童谣”也要分析,区别对待。 研究者对童谣中的“异端”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给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和态度来对待童谣中的异质元素。
其次,立足于儿童本位同时,明确童谣的价值和童谣“异端”的内涵。童谣既然有这作为政论工具的历史,也属于儿童生活的范畴,理解童谣本质是必须的。
秦艳琼的《童谣综论》中对童谣有着周全的分析。“现代的教育观重视儿童从生活中获得教育,重视儿童现时的体验。在这种思想的观照下,童谣在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没有任何外在目的,只为儿童提供当下完满的体验。”研究者站在儿童的角度,运用文艺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中关于儿童精神发展和文化需求的理论知识,提出“灰色童谣”是人类狂欢精神在儿童那里的体现,也是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语言交往中的正常表现,更是儿童对其自身文化的捍卫因此,它是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一种自然需求。“灰色童谣”的说法实际上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对童谣作出的评价,儿童是绝对不会提出“童谣异化”、“灰色童谣”一类的观点的。
总之,对待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需要我们立足儿童本位,并且回归童谣本身,区被对待。以科学的态度关照童谣的“反成长”,才能够深入探究“异端”可否存在。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初步得知,“异端”仍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这仍旧是强调立足儿童本位。
那么如若可以存在,具体又该如何对待?
从童谣的“异端”特质(或是反成长元素)出发,“黑暗,血腥,恐怖,悲观,阴郁,敌意,反逻辑,政治隐喻色彩和情爱色彩等”元素,一旦超越了限度,将对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创作领域的造成重大侵袭,无论对儿童的精神世界还是当代儿童文学都会产生了一定的伤害。
认知童谣的限度如何把握?这是一个仍需要探索的方向。
时下的灰色童谣传达出一种信息:儿童的认知心理决定了儿童需要幽默文学,幽默是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歌的基本品格。当下的幽默儿童诗歌背离了儿童本位的根基,满足不了儿童压抑的释放和自信心的恢复。那么,面对这一限度,再次以灰色童谣为例,就不是简单的创作“绿色”童谣可以使得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的问题得到实质的解决。一味地“堵”不能根治问题,就要原则地“放”。思考儿童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要有那么一种意识——
儿童具有独立性:
1、儿童并不是只受环境影响,儿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能力。
2、科学引导儿童构建正面价值观,同时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尤其黑暗面在一定意义上的必然性。
3、顺应儿童成长阶段特有的规律,促进人性、人格的发展。
4、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四点是侧重于儿童本位,而从儿童出发获得的思考,远不止于此。面对所为“反成长”,许多家长和老师心急如焚,笔者倡导,忧心的同时,不是简单粗暴的去扼杀,而是以“儿童”为本,真诚的去理解儿童,感受孩子的真实心态,感受负面情绪背后的某种渴求和希冀。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1-29 00:18 标题: 反成长元素探究
附上Word文件
作者: 马秋霞 时间: 2017-11-30 21:14 标题: 童谣整理
谜语类
666. 《口字》
何应钦,无人无丁;白崇禧,砍头挖心;胡宗南,十月不见;谷正刚,除掉八人。
668. 《千字不像千》
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一个红花女,跪在鬼面前。
671. 《皮影子》
有手有脚要人牵,穿红着绿做神仙,做官不管百姓事,死了不去见阎君。
673. 《瓜子脸》
瓜子脸,梅花脚,一张嘴巴朝前撮。六月天,穿皮货,又会讲来又会说。你若猜到了,带回去,当老婆。
677. 《老大》
老大老大,奓子八胯,口里吃人,肚子里说话。
682. 《鸡》
一小一起玩,不分女和男;要分女和男,除非见县官。
683. 《金玉满堂》
人王面前两只瓜,一颗珍珠在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里吐泥巴。
687. 《是与不》
是鱼不是荤,是油不点灯,是菜不泼粪。
690. 《黄老鼠》
先打雷,后下雨,天上掉下来个黄老鼠。
691. 《猪不吃糠》
一头猪,不吃糠,对着屁眼打一枪。
700. 《月亮光光》
月亮光光,买个手枪;手枪打人,买个脚盆;脚盆胮臭,买个绿豆;绿豆无毛,买个仙桃;仙桃有核,买个当铺;当铺换钱,买个呵欠;呵欠好大,买个王八;王八挑水,买个小鬼;小鬼骑马,买个蝌蚂;蝌蚂躲懒,买个灯盏;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买个干妈;干妈尖尖脚,一踩踩倒个挝脑壳。
