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吉国秀:《当代育儿习俗研究——以汉民族为主体》 [打印本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6-29 12:27     标题: 吉国秀:《当代育儿习俗研究——以汉民族为主体》

作者:吉国秀
学科专业:民俗学
授予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导师姓名:杨太
学位年度:2001


  育儿习俗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象,它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育儿习俗的良陋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因为,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育儿习俗就已相应存在,而且其形成与演化一直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呈现在家庭、群体、民族、国家不同层面中的育儿行为和育儿观念,对生存于其中的人群性格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可以这样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从这一角度来讲,育儿习俗脉络的梳理、文化根源的挖掘、良陋的辨析、趋势的演变与引导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育儿习俗研究对于构建和完善民俗学知识体系,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民俗学角度立足于当代,以汉民族为主体来论述育儿习俗,并运用定性和定量、静态分析和动态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汉民族的育儿习俗做以相对客观的阐释。旨在探讨传统育儿习俗的内容、方式与观念;影响当代育儿习俗的因素;当代育儿习俗的转变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当代育儿习俗的发展趋势做以引导。
  全文由序言、正文三个部分及结论构成,具体框架安排如下:
  序言,基本内容为:对论文相关概念做以界定;点名当代汉民族育儿习俗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予以说明。
  正文第一部分为传统育儿习俗,基本内容为:对国内外先关育儿理论予以回顾、分析;育儿习俗概要;儿童的日常生活;儿童的人生仪礼;传统的育儿观念。
  正文第二部分为影响当代育儿习俗的因素,基本内容包括:家庭,是儿童人格塑造的最初场所;学校,为儿童提供系统化的教育,使其能够有组织、有目的地学习;同龄群体能够培养儿童人格中独立的一面,有助于自我认同;社会,能够帮助儿童确立自己的人格特征;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儿童获取知识的方式。
  正文第三部分为当代育儿习俗,基本内容包括:传统育儿观念对当代育儿习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今育儿习俗仍然以其为主体,并延续、发展、改变着传统的育儿习俗;当代育儿习俗的转变趋势,即知识传递方式的转换与育儿模式的流变,家庭习俗的变迁与代际关系的转换,家庭的中心转换与平权意识的出现,父亲角色的积极参与与性别角色的趋同;当代汉民族育儿习俗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缺乏独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差以及养老传统的弱化等几个方面。
  结论,基本内容为:当代汉民族的育儿习俗仍然以传统育儿习俗为主体。传统育儿习俗以家长为尊的亲子关系准则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育儿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形式的发展,应予以抛弃。但是,传统育儿习俗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应予以承继、发扬;应密切关注育儿习俗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当代新出现的因素,如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等,对儿童形成的作用。虽然它们有助于形成平权意识、多元的知识结构、新型的代际关系,但是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其应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当代汉民族的总体转变趋势是合理的,但是其中也含有不合理的因素,应充分估计这些不合理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育儿习俗的最总任务,应放眼全球,从国民性格的角度来培养社会成员;育儿习俗研究应凸显儿童的日常生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以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育儿习俗的发展,促进儿童民俗学的建立。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传统育儿习俗
一、育儿理论回顾
1.精神分析理论
2.划一复制论与变化补足论
3.卡特纳的制度论
4.弗洛姆的社会性性格轮
5.林顿的人格形成阶段论
6.学习理论
二、传统育儿习俗概要
三、儿童的日常生活
1.儿童的服饰与饮食习俗
2.民间游戏与玩具
四、儿童的人生仪礼
1.人生仪礼
2.人生仪礼的意义与功能
五、传统育儿观念
1.儿女双全、人丁兴旺
2.双重的抚育标准
3.性别偏好

第二部分  影响当代育儿习俗的因素
一、家庭
1.家庭依托的民俗文化土壤
2.家庭环境
3.父母的示范作用
4.父母的教育程度
5.性别的角色期望
二、学校
三、同龄群体
四、社会
五、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部分  当代育儿习俗
一、传统育儿观念对当代育儿习俗的影响
二、当代育儿习俗的转变趋势
1.知识传递方式的转换与育儿模式的流变
2.家族习俗的变迁与代际关系的转换
3.家庭的中心转换与平权意识的出现
4.父亲角色的积极参与与性别角色的趋同
三、当代育儿习俗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的心理健康被忽视
2.儿童缺乏独立性
3.儿童的社会公德意识差
4.养老传统的弱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