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3-29 23:02     标题: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

                                       李予军(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语言文化学部 北京 100083
: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语言变化的角度来看语言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城市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对城市化的意义,其理论基础为社会语言学。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城市化;语言;变迁
  

   一、语言发展史的简要回顾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又有多少种语言伴随着民族历史的兴衰或发展或消亡。因此,语言变迁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折射出一个民族历经的兴衰史,这一点,人们从当今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语言种类就可以发现,最典型的莫过于联合国总部规定的英语、俄语、法语、汉语和西班牙语为五种工作语言了。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语言学研究角度讲,当属语言民族志学和人类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历史进程,具体讲,就是离不开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首先,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交往,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可以发现,语言是为了交流交往而产生的。其次,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思维意识的发展。简单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只能孕育出简单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如生存的需要和自我保护意识造就了简单的单音节口头发音语,这种发音形式甚至还没有完全脱离类人猿时代的原始状态;而象形文字的出现,则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大中心的形成。第三,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细化了人类社会分工,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交往的内容,提高了人类交往的形式和手段,丰富了人类语言的内容和语汇,更加强了不同种语言形式的交融,如反映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文献记载中出现的外来语等。第四,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反映了文化,表现了文化,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批文学作品,中国的《诗经》、《尔雅》、《论语》等。语言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文化有多种形式,反映文化的语言也丰富多彩。
     
如果抛开生产工具特征的因素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发展过程,世界各国各民族大多如此。与此同时,城市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其内涵和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而能集中反映城市文化生活中最活跃、最本质的变化过程莫过于语言了。因此,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言变化离不开城市的发展。
   

   二、社会语言学与城市发展
     
社会语言学是城市化的产物。自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社会语言学以自然状态下的口语为主要原料,以语言变异为核心,在语言与阶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种族、语言与社会网络、语言变化、言语社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是对语言学的一次冲击、一个新的提高,带有明显的城市烙印。这与语言发展的历史有关系。
   
社会语言学从过去语言研究对同质语言的偏好中走出来,开始研究自然言语中较为变异的形式。一部语言学史,就是一个阶段对前一阶段进行批判、继承并不断超越的历史。当我们再用这种发展逻辑去审视社会语言学今天的成就时,不难发现它所走过的轨迹,就是与城市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比如基于城市调查的研究成果比比皆是,而基于农村的调查研究则少得可怜。而这仿佛正是社会语言学赖以产生的特点和条件。是城市化促使语言社会属性的分化。如拉波夫关于纽约市英语的社会层次分布的研究(1966)、关于美国内陆城市黑人土语的研究(1972);图吉尔(Trudgill)在诺奇市关于语言与性别等的研究(1972)以及城市方言变化的研究(1988),麦克雷(Macaulay1977)关于格拉斯哥市的语言和社会阶层、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米尔罗伊(Milroy1987)关于贝尔法斯特市语言与社会网络的研究等。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城市是个多元化的人口聚居地,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语言变异,对于社会语言学来说,城市较之农村更有意义。拉波夫就认为城市总是语言变化的中心,沃德华(Wardhaugh)则认为,20世纪晚期一个高度城市化的社会里,城镇是研究语言变异的唯一途径,忽视城镇是不可理解的。甘柏兹也曾说过,正是在都市生活的领域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过程的内涵。也正是由于这种城镇情节,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们就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及周围寻找研究对象,制定了目标和方法,得出了有趣的结果。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外来学科,无可避免地从一开始便带有西方社会的烙印,其大多数经典文献都取材于城市生活内容便是很好的印证。所以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不应承袭西方的方法,而应该加强农村社会和语言的调查研究,这对中国自身来说更具普遍意义,而对世界来说便具有中国特色。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促进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某种意义上更能代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因而应关注城市化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带来的影响。因此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关注城市化发展给人们的语言行为带来影响和人们的语言变化反映出城市社会现实等就更具代表性,理应如此。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农业社会面临解体,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被城市化,随之而来的显然是他们的思想和语言上的改变,即思想和语言上的城市化,反映到语言上,便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将不得不改变他们世代相袭的祖宗语言,以适应城市的生活。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enge A.Nida)曾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描写不同社会和集团的语言使用及所用语言,并通过它们的比较以判断语言及语言使用的共性。由此看来,对于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运动,使业已消失的农村社区文化和语言已然成为中国社会语言学无可挽回的损失,因为伴随这些社区的消失或许就有我们不知道但却有价值的东西。
   

