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专家研讨:节日是生活中的高潮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0:41     标题: 专家研讨:节日是生活中的高潮

“节日是生活中的高潮”

  ——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



  为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办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今年两会期间的3月11日,中央文史研究馆主持召开了“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尧、王蒙、舒乙,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等在京知名专家出席。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袁行霈说,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传统节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涉及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值得深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马凯国务委员也对参事、馆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对内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外是代表中国的符号。研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非常适时、非常必要。与会专家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性质、形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王蒙:要提高节日文化质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先生提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提高节日文化质量,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改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组织节日慈善活动。

  党中央、国务院现在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为此还调整了假期,现在来谈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正是时候。我认为目前急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个是要提高和丰富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个是要把传统节日和某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风俗联系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要改善和提高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具体我有这么两个想法:第—,我建议把春节变成一个老百姓畅谈自己心愿的节日,通过我们的媒体,让广大老百姓充分表达他们的心愿;第二,我建议把春节变成中国一个传统的戏曲节,让全国的老百姓都听一场戏。现在我们的文艺生活越来越多样,但是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在民间,如果春节期间再不听戏,还什么时候听戏?春节听戏多有滋味啊!包括昆曲、京剧,也包括各个地方戏曲。


  冯骥才:要与大众心理相契合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认为,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内容。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缺乏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自觉参与。

  中国是节日大国,节日是人民生活中的高潮。但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跟传统文化的距离,包括跟我们自己民俗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致很多习俗都已经中断了、淡忘了。如果我们重温它,现代人接受不接受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传承,如果现代人不接受,你怎么让他们接受?

  弘扬中国节日文化的方式方法,我提三点建议:一要通过借助媒体宣传,引导公众温习传统。因为现在是媒体指导生活的时代,所以媒体还是最强势的,媒体要在节日里用引起公众兴趣的方式,让公众对传统节日有兴趣。二要想办法让我们的节日文化进入我们的教育。要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推进节日读本进入中小学教材。如果我们要专门给小孩写一个文化读本,看一看也可以,但是一定要告诉老师这个东西别进入考试。三要改良传统节日文化,不断创新丰富,使之与现代大众心理相契合。实际上,这些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创造,包括春节晚会上的创造,包括网络、短信拜年。民俗就是一点点的不断尝试、不断创造、不断被大家认同建立起来的。


  舒乙:要强化内容和形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强调要强化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形式和内容都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充实内容,还要活跃它的形式。今年的春节活动,我特别观察了一下地坛庙会的情况。老百姓逛庙会的队伍非常庞大,就那么一个小地儿,每天十几万人,基本上摩肩接踵,进到里面看不到什么东西。好容易看到了,一大堆都是很普通的东西。

  我就问几个逛过出来的人,他们满身是土。我说你们刚才去那有什么收获?他们都答不来。看到什么了?什么也没看见。也就是说我们的节日文化内容已经贫乏到了难以形容的地步。现在国家调整假期,应该说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我们没有好的内容,没有好的形式。所以我们急需强化一下形式,多恢复和补充一些好的内容。

  譬如厂甸,现在跟我们小时候不完全一样。那时候的厂甸是文人去、小孩子去的地方。一大批书店,文人去就是淘书。鲁迅日记里有,他老去,恨不得一天去三次,因为离着那近。如果我们在传统节日里加入书市的内容呢,我想应该非常好。既增加了节日的内容,又提高了人们的兴趣。

  有几个大的节日是国际性的,巴西的狂欢节、德国的啤酒节等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它的很多形式我们可以借鉴。


  赵书:假期与节日要分清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提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实际出发。通过节日文化走进学校,向社区普及,增强其生命力。

  假期跟节日要分清,节日是人民的情感要素,它有具体内容;假日是调节人们的休息,二者不同。之所以我们形成中秋、端午、春节三大节日。作为假日来讲,三大节日把我们的生活非常平均的分成了三个部分。节日节日还是一个节上之日,是一个阶段之日,节日可以要账,所以人们把这三大节日突显了,当然我们可以讲很多文化内容,有很多意义,主要是符合了人们的时间要求。因为北京市旅游局聘我任庙会委员会主任,因此我想谈一下我们北京想怎么办?

  现在已经在实施的有二:一个是我们编写了节日课本,已经在北纬路中学开课;第二个编写了民俗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教材,培训全市的乡、镇、街道干部。

  正在设想的是,我们想把24节气一个一个地在北京社区建立起来。立春由建国门街道开始,因为它有观象台,可以搞立春、打春的活动。春分在朝外街道,那有日坛,可以搞春温朝阳的活动,用最简单的一个动作,比如说太阳来了,大家都举手,不管是谁在场的人都得举手迎太阳,那将是非常壮观的。


  李汉秋:要上升到文化战略高度

  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认为,传统节日是个抓手,要上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努力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主体地位。

  现在令人担忧的是,节日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冷落,现在怎么能够重新唤起大家的兴趣,引起大家的重视。这是当前需要很好研讨的问题。最简单的表现,就是传统节日跟洋节。我每次看到洋节那么火,心里就非常有感触。因为节日是活的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我们的传统节日一直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还是热衷于洋节的话,那么这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悲哀。

  从党的十六大的弘扬民族精神到十七大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园,这已经提到相当高的位置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现在确实需要很好的研究。


  刘锡诚:要了解传统文化理念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认为,吃喝玩乐决不是节日文化的驱动力,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

  吃喝玩乐决不是节日文化的驱动力,把节日完全变成了吃,变成了玩儿,变成了旅游,这很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我们一定要挖掘、阐释和宣传一些重要的节日文化内涵。今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所知道的中秋节、端午节,一个是吃月饼,一个是吃粽子,其它的就没有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现在国务院公布了6个节日,24个节气,还有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这是我们政府文化理念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如何保护、如何传承,首先要让全民提高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很重要,对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则是我们国家的符号,所以我非常支持中央文史馆来主持这个会议,并希望中央文史研究馆把国学研究与民间的、民俗的、老百姓的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在会议结束时表示,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有志于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努力,并愿意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深入开展研讨和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03月16日 19: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