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张举文教授:传统传承机制实践与传统的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柴书毓
时间:
2017-6-20 13:45
标题:
张举文教授:传统传承机制实践与传统的记录
2017年6月19日晚,美国葳涞大学东亚系主任张举文教授在山西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进行了一场以“传统传承机制实践与传统的记录”为主题的民俗学讲座。本次讲座由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栗永清副教授主持,文学院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所民俗学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2016级全体本科生以及其他院系的老师学生参与了听讲。
[attach]37133[/attach]
[attach]37134[/attach]
本次讲座分为“传统的传承机制、核心问题与回答方法”、“传统的记录的几个问题、记录的意义与方法”、“以费城唐人街华人社区为个案探讨传承机制”三个部分。
讲座开始前,张教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传统由谁来传承?引发听众的思考。通过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得出实践者传承传统的重要性;在对决定传承者传承与否的思考中,提出了传统的生命力(核心符号)与有效性(随机符号)的思考;对于由什么决定实践者的选择的思考中,提出了“文化自愈机制”的概念。他认为,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是因为其内在运作机制中有自愈机制,一个文化在经历多文化互动或冲击时,有存有亡,有自愈机制的文化便有“康复”和“再生”的机会,没有自愈机制的就“消失”了。通过对传承机制与自愈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对民俗研究的几点启示:1、民俗是实践进程而非静物;2、民俗活动最高目标是自我群体认同的维系;3、民俗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各种不同层面的认同的认识和阐释。
[attach]37135[/attach]
[attach]37136[/attach]
第二节张教授就传统的记录、记录的意义与方法进行了分析。民俗学通过田野记录产生了文本:文字、图像、影视、实物、口头等;之后对文本进行整理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民俗学具有多学科性,常结合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分析等学科知识进行整体研究。
在就民族志与民俗志的思考中,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从学科意识形态层面提出了民族学源于西方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在后殖民时代,文化的互动并无优劣之分。
对于田野伦理方面,张教授告诫同学们要注意学科伦理,尤其在田野搜集、写作、公众展示、出版等方面,要充分尊重访谈者。
[attach]37137[/attach]
第三节张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对费城唐人街华人社区丧葬仪式的考察,对上述传承机制、文化自愈机制等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个案分析。
最后互动环节,就同学们提出的“传承机制的疑问”、“民族局限性”、“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等问题,张教授条分缕析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解释。
[attach]37138[/attach]
本次讲座张教授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授方式给同学们就民俗学前沿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听众纷纷表示这是一场有深度、有内涵、让人受益匪浅的讲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