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陈尧民】贵定县沿山镇乐雍村布依族葬礼调查及其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4-4 17:07     标题: 【陈尧民】贵定县沿山镇乐雍村布依族葬礼调查及其思考

                   贵定县沿山镇乐雍村布依族葬礼调查及其思考
                   者:陈尧民 布依族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2

内容提要:布依族的葬礼依次有停丧、入殓、祭奠、送殡、埋葬几个环节。从葬礼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现代布依族和古代布依族在葬礼仪式上的区别,以及布依族葬礼风俗的演变过程。

关键字:布依族 葬礼 信仰

    布依族居住地域宽广,并且都是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环境,和其他民族长期融合在一起。经济、文化上的长期交流以及社会发展等原因,使得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上有所改变,从而导致了各地区的布依族风俗习惯上的差异。葬礼是风俗习惯的最佳表现,而葬礼形式又取决于宗教信仰。布依族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摩教”,但在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时候各地区布依族又会各自融入不同的宗教观念,从而使得各地葬礼仪式上观念上有所不同。

贵定县沿山镇,总人口数为27355人,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04%,而在所选的调查地点和平乡及旧治镇猛壤村,布依族人口均占70%以上。杂居有苗族和汉族。我于2006123日开始,在沿山镇和平乡乐雍村作调查,得到乐雍村甘子文(94岁)、甘殿蛟(54岁)的帮助,同时,也得到了贵定县旧治镇猛壤村陈延年(阴阳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与此同时也亲自参加了一次布依族葬礼。社会调查至200625日止。

一、葬礼过程

贵定县布依族实行木棺土葬。程序一般有1.停丧,也叫停床;2.入殓;3.祭奠;4.送殡;5.埋葬。

1.停丧:在老人将停止呼吸的时候,在他的嘴中放入一块大洋或者碎银含着,儿子端着老人的头等其“落气”,老人落气后,即将大洋或者碎银取出,然后鸣放鞭炮报丧。儿女跪在老人前烧冥钱,放声恸哭。然后给死者剃头(女的梳头)、用艾水洗身、接着穿戴。这一般由死者其子或者其兄弟等亲人动手。穿衣服的件数分别为三、五、七等单数。洗、穿以后,将死者停放在堂屋临时支起的门板上,称“停丧”。并在死者脸上盖一张白纸,身上盖一块白布,前头放一碗“倒头饭”,脚下点一盏“地龙灯”。还要用白纸在大门上写着“当大事”三个大字。然后派专人去报丧。报丧者首先要通知死者的姑爷(没有姑爷的由妹夫或老表代替),死者的姑爷必须立即准备丧礼并先派人前往相帮。其次通知死者的后家,后家必须立即赶至死者人棺前的现场。一两天之内,亲朋好友特别是同姓的家族,都要赶来吊孝并协助料理丧事。若须请同姓的家族或亲戚待客的,则在对方家的楼梯上拴一条白带,表示“待客”。没有参加“待客”的人家则每家拿出几升米,用来帮助主人家。在葬礼期间,主人家不忌荤腥。只是在以后“打亡斋”时,才不能吃荤,改食鱼虾和菜油。


同时,专门派人去请道士师傅、摩师、地师(阴阳先生)。请师没有礼仪,只是通知他要在什么时候到主家,然后由师傅自己安排时间。负责请师的人即马上回家向主家报告。在葬礼结束后,主家要送师一只鸡、一块礼菜(5-10斤的一块猪肉),并且要送事先议好的价钱。

2.入殓:入殓前准备好棺材。贵定县布依族地区流传有“人过五十不制板(棺材),阎王说你好大胆”的警句。故一般家有50岁以上的老人,就着手准备“老寿”(棺材)。布依族对棺材比较讲究,因为棺材尺寸的大小,质量的好坏,是区别家庭贫富,孝子荣誉的标志之一。因此一般人家在老人健在的时候就准备好了。另外,入殓时有“男的死抬去埋,女的死要等外家来”的规矩。待舅舅,舅妈前来瞻仰遗容。