总结:以上童谣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反成长”因素,有些可以划归到“灰色童谣”这一类别中。在这些谜语类的童谣中,有的隐含对政治人物的讽刺,如《口字》 ;有的含有不文明的词汇,如《猪不吃糠》 、《是与不》等;还有的带有一定的恐怖色彩,如《黄老鼠》 、《瓜子脸》等。儿童的成长应该是纯洁、善良和美好的,显然这些童谣并不适合传唱。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1-30 22:34 标题: 2017年童谣相关新闻情况统计
关键词 数量
官方推广活动 98
幸福/记忆/情怀 22
科技/现代化 8
生活/教育 19
文化/文学传承 19
反成长 11
总计 186
作者: 刘中扬 时间: 2017-12-1 22:50 标题: 整理:涉及反成长元素的童谣
整理篇数:109
来源:《武汉民间童谣辑注》
具体篇目如下:
441. 河南侉侉
河南侉侉,挑担㞎㞎,我去接他,他说我打他,我去送他,他说我拱他。
455.高矮胖瘦
高子高,爱长包,吃稀饭,嚥辣椒。矮子矮,钓螃蟹,吃肥肉,拣大块。胖子胖,打麻将,输了钱,不认账。瘦子瘦,吃黄豆,一边吃,一边漏。
466.麻大哥(一)
麻子麻大哥,长得真不错,满脸的麻子一个摞一个。大的像面窝,小的像秤砣,最小的最小的像个欢喜砣。
490. 矮子·驼子
矮子矮,一肚子拐。驼子驼,打得螺。
499.癞痢癞
癞痢癞,瓷瓦子刮,刮出油来炒豆渣,爹爹一碗,婆婆一碗,癞痢杂种跳脚板。
512.三八妇女节
三八妇女节,男的好遭业。女的看电影,男的做清洁。女的坐飞机,男的坐撮箕。飞机一爆炸,男的看笑话。
519.小地主
小地主,真财迷,明天开会斗斗你。你不去,绑倒你,半路上,掐死你。
分析:
以上童谣所蕴含的“反成长”元素主要是歧视心理,包括地域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以及对人的体型和外貌特征的歧视。虽然这些内容多以调侃性的语言表达,但对于缺乏辨识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儿童来说,很容易将这种文化沉渣扎根于他们的潜意识,进而表现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7-12-2 18:28 标题: 2016年童谣新闻统计
1、奖/活动:12
2、教育:7
3、恐怖/阴暗:6
4、方言/情怀/文化:11
5、其他:6
总计:43
所用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搜索时间:2016/1/1-2016/12/31[attach]38006[/attach]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2-2 22:32 标题: 灰色童谣分类整理
灰色童谣是我们小组研究课题中较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文献资料。
因为灰色童谣以文献书籍的方式存在的很少,在实践调研中也很难进行收集,
所以我通过网络和相关新闻报道对其中出现的灰色童谣进行了收集整理,
并按照灰色童谣的创作方式进行大致的一个分类。以便在研究时进行参考分析。
作者: 曾紫峰 时间: 2017-12-3 19:52 标题: 2016年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编
资源相对较少,而且重合度较高。
文件为具体内容汇总。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2-5 22:39 标题: 2016年灰色童谣新闻整理及分析
对收集到的2016年灰色童谣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整理,
并从儿童、家长、学校、专家、新闻媒体五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具体内容见附件。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7-12-5 22:41 编辑 ]
作者: 艾萌 时间: 2017-12-7 16:20 标题: 童谣整理
以下童谣来自《武汉民间歌谣》(朱建颂)
《翘气古怪》
翘气古怪,上街买菜;买的么菜?买的翘气古怪。
▲翘气:因受委屈而生气。这个词看得我特别亲切,因为在我小时候岳阳方言里也有相同的说法。那些为一点点事情喜欢赌气的女孩子会被称作翘气包,疼爱的成分要多过嘲笑。
《伢伢洗澡》
前拍拍,后拍拍,伢伢洗澡不吓吓。
▲拍读音pe,吓读音he,在武汉方言里读出来是押韵的。
《虫虫飞》
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伢伢的手。
《六月六》
六月六,六月六,姆妈带我拜舅舅;舅妈要我吃臭肉,一吃吃得满嘴油。
▲六月六:天贶(kuang)节,民间认为这一天是晒衣物的日子,汉阳鹦鹉洲一带举行“磨子会”,要吃肉以示庆祝。
▲姆妈:妈妈的意思,读音其实接近恩妈,湖南方言中也是相似的说法。
▲臭肉:矫情的说法,为了表达亲近。
《丫头》
丫头丫,丫黄瓜;黄瓜苦,丫萝卜;萝卜辣,逞倒丫头杀。
▲逞:借字,音cen,意思是按、压。
《点点窝窝》
点点窝窝,牛屎拖拖,猫子吃饭,狗子唱歌,唱的么歌,唱的棉花董大哥。
《姑娘谣》
汉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纱裤子穿一套;红缎子鞋,皮底铰;燕子头,反镜照;新市场里买戏票,三层楼上靠一靠。
▲瞧瞧时髦的汉口姑娘!
