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世界儿歌日"为何在中国受冷?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3-22 00:59     标题: "世界儿歌日"为何在中国受冷?

新华调查:好儿歌与孩子之间的桥梁在哪儿

--------------------------------------------------------------------------------

2009/03/21 09:12:5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3月20日电(记者王海鹰、张琴)“天上星啦斗,地下鸡啦狗,园里葱啦韭,河里鱼啦藕”……

  这样童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相信每个人都会会心微笑——儿歌几乎与每个人的童年回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每个人的心灵史中,儿歌就是那些散布在清澈湖水的点点星斗,是凝结在稚嫩心田的颗颗露珠。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当下的孩子们很少能得到来自儿歌的丰富营养了:传统儿歌面临传承断层,新创作儿歌繁荣之下也难掩浮躁和苍白。在3月21日世界儿歌日到来之际,关注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好的儿歌在哪儿

  36岁的黄林林有个4岁的女儿,关注儿童教育的她平时从一些低幼儿画报上给孩子找儿歌读,“说实话,很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儿歌。很多作品粗制滥造,缺乏美感,缺乏音乐感。不知道精品的儿歌都在哪儿?”

  “孩子们普遍‘吃不饱’,目前能接触的好的、有艺术性的儿歌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一线教育者都很少能遇到优秀的作品,家长更是不了解。”济南幼师幼儿园教师郭冠玉说,老师们平时会把一些日常知识编成儿歌,教给中、小班的孩子,但这也只是知识性儿歌,“孩子们更需要那些有文学营养、有音乐美感的好儿歌。”

  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教授认为,儿歌是让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它可以给孩子语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让儿童感知母语的音乐美、声音的形式美。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对于韵律的敏感和爱好期,他们对于语音的节奏、韵律会产生迷恋,这个时期让他们接触一些优秀的儿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也曾说过,儿歌是一种孩子们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儿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文学的启蒙、学习语言、训练他的音乐的感受力,以至于他最初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都离不开儿歌。


  儿歌作家不乏其人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儿歌作家不乏其人,形成了一个儿歌创作群体,一些出版社也编辑出版了众多儿歌选本。

  从事了十多年儿歌编辑的黄玮介绍,目前比较活跃的儿歌作者,除了堪称双璧的“北张南徐”(天津张春明和湖北徐焕云),还有圣野、郑春华、赵家瑶、张继楼、蒲华清等等。“千根线 万根线,甩到鱼塘水里面,雨姑姑钓鱼,没有鱼钩光有线”这样轻灵清新的儿歌即出自“怀揣一颗童心”的“儿歌大王”张春明,而徐焕云的作品更具传统童谣的韵致,“沐浴过月光,沾了荷花香气”。

  除了专业的儿歌作家,我国还有大量业余的儿歌创作者。“家乡变化真是大,爸爸回乡迷路啦。忙给爷爷打手机,哪是我们新的家?”这首儿歌的作者是重庆界石中心小学四年级的游妍晗。素有“儿歌镇”之称的界石镇有一支老、中、青、少相结合的儿歌创作队伍,不少中小学还建立了儿歌基地,举办儿歌创作培训辅导。

  已经退休的徐平老师一直热心儿歌创作,2004年9月开办了第一个儿歌创作培训班。徐平说,孩子们会根据最近发生的时事创作贴近生活的儿歌。他们根据所看所听到的素材去进一步思考创作,所以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包括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事件本身的看法和理解。

  游妍晗告诉记者,学习写儿歌让她快乐。她喜欢那些充满了童真童趣的儿歌。她说:“写儿歌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很多变化写进来,这充满了乐趣。”


  搭起好儿歌与孩子间的桥梁

  然而,毋庸讳言,文学创作上的浮躁之风,也刮到了儿歌这片纯净土壤。“尽管儿歌创作数量一直呈现蓬勃之态,但让人击节称叹的精品有如凤毛麟角。有的作家一次出手十几首、二十几首儿歌,但没有一首可用。不求精、不求美、粗制滥造的创作态度正在侵害儿歌这一文体的纯美。”《幼教园地》编辑黄玮说。
  方卫平认为,当代创作儿歌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相比传统儿歌,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艺术质量,都没有完成对传统儿歌的传承和超越,内容偏向了教育的功用,文化内涵越来越苍白,缺少了传统儿歌那种天然的、蓬勃的生命力,缺少了游戏性、娱乐性、谐趣性。此外,创作儿歌的形式相对单一,许多儿歌的形式如连锁调、问答歌、颠倒歌、绕口令等没有得到传承和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搭起好儿歌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把优秀作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既需要媒体、出版机构的播火传薪,还需要一些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人直接进幼儿园、学校,为教师和家长推荐优秀作品。“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民间智慧和民族审美趣味的优秀童谣,也要给他们新创作的满溢着童真、童趣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浸润和陶冶。”方卫平说。