在棺材内垫上白纸、兜单(如是人死后才缝的兜单、衣服、裤子,则线不打结,要反方向缝),在背部的位置垫好“垫背巾”(每个媳妇垫一张手巾,如果媳妇不是单数,则要补足或者减为单数)。入殓时把死者装入棺材内(忌铜、铁等金属与死者同葬),盖上“盖草”(用白布或者丝绸做成)。长老通知亲属围站在两旁,揭开死者盖在脸上的白纸,让子女亲友再次瞻仰遗容,而后即鸣炮盖棺。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头朝香火,脚朝大门。晚上,孝子和寨邻守灵,不让黑猫跨过棺材。

3.祭奠:除女儿女婿等内亲须提前赶到参加吊丧外,各地亲戚按照择定办酒的日期赶到。天亮,摩师(先来主人家吃饭,然后就去墓地,再根据墓地的向位,结合死者的年庚八字,死的时辰,推算出“下圹”的时间。摩师从墓地回来,主人家的媳妇要端起一碗酒向摩师寻问墓地之事。摩师会说这酒如何好,再称赞墓地如何好,然后主人家招待摩师吃饭。下祭这一天是办丧事最隆重的一天。从早到晚,都有亲戚朋友提着祭品前来吊丧,布依族送伞(送伞很讲究,送老年死者的必须是纸伞,送年轻死者的一般用布伞,并在伞上用香火烫许多洞,象征可以“赶表”或“散”或死者专用等意思)、送钱、棉被、毯子、鞭炮等物品,关系较好的如“老亲”会送羊或其他牲畜来祭拜死者,祭拜的牲畜在吊唁结束后带到指定“待客”的人家去宰杀。

吊丧在堂屋棺材前的方桌边设的灵堂进行,除请摩师做“土斋”外,还要请道士为亡人“开路”、“绕棺转灵”、“解冤消灾”、“成服点祖”等(现阶段已不做“土斋”,该地区最后一次“土斋”是在1984年)。上祭时,女婿、外家等来时最热闹。女婿来的时候要抬猪、羊,拿灵房、背灵帐、素席,扛钱龙吊子、纸旗纸伞、吹喇叭等,并且到带上一张祭文。快进寨子的时候放炮三声,丧家听到后作好准备,鸣铁炮一声“接应”,孝男孝女、小辈们,头戴孝帕,身穿孝衣,到院里跪下迎接吊丧队伍,并赠送一块孝帕。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每人都送,这种被称为“满孝”。送“老亲”一般要送两条,一条横背在背上,一条扎在腰上,否则失礼(这一仪式被称做“下礼”)。在这一过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打花野猫”。“打花野猫”是指舅母们在手上沾满锅底灰或灶灰,向前来参加下祭的姑爷们的脸上涂去,如果舅母们被其抓住就会被灌酒并强迫她们端水给自己洗脸。“打花野猫”的意思是告诉死者,其姑爷们来了。姑妈进家以后,即到灵前哭诉,随同来的妇女有的也到灵堂陪哭。(在哭灵的过程中,先是哀悼死者离开人世,然后一一列举死者的一生所做的大事,所受过的艰苦和磨难以及对哭诉者如何关心、帮助等。数到伤心处,又想起自己如何辜负了老人的希望、对不起死者等,不由得放声痛哭。并且,在哭灵是唱出来的,不是念出来的,而且有固定的格式。死者如果是其父,则要在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加上“我的爹啊”四字,其母则为“我的妈啊”,一段必须要叙述出一件事情,或多或少都不行。)其他的亲戚,则根据和丧家的亲戚关系来送礼。吃完晚饭,等喊魂的时间到了,就开始“点海灯”。“海灯”是指在一碗菜油里放一根灯芯,然后将其搁在一个盆里,放在棺材下面。“海灯”须由背东西来奔丧的姑爷点着,并一直守着不让它熄灭(等到仪式结束姑爷可以任意挑选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拿回家作纪念)。孝男孝女们则跪在一旁听道士为死者念《超度亡魂经》,分《报恩经》和《开路经》两部分。一般要念5个小时。念完经后,由姑爷用一只公鸡一下子砸死在棺材上,死者的灵魂即随鸡叫声远走。

