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清明节的新闻报道 [打印本页]
作者: 穆昭阳 时间: 2009-4-4 20:29 标题: 清明节的新闻报道
记者 宋林风
来源于《成都晚报》2009年4月4日
今天是清明节,市文联举办“我们的节日 清明节”主题活动,并于昨日邀请了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世英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传系教师蔡郎与两位民俗专家对清明的来历进行了阐述,并号召市民文明祭扫。
张世英表示,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祭祖扫墓成都人叫“上坟”。蔡郎与表示,清明节,古时称为“踏青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郎与号召,今天,市民应当提倡文明祭奠,赋予祭扫活动以新的时代特色。
综述:中国人学习过清明捡拾丢失的传统
2009年04月04日07: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又到一年清明时,作为国家法定假日公布颁行的第二年,中国人需要也正在学习如何过这样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开封今年首度举办的清明文化节中,除了传统民俗手工艺展示、蹴鞠表演、插柳表演、马球表演等传统文化形式外,还增加了公务员祭奠刘少奇、焦裕禄、辛亥革命烈士,中学生祭奠革命烈士活动。以“走进清明源地,体验清明文化”为主题的山西介休,则从仪式、吃食等各方面传扬清明习俗。
而民间在踏青扫墓之余,网上祭拜亦成潮流。各大纪念网站近日点击量猛增,文化共享工程网站也推出“清明鲜花献英烈”活动专栏。
对此,著名文化人冯骥才表示“ 以前我还担忧中国人过洋节,但现在已经不担忧了,因为我们都开始认同传统节日,重视自己的节日了。”在他看来,不管洋节还是传统节日,都是取决于人们自身情感的需要,“就像洋节中的母亲节和情人节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无法抵抗一样,清明是中国人表达对故去的人的情感,一样是无法忽略的”。
他认为,如果中国的节日文化、整个的文化遗产保护,只靠政府和专家,那就麻烦了,必须要形成全民保护,这才是最终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因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全民保护才能传承。因此他建议,传统节日文化应该进入中小学教育读本,从小培养节日情感。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作为今年的风头人物,因力挺清明节反对恢复五一长假而招致争议。他认为,假日制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清明、中秋、端午等节日包含的文化内涵,恰好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清明节崇尚祖先、尊重先人先烈和先贤,以及踏青和回归自然,都是一个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他进而表示,在港澳台地区,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法定假日,而大陆身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如果自己都不过这些节日,都不列为法定假日,又如何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则呼吁全面唤醒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记忆。“中国诸多节日都是基于几千年农耕文明产生的,各民族也有各具特色的过节方式,如满族、白族过七夕的方式就不同于汉族”,他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在全国建立一定数量的“传统民间节日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对具有当地浓郁节日特色的文化遗产作整体保护。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