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雨行老荒沟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7-5-6 17:25
标题:
雨行老荒沟
雨行老荒沟
武陵城西三十里,一地多吴姓人,聚居于坪地,地侧溪水汇集成河,拦河成坝。当时人称之为吴家坝。坝北一沟,深而狭,人称底下坝沟,多荒山野草,沟壁险峻,山峰耸立,云雾弥漫如仙境,却是四水归池之地,积水成潭,蓄雨为渊,那是修建水库的最佳地点。近传多王姓人居此,有年高德劭者,指点远近愚昧之人,多能开悟其人生之路。逆者顺之,贫者富之,忤者孝之,怯者勇之,于是人称老王沟了。此事往往由得王姓人传颂,可本地王姓少见,以前未见流传,近年始见此说,由外地而至此。识者于是笑笑,此处多荒草,多竹林,多云雾,多沟溪,多奇险怪诞之石,荒无人烟,旧时多称老荒沟的。唐姓多居此,也有人以唐家沟称之。
老荒沟多唐姓人。清末乱起,流民蚁迁,有姓唐名启维的,沿溪行,顺谷走,找到这儿。有老碑记载,吴坝八组,老荒沟水库尾巴,最西边的山坡上。今年六十三岁的唐代应,坚守这一片山林深处,当他说起家族渊源,感叹时人多不知自己的祖宗故事时,顺口唱起唐家字辈歌词:启福耀显达世代永昌隆再继先仁志贤良立大功。老唐说,现在辈字最高有达,最低为隆。住于吴家坝的兄弟,唐代全处的旧谱,他看过,似乎仅有谱系辈字。
唐家出名医,名药师,现在几无能人,是不是修水库有关呢?破坏了风水格局,伤损了地脉龙气?旧时武陵人求医问药,第一提及的,往往是仙人寨北有唐家。更何况,清末民初,唐氏家族出一接骨斗榫的高手,人称唐“摆匠”。接骨,把伤损筋骨接合理顺;斗榫,形容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榫头和卯眼。工木打造家具,须打孔削榫,孔是孔窍,孔眼;榫是榫头。榫头依据孔窍形状,或方榫、或圆榫,再采用凹凸方式,两相衔接,逗榫合缝,一件木器,就大功告成。骨科医生,断手再植,断骨重生,俨如木工,接木斗榫,完好如初。为什么称摆匠,却是他不采药不治病,研究理发艺术,特别是刮光头,善于运用两把刀,摆弄前来请求剃头的,运用一种叫做双龙戏珠的手法,只见两把刀在椅上闭目养神的客人飞舞,少时仅见一球光亮如龙珠,双刀上下翻飞。如果兴趣来时,他开始摆弄客人头颈肩背,手足腿脚。偶有头痛脑热三病两疼的孩子,他看见了,多半会出手,不必理发,坐于那把椅子,少时即好。相传他会武术,是个高手,县学开设武术课,曾经请他授课,陕南一云游僧人来此,拜访过他,均避而不见。他的末代传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依旧擅长双龙戏珠的手法理发,摆匠技艺也会一些,在南大桥头开过一理发店。
老荒沟有水库,隐藏于山间。
提到龙坝水库,武陵人多知晓其名其地,竹溪河水库咧,得想一想,哦,就是龙坝水库啊。竹溪河源自龙坝西尽头青华顶,是县名的由来,今人也大多并不知晓的。至于老荒沟水库,茫茫然,有这个水库吗?
武陵古无龙坝乡。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竹溪建县之始,下辖九社,县西北属尹店社,清初战乱频仍,析社为寨,共六十寨,属仙人寨。民初,改区公所,属北五区,区公所在独松寺。建国初,共十区,称为区政府,依次使用过塔儿湾、独松寺、第三区、塘坊区、平安区诸名。1956年归于中峰辖,1958年分建,始设新建公社(当时县内各公社名红色卫星火箭超美万能的,不提),后名龙坝公社。公社社址设于吴家坝。
竹溪第一座小水库名青龙庵水库,建于1956年,在龙坝乡。第一大水库名竹溪河水库,1958年动工,建于仙人寨,也在龙坝。据1992版县志载,县内有水库76,是时以洪涝面积论,县内有六大水库,两座水库在龙坝,另一水库叫老王沟水库,排名与中峰鹰咀石并列,均建成于1971年,为第三大。据2014版县志载,截止2005年,建成水库35座,县内排名有七大水库,却未载详细数据及排名情况,如无变动,老荒沟依旧并列第三无疑了。只是这里有点小小的问题,县志记载地名方位无异,却称呼为老王沟水库,当时人多称为老荒沟水库,不知是县志相关人员搜集时的失误,还是官方改变这个水库的名称了?以我悬揣,负责整理这份资料的,是不是姓王?老王沟水库这个说法,是不是由他之口传出?或者,是某一次酒席上,酒意上涌头脑微熏之时,顺口流出的?
近年武陵一地,多有武则天唐中宗等等名人附会于茶叶传说故事之中,据说起源于八十年代初四大文人,开创这一流派的,早在他们十余年的老荒沟水库修建之时咧。
老荒沟水库东北一小径,数十米泥路。王延芝,五十七岁,1980年嫁于老荒沟唐诗礼,1987盖此屋。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