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南师大2014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会顺利举行
[打印本页]
作者:
任有海
时间:
2015-12-25 20:32
标题:
南师大2014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会顺利举行
12月23日下午二点,南师大2014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会在南师大随园校区社发院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参加报告的指导老师有杨新华老师、王宝林老师、王建成老师、白莉老师和韩顺法老师。王会超、金晨、顾苑露、刘赠、马爱霞和燕春阳分别将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计划向在场各位师生进行阐述,2013级和2015级民俗学学生也参加了开题会。
王会超的题目为中国传统岁时变迁研究,岁时节日在老百姓生活中一向扮演着时间载体的重要角色,不论是古还是今,受到民众和统治者的重视。在这些特殊节点,民众的生存需要、内心追求、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等等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以岁时文献为依托,对传统岁时的变迁进行探究,对其变迁成因进行系统性解释,既使我们对岁时变迁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完善节日变迁理论,同时也是实现对岁时文献的纵向梳理和整合。
金晨的题目为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探究—以关公信仰的文本分析为例,中国民间信仰不仅是能让百姓信服、易于接受的载休,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民间信仰也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人文素养和精神信仰缺少的今天,有着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信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公信仰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信仰,它是对历史人物神化从而产生的一种民间信仰,属于中国民间信仰在现代信仰人数最多的俗神信仰。关公信仰的信众人数多,影响范围广,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具有代表性。
刘赠的题目为民俗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广模式研究——基于A社区民俗文化课堂的实践与分析,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来看,民俗文化光依靠渗透,一定程度上已不足以确保民俗的有效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对于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养成、性格发展具有一定意义。社区青少年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其普及民俗文化,汲取民俗内核,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及传承基础。 当下的研究并不关注社区教育在民俗文化传播和传承中的作用,而民俗文化亦没有与社区教育进行结合。
顾苑露的题目为佛教对城市信众生活的影响研究——基于南京市清凉寺信众的调查,在当代都市佛教发展中,由于其信众群体明显的城市化特色,他们从以寺院活动为中心、以僧人为主导的宗教参与逐渐转向以家庭为中心、以个人精神觉悟为主的日常修行,这种空间的位移、宗教体验的主体性转向实质上也是佛教信仰个人化发展的一种表征。这种转变就要求在观察分析调查对象时,要深入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及宗教信仰交织的背景中去,追寻其背后所隐藏的认知模式,并探索调查对象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是如何将宗教信仰与其日常生活相融合?如何将宗教符号与其个体意识相连接并内化于其日常生活中的。
马爱霞的题目为生态空间视阈下的艾德莱斯传承,艾得莱斯绸传统织染工艺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曾一度几乎失传。作为维吾尔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及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得莱斯正在被人们遗忘,这必将是少数民族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因此,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危机的当下,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下,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大多数人只是在投机取巧地在物质本身上下功夫,例如利用政策单纯地搞旅游开发而丢失了传承的原动力,失去其本真性。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目的,将艾德莱斯作为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活态文化,力争倡导其活态传承。
燕春阳的题目为南京云锦文化品牌传播研究,随着云锦2006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学术界、企业还是政府对云锦的发展前景的关注度都在不断增加。云锦和文化品牌的传播相结合,不仅能实现云锦的非遗价值,同时让云锦在市场化运作下带动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对云锦保护和传承的研究的总结,笔者认为单单依靠学术界的呼吁、展示、复原等手段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途径进行“活态”保护和传承。笔者认为发展云锦文化品牌,是云锦扩大知名度,提高发展云锦的有效途径。 本文着眼于对云锦文化品牌的研究,通过云锦文化品牌的建立,扩大云锦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民众对云锦形成一种文化认同,依靠社会的力量实现云锦的推广的模式,使本文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五位老师一致认为六位学生的选题都很有意义,切入点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督促要尽快完成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完善论文布局,给予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本次会议于下午6点圆满结束。
[
本帖最后由 任有海 于 2015-12-25 20:37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