分析:以上童谣中均带有一定反成长因素,具体包括父母对儿童教育过程中的暴力因素、歧视咒骂他人、语言粗俗等,这些内容儿童可能不能明确分辨,但是确实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7-12-30 09:22 标题: 民间文学小组汇报思路
这是我们小组的展示思路。之前忘记发了,现在补上啦。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2-31 19:57 标题: 第一小组报告整体逻辑补充上传
现将QQ群内讨论的开题大纲成果补充上传,实际完成周数为15周,详情见附录。
民间文学
整体逻辑
搜集童谣——寻找被人们认为是反成长的童谣(大众取向与成人视角)——分析这些童谣的特点——对儿童带来的影响(儿童视角)
当前已完成:
问卷调查与访谈:儿童视角的体现
待完成:
文本附录:需要体现成人视角
需要的附录童谣
被人们认为是反成长的童谣——尺度:人们认为,大众尺度——搜集对象:大众观念下的童谣(重点应该是体现大众观念)——范畴(哪些形式可以体现大众观念?):新闻媒体社评,出版物的版本更替,热搜榜,童谣流行度排行榜?
即寻找童谣的关键问题:体现大众观念的各种媒介形式,同时以童谣为内容。
拟附录方案——民间文学童谣整理方案
1.(是否可行?)以新旧不同版本的出版物为例,考察童谣删改情况,挑出被删的童谣分析
2.(1)通过新闻评论整理近年来反成长童谣相关报道(谷歌或百度新闻,输入灰色童谣) ,考察大众观念(2)通过文本继续整理分析反成长童谣(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继续整理)(3)通过热搜榜,排行榜,各类活动等搜集考察童谣流行度与大众取向
作者: 汤艺君 时间: 2017-12-31 19:59 标题: 小组报告最终目录上传
因文件大小限制,现将小组报告目录上传: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
一、选题依据 2
二、 选题意义 2
选题的研究现状 3
一、童谣研究综述 3
二、“灰色童谣”研究综述 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5
一、研究目标与问题 5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 6
(一) 研究方法: 6
(二)研究思路: 6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7
一、 重点 7
二、 难点 7
(一)分析研究难点 7
(二) 实践难点 7
三、 创新点 8
研究进程安排 8
研究分工 8
报告正文 9
一、童谣概说(汤艺君) 9
二、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李雨珩) 11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对童谣偏好的影响 11
(二)环境因素对儿童偏好的影响 14
(三)儿童的童谣选择偏好 15
三、反成长元素探究(曾紫峰) 16
(一)黑色童谣 16
1.《鹅妈妈童谣》 16
2.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17
3.黑色元素 18
(二)灰色童谣 18
1.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19
2.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20
(三)反成长元素 20
1.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20
2.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21
四、看法小结(汤艺君) 24
五、实践调查 25
(一) 问卷及分析 25
(二) 访谈记录 31
六、附录 40
(一)参考文献 40
(二) 问卷 41
(三) 童谣文本(部分) 47
(四)2016-2017童谣新闻统计 55
(五)2016-2017年灰色童谣新闻评论汇编 64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8-1-1 16:52 标题: 儿童偏好及其产生原因修改版
童谣的主人是儿童,它必须是出自儿童之口,童谣的产生和传播与儿童的身心特点、生活实践等息息相关。所以要对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进行研究,就必须弄先清楚儿童对童谣的取向偏好问题以及偏好产生的原因,才能进一步探讨童谣中反成长元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探讨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就须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有所把握,从儿童本身心理特征出发再结合实践经验对儿童的童谣选择偏好进行分析。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
首先要界定“儿童”这一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广义的儿童是指0-18岁的人类个体,狭义的儿童期是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时期。我们在这里结合童谣的传唱实际,研究对象“儿童”是指“狭义的儿童”,具体指处于幼儿与少年之间的人类个体。
(1)儿童幻想世界的超现实性
童年是生命的源头,充满着生命初始阶段的全部稚拙和纯真,儿童的思维发展与原始人的思维发展经历着类似的过程,也是用感性的、艺术的方式看待和把握世界。在假象的世界里,幼儿的自我愿望、审美体验得到了满足,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到的经验,这正契合了儿童心灵的幻想性而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与实现的方式。
如同处在人类社会初期的原始人类,儿童时期的理性抽象能力还不发达,无法通过概念和逻辑去理解外在事物,把握它们内在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他们异常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与世界万物构成了独特联系。在他们眼中,内在经验和外在事物混沌不清,一切都是神秘的、有生命的,儿童从而产生了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论和图腾崇拜,形成了原始人的集体表象。儿童就像原始人的一样,没有经过现代社会与文明的濡染,没有推理力,浑身都是强盛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的思维模式。原始人有着自由和幻想的本性,率性而冲动,他们就凭着“感觉力”和“想象力”认识世界,凭着生命的本能和朴素的智慧认识世界。作为研究和治疗有严重心理障碍儿童的精神分析学家,贝特尔海姆指出儿童需要借助幻想超越幼年期,如果没有经历一个相信“超自然能力”的阶段,他们就无法承受成年后生活的困难和艰苦。
(2)自我中心状态和“泛灵论”的思维
人类思维分为“指向”与“我向”,指向思维追求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而我向思维则是潜意识的、非自觉的,它所追求的目的并不在意识之内,而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幻像与幻觉的独立自我封闭系统。儿童的思维属于后者,对于不能掌控的强大的成人世界,儿童常常采取“同化”的手段把主观意愿施加在客体身上,赋予客体以形式,从而达到主体的精神的自由。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有显著的自我中心状态,自我中心状态是一种无须解释的自发的心灵感觉方式,表现为主体直接占有对象,这种占有是绝对的、纯粹的,以至于主体往往迷失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儿童看待外物并不将之视为客体,而是一种“相遇”,是将内在的观感投射到事物上。处于自我中心状态的儿童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因而会产生一种全能的感觉,这种感觉导致他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不分,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围绕着自己转。