[ 本帖最后由 karin 于 2009-3-22 13:11 编辑 ]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3-22 01:00

民俗专家:不要让千年儿歌童谣与方言一同消失  

2009年03月21日 07:36:5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3月20日电(记者逯寒青)3月21日“世界儿歌日”到来之际,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民俗专家王宜椿说,随着地方方言日益弱化,那些和古老方言一同流传下来的儿歌童谣正在迅速消失,作为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载体,对古老儿歌童谣的收集整理已刻不容缓。

    “天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江塘……”王宜椿说,这是一首福州地区最古老的儿歌,从历史资料看,自唐代起当地的儿童就在传唱,但现在五十岁以下的福州人很少有人会唱这首儿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更是听都没有听过。

    王宜椿说,几十年前福州地区还盛行一种古老的习俗“盘诗”,就是少年儿童在大街小巷你一帮、我一伙地轮番对唱儿歌童谣。“盘诗”锻炼了口才,敏捷了思路,也启蒙了儿童。儿歌童谣内容多与时事、民俗息息相关,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许多儿歌童谣用地方方言唱起来朗朗上口,也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激发人们爱乡、爱国的热情。很多古老的儿歌童谣传至今日,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王宜椿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现在的儿童已很少再使用方言交流,更不会唱方言儿歌,使大量根植在方言之上的儿歌童谣,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趋于消失,大有失传危险,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全社会重视。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3-22 13:10

"世界儿歌日"为何在中国受冷

2009年03月22日 11:26:54   人民网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这个于1976年在比利时国际诗歌会上创立的节日,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为国际性的儿歌日。作为世界儿童的一个独特的节日,“世界儿歌日”旨在寓教于乐,充分发展少年儿童的才智个性和身心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和价值的认同。但是,“世界儿歌日”在国内的影响力甚微,儿歌在中国的情况更是让人担忧,关注儿歌似乎成了日理万机的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孩子们有新儿歌吗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发现,知晓“国际儿歌日”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毫不知情,一位大学生则说“有点印象”,但问及具体日期时,却也只好以“抱歉,不记得了”作为回答。有趣的是,一位男士在表明不知有此节日后反问道:这样的节日不具备普遍性,也没有商业潜力,怎么过?

  

  “国际儿歌日”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很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国内儿歌事业的低迷,人们失去了关注儿歌的兴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提起儿歌,无论是中年人,还是“80后”,还是出生于21世纪的“小花朵”们,能说出的不外乎《小燕子》、《数鸭子》、《蜗牛和黄鹂鸟》、《两只老虎》、《歌声与微笑》等几首“老儿歌”。儿歌是每个人童年记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如果该部分在两三代人的记忆中完全相同,或许就不是“传承”一个词所能掩饰的了——孩子们有新儿歌吗?

  

  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和西单图书大厦的少儿柜台,适合学龄前孩子的幼儿儿歌书籍和音像制品林林总总不下40种,但是,翻开一些装帧精美的书籍,记者看到的却依然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儿歌”曲目。此外,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外国儿歌的集锦类书籍受欢迎程度要比国内同类书籍高得多。

  

  据了解,近几年来,一些国内人士曾陆续发动了一些“新童谣征集”活动,一些新儿歌、童谣也走进了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然而收效甚微,传唱率不高。现在的孩子,大多还是唱着父辈甚至是祖辈传下来的儿歌,有时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也会学些英文儿歌,真正让孩子们喜欢又流传很广的新儿歌并不多见。与此同时,流行歌曲也“乘虚而入”,《嘻唰唰》、《老鼠爱大米》在小学校园中的传唱率相当高,很多小学生歌舞活动的音乐采用流行音乐……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国产新儿歌遭到冷遇?

