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沈梅丽: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打印本页]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5-12-18 19:02
标题:
沈梅丽: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沈梅丽
内容提要:从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全国性歌谣征集活动至今,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编选已近百年。百年间,民间文学作品汇选本汇选缘由、形态等多有变化。作为一种文本形态,它们历史地记录了几代学者的民间文学观念及其变迁。
关键词:民间文学作品 汇集 选编
学术意义上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征集,至今,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期间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民间文学汇集本、选编本 (以下简称“汇选本”),目前学术界尚无专文从整体上和理论上对这些选本进行宏观研究。本文主要拟考察近百年来以“民间文学”为名目的综合性汇选本,兼顾其他专类民间文艺作品的选编情况来综合分析:一者全局把握百年来“民间文学”汇选本的发展概况,二者在选本观念的观照下对民间文学一些相关问题做出思考。
1918年刘复、沈尹默等人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发起全国范围内的歌谣征集活动,此事一般作为学术史意义上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的开端。《歌瑶》周刊第一号《发刊词》:“歌谣征集,发起于民国七年二月……从(民国七年)五月末起,在日刊上揭载刘先生所编订的‘歌摇选’。彼时北大歌谣征集拟刊两本书,即《中国近世歌谣汇编》与《中国近世歌谣选录》后因故并未成编,但歌谣运动中搜集整理出来的各地民歌谣该汇选本数量不少,对后来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汇选有深远影响。
1920年代开始,民间文学作品的选辑主要以报纸、期刊为载体,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文艺调查或研究与作品选合编成著的形式。前者如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刊物《民间文艺》, 1927年11月,董作宾在《民间文艺》(广州)上发表《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这篇发刊辞表《发刊词》,明其研究民间文艺有三种目的,其二便是“文艺的”:“我们倘能于采辑之后,加以整理,选出一部《民众文学丛编》来,以供大家欣赏,未尝不是文学坛坫上一面新鲜的旗帜呢。”《民间文艺》1927年至1928年共出12期,选刊内容为当时流行的民间神话、童话、传说、趣事、寓言 歌谣、谜语、俗曲、唱书、剧本、谅语、歇后语等。后者如凌纯声、芮逸夫1939年成书的《湘西苗 族调查报告》,此著后半部分以作品选录为主。
与1920年代前期重在搜集民间歌谣相比,稍后因顾颉刚、钱南扬等分别从史、剧出发进行民间故事传说研究,因而推动了对叙“事”体民间文学的搜集、汇选,与民间文学其他门类相比,民国期间对叙“事”体如故事、趣事的选编算是流行了。
故事类汇选本情况,笔者据各类书目文献等不完全统计概说如下:从1927年至1949年 10月前,有31种选本。按年份其分布大致为1927年到1929年共8种;1931年到1939年 10种;1942年到1949年13种。20世纪20年代主要集中在1929年共7种,30年代主要1931年出3种,1933年两种,其他年份选编情况较为均衡,而40年代则以1948和1949年两年为多,各有4种和7种。总体看来,这类综合性“故事”选本多为地域性故事。
又,1931年至1932年,绍兴人陶茂康办《民间》杂志,共出12集,后来在1932年10月改《民间月刊》,至1934年停刊,其搜集选编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有民间故事、歌谣、谜语、童 话、对联、土语、俗谚、笑话等。
“趣事”类选编情况如下:北新书局1926年和1927年分别由钟敬文、林兰选编了《民间趣事》两集;1930年,儿童书局出《中国民间趣事集》一套,及国外民间趣事集一套,分别是 《英吉利民间趣事集》《波斯民间趣事集》《罗马民间趣事集》。1931年北新书局林兰选编了一套《民间趣事新集》,分上中下三集。
除上述“故事”“趣事”两大类叙“事”体类型外,有“恨事”“乐事”各一种选编本,分别是辛易编《民间乐事》、严殊炎编《民间恨事》,二本同刊于1949年。
还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前后开始的对国外民间文学作品的译介,以及外国人搜集翻译中国民间歌谣、故事。从1918年开始,国内在搜集选编本国民间故事时,陆续翻译了一些国外民间故事选本,或选译了一些国外民间故事刊载于期刊上,如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 译载Ljov Tolstoj(俄国)著《空大鼓(Volga地方通行的民间传说)》,后有鲁彦译介俄国民间 传说《投降者》《好与坏》,《学生杂志》载陈兆瑛译注的德国民间故事《死人的小衫》3等数篇。
较早以选本出版的是三民公司《苏俄民间故事》,原书是选编本。1932年刘小蕙转译《朝鲜 民间故事》—种。1938年又出二种译本,即《巴尔干民间故事》《世界民间故事集》。1942年 到1949年间对苏联民间故事的翻译较多,主要是:曹靖华编译《苏联民间故事选集》《苏联民间 故事》,戈宝权译《十二个月:民间故事》,1949年任溶溶译《亚美尼亚民间故事》等。
外国人搜集翻译中国民间歌瑶、民间故事最早的选本是1896年Vitale的《北京儿歌》, 1900年何德兰辑选本《孺子歌图〉〉,1932年Kinchen Johnson选译本《北平歌谣英译》。
