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陈定家]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4-2 15:16     标题: [陈定家]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

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
陈定家




《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单小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终结论”一直是文艺界的热门话题。这个话题是与网络时代的文学媒介转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出版的文学论著,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终结论”问题。单小曦的《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一书,和时下许多相关论著一样,也是走“开篇先说终结论”的路子,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从老套路中说出新观点来:“在今天的现代传媒时代,文学不是‘终结’了或‘消亡’了,而是转型了。西方19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以‘纯文学’或自主性文学观念为指导原则的精英文学生产支配大众文学生产的统一文学场走向了裂变,统一的文学场裂变之后,形成了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文学生产次场,按照各自的生产原则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各行其是,既斗争又联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多元并存格局。”
    作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网络文学在广大网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精英文学,又不同于大众文学的文学活动空间。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去中介化、在场性、互动性等传统文学活动所没有的特点,完全有理由要求重新划定文学存在的边界和文学存在的属性。当代社会中统一的“文学场”不再存在了,但精英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均形成了各自的“次文学生产场”,不仅每个“次场”内部充满了斗争,它们相互之间也竞争激烈,并未显示出“终结”迹象。年轻作者的这类“老成持重”的论断,逻辑严密,理据分明,与时下流行的某些故作惊人之论的先锋理论家们相比,作者求真务实的学风、温和平实的态度反倒给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首先,作者敢于直面现实,抓住了当代文论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从“文学存在的事实性与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合法性”入手,对“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动态与静态存在方式研究的“历史踪迹”、“文学存在方式的内涵及其对传媒要素的依赖”、现代传媒技术革命对文学存在方式的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与探索。作者所关注的,都是当代文学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焦虑与困惑已久的新问题。面对现代传媒强烈冲击文学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复杂局面,本书作者立足于现代哲学和人文学术的研究成果,研究了文学信息的性质、结构、历史发生、现实生成、传播与接受等现实问题,明确了文学本体论、本质论以及存在方式研究的关系——这一当代中国文论研究中一直模糊不清的问题;对文学存在方式作了新的解释,从学理上对“文学存在”进行了“本体”与“现象”的区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场”的剖析,鞭辟入里,见解独特。
    其次,作者善于总结历史,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对“西方与中国当代文论中的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研究”的考察过程中,作者别出心裁地勾勒出了文论史上五种文学动态存在方式的理论模式:1.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世界—作家—作品”模式;2.从现象学到接受美学:“作家—作品—读者”模式;3.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模式;4.文学社会学:“世界作家—作品—中介者—读者”模式;5.民主德国马克思主义:“世界—作家—作品—收件人—读者”模式。这种提纲挈领式的描述,使文学存在诸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行之有效的简化。
    再次,作者锐意综合创新,大胆提出并论证了文学活动第五要素论。就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而言,以专著的形式着力研究文学存在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之举,将文学存在方式置于传媒语境之中考察无疑又具有另一层的创新意义。作者认为,在今天的现代传媒文化语境下,文学传媒是继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后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如果考虑到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中的存在,对于重新确认文学存在方式意义重大。这样就可以把文学存在方式赖以构成的主要物质性因素由四要素、三元素扩展为五要素、四元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个要素、元素增加的问题,系统、场域中新元素特别是较活跃的新元素的增加,会给系统、场域的整体存在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在现代传媒文化语境中,相类似的本体性构成要素已不单单是个语言问题,而应扩展为包括语言在内的范围更广的文学信息传播媒介,即文学存在的传媒要素。这些传媒要素包括四种类型:一是符号媒介,如口语、书面文字符号等。二是载体媒介,包括石头、泥版、纸张、胶片、光盘等。三是制品媒介,如册页、扇面、手抄本、印刷书刊、电子出版物等。四是传播媒体,如期刊、电影、电视、网络公司等相关部门。这些传媒机构集生产职能与传播职能为一身,从传播学角度说,就是传播媒介。著名文论家冯宪光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本书把这种传媒要素看成是文学存在方式的内在组成部分,并对这一新的文学存在方式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它“提出的文学存在方式的物质性和媒介性的双重特性,是一种学术新见解,值得学术界重视”。
    全书最后部分是本书作者倾力打造的核心章节——“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在这里,作者重点讨论了现代机械印刷与自主性“文学场”、电子传媒与当代“文学场”的裂变、文学信息的现实生成、传播与接受等问题,对现代传媒是如何参与文学审美活动整体过程等复杂的理论问题都有精彩精辟的分析与论证。综上所述,可以说本书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代文论研究的前沿话题,是当代学人在该领域学术探索过程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收获。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2-10 11:21:28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