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经常地把客体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导致其心理的和物理的东西无法分化,“儿童时期的泛灵论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这个儿童时期的开始,客体是有生命的,因而它进行着一种有用于人类的活动”。“这种泛灵论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正像婴儿的感知运动的自我中心状态乃是自我与外界尚未分化的结果而不是自恋的方向过于扩大的结果一样,泛灵论和最后目标论的思想也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 儿童的思维像一张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网,认为世间万物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情感,分不清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这导致了儿童思维的泛灵性。这种互渗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将外界事物与人的生命现象神秘地联系在一起,把人与外部世界视为一体,使儿童的感知能力异常敏锐,也使他们对外界的认识更多游戏色彩。儿童在2-7岁这一阶段的思维特征是主客体不分,象征功能开始出现,因此有了儿童会把凳子当马骑、棍子当枪使的现象。儿童这种主客体不分的状态决定了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把握周围的世界,对儿童来说,没有纯粹的主体,也没有纯粹的客体,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这就决定了他是个泛灵论者。
(3)“同化”心理
皮亚杰认为“智慧是介于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之间的平衡”。人要获得情感上和智慧上的满足,就必须要使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后,“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举动和习惯所组成的物质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是不断的改变自我,“顺应”外界,这样便不能有效地满足儿童的情感和智慧的需要,从而导致儿童产生一种企图“同化”外界现实的心理。这种“同化”是需要一个自我表达的工具,需要一个以他为主并按他的意志来组织的世界,这实际上便是象征游戏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儿童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反而是使现实被自己所同化。当然儿童的这种“同化”并不是要改变现实,而仅仅是解决情感的冲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儿童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渗透到客观事物身上,万物有灵就是儿童的原逻辑思维的表现。当儿童确认无法同化客体时,他就使用顺应的手段与客体达到和谐,从而使自己处于主体的自由状态。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儿童自然会感受到本能冲动和社会性压抑感的被暂时搁置和放逐的快乐,体味精神游戏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幸福的快感。
(二)儿童的童谣选择偏好(待完善)
基于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儿童对于童谣的选择也有自己的偏好取向。
首先,由于儿童是用感性、艺术的方式看待和把握世界,他们分不清内在经验与外在事物,认为一切都是神秘和有生命的,儿童偏好于大量使用拟人、夸张手法的童谣,这样的童谣更符合泛灵论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得到儿童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例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对于像童谣《上学歌》中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 这样的带有拟人手法的童谣,孩子们都表示并不感到奇怪,反而十分喜爱。而我们在搜集湖北童谣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大量像《蚂蚁看外婆》、《大树当姥姥》这样带有拟人和夸张手法的童谣。
其次,儿童由于情绪的发展还不够稳定,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儿童也会进行情感宣泄与心理满足,缓释了内心的焦虑、紧张及不安。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更加偏好于积极乐观或是带有幽默元素的童谣,这和我们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我们也发现儿童中间流传着一些“灰色童谣”这样的消极甚至带有反社会性质的童谣,这和儿童进行情感宣泄,释放焦虑、不安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具有约束力,所以对于他们并没有社会道德观念。所以他们对于传唱童谣中在我们看来不符合社会道德的因素时,他们并不感到不对。
[ 本帖最后由 李雨珩 于 2018-1-1 16:57 编辑 ]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8-1-1 16:53 标题: 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最终版本
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李雨珩)
童谣的主人是儿童,童谣的产生和传播与儿童的身心特点、生活实践等息息相关。所以要对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进行研究,就必须弄先清楚儿童对童谣的取向偏好问题以及偏好产生的原因,才能进一步探讨童谣中反成长元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探讨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就须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有所把握,从儿童本身心理特征出发再结合环境因素对儿童的童谣选择偏好进行分析。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对童谣偏好的影响