在解放前,有钱的人家在这天一般都要请摩师或者土斋先生(各地称呼不同,但同是一个职业)做“大土斋”(即‘砍牛’)。在这一天没有能力做的,在而后三五年有能力时才做。土斋时不能吃禽兽肉,只能吃鱼虾和植物油。做“大土斋”要用四只鸡(引路鸡、管头“发家”鸡、盖章鸡、吃水鸡)、一只鸭(打洞鸭)、一头黄牯牛(牛由女婿送来,而且在砍牛的时候,是土斋先生在旁边指点,由女婿亲自去砍。砍牛的女婿可以得到牛颈。事后,主家要回赠女婿一头牛。)。要做三天、五天或者七天①。在解放初期,由于国家明令禁止宰杀牲畜,“砍牛”习俗不得不停止。这一习俗已逐渐消失。 贵定县沿山镇最后一次做土斋是在1984年,而且仪式大有简化,用到的就只有引路鸡、发家鸡和盖章鸡。 因为布依族人认为,人死后就只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守家的。在亡者生前,要种田耕地生活,死亡后,同样有一块田是给他耕种的(称为食田)。这块田是同族祖先所共有,他去那儿,首先是要跟祖先报道,说明他已经来跟祖先们一起生活:其次就是去看看自己的田在哪儿,以后好去耕种。 但是,由于天长日久,本族的祖先众多,要沿着祖先们的路走,亡灵是找不到去食田的路的。所以,就必须要领着他到祖先那去报道。故要用一只鸡来引路,因此称这只鸡为引路鸡。与此同时,摩师还要念颂亡灵的家谱,从其父辈开始,念到最早拥有这块食田的祖先。

去食田的路上,要经过许多的关卡,过关卡就必须要有关防文书,在布依族做土斋的时候,有一份给亡灵的关防,因为认为阴阳有别,阳间的印章在阴间是没有用的,故用一只鸡来盖章,称为盖章鸡。认为鸡血可以代表阴间的印章,有了关防和印章,亡灵就可以顺利到达食田。

发家鸡不过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摩师在做土斋的时候,拿着这只鸡念上一段吉利话,说主家今后会如何发家致富,儿孙如何发达。一般认为这是摩师故意安排出来的过场,为的是说几句吉利话来减少主家的悲伤,并没有什么信仰上的原因。普遍流传的一种差强人意的说法就是摩师想得到这只发家鸡,才做出一只鸡来发家的做法。因为发家鸡在土斋之后是归摩师所有。

4.集客吊丧的第二天清晨,就要举行出殡下葬仪式。出殡前,摩师率众徒,从死者灵前念摩经缓缓行进到门口挂着大束纸花的竹竿前,念完家谱后立即把竹竿拔倒,摩师赶紧回到棺材前,大吼几声,打破油灯,急令人把棺材抬到院子里用竹条捆好,再捆放押棺大公鸡,由一孝子丢引路钱。送葬的人很多(大多不吃饭就上山,称为“抬饿丧”,这与汉族的“抬饱丧”有区别),姑爷们请来的吹唢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鞭炮声此起彼伏。送到“招灵”地点“招灵”,然后孝女另择路回家。“招灵”过后,灵房等都带回家,安放在堂屋内角的方桌上“安灵”孝家每天都烧香供奉,一直到满“百天”,又要请道士来做“道场”,才把灵房等送下海(有水流经过的偏僻处)烧掉(有的也在“招灵“现场就把灵房等烧掉的)。