综合看来民国时期民间文学作品的汇、选情况主要是民间文学中的各种专类汇选成本, 以综合性概念“民间文学”为书名的选本只有1930年上海泰东图书局所出瞿笃仁《广西的民 间文学》,此本虽以“民间文学”为书名,实则只是一本民歌选集,共分恋爱、妇女、农民、童 谣、杂类等7编,按该选本序知瞿笃仁的民间文学理论来自北大歌谣派,概念上他亦未区分 民间文学与平民文学,且范畴上等同于歌谣。
二
民间文学综合性汇编、选编主要在建国后,从1950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创作组编《民间文学选辑》到现今,七十余年间综合性“民间文学”汇选主要分两种情况:规模不等的中大型民间文学汇编。新中国成立后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汇编活动,按照时间划分,分别为:
(1)五十年代
1954年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编出版“民间文学丛书”,第一批有《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陕北民歌选》《爬山歌选》《东蒙民歌选》等。1959年开始陆续编辑出版《中国各地歌谣集》、《中国各地民间故事集》和《中国民间叙事诗丛书》。
1957年贵州文联搜集整理选编《民间文学资料1》,次年变更为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 筹委会编选《民间文学资料2》,期间有间断,到1983年共出《民间文学资料》60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牵头组织并出版《民间文学集刊》,1957年至1960年间共发行10集3
(2)八十年代
《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卷”,共出三种,分别是1937-1949年一卷,1949-1966年一卷,1978-1982年一卷,主要搜集整理汇编中国“新”时期民间文学。这套丛书时间上不以新中国建立为限,而是将延安文艺归为“新”文艺之属,故本文论及此时期内的民间文学整理 选编也列在这一部分。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摇集成》《中国谚语集成》气 1984年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持开始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与编选民间文学作品。
(3)九十年代至今
九十年代开始,不少地方文化部门开始对当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选编,其中相当多数是应“三套集成”的需求而进行本地民间文学搜选编工作。到本世纪,因“非遗” 保护的开展,出现以“非遗”保护为目标进行地方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相关文学作品选集产生。如2009年《彝族阿细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两种,它们是“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子项目成果,主要介绍了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诗歌、故事,包括叙事歌、古歌、祭祀歌、情歌、地名歌、新民歌、神话、传说等内容。
以单行本面世的选本,数约三四十种,主要由依托高教科研机构的个人或集体来选编。1950年中山大学选编的《民间文学选辑》到1959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民间文学备课组选编的《民间文学作品选读》,为新中国初期高校民间文学教学所需而选编3作为高校教材的民间文学选本在综合性单行选本中占居多数,且这些选本基本上为匹配相应的民间文学概说、概论类理论教材而形成。1980年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作品选》为《民间文学概论》辅助教材在高校民间文学教学中使用。1994年汪汾玲等选编的中央电大教材《民间文学作 品选》,这两种教材后各在2010年、2003年进行了再编再版,在内容、体例上都有变动。
2000年后新版综合性民间文学作品选本计有数种,为:
2003年陈勤建《民间文学》,属“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此选本内容分神话、寓言、传说、逸闻、传奇、变文、话本、民歌、说唱9部分,选收古代民间文学作品近300篇。
2006年李穆南《民间文学》,分“神话传说”“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传统史诗”四部。
2007年邪春如等编《民间文学》,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传统史诗、寓言故事,选录作品108篇;2009年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作品精选》,选录作品170篇。
除上述综合性民间文学选本,还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本及古代民间文学选本。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本,有2003年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苗青《东部民间文学作品选(苗文汉文对照)》两种。古代民间文学选本有1990年代前后由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所出丛书两种“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丛书”“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整理丛书”。