首先要界定“儿童”这一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广义的儿童是指0—18岁的人类个体,狭义的儿童期是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时期。我们在这里结合童谣的传唱实际,研究对象“儿童”是指“狭义的儿童”,具体指处于幼儿与少年之间的人类个体。
1、儿童的感性思维与黑色童谣
童年是生命的源头,充满着生命初始阶段的全部稚拙和纯真,儿童的思维发展与原始人的思维发展经历着类似的过程,也是用感性的、艺术的方式看待和把握世界。在假象的世界里,幼儿的自我愿望、审美体验得到了满足,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到的经验,这正契合了儿童心灵的幻想性而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与实现的方式。
如同处在人类社会初期的原始人类,儿童时期的理性抽象能力还不发达,无法通过概念和逻辑去理解外在事物,把握它们内在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他们异常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与世界万物构成了独特联系。在他们眼中,内在经验和外在事物混沌不清,一切都是神秘的、有生命的,儿童从而产生了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论和图腾崇拜,形成了原始人的集体表象。儿童就像原始人的一样,没有经过现代社会与文明的濡染,没有推理力,浑身都是强盛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的思维模式。原始人有着自由和幻想的本性,率性而冲动,他们就凭着“感觉力”和“想象力”认识世界,凭着生命的本能和朴素的智慧认识世界。
我们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对于童谣《两只老虎》中描绘的“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眼睛”的老虎并不感到怪异和恐惧,这和儿童幻想的超现实性是密切关联的,他们和原始人的思维相似,是一种感性的元初自然思维,并不能将感觉材料加工成抽象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并不能对信息进行逻辑加工,而是通过感觉和知觉,他们有限的思维使他们并不能在现象与抽象概念或是道德之间建立联系。在我们组成员在第三部分“反成长元素探究”中,提到了西方文化中的“黑色童谣”充满着灰色、阴暗、恐怖 等元素,黑色童谣创作者是成人,但主要传唱着还是以儿童为主。而儿童面对黑色童谣并不感到如成人那样的恐惧和不适,这并不是意味着儿童的心理是阴郁黑暗的,而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并不能将童谣中的阴暗、恐怖的词句与“阴暗”、“恐怖”建立起抽象联系,简而言之,儿童意识不到黑色童谣中的阴暗、恐怖和血腥,对童谣中描述的行为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或是道德认识,这就不难解释儿童面对黑色童谣中的黑色元素改到自然而然了、
2、儿童的“泛灵论”的思维与黑色童谣
人类思维分为“指向”与“我向”,指向思维追求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而我向思维则是潜意识的、非自觉的,它所追求的目的并不在意识之内,而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一个幻像与幻觉的独立自我封闭系统。儿童的思维属于后者,对于不能掌控的强大的成人世界,儿童常常采取“同化”的手段把主观意愿施加在客体身上,赋予客体以形式,从而达到主体的精神的自由。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有显著的自我中心状态,自我中心状态是一种无须解释的自发的心灵感觉方式,表现为主体直接占有对象,这种占有是绝对的、纯粹的,以至于主体往往迷失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儿童看待外物并不将之视为客体,而是一种“相遇”,是将内在的观感投射到事物上。处于自我中心状态的儿童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因而会产生一种全能的感觉,这种感觉导致他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不分,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围绕着自己转。
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经常地把客体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导致其心理的和物理的东西无法分化。法国心理学家瓦龙(P•H•Wallon 1879-1962)就曾指出,儿童在三岁到六岁中间,有一个物我不分、主客不分的“混沌”时期。皮亚杰进一步指出,“前运算时期”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他们不但常常认为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认为那些东西和人一样有感觉有意识。 “儿童时期的泛灵论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这个儿童时期的开始,客体是有生命的,因而它进行着一种有用于人类的活动”。“这种泛灵论产生于儿童把事物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正像婴儿的感知运动的自我中心状态乃是自我与外界尚未分化的结果而不是自恋的方向过于扩大的结果一样,泛灵论和最后目标论的思想也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 儿童的思维像一张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网,认为世间万物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情感,分不清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这导致了儿童思维的泛灵性。这种互渗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将外界事物与人的生命现象神秘地联系在一起,把人与外部世界视为一体,使儿童的感知能力异常敏锐,也使他们对外界的认识更多游戏色彩。
正是因为儿童泛灵论的思维,儿童对死亡也并没有明晰的认识。6岁前的儿童并不理解死亡是永恒的,每个人、每个生物最终都会死亡,反而把死亡看作是暂时或是可逆的, 因此儿童对于死亡或是一切和死亡有联系的事物疾病、血等并不感到恐惧,由此又进一步解释为何儿童对于黑色童谣并不感到恐惧。黑色童谣例如《谁杀了知更鸟》、《十个小黑人》中有大量与死亡联系的意象,充满血腥阴郁的因素,但儿童泛灵论的思维并不能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不理解死亡,自然也不感到恐惧和不适。
3、儿童的“同化”心理与灰色童谣