5.阴阳先生看坟地,依据的主要是坟地的面向,一般来说是阳对青山阴对坳。即前朝青山有情,后对青山无情,要有情才用。还要看水,河流汇集成潭为抱,潭水分流为反。水要抱不要反。

坟地选好后,就要挖墓穴。首先要由孝子动手挖三锄,并且要把挖出来的土收藏好备用。剩余的活由寨邻帮助完成。

棺材抬到阴阳先生择好的墓地,主人家马上倒酒和盛糯米饭给大伙吃,等到“下圹”的时间临近时,先在挖好的墓穴内烧一捆“引子”(农作物)杆,同时烧些纸钱,然后用雄黄酒洒在下面和四周、阴阳先生用一只公鸡“热井”,称为“热井鸡”或者“跳井鸡”,意在挖墓穴的时候,把土都挖了出来,破坏了墓穴的“气”,也就是主家发家的“气”,所以就用一只鸡来做道具,当鸡在墓穴里跳的时候,摩师就念颂主家的孝子孝孙从今以后能读书、能做官、发家、子孙兴旺等吉利话。

“暖井”过后,用朱砂在墓穴底部正中央画一个八卦。落土时,把棺材放入墓穴内,用罗盘校正方位后,孝子跪在墓穴边上,由两人帮助拉着孝子的后面两个衣角,阴阳先生一边念经文《安葬语》一边往孝子背后的衣兜里撒土(据说这是为死"送"。若默认在死者生前此子不孝,人们还会用泥土猛打其背,以示惩罚),并朝四面八方撒土(撒的土是孝子挖墓穴的三锄土),念道“座西朝东、座南朝北、座北朝南、座东朝西,八荒你座定,周围的青山拥护你,安葬的地方叫佳城。”又念道“土撒东,后辈儿孙当英雄;土撒西,后辈儿孙穿紫衣;土撒南,后辈儿孙做高官;土撒北后辈儿孙坐台阁”。念罢,将撒剩余的土交给孝子,由孝子背着泥土爬过棺材(从脚到头),在爬的过程中将泥土倒在墓穴里,表示破土的土已经交还给先人。并要喊三声自己对亡灵的称呼。

而后,众人即七手八脚地填土垒坟。然后在坟头上插一根二尺来长,顶部包着红布的竹筒,之后把纸做的轿子、纸马、金童玉女、灵房、衣裤、钱纸和伞烧给死者。

完毕后,即回家以酒席招待、答谢亲友。酒席过后,亲友各自自行离去。至此,葬礼大体结束。

二、布依族现代葬礼与古代葬礼比较

1、葬礼形式的比较

二次葬,是布依族现代葬礼与古代葬礼的最明显区别。

古代布依族盛行二次葬。“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火之,祭以枯鱼。”②到清初仍盛行二次葬。田雯《黔书》记载:“丧,则屠牛召亲友,以大瓮储酒,执牛角遍饮,必倾泻淋漓而后快,醉或至相于杀。习阴阳家言,葬用棺,以伞覆其上,期年而火之,不上冢”

这和现代的一次葬形成鲜明的对比。

布依族葬礼中用到棺木,是在清朝才开始的。田雯《黔书》中已有布依族用棺的记载,但是棺葬还是不普遍,,乾隆时爱必达《黔南识略》仍记录屠牛和二次葬这种习俗,但说是“葬不用棺”,“等三年之后,视尸腐烂,举火焚之,以瓦缸捡灰埋窖。”④安顺府属也还有“葬不用棺”的习俗,要“等三年之后,视尸腐烂,举火焚之,以瓦缸捡灰埋窖”④。直至清乾隆年间,南笼府属才“今知用棺矣”。⑤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以瓦缸捡灰埋窖的风俗才“此风亦久革矣”。一般是在清朝中叶以后,才逐渐改用棺葬。垒土为坟,富者还立墓碑,子孙循时扫墓,不作二次葬了。