近十年来大陆先后引进、出版了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人社会民间文学作品选本。台湾民间文学选本二种,如李献璋《台湾民间文学集》。谭达先选编本二种:2006年《澳门民间文学 研究》和2010年《海外华侨华人民间文学》,后者主要汇集亚非、欧美、大洋洲25个国家华侨 华人民间文学作品,包括传说、故事、歌谣以及谚语共168篇,同时介绍作品产生和传承的社 会人文环境,解析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该书体例上是研究与作品选编的结合。
国外民间文学选编本,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08年到2012年推出“东方民间文学丛书”共出八种,计为:2008年出《中亚民间文学》《印度民间文学》《蒙古民间文学》《巴基斯坦民间文学》四种,2010年《阿拉伯民间文学》一种,2011年《菲律宾民间文学》《泰国民间文学》 二种,2012年《朝鲜民间文学》一种。
新时期三十年来选本产生在势态上虽较为均衡,但选本旨趣、理念则在发生变化,这与 80年代后社会发展、学术思潮转变、民间文学内部求新变有直接关系。
三
宏观梳理近百年来民间文学各种汇选本发展后,可较为清楚地看出其汇选体例、方法及其选编活动中民间文学观念等诸方面的变化。
选编缘由:从“两种目的”到“关注民族精神”再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1918年之前几年胡适与梅光迪通信中数谈关于“诗的文字”“新文学”及白话文学等问题,1916年梅觐庄在给胡适回信中表示“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开始,此虽不代表梅觐庄赞成或支持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但首次明确论及民间文学在文学革新中的地位、意义。
1918年北大成立歌谣征集处征集全国歌瑶,至1922年征集活动继起,《歌谣周刊》创,其《发刊词》明言汇集歌谣“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所谓“学术的”是要将 “民俗学的研究”在中国开展起来,而“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故“辑录”以备 “专门的研究”。“文艺的”目的则是希望“民族的诗的发展”。按刘复1927年所写《外国民歌 译序》曰“歌谣包括山歌、故事、传说”,彼时对“歌谣”的认识约同于后来的“民间文学”概念。
1936年胡适《〈歌谣〉周刊复刊词》中说重办《歌谣周刊》、搜集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是为新文学、新诗歌的写作寻求新鲜的内容,这与他1915年前后有关“文学革命”、“新文学”与 白话文学的主张,以及1922年在《北京的平民文学》一文中评卫太尔《北平歌谣》时所阐明歌谣研究的文学立场,都是一脉相承的。又据1939年,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提出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是为探知“民族的精神”。
1949年前解放区民间文学研究关注“人民性”的研究理念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由中宣部领导、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持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活动,直到80年代汇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项目启动,也发生了从关注“人民性”的大众文艺到关注保存作为民族性精神文化的转变。
2000年后各种民间文学选本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作品选编的一种新缘由,直接原因是国家在本世纪初启动的“非遗”保护。从社会思潮史角度看,这与1990年代前后逐步兴起的文化研究、关注文化及文学的民族性研究有很大关系。
2.编选者与编选体例的变化。
编选者主要分个人到集体合编。从单类汇选本到综合性汇编、选编本,单类汇选本多出于民国时期,按民间文学所涉及的单科类别进行选编,如各类“歌谣”“故事”“传说”“趣事” “情歌”等选本。这种单选本的大量产生与当时此类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活动主要是发动个体的力量来进行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中宣部等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参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便于大型的综合性汇编集形成。此类巨制性汇编本基本上都是类别分开汇编,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即分成歌谣、故事、谚语,再进一步以地域区另加以细化。部头较小的综合性作品选集则是一书概全,各种类型都要兼顾到。从为民间文学教学选编的作品选集看来,体例有较为固定的模式:以关注民族起源、民族精神的神话、传说为开篇部分,民间故事、歌谣等为民间较多使用的居中篇,谚语、谜语、笑话等多收书尾。
3.汇选本材料来源:实地采录与转引。
汇集、选本材料的来源途径,也有两种情况。早在歌遥运动中,歌谣采录方法上来自英国人类学、民俗学,强调从民众口头采集记录,由此,不少选本都是选编者亲自在各地搜集整理的,因民间文学语言上的特殊性,这些搜集者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新中国建立后几种大型的汇集本也是实地采录整理汇编成册的。在选编作品中采用转引方式的目前主要是作为高校民间文学教学使用的各种作品选。
4.编排体例差异与旨趣。