皮亚杰认为“智慧是介于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之间的平衡”。人要获得情感上和智慧上的满足,就必须要使同化和顺应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后,“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举动和习惯所组成的物质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是不断的改变自我,“顺应”外界,这样便不能有效地满足儿童的情感和智慧的需要,从而导致儿童产生一种企图“同化”外界现实的心理。这种“同化”是需要一个自我表达的工具,需要一个以他为主并按他的意志来组织的世界,这实际上便是象征游戏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儿童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反而是使现实被自己所同化。当然儿童的这种“同化”并不是要改变现实,而仅仅是解决情感的冲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儿童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渗透到客观事物身上,“泛灵论”思维就和儿童的“同化”思维息息相关。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儿童自然会感受到本能冲动和社会性压抑感的被暂时搁置和放逐的快乐,体味精神游戏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幸福的快感。我们在之后的研究文本中提到了“灰色童谣”,这种童谣被儿童用来表达压抑的情绪,我们在灰色童谣中发现了大量改编童谣的现象,而改编后的灰色童谣其实就是象征游戏体系的一种。面对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儿童通过改编的灰色童谣,使压抑的现实被自己同化,解决情感的冲突,社会性压抑被搁置或是娱乐化,从而体会到放逐的快乐和自由幸福的快感。因此灰色童谣和儿童进行情感宣泄,释放焦虑、不安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4、儿童的道德发展与灰色童谣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5—7岁的儿童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这是与他们的感知运动思维和前运算思维相对应的,这时候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的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的环境看作是他自己的延伸,规则对他们不具有约束力,处于“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而5—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期,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好坏,刻板地尊重权威。 10岁以前的儿童并没有进入道德自律阶段,对道德并无自主认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则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都处于前习俗水平,这阶段的儿童遵循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也就是说大多数儿童并没有建立起道德信念,没有有目的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
结合儿童的道德认知我们发现,当儿童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有限时,并不能对自身的言行给予道德判断。结合灰色童谣的特征,成人认为的敌意庸俗的童谣在儿童看来可能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我们组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6年级以上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在道德认知水平上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对于逃学版的《太阳当空照》,低年级的学生感到有趣而高年级的学生则表示抵触。我们也认识到大多数儿童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道德观念和是非观,而灰色童谣富有幽默因素,因此也不难理解灰色童谣在低年级儿童广泛改编和传唱的原因了。
(二)环境因素对儿童偏好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与社会脱节地,一方面儿童受到自身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用元初自然思维来理解世界;另一方面,儿童也时时刻刻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等的社会教育因素影响,其自身对于童谣的选择偏好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在研究的第三部分提到了西方文化中的黑色童谣,例如黑色童谣《罗伊斯之歌》(Ring a Ring of Roses or Ring Around the Rosie)也许是关于1665年在伦敦爆发的大瘟疫。“罗伊斯”(roise)是出现在腺鼠疫病人皮肤上恶臭难闻的皮疹,因此才需要用“一袋鲜花”(原歌词pocket full of posies)来掩盖这种恶臭。腺鼠疫夺去了伦敦15%人口,因此才说“阿嚏,阿嚏,我们都倒下了(去世)。” 虽然黑色童谣的作者是成人,但是并不是所有成人创作的童谣会得到儿童的广泛传唱,其实儿童的传唱过程就是对童谣的筛选过程,广泛传唱的童谣必然是得到儿童认可与接受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儿童并不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环境,但是以自身亲身经历感受着社会环境,儿童对黑色童谣的认可与社会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反而言之,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在经济商业发展、政治自由、社会稳定的时代,儿童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传唱充满希望的乐观的童谣,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治经济蒸蒸日上,当时在民间传唱了大量歌颂新中国和的童谣,其中童谣《我是一个小画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2、同伴关系与同伴作用
尽管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比同伴关系更加密切、持久,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却更自由、更平等,尤其是进入幼儿园特别是小学之后,儿童与同伴的相处时间更是大大加长。在整个学前和小学时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以年龄相同的儿童为伴。 而随着儿童的成长,同伴作为强化者和榜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伴以注意和赞扬的形式提供的强化影响着同伴间相互作用的行为模式,而儿童还通过模仿学到不同的反应方式。因此同伴和榜样的不同对儿童的选择偏好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在实践生活中发现,在老师眼中调皮的“坏孩子”是创作并传唱灰色童谣的主体,可能最开始只是有一个孩子偶然临时创作或改编了一首灰色童谣,赢得了同伴的笑声和认可,这种行为便得到强化,而最初的灰色童谣的创作者便成为同伴间的榜样,得到模仿,灰色童谣便在同伴群体间传播开来。但“好孩子”群体并不会受到影响。