在古代,“屠牛”是葬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清朝以来,在文献中增加了杀牛、卜地、择日安葬。“贵阳、都匀、镇宁、普安等,丧,则屠牛召亲友,以大瓮储酒,执牛角遍饮,必倾泻淋漓而后快,醉或至相于杀。习阴阳家言,葬用棺,以伞覆其上,期年而火之,不上冢” “丧,则屠牛招亲友,以大瓮储酒,执牛角遍饮,必倾泻淋漓而后快,醉或至相于杀。”在清道光时罗绕典所撰的《黔南职方纪略》说“丧则屠牛招戚友,以大瓮储酒,执牛角灌饮”。⑥从此可以看出,“屠牛”在布依族葬礼中是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在布依族现代葬礼中,“屠牛”可以说只是一个辅助的部分,重视的是其他方面。比如说棺木、道场、还有唢呐等。不杀牛可以,但是没有好的棺木或者是不做道场,没有人吹唢呐来的话,那么就显得主家没有面子,以后就没有地位。“屠牛”已经很少有人提到了。布依族的古葬礼文化有消失的危险。

葬礼的形式演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信仰的演变而而逐渐演变的,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变迁过程。

2、信仰体系的扩大

原始的自然崇拜

在布依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一直保留着自古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祭祀经典——摩经,摩经作为布依族民间的祭祀文化载体,内容包括了对天上日月、山川河流、人兽起源、祖先迁徙、祷词等一系列记录。

布依族世代确信灵魂不灭,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很强的亲族观念,认为已故亲人的灵魂与自己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在祭祖时,都要请摩公主持,不同的意向取用不同的摩经内容。

汉族文化的传入

汉代儒文化和南北朝时期佛、道教的传入,对布依族的原生态宗教影响很大。摩经的内容多了一些新的文字,不少经文都将儒、释、道的说词纳入其中。据布依族学者周国茂先生搜集的摩经资料《祭祀经》中就有如“乾坤数尽情难尽,江河流干泪不干,念佛念经为根本,观望父母上仙山”,⑦包含明显仙佛概念的汉文。可见摩经经文添加了佛道教的思想,也说明了摩师们擅于捕捉外来的文化。

基督教的传入

和世界上许多不同部落、不同体制的族群一样,布依族也有不少人接受了基督信仰,使得西方文化的基督宗教在这个相对狭小的土地上扎下根来。约在1797年前后。西方文化就与这个古老的文化发生碰撞。当西方文化遭到了历经数千年沉淀的汉文化强烈抵制之时,即18世纪末内陆的禁教政策,逃迁到这里的内陆信徒就已经将基督宗教文化传到这里,使这里的土壤孕育了西方基督宗教的种子,不少布依族人悄然信仰天主教。加上在1840年以后,传教士靠着特权大肆进入布依族聚居区,掀起了大规模的布依族“回归运动”,使布依族的信教人数大增,仅镇宁一县就有3万之众,其他如安龙、望谟、兴义、长顺、普定等地布依族聚居区也有不少布依族村寨纷纷信教。⑧ 这些教徒已改变了对布依族宗教的信仰。

在信仰上,现代布依族葬礼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儒、释、道等思想在葬礼中都有一定的表现,同时 “摩教”也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使它们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信仰的演变必定要引起其表现形式的演变。布依族葬礼文化就是这样,在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老的文化,就在这不经意间面临消失的危险,文化的传承正在经受考验。

三、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

通过对布依族古代与现代葬礼的比较可以看到,古代布依族葬礼唯一有“屠牛”这一仪式流传到现代。而颂经念佛、成服点祖等其他的葬礼仪式,都是同汉民族有很大的相同点。而且越来越占据葬礼中的主要地位,这就使得布依族民族葬礼文化有出现断裂的趋势。

