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中国传统的浪漫
[打印本页]
作者:
王超
时间:
2009-3-30 02:21
标题: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中国传统的浪漫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如果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所有的朋友都会说:今天是3月29日,是星期天。很少有人会想到明天是我们中国农历的三月初三。有人想到了,也不一定会意识到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在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记者同时在网上发帖搞了一个小小的调查,结果,回帖的大多不知道这个日子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关,个别有知道三月三是个节日的却说不上到底是个什么节日,只有一个网友回帖说三月三好像是中国的情人节,再具体就不知道了。
农历三月三是上巳节。上巳节,起源于洛阳,是从周公的酒杯里泛出来的诗情,是从洛水流觞中泼出来的画意。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认为这个节日与王羲之有关,源于那次有名的兰亭修禊;源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42位名士的曲水流觞。其实,如果没有周公的洛水流觞,哪会有东晋兰亭的曲水流觞,哪会有大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浪漫场景……
时光之水生生不息,从彼黍离离的沣滈流往蒹葭苍苍的洛水,流过先秦蕑草遍地的溱洧,流过汉代绵柳轻飏的渭水,流过大唐杨花迷离的曲江……冲走了漂浮的羽觞,模糊了丽人的身影,如花的笑靥化作涟漪散去,逝者如斯……
在传统节日日益淡漠、传统节庆文化日益衰微的时候,五花八门的“洋”节逐年火爆,情人节就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其实,舶来的情人节不过是一个商业概念,是商家借以盈利的炒作。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认识和行动。文/子萱上巳节的由来:
前面说了,上巳节起源于洛阳,洛阳乃千年帝都,角角落落都藏着文化。相传,周公当年率领能工巧匠,费尽移山之力营建洛邑。洛邑建成之后,他登上邙山,看见城中街巷井然,又见洛水蜿蜒,绕城东去,内心十分喜悦。他下令文武百官到洛水边集结,要举行一项大型活动。这一大型活动就是依据殷人旧习,在春阳初上、寒气未尽、乍暖还寒、容易得病之时,让大家到洛水边举行“祓禊”活动,以防治疾病,祈望健康。
祓禊,就是指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以农业为主的华夏先民冬季大多很少活动,到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气暖水温,人们以草药熏汤沐浴,不仅除去了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秽尘垢,也有利于预防和抵抗春天流行的疾病和时疫,减少病害的侵扰。同时人们通过沐浴洁身,容貌焕发,神清气爽,为节日期间的祭祀和男女相会做准备。最早是由女巫领着大家,来到郊外的水边。在举行祓禊仪式时,男女皆手持、身佩兰草,周身散发异香。男子彬彬有礼地来到女子面前,把采摘的花朵赠给自己喜欢的女子。女子则面含喜色地接受馈赠,并表示感谢。此等举止,不仅优雅,还很浪漫。兰草清新幽雅,古人用它象征爱情,类似今人用玫瑰表达爱意。
可是,周公并没有像女巫那样,只是让大家进行祓禊活动而已,而是开曲水流觞先河。他让大家找一处河道蜿蜒、河水清浅且流速缓慢的地方,觞中盛酒,顺着河沿放入河中,使之漂浮于水上。那时,洛水北岸,绿草如茵,官员如蚁,十分热闹。河上漂浮着的酒觞,一起一伏,顺流而下,众人伸出手臂,随捞随饮,十分畅快。周公举行这项活动的日子,是当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而三月的上巳日,多逢三月三日,所以魏晋以后,民间干脆就把上巳节定在三月三了。
当时的采诗官记入《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士与女在“三月三”这春情盎然的日子里,踏青幽会,互定终身。健康、大胆、奔放、自然的爱情从“三月三”的溱河与洧河边荡漾开去。所以也有人把三月三上巳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也有学者认为,上巳节可能源自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参加祓禊活动的时候,都是男女同游,赠香草,表爱意,春日阡陌之上、清清河水之畔,正适宜男女交欢。有资料表明,不少地方此日确有妇女祈孕的习俗。譬如唐代,洛阳妇女到了这一天都往洛河跑,争着坐龙舟。坐不上的,也要用手摸摸龙舟,希冀感孕,生个龙子。当时,洛河里的龙舟密密麻麻,都集中在天津桥两侧的水面上。那时的天津桥已经不是隋朝时的浮桥,而是石桥了,所以龙舟出没在风波中,来往于大桥下,女人们则走下河堤,云集于桥下,等待龙舟近身,好去乘坐。那些坐不上龙舟也摸不着龙舟的女人,就用兰草或香草浸水沐浴。那时的龙门东山上,生长着无数的香草。于是,每年一到此时,香山寺外的半山坡上,到处是俯身拔草的女子,而男子则不远不近地观望着,欣赏她们的婀娜多姿和烂漫之态。香草柔软,清水洁净,这两样东西都有唤起情欲的作用。所以,妇人临水,洗去一冬的尘垢,企盼触水感孕,这与古人“近水祝殖”的信仰是一致的。
有女人和文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无尽的浪漫。女人庆祝节日的浪漫方式,当然就是到水边展示美丽的身姿。如同杜甫在《丽人行》中写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美丽的妇人,结伴来到水边沐浴。她们并不感到羞涩,露出肌理细腻的皮肤,展示骨肉匀称的身材。她们锦绣衣裳,翠微垂鬓。