另外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着从众的行为,儿童行为有寻求参照物的要求,在不明确的情景中,多数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同伴群体中从众行为普遍,同伴间儿童个体的童谣选择取向与同伴群体的取向息息相关,我们组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88.18%的被试表示自己是通过朋友(同学、兄弟姐妹)这一方式了解童谣。
3、教育因素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我们这里所指的教育并不单单指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家长等的教育行为,其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在儿童个体成年之前,学校(具体来说指学校教师)和家长承担了大部分儿童的教育义务,在个体成年之后,社会代替了学校和家长成为最主要的教育因素,但是儿童时期所受的学校和父母的教育因素并不会消失,而是持续影响着个体的行为。
学校教育相比于长辈的教育更加具有目的性,学校教材经过统一规划,学校教师更是经过专门训练。学校教育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内容直接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学校老师所传授的童谣多是积极向上赋予教育意义的。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被试表示自己是主要通过老师接触了解童谣。我们发现近十年来学校教师传授的童谣并无太大更新,其中以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儿歌为代表。另外我们发现近两年来学校举办童谣评选的比赛和活动量大大增加,通过儿童自己创作童谣的评比也具有传播价值观的教育因素。
相比与学校教育,长辈个体的教育行为更加破碎,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教育影响不持久。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成人对儿时父母吟唱的童谣有着深刻的记忆,相比同伴间的传播,通过长辈接触了解同时是第二大传播方式。不同于学校教育传授的童谣多是用普通话,带有官方色彩,长辈吟唱的童谣多是以方言的形式展现,更加具有地方色彩。父母传授的童谣往往是在当地流传广泛,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历史感,对儿童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许多个体在成人以后也会不是怀念起儿时的童谣,这时候童谣又被赋予了思乡、怀旧等文化意义。
(三)儿童的童谣选择偏好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具体阐述我们发现影响儿童童谣选择偏好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受到儿童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儿童的选择偏好往往是复杂的,但我们发现受儿童自身心理发展影响所偏好的童谣往往是具有共识性的,即是从古至今的童谣都反映出了一系列共同的特点,而这些共同特点便是儿童选择偏好的体现。基于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儿童对于童谣的偏好取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儿童是用感性、艺术的方式看待和把握世界,他们分不清内在经验与外在事物,认为一切都是神秘和有生命的,是“泛灵论”者。儿童偏好于大量使用拟人、夸张手法的童谣,这样的童谣更符合泛灵论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得到儿童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例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对于像童谣《上学歌》中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小书包?”这样的带有拟人手法的童谣,孩子们都表示并不感到奇怪,反而十分喜爱。而我们在搜集湖北童谣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大量像《蚂蚁看外婆》、《大树当姥姥》这样带有拟人和夸张手法的童谣。
其次,儿童通过 “同化”来自我表达,童谣是以他为主并按他的意志来组织的世界的一个游戏体系。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儿童也会进行情感宣泄与心理满足,缓释了内心的焦虑、紧张及不安。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更加偏好于积极乐观或是带有幽默元素的童谣,这和我们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我们也发现儿童中间流传着一些“灰色童谣”这样的消极甚至带有反社会性质的童谣,这儿童通过改编的灰色童谣,使压抑的现实被自己同化,解决情感的冲突,社会性压抑被搁置或是娱乐化,从而体会到放逐的快乐和自由幸福的快感。
另外,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还处于很低水平,他们把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具有约束力,所以对于他们并没有社会道德观念。所以儿童自身创作的童谣往往极少具有德育因素,而他们对传唱的童谣并无明确的道德认知,因此在成人看来,有部分童谣所传导的价值观可能并不正确。
而各种环境因素对儿童童谣的选择偏好往往是历时性的,随着环境的改变,童谣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生产力、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教育方向的变化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变化,进而影响对童谣的选择偏好,但这样的童谣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国外的黑色童谣则很大程度地反映了历时性的特点。
作者: 李雨珩 时间: 2018-1-1 16:54 标题: 儿童的童谣传唱取向参考文献
[1][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美)威廉•C.格莱因著,计文莹译:《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周宗愧:《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 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9]刘文英:《原始思维机制与原始文化之谜——兼论儿童思维机制与儿童的世界图景》,《文史哲》1988年第1期。
[10]朱莉琪:《学前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期。
[11]秦艳琼:《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汪昱雯:《童谣与儿童德育——基于生活世界的视角》,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3]崔晔:《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少儿图书选题策划研究》,2011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李瑞玲:《儿歌的阴暗面》,中国日报网,http://ent.chinadaily.com.cn/2016-11/24/content_27479894.htm.