各种民间文学汇编本、选本中,各种文体的数量分配,往往是在经典性、传统性与当代性之间兼顾或有所侧重,与当时民间文学观念及文化政策有关。下面以1950年代中山大学《民间文学选辑》本(以下简称“中大本”)与华中师范学院《民间文学作品选读》本(以下简称“华 中本”)为例进行论述。“中大本”选编体例:全书以三类民间文学文体分章成书,即民歌(32 首)、弹词(4首)、民间故事(6篇)等类,32首民歌中出自陕北、山西、内蒙古地区共17首。弹 词、民间故事来自陕北或北方地区的占多数,除取自《陕北民歌选》这类成书外,选本也有少量为口传的记录。紧贴时代题材的革命诗歌15首,如《北平号机车》,下注“皇姑屯铁路工厂工人金毓春”;《手榴弹》,下注“东方红,战士诗歌”;劳动生活民歌6首,这类新民歌作品超过半数。总体上来说,“中大本”多用北方民间文学作品,突出时代性。“华中本”选编体例:全书 以数字标目编排,共43条。内容上以汉族的民间故事、笑话、神话为主,兼有彝族、藏族、布依 族、僮族等数十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选本开头是“中国古代神话辑译(汉族)”,分别是关于“夏 禹治水”“后羿射日除害”“黄帝杀蚩尤”的三个神话,编写形态特征是转译典籍中相关记载。 其余均转引自《中国民间故事选》。
另一种情况是选本再版时体例内容的改变,多因社会历史条件变化所致,以1980年钟 敬文主编《民间文学作品选》为例,2010年重修再版,内容上有较大变动,如删除政治倾向较强的相声与新故事等。
这种体例上的变化还表现为选本中对民间文学文体范畴的认识,民间文学包含的体裁类别数量上有加减,总体是新增文体多,分类越来越细化。
四
上文在百年历史视域中梳理民间文学作品汇选本发展概况,较为清晰地看到百年间汇选观念的变化。百年编选史研究中,有两点问题值得提出:
1.选本角度下民间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关于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及其文学属性是为何物,从1921年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起至今,仍不时有论者提起。1991年贾芝在《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卷》导言提到上世纪80 年代民间文学评价中一个倾向:“近几年……有人指责强调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是‘浮浅的’,他们炫耀追求的是所谓‘深层结构’。”随后,他在1993年《谈谈〈中国歌谣集成〉》明确表明 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选编,并确认歌摇选编者“文学家”身分。不过,贾芝并未忽视歌遥所谓前“文学”文本的口传表演形态,他从“不能忽视音乐性”角度提出要利用音像手段记录歌谣的“原生态”,这样看来,贾芝民间文学概念的形态属性是多特质的。
此后间有研究者提出民间文学文学性的有无、民间文学是不是文学等问题,到2010年,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学术价值的认定与把握》一文将民间文学划分作为文本的和作为生活属性的两种形态,他说:“作为作品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属于纯粹的文学,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民间文学被记录下来,变成了与作家文学同样的文学文本。唯有‘记录’,民间文学才能透露沉重的生活属性,而给予民间文学纯粹的文学性。”案此,“记录”可以使“民间文学”的两种身分形成,这里“记录”作为与其说是作为一种手段,毋宁赋予以理论的身分,即它携带记录人怎样的理念,才使得民间文学“变成与作家文学同样的文 学文本”,因为从文章学角度来看,当“记录”包涵着“文学”动机时,它才可能向着文学的特质 去靠拢和表现。
2.古典与当下:民间文学的传统问题。
诸多选本当中,多数选编者选择关注“当下”性的民间文学,这种“当下”性表现为不论故事、传说的题材有多么久远、但须是“活”即口传在当下的民间口头中。这种“活”态文学,还因 “活”而易“动”,动辄变异,故实地采录能获取更多异文,特定时地中的民间文学亦得以保存。在这种编选背景中,现当代民间文学的采录、选编以其理论方法的科学性得以进行。那么,民间文学的文本编选中,如何确定、诠释作为前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则涉及到民间文学的古典传统问题。上文所列几种“古代民间文学”选本,陈勤建《民间文学》从 发生学角度重新思考了古代民间文学的民间性问题,除习惯上认为属于民间文学的古代神话、寓言、传说、民歌,该选本还将传奇、变文、话本、逸闻、说唱等五类俗文学归人到民间文学范畴,选本前言说:“民间文学原本是代代相传的,一则流传深广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在古代就引起了一部分文人的注意,并把它记录下来”,如何辨别这些被记录成文的古代民间文学,“我们不能因文人的记录或润笔而忽视或否定古代成文的民间文学”,以发生意义上的民间性来考虑后五类作品的民间文学属性,应当说是对民间文学实质的揭橥。话本、变文为古代口传文学说话、转变的文字记录本,按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定义看,唐宋间说话、转变正是以口头形态存在的民间文学样式,它们的底本即文人记录本在基本语言、内容等方 面主要还是民间形态,文人记录中出现的部分雅化如语言的雅驯、情节的删节等,在现当代民间文学的采集、记录过程中还是存在的。或也正因此,民间文学记录本的“记录”值得成为 一个深入研究对象。
上文主要对民间文学选本的历史梳理,多角度分析选本特征的变迁,探讨了选本观念中所呈现的一些问题。近百年间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成果极众,不过针对这些选本的理论研究则明显滞后,而这方面可供深入研究的角度并不少。
(沈梅丽,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沈梅丽.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J].民族文学研究2015(3)
作者:
日剑
时间:
2015-12-22 03:04
介绍详实,分析仔细,赞!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