而文人的浪漫方式是“曲水流觞”。说到文人就不能不说到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的修禊活动。相传绍兴西南13公里处,有一座兰渚山。早年越王勾践在兰渚山麓广植兰花,后人在此建亭,名曰兰亭。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天气晴和,王羲之和孙统、孙绰、谢安等42位名士,为了打发这个“修禊日”,相邀宴集于此。大家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酒杯漂到谁面前,谁就要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杯。这次聚会,名士们现场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些诗作《兰亭集序》。由于大家当时乘着酒兴,加上周围茂林修竹,潺潺流水,环境优美,所以文士们写出来的文章就很美,王羲之写出来的书法也很美,遂使此次聚会成为风流千古的佳话,传至今日。
与节日有关的传说:
关于三月三,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古老神话传说: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上发生了一次大灾难,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人类和动物都没有了,只有伏羲、女娲(或者是盘古、玉人)兄妹(或者是姐弟)受到乌龟(或石龟、白龟、铁牛、水牛、石狮子、葫芦、雷神)的保护而得以存活下来。为了人类的延续,在乌龟(或者是蛇)的撮合下,兄妹俩滚石磨测天意,然后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并抟土造人,后来人烟就又逐渐稠密起来。因为兄妹俩滚磨成亲那天是三月三,为了纪念他们繁衍人类的伟大功绩,以后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人们都要祭祀人祖爷和人祖奶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说爱定情的好日子。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相会,不受干涉禁止。可见,这一天是众人游乐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日子。从三皇五帝以至禹汤,都承续古制将三月上巳这个习俗延续下来。周朝时虽然已在仪礼中严格规定了婚嫁六礼,但为了人口的繁育,仍规定了上巳会男女的仪礼内容,以此顺应天时节令,使适龄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既顺应了气候和人体生理发育的自然节令,又有利于人类的自身繁衍与社会和谐及文明进步。
后来的“三月三”不仅有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还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艳故事;更有了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去年今日”之怅惘情事。从此,“令会男女”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宋朝以后,由于对妇女特别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锢日益严重,外出聚会找情郎已属不可想象之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到了近代,汉族地区“三月三”的活动渐渐消失,它的情人节功能也最终被人遗忘。只有西南少数民族如白、苗、瑶、黎、壮、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依然将“三月三”作为“谈爱节”和“甜茶情人节”。个别的汉族地区,“三月三”情人节习俗也有保留。如山东济南就有“三月三,相亲千佛山”的活动;在扬州,《请允许我三月三》的清曲仍在传唱:“俏人儿,请允许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所以也有人把三月三称为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等。
上巳节传到日本之后,就变成了女儿节。日本人现在还过这个节。可是,我国早在宋代末年就不重视这个节日了。
节日一旦有了渊源故事,有了民俗底蕴,有了文化内含,就应该算得上是文化遗产了,如果我们不重视,别人就会来抢。据报道,自2006年起,民间就有人自发地将目光投向上巳节,网络上在一些论坛中也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开展了追忆“女儿节”活动,并决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该学院的常规纪念日。院长在纪念日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韩国的端午祭申报成功了,下一个,恐怕就是日本申报三月三了。”
作者:
杏雨飞扬
时间:
2009-5-4 10:34
请教:
“到了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气暖水温,人们以草药熏汤沐浴,不仅除去了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秽尘垢,也有利于预防和抵抗春天流行的疾病和时疫,减少病害的侵扰。同时人们通过沐浴洁身,容貌焕发,神清气爽,为节日期间的祭祀和男女相会做准备。最早是由女巫领着大家,来到郊外的水边。”
青海,有些地方到农历六月六举行类似活动,是否有因为这里气候寒冷而延迟到六月六进行的可能?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