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哥布]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3-27 09:48
标题:
[哥布]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作者:哥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但制定了很好的政策,而且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正在消失,只有一部分老人还会讲他们的母语,而一些目前语言保持得比较好的少数民族,我们似乎也可以预见他们母语的末日。
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说:“多样性在进化论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因为它使物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最强的生态系也是那些最具多样性的生态系。我们征服这个星球的原因常常被归结为我们能创造多样性的文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维持语言多样性的需要就是基于这样的论据。如果说促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成功发展的前提,那么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就至关重要,因为文化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播下来的。”
文化多样性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历来存在,之所以被提出来,是因为经济体制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标准化以及高度发达的电讯网络,把世界连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地球村”。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文化格局中,某些强势文化遍布各个角落,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而弱势文化则越来越无立足之地,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文化多样性面临危机。在中国,两千多年前西夏语消亡,曾经辉煌的西夏文明从地球上轰然逝去;20世纪满族语言消亡,又一种美妙的文化不知去向;我们也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大面积地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尽管我们自己对此不以为然,还是有人感觉到了这种危机并且向社会提出了警示。早在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倡议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团结。”虽然我们大多数社会成员要接受这样的观点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正如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开始也并非众人皆知,如今很多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等概念。道理其实是一样的。物种的消失对地球意味着生态失衡,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消亡对人类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和智能多样性的缺失。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将深刻认识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语言文字不仅是创造、传承、发展文化的工具,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不同人们共同体最显在的文化。语言文字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和思维形态,语言文字的发展意味着人们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同语言文字的发展对于各个人们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换言之,“语言文字”虽然是一个文化概念,但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不仅仅在文化方面,通过不断丰富语言文字的信息量,不断启迪人们的智慧,广泛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从而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发展。
过去的一年中,红河州政协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州民族文化大州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工作能继续下去,并充分重视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
文化分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如建筑等,无形文化如人们的道德观念、口耳相传的诗歌、音乐、舞蹈等等,语言文字当属无形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州少数民族有形文化遗产不多,无形文化遗产则浩如烟海。以哈尼族来说,有形文化遗产除了梯田和民居,其它几乎没有,无形文化遗产如诗歌、音乐、礼俗等丰富多彩。语言文字是保护、传承、发展文化的必要工具和基本手段。是的,一些无形文化遗产通过各种“集成”的方式用汉文(也有本民族文字对照的)记录了下来,加以抢救和保护。那些无形文化遗产一经搜集整理完毕形成文本,便成为一个死的东西,而它在民间是被传唱的、被舞动的、被念诵的,总之是被运用的,是活的东西,人们从中能够感受到艺术之美、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一旦这个活的东西消失,死了的文本搁上一万年又有何意义?因此,我重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保护、传承、发展该民族文化的必要工具和基本手段;我呼吁:政府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普及、运用及开发工作,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文明社会格局的形成。
在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哈尼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情况。哈尼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解放前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习一直靠口授心记。没有文字一直是阻碍哈尼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952年,党和政府为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全面提高哈尼族社会发育程度,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57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为标准音。这个方案于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通过,又经1958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讨论,呈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此后至今的47年间,哈尼文在民族教育、社会扫盲、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一定程度使用。例如绿春县广吗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一直开设哈尼文课程,为哈尼文的推广普及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金平县阿得博乡等单位在哈尼文的扫盲工作中也作出了可喜成绩;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和西双版纳州广播电台,20多年来坚持哈尼语广播,不仅受到国内哈尼族群众欢迎,而且境外哈尼族人士也受其积极影响。
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在哈尼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就哈尼族语言文字工作来说,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哈尼人民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距离,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个民族的发展,包括它的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文化的消失作为代价。对于原著民来说,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与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帮助他们保护、发展自己文化是同等重要的。戴维·克里斯特尔说得好:“关注人们的权利远比使用单一语言更能促进世界和平。一个社区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语言。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注远比单一的语言更能奠定和平共处的基石。我们需要接受多语并存的代价和益处。”
会后,我将会同有关专家,对哈尼族语言文字的现状作一次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研究,并向州政协提交一份资料翔实、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的调查报告。
(本文系作者在政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文章来源:哈尼/阿卡文化网
http://www.hhhnak.org/readinfo.aspx?B1=16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