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即已提及“未预期结果”这一概念,后来亚当·斯密(Smith,1759:95)也讨论过它;19世纪以来诸多社会思想家,如马克思、韦伯、威廉·冯特、帕累托、库利与索罗金等人也都有所论及(参看Merton,1936:894,注1)。但是,该概念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学界的普遍重现。直到1936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表“目的性社会行动的未预期结果”(The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of Purposive Social Action)一文,特地以此概念作为标题来加以讨论,尤其是到了1949年,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Social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一书“显性与隐性功能”(Manifestand Latent Function)的章节中,把“未预期结果”与“隐性功能”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运用,由此,“未预期结果”这一概念才逐渐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并且,如吉登斯那样,甚至视其为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参看Merton,1936,1968b)。
博尔赫斯在另外一篇文章“小径分岔的花园”(TheGarden of Forking Paths)里,描绘了一则以托名为余尊博士(Dr.YuTsun)的中国籍教授作为主角的虚构间谍故事。在故事中,博尔赫斯提到余尊的曾祖父崔本(Ts'uiPan)的一些作为。崔本是清代的官员,曾任云南总督,后来辞去官职,一心想写一部比《红楼梦》人物更多的故事,建造一个谁都走不出去的迷宫。为此,他总共花了十三年的工夫,最后,一座小径不断分岔的花园(也是无人可以找到出路的迷宫)终于建成了。同时,他也写出了一本像天书般的小说,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和第一页雷同,以至于整个故事可以循环不已地呈现,因而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永无休止。对于这个故事,博尔赫斯说过一段话,最能反映他心中所具有的想法。他是这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