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特别是汉文化的传入,对布依族葬礼文化的演变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出殡、守灵、做道场,成服点祖等,和全国各地的汉族大同小异。同时,汉族的葬礼仪式也比较完备,也符合布依族人民对亡灵的愿望,从而使得“土斋”在布依族社会越来越不受重视。

其二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土斋”耗资巨大,一般要做“三、五、七”天,且要杀一头牛、用上几百斤植物油,这还不包括饮食等其他开支。因此,在经济并不富裕的布依族地区,经济能力负担不起的情况下,就省掉了“土斋”这一仪式。

“土斋”这一葬礼仪式的逐渐消失,对布依族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损失。因为它对研究布依族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是指明了布依族的迁徙路线。在“土斋”中,要用到一只“引路鸡”。这只鸡并非是将亡灵引上天的,而是将他引到“食田”去。这块田是家族祖先所共有的。这块田的所在地,也就是这个家族的生长地,然后由于种种原因,从那儿迁徙出来的,这对研究布依族的迁徙史有重要意义。

2.是保存了布依族的《摩经》等典籍。这些经书是因为用途而存在,一旦它没有用途了,就必然会自然消亡。因为《摩经》是由师傅传授给徒弟的,不流传在世面上。没有人再做“亡斋”,也就意味着摩师没有事做,他这个职业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一旦摩师这个职业消失,那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摩经》会逐渐消失是其一,这对古代布依族的社会发展轨迹,历史变迁及生产生活形态的研究产生巨大的阻碍。其二是布依族各家族的起源及生长地和布依族各家族的谱系等也会随着摩师的消失而消失。因为这些资料除各家家谱有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外,大多数只有摩师知道。这就会对研究布依族迁徙史造成很大的障碍。

要保护布依族的葬礼文化,就必须要保护好葬礼中“土斋”这一形式。因为它代表的不光是一种葬礼形式,它还代表这布依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形态。

“一种文化的保存,必须有相应的生存环境”。⑨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布依族的文化才能保留到今天。由于布依族的民族心理的特别承载力,布依族文化才能得以生存。现在看来,这种封闭环境已被打破。从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来相继修通了公路,外来的人员大批涌入,大量的其它文化成分也相继进入,封闭的氛围不复存在。现代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的普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更是无孔不入。,布依族聚居区更是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风景旅游区,大量游客在欣赏布依族文化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了外来的文化。而且这种传递随着知名度的扩大越来越显强势。

主要表现就是自然宗教的神秘以及对自然的崇拜敬畏感在年轻人当中逐渐失去份量,参与这些宗教祭祀活动只是图个好玩。而在旅游区附近的村寨,一些祭祀活动完全演变为旅游活动项目,参与者的宗教意识大为削弱,仪式的庄严感大打折扣。

凡此种种,布依族文化的生存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布依族文化的前景如何? 要发展,就得要冒布依族文化消失的风险;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退回到一两百年前的封闭状态中去,而且就在现存中的最封闭的村寨,这种消亡的速度也是与日俱增。既然无法阻挡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是否就该放任自流了呢?

在此我认为,发展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布依族也不例外,问题在于,要保存和发展布依族文化,就只有在顺应发展潮流的同时,选择一些有典型特征的中心点,建立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村,对其实行重点保护。

文化保护的中心是以传承布依文化为根本,集中在世的各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对年轻一代进行文化传承教育。




注释

①《贵定县民族志》 贵定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③《布依族简史》 贵州人民出版社

④黄涤明《布依族民俗文化》(《黔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226页。)

⑥《布依族简史》 贵州人民出版社

⑧王伟 《布依族:多样化的宗教信仰》 (中国民族报200409143版)

⑨唐似亮 《布依族文化生存状态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7月第23 卷第4 期)
文章来源:布依族网




[ 本帖最后由 代启福 于 2009-4-4 17:10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