  

  新儿歌的快餐式迷失

  

  北京市朝阳区艾毅双语幼儿园教师姚文姝告诉记者,虽然她也不知道“国际儿歌日”这个节日,但教授儿歌是她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3至5岁的孩子并不拒绝那些传统的‘老儿歌’,只要歌曲本身朗朗上口,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就会喜欢。”问题在于,孩子们很快就对“老儿歌”产生了“审美疲劳”。不少老师都曾在网络上尝试搜罗一些国产新儿歌,但大部分歌曲传唱度很低,而且歌词空泛,说教味儿太重,根本没有天真烂漫的儿童特色。同时,由于学校是双语幼儿园,这里的老师学了不少外国儿歌教给孩子们。“外国儿歌种类非常多,内容活泼、有趣,有关于动物、植物的,也有关于肢体动作、小游戏的,大家熟悉的《两只老虎》就是法国儿歌。”

  

  一位长期关注儿童音乐事业的专家对记者说,在作词、作曲、编曲都已经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创作儿歌这种偏于公益性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来做。虽然一些幼儿园老师在业余时间从事儿歌创作,但由于能力有限,写出的作品或内容偏深,或脱离儿童生活。加之我国基本没有专门从事儿歌创作的专业人员,优秀的儿歌新作十分缺乏。目前出版的一些新儿歌,既没有时代感,又缺乏童趣,孩子们不喜欢,自然导致销售不良,而市场上的失败又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造成了恶性循环。无怪乎国内儿歌、童谣产品的市场调查显示,销售靠前的还是那些“老儿歌”和外国儿歌。新儿歌缺乏生命力,只能从新儿歌本身寻找问题。儿歌创作要从儿童的期待视野出发,这就要求从事儿歌创作的音乐人花时间、精力去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从成人的教育视角出发,快餐式地制造出一些说教型的儿歌。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的儿歌数量颇大,旋律轻松优美,歌词简短明快,多以儿童的内心视点看世界,而不是大人授予儿童的好孩子意识,其流行于中国的作品有《红蜻蜓》、《花仙子》、《阿童木之歌》、《幸福拍手歌》等。观日本的童谣传统,开始于大正时期,到现在已近百年。当时,以北原白秋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掀起一场童谣运动,创作出一系列引发幻想陶冶情操的优秀童谣。如今,日本的漫画与动漫产业非常发达,又带动了儿歌、童谣的发展。此外,日本还引进了大量外来歌谣,来自多个国家和民族,其中却没有一首中国作品——中国儿歌的尴尬境地可见一斑。中国儿歌青黄不接、快餐化的情况,不是某位专家呼吁或是某次活动所能扭转的,它不仅需要音乐人静下心来、牺牲一些时间为三亿儿童创作歌曲,也需要社会上的各界人士以及媒体能更多关注儿歌在低幼儿童的基础教育和早期文学认识上的重要作用,还需要政府建立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儿歌创作。而且,鉴于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实际现状,这项滋养孩子心灵的事业,已经到了非关注不可的时候了。(作者:叶飞)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suoasis    时间: 2009-3-23 17:24     标题: 怀念儿时的童谣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童谣、唱儿歌,自己边玩边学。很是庆幸,那时的我们能生活在丰富的传统童谣儿歌中。
1、大雨大雨哗哗下,北京给我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
2、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紫璇公主(换成自己宝宝的名字)也要去,咱们一起去看戏。
3、小老鼠,上锅台,偷油喝,下不来,吱吱哇哇叫奶奶。
另一版本: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骨碌滚下来。
4、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5、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找着,找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
6、张老六、李老六,两个老六去买肉,买了六斤六两六块肉。
7、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两眼黑黝黝,想吃肉骨头。
8.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9、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数漂亮我第一。
10、早上起来空气好,一二一二做早操,伸伸手,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天天做操身体好。
11、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斗;七八九,拍拍手;伸出你的小小手,数数十个手指头!
12、天上的月亮圆又圆﹐真像一个大圆盘﹐天狗跑來咬一口﹐月亮沒了半边脸。
13、小鴨子叫嘎嘎﹐走路爱摇摆﹐摇到一条小河边﹐开开心心洗个澡。
14、太阳火辣辣地照﹐汗水滴嗒地流﹐风儿跑到哪去了﹐难道是去睡午觉了吗﹖
15、小水壶吹口哨,水一开呜呜叫。熊猫宝宝真可爱,黑边眼睛天天带。小胖猪胖嘟嘟,
睡起觉来呼噜噜。
16、牵牛花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坐在地上吹喇叭
17、扇子扇凉  扇夏不扇冬 你要问我借  要过八月中
18、大头大头  下雨不愁  人家有伞  我有大头.
19、爸爸妈妈去上班  我在家里玩  也不哭来  也不闹  好好做个乖宝宝.
20、大苹果,圆又圆,阿姨带我上公园,我不哭,我不闹,阿姨夸我是好宝宝.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