作者: 华师-孙艺峰 时间: 2018-1-1 17:36
红头洋人
走,走,走,走到洋街口。碰到乡里人,阴倒解小手。红头洋人看见了,打他的板子,上他的夹棍,叫他滚起走!
童子军与文华
童子军,十二条,背不倒,抌倒毛
萧衡山
萧衡山,王八蛋。娘下堂,儿做官。坐湖北,大天干。盐涨价,来加捐。赚黑钱,买红砖,砌的洋房三丈三,框了萧家半个湾。黄狗子进,黑狗子钻。苏太太,跟华山。
打麻城
打麻城,打麻城,砖头瓦碴都消开,玉皇大帝中间站,天兵天将跟我来。打麻城吗,打麻城,看你麻城几时开?老子今天来攻城,打得你城门八字开!
上述童谣多与历史事件有关,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事件,其中不乏专制、强迫、暴力等色彩。
选自《大武汉故事丛书 武汉歌谣故事》p1-p100(彭翔华著 长江出版社,2015年09月)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8-1-1 17:38 标题: 童谣研究现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慧芬:《“另类童谣”现象解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秦艳琼:《童谣综论---从文艺学到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马家安、余妍霞;《从灰色童谣看当前基础教育文化构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07期。
[4]吕月涛:《“染绿”灰色童谣》,《教育文汇》2007年06期
[5]吕婷:《“我口唱我心”---“另类童谣”的调查与思考》,《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6期。
[6]达红:《浅论当代童谣的异化》,《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4期。
[7]吴旭红:《从灰色童谣看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1期。
[8]蔚艳楠:《从灰色童谣中看后现代视野中学校德育的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12期。
[9]张冠文;《校园歌谣的成因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5期。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8-1-1 17:40 标题: 童谣研究现状补充
综上所述,关于童谣的研究,研究角度多样,涉及教育学、游戏、民俗学和语言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等方面。其中“灰色童谣”是当前童谣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童谣的现状。对于灰色童谣,一些研究者在内容解读、成因分析、影响、应对态度、应对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为本组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指明了研究方向。但这些研究过于笼统,缺少细致地分析,而且大部分的讨论和研究主要是一种“感想式的”、“态度式的”。主要是表达对灰色童谣的感想和态度,并没有做进一步地、系统地、整体地挖掘和探讨。
因此本组将在此研究基础上,以灰色童谣中的“反成长因素”为切入点,力图通过具体的实践与理论文献梳理,系统整体地挖掘与探讨这些“反成长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力图客观公正地树立面对这些“反成长”元素的正确观念与态度。
以上是对童谣研究现状的总结性言论,之前没有发到群里,现在补上。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8-1-1 20:13 标题: 选题原因(补充)
我们小组的研究主题是“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对儿童的影响”。当时之所以提出研究童谣这一选题,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老师的要求,与儿童成长紧密联系,而且童谣也是童年一个美好的记忆。记得小的时候,同学之间流传着很多搞笑有趣的童谣。在我的心目中,童谣是我最美好的回忆,记录着我的童年。但现在接触童谣却是因童谣中的“反成长元素”。这些当时可能并不觉得是“反成长”,只是觉得反映了我们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趣味。如今在微博上搜索童谣,讨论最多的就是灰色童谣、黑色童谣,本来作为童年美好回忆的童谣却变了味道,不禁让人遗憾和惋惜。关于这个选题,当时也有疑问,因为童谣现在似乎在儿童中并不那么流行了。但不管怎样,作为童年记忆的童谣还是有其研究的意义价值。
作者: 李肖萌 时间: 2018-1-1 20:48 标题: 童谣选题的相关图片
这是之前我在微博上找到的关于黑色童谣的内容,
在讨论选题时,我发到qq群里了,现在以附件的形式把它发到论坛上。
因为附件有容量限制,所以就只截了几个图。
[ 本帖最后由 李肖萌 于 2018-1-1 21:06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