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春节就是虎节 [打印本页]

作者: 梁勇    时间: 2017-2-14 20:57     标题: 春节就是虎节

鸡年说虎
梁勇
看了这个标题,一些人大概要哑然失笑的——因为,鸡年说鸡才是。可是,事情就是这么突兀,由于半年前北方虎新闻的渲染,鸡年初二南方的虎新闻居然使虎很抢了些鸡的风头。
其实,虎原本就是华夏春节当仁不让主角,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春节就是虎节,只是渐渐的隐居了,甚至被人们几乎遗忘了。
在中国的节俗中有两个春节,一个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的立春,另一个就是作为新年的春节。作为新年的这个春节历来就固定在虎月,古时天子在这一段时间要居住在门上画虎的明宫中。
专家普遍认为,现代春节源于周 “腊祭”。而结合最早有关祭祀的甲骨文事涉西王母,周《礼记·郊特牲》“腊祭”时又提到“迎虎”来看,很可能它是西王母祭祀遗存——因为专家论证西王母是存在久远的虎部落先祖,她因开辟丝绸之路前身的民族融合的玉石之路而被今人誉为“华夏之母”。而认为“迎虎”是“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则很可能是后来的古人不明就里的牵强解释。
也许正如此,每逢春节,虎在民间同时集消灾辟邪的门神、福神、财神多种角色于一身。
笔者对尽可能找到的中华古人类42例化石状况进行追溯,令人惊讶的是,从距今800万年到1万多年,包括台湾的华夏天南海北,遍及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可考的化石证据告诉我们,高达85.7﹪华夏古人类化石出土都有虎或剑齿虎的踪迹,——这似乎是人虎几乎无处不在无时无刻地相互主动的相伴相生。这既是对“人生于寅”的一种实证诠释,使我们明了什么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领悟华夏先祖虎气与大智慧养成的因由。
值得人们重视的是,近年来,有人受世界人类都起源于非洲的“Y染色体证据”说影响,怀疑华夏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特性。其实,哪怕确凿无疑的外来说成立,华夏古人类恒久普遍地与虎相伴相生的遗风是必然会影响后来者的,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何况,石家河遗址等发现的鹅冠玉虎头、“虎面神人”等无数后继考古都进一步在印证,华夏“人身虎首”的虎祖神曾经散布华夏各处。
更重要的是春节本身蕴含的虎气信仰。
春节蕴含的虎气是对《易》的四虎卦中履、颐、革对乾卦虎气的诠释与精神的体现。
《易·乾》中涉及虎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以取得生生之气,是华夏民族天人感应思想与天人合一观的信仰与初衷的发端。
《乾》中孔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 先民以为,生命的源泉在于气,气的涌动即为风,“风从虎”在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的规律同时,显示了生生虎气是万物生机之源。而从龙虎的云与风所生发风云际会的场景——显示着有德行的圣人能率领民众大有作为指日可待,而有能力的人则遇上好机会,当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勉。
春节便是敦促华夏子民通过天人感应得以实现生生虎气——其中生动地体现在集门神、福神与财神于一身的虎上面。
而《周易·系辞上》直接说了:“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从中我们可以回味中华民族与文化何以能得以恒久延续的根源
《易·颐》应该是说民生,春节的一大主题就是关注民生。
《颐》所言“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强调不劳动者不得食,解决生计问题靠自己——像老虎一样盯住猎物那样,有急迫的愿望,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吉利”而没有灾祸。颐卦之《象》则阐述了社会保障政府托底与民生的关系:“颠颐之吉,上施光也。君上施舍甚广,足以养民”。
《易·革》的革包含温和的吐故纳新到最激烈的革命,强调革命与变革、改革的群众基础,分层次地阐述领袖的虎变、骨干的豹变与民众的革面,启示应该镇静、冷静地处理其间矛盾。正所谓“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易》以虎变的精神自我完善随机而动,成为华夏民族兴旺,文化得以延续恒久的根本原因。体现在春节就是迎新除旧的主题内容,诸如除尘、沐浴、洗涮、换新衣等等,无不寓意《易·革》的基本精神,以形式促使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焕然一新。
《易·履》是关于追随英雄的领袖与祖先之道的阐述。
《履》中由虎引发的思考强调,在实践理想履行职责时要紧跟“帝”而不能阿谀奉承地附和,其中贯穿着的积极而辩证的中庸思想。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所以“履虎尾,不咥人,亨”,而“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故当“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揭示“履虎尾,愬愬,终吉”的规律。
祭祖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而《易·履》将所谓“帝”与虎相联系并不是单纯的比喻,实际是远古的“帝”是“虎祖”的痕迹——后世则将“帝”引申为帝王或领袖。
华夏民族今天公祭的先祖主要有三位,从年代排序分别是西王母、伏羲与黄帝,他们分别为冠之为“华夏母亲”、“人文始祖”和“人文初祖”——他们均与华夏虎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
正是这些华夏民族与文化的先祖一代复一代的契而不舍,才促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文化-文明的形成。
今天春节作为虎节依然有着具体文化遗存。
春节,我国彝族等不少少数民族称之为“罗麻(虎节)”并大张旗鼓地展开一系列与虎崇拜相关的特殊活动
虎在彝族几乎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原点,他们笃信天地万物是虎创造,地球是由老虎推动的,祖先是虎祖,首领是虎的化身,自己是虎的后代,“人死一只虎,虎死一枝花”,死后灵魂都会还原为虎的。这是彝族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历经历久弥坚的结果,也是我们了解考察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主要生活在四川大凉山和云南的彝族实行虎历,农历正月初八日落开始,到正月十五太阳升起就是每年一度的“老虎节”。彝族老虎节中的活动很多,人们不仅要请虎神、祭虎神,还要化妆成老虎,跳虎舞。最后,虎神到各家各户拜年,口颂吉祥语,以求民族安康吉祥。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还有不少民族也都留下不少类似的文化痕迹,在将一月称作虎月或寅月的同时,把老虎作为开天辟地之神,人类繁衍生息之祖,护卫民族吉祥之神,由此而演化为相关的民俗。
汉族等民族开天辟地的神祗是盘古,其实盘古与虎也有诸多的干系——有人由此甚至疑及“盘古”就是虎的古音的讹音,而诸如《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七·卫灵公篇·颜渊问为邦章》有“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说法,民间则有“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万事有”之谚,如此雪泥鸿迹,给今天留下了可寻的蛛丝马迹。
正是这些依然存在的这些民族的文化遗存的幸运,使得我们对华夏民族原始文化溯源得以管中窥豹。
今天,春节显性虎气淡薄了,但环视身边,解放军官兵们在春节期间的战备的威猛,从航天人到超市菜场到环卫,各行各业都有坚持岗位者的勤奋者,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活力虎气体现——须知,在相当的国家,他们每临节日是一律关门大吉的。由此我们知道,春节在是集中提示我们保持生生虎气,进一步关注民生、祛旧迎新、敬重并效法祖先、民族英雄与领袖。
我们对春节中的虎信仰的忽略与麻木只是近代人们理解上的狭隘片面而已。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虎伤食人或一头珍稀老虎因为人的过错而以正义的名义被击毙才提起虎。



此文发表于2017年02月10日《联合时报》,发表时因为篇幅被删减部分文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