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康德关于道德的先验形而上学探本定位于善良意志这个“普通的观念”。与斯多阿(或译为斯多葛、斯多亚)传统紧密相连①,康德对善良意志作了这样的表述,说它是唯独“可被无限制地视作是善良的②”。而纯粹道德学说应当“探究的是一个尽可能纯粹的意志(Wille)的观念和原则,而不是一般人类意愿(Wollen)的行为和条件,后者绝大部分取自心理学”③。由康德第一次实行的在实践理性④的先验形而上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严格分离导致的结果是,在《伦理的形而上学探本》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遗留下来的“普通实践哲学”(philosophiapracticageneralis)的中心论题,不再得到讨论了。说得尖锐一点,可以说,康德在上述两部著作中并没有描写人的美好生活的理论,而是仅仅探讨这一哲学学科的先验-形而上学方面的原理问题。康德是否或者怎样成功地建立了“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它是否能够完全清除一切只是经验性的或仅属于人类学的东西”⑤,我们在此不应探究。一门关于“一般理性存在者”的伦理学,也即一门对于人之为人应当具有实践意义的伦理学,无论如何既不是不需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也不是与基于普通实践-实用的生活经验的人的知识无关的,康德也知道这一点。在他看来,纯粹道德学说尽管不许建立在人类学上,但是它能够而且必须运用到人类学上⑥。二
这种不清晰性有其后果。它尤其影响到康德伦理学的中心概念、一种先天有效的普遍实践法则。三
1 德性义务是将道德原理应用于一般的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上、而不是鉴于确定的处境类型而阐述的。在对真诚、爱邻人、天赋的陶养等等所负的义务中所能包含的行动目标,任何时候、对任何人,哪怕是对于那些带有“人的生命”的初级特征的人而言,都是有约束力的。它们能够对一般有理性的存在者有效,但它们涉及到的只是些有需求的、会说谎的等等存在者。四
论康德的文献在此问题上总还是有分歧的。一方面有人把所提到的禁令归入“一种先验理性为了一切人的幸福的无关痛痒的漂亮话中” ;另一方面,有人主张 或尝试从作为强制性的绝对命令中作出推论,其确信力是通过处理相反准则的普遍化而获得支撑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