    三、语言的变迁反映了城市化发展
   
农业时代,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们的生活靠土地维系。工业时代,是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们的生活靠制造维系。信息时代,是人与资讯的关系,人们的生活靠信息维系。城市是信息资讯的最大集散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就预言21世纪人们应掌握的三大资本要素是计算机、语言和资(本)金。可见语言对信息社会的重要性。城市的发展为语言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越来越感到语言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商业沟通,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等无不需要借助语言的支持。全球化意识更把语言的交流从民族内部扩大到民族间的交流,人们不仅认识到母语的重要性,更认识到了外语的重要性。语言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文化之间的交往,加速了全球化趋势和地球村的进程。城市为语言的交流提供了契机,语言的变化给城市生活增加了色彩。诚如前面所说,加强对城市语言的研究和规划管理,同样是城市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城市语言集中反映了城市的个性、形象、功能、文化和民俗。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总能用新的语言来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这种事例我们随处可以发现。如轻轨,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快捷和都市情节;酒吧透射出城市文化的休闲和时尚;伊妹儿(e-mail不仅表现了市井语言的诙谐,更代表了当今社会通讯技术发展的时代特点;而健身房有氧运动则从另一个角度把紧张繁忙的都市生活表露无疑。又如,股市彩票抽奖返券促销打折汇率保险医保贷款等正是我们现实城市经济生活的流行语,代名词;而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活动如电影节音乐节时装节舞蹈节模特大赛歌手大赛时装设计大赛等却流露出浓郁的都市文化色彩;超市购物大厦娱乐中心城市广场时代广场避暑山庄康体中心大都会百老汇等不仅展示了城市建筑的多姿多彩,而且也揭示了城市生活的商业内涵;而白领老板大鳄明星业主“CEO(首席执行官)总裁董事长自由撰稿人律师猎头公务员中产阶层成功人士等称谓更把都市人群的社会属性划分的淋漓尽致。语言的高度概括性显然是城市语言的特点之一。比如外卖,就指的是为不在餐馆就餐的人送饭的人;报人特指街头卖报的人;北漂专指在北京无固定职业或无固定住所的人;大腕是指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城管是指城市管理人员;坐台则特指一些娱乐场所专事有偿服务的人等。
   
城市语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阶层特色,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研究城市语言,可以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时代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最主要的是可以从中了解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民风民情。语言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密切。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语言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城市化程度越高,市民的受教育程度就越高,城市发展的文明度就越高,因此,市民们渴望交流的欲望就越高,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他们是城市语言的最大推动者和传播者。
   
城市的日益变化和发展是城市语言的最大创造动力。城市的个性就是变化。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多样性。这两个特点就决定了城市发展与语言变化之间的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人说,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她的语言。因为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在语言的变迁中寻找到答案。城市在变化,语言也必然在变化。
     参考文献:
1.徐琦等:《社区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
     2
.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英]罗宾斯:《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5
.尤金·奈达:《关于社会语言学》,见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
.[美]拉波夫:《在社会环境里研究语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语言学译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7
.[美]戴尔·海姆斯:《论交际能力》,见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
 
收稿日期 20051226
作者简介:李予军:硕士,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语言文化学部 副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bcu.edu.cn/truekxyj/journal/zengkan2006/22.htm

[ 本帖最后由 代启福 于 2009-3-29 23:04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