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玉壶冰    时间: 2016-8-17 10:57     标题: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6月1日)
外文书名: Affinal relationship and rural society: a field study in North China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平装: 29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16181331, 9787516181331
[attach]36254[/attach]

[fly]内容简介:[/fly]
《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明显没有加以制度化的、而是仅仅在行为层面上得到习俗化的宗族外部的姻亲关系,并对姻亲关系的运行机制本身及其作用和意义给予充分的重视与估计,以加强对中国农村亲属制度的认识,进而增加对乡土社会结构的理解。围绕通婚圈、相关仪式活动、婚姻偿付机制、礼物交流、交往秩序、嫁女位置等多个方面,清晰、全面地展示了姻亲关系的复杂特征,深入论述了姻亲关系如何作为重要的建构力量构织乡村社会关系之网,进而揭示了乡土社会结构的多面性。

[fly]目录[/fly]
导论
一亲属制度研究的另一路径:姻亲关系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三研究设计
第一章通婚圈:姻亲交往观念的空间投影
一物理距离:“远了香,近了殃”
二村落的社会位置与通婚
三通婚圈与象征的公共性
四通婚圈映射姻亲交往观念
第二章姻亲关系的仪式性表达(上)
一婚礼:婚姻缔结
二回门:从“女儿”到“亲戚”
三生育:姻亲关系的稳定与延续
第三章姻亲关系的仪式性表达(下)
一丧葬仪式:姻亲关系的展演与重组
二姻亲关系对不同仪式的参与范围与参与程度
三仪式:表达与维护社会结构的活动文本
第四章婚姻偿付制度:姻亲之间的礼物交流
一嫁妆与聘礼的多样性
二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
三婚姻偿付制度的地方实践
第五章嫁女归属问题的民俗学研究
一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
二从回娘家习俗看嫁女身份的转变
三娘家人还是婆家人?
第六章姻亲关系与家族组织
一多姓聚居与联姻关系——姻亲关系对杂姓村落的聚合作用
二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
三姻亲对家族组织的补充、调适和维护
第七章姻亲交往秩序
一姻亲称谓的有序性
二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三“不对称的平衡性”:华北乡村联姻宗族之间的阶序性关系
结语反思汉族亲属制度的单系偏重性质
后记

[fly]名人推荐[/fly]
《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将姻亲关系视为乡村社会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了系统、扎实的探讨,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上均有重要创新,增进了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化的深刻理解,是当代乡村亲属制度研究的鲜活个案。作者依靠长期的民俗学学术训练和扎实的田野作业,在考察姻亲关系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了局内入主位视角与研究者客位立场的相互支持、理解与参照;在观察个体婚姻生活史和具体人生仪礼时,注意将深入的系统观察与切片式的微观透视和透彻剖析相结合;在选取研究主题和田野作业范围时,力求做到根据具体对象选择调查范围,使得本研究显示出区域民俗志的意义和显著的学术史属性。这些对于当前民俗学的民俗志研究,具有方法上的启示意义。
——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姻亲关系不同于宗族制度的表现形式,没有较规范的规则和组织,在人类社会中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以往,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对姻亲关系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从民俗学立场对其中不可测度的关系进行颇为系统的考察分析,尚不多见,而本书就是其中的先行探索者。作者将民众的姻亲关系作为聚焦点,以深入的田野作业为基础,在直接观察和“细渎”民众生活的“文本”中,对联姻宗族之间的关系、互动的秩序进行认真的缕析。作者将严谨的理性思辨与形象生动的人情场景描写相互结合,在“父系社会”的宗族理念中,反思了姻亲关系的独特作用和力量。本书为民俗学切入姻亲制度的研究和姻亲在当今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解析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的研究方法。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6-8-17 18:52

还没上架呢。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