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5) [打印本页]

作者: 鄢玉菲    时间: 2015-12-16 19:13     标题: 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2015)

华中师范大学举办

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1214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拉开序幕。来自美国崴涞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近30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50余名代表,将参加为期20天的工作坊研讨与民俗影像实践调查。
2014年,第一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面向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民俗学专业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招收了18名学员,系统地讲授影像民俗学课程,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午节为调查个案,对节日的四个传承地区(宜昌、黄石、岳阳、苏州)的端午节民俗开展影像调查,并编辑、制作了端午节纪录片,工作坊取得良好效果,培养了一批创新意识好、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员。
为加强合作交流,结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国周”项目,2015年面向26所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文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专业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招收了45名学员。以“美国圣诞节”为调查对象,于2015121318日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理论学习主要采取专家报告与学员讨论、影像实践相合的方式举行。期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广西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秦红增带来“对文化复杂性的认知:基于中国西南文化抒写的讨论”主题讲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宪做“影视与民俗”主题讲座,北京巴人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导演、中华文化促进会传媒中心影视部副主任谭勇做“纪录片:根植于大地的深情——电影记录片《清江源》创作回顾兼谈当前记录片创作新思维”主题讲座,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艺术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邓启耀做“视觉人类学与民俗影视记录”主题讲座,武汉电视台主任记者、纪录片导演王光艳做“理论与技术基础”讲座。这一系列课程和讲座提高了各位学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贮备,为后期田野调查奠定了基础。
随后,孙正国教授将带领18名学员赴美国对俄勒冈州2015年圣诞节进行为期两周的影像田野调查(20151219日—12日)。
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是中国民俗学界和美国民俗学界合作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化办学“走出去”的学科路径之一。影像民俗学所运用的影像技术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新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当代民俗学的方法论变革,也为当代民俗学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为开拓民俗学的学术前沿领域影像民俗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 鄢玉菲    时间: 2015-12-16 19:16

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2015)
专家主题讲座精彩预告



(一) 主题:“对文化复杂性的认知:基于中国西南文化抒写的讨论”

主讲人:秦红增
时间:2015年12月14日8:30—11:30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101教室

专家简介:
        秦红增,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广西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广西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社会评估与咨询、族群与区域文化。现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西期刊协会副会长、学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民族系统联络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文化人类学概论》(副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Settling Down and On the More Changing Crops, Means of Livelihood, and Culture of the Bunu Yao Nationality》,《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Spring, 2008, Vol.40);《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民族研究》,2008年第一期)。

(二) 主题:“影视与民俗”


主讲人:陈建宪
时间:2015年12月15日8:30—11:30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101教室


专家简介:
       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专业博士和硕士指导组组长,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代表作:《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玉皇大帝信仰》,北京学苑出版社和台北汉扬出版,1996年;独著,《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上),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民间文学教程》(与刘守华教授共同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

(三) 主题:“纪录片:根植于大地的深情——电影记录片《清江源》创作回顾兼谈当前记录片创作新思维”


主讲人:谭勇
时间:2015年12月16日8:30—11:30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101教室


专家简介:
       谭勇,导演、编剧、制片人。北京巴人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导演、中华文化促进会传媒中心影视部副主任。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影视创作,先后参与创作摄制电视连续剧《水困古城》、《毛泽东在陕北》、《朱德元帅》、《武圣关公》与电影《清江源》、《男人河》等。2006年开始涉足纪录片创作,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影学院、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机构合作参与纪录片的相关摄制工作,由其担任总导演的大型生态人文地理纪录片《小河的故事》、大型佛教文化纪录片《佛在》即将开机拍摄。

(四) 主题:视觉人类学与民俗影视记录


主讲人:邓启耀
时间:2015年12月17日8:30—11:30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101教室


专家简介:
        邓启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艺术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国立伊帝斯考文大学传播与当代艺术学院(Edith Cowan University of Australia)校外合作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美中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 兼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探险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代表作:《西南民族道德研究》(合作),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执笔“宗教道德”章;《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中国社会的神话思维》;《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繁体字版),28万字,中华发展基金委员会和台湾汉生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变迁中的高原蒙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英文版)。

(五) 主题:理论与技术基础


主讲人:王光艳
时间:2015年12月18日8:30—11:30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101教室


专家简介:
        王光艳,武汉电视台主任记者,纪录片导演。2012年9月,创办武汉地区唯一的国学栏目《问津国学》,现为该栏目总制片人、特聘主持、湖北DV大赛评委。先后参与并制作了30多部集专题片和纪录片,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武汉电视台播出。参与创作的节目获国际奖5次,国家级奖13次,省市级奖多个。参与制作并任责编的专题片《守护敦煌》获巴黎国际科技电视节主席特别奖、全国优秀科技音像制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科技教育节目奖科普类一等奖、对外电视节目奖编译类节目一等奖、中国彩虹奖外语类二等奖、中国彩虹奖最佳译制奖等。参与创作的纪录片《汉口老房子》(6集),获“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佳纪录片。参与创作的《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6集),获首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评选中荣获电视系列类二等节目称号。纪录片《生命的延伸》(6集)获第三届“纪录•中国”铜牌节目。2012.6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2012年第一季度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的通知》中,本人创作的《八七会议——伟大的历史转折》名列其中,向全国推广。出版专著:《视角》(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科普与新世纪》(理论研讨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任执行编委)、《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任执行副主编,武汉出版社出版)。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作者: 鄢玉菲    时间: 2015-12-16 19:18

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


开幕式隆重召开



       12月14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VRFW)”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拉开序幕。来自美国崴涞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近30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50余名代表,将参加为期20天的工作坊研讨与民俗影像实践调查。
       美国崴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张举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华教授、副院长苏晖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博士点负责人陈建宪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苏晖教授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对与会老师和学员表示了热烈欢迎,肯定了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取得的诸多成绩,并对“美国周”项目表达了殷切的期望。黄校长随后发表讲话,高度肯定了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的学科前沿价值,在实践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方面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紧接着张举文教授对本期工作坊取得的现阶段成绩表示肯定,并对后期工作作出指示和鼓励期许。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秦红增教授做了“对文化复杂性的认知:基于中国西南文化抒写的讨论”的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对“文化抒写”和“文化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三个时代的“民族志”特点,强调面对多样性的文化背景,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论去考量文化的复杂性。其次,分析了地方文化兴起的主要原因,认为地方文化兴起主要归结于人们试图借助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来对全球化或西方文化形成反思与矫正。同时,也阐述了对地方文化研究方法论层面的反思和启示,提出“中心”和“周边”两个概念,指出创建东亚人类学共同体以适应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社会文化变迁的社会事实的必要性。随后,又通过“屯堡文化”“古苗疆走廊”“清水江流域文化”“茶马古道”“黔中文化”“铜鼓文化”“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布傣族群”等多个案例从“现实”的历史、“流动”的区域、再现的“遗失”和“真实”的传说四个角度对文化抒写现象进行了归类分析。最后,通过“文化复杂性的认知”对民族志撰写第四个时代的来临表示了期望,寻求中国人类学的文化表达范式。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静老师进行总结评议,针对文学的本真性和“伪民俗”进行分析,强调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并指出田野调查和方法理论的有机结合才是民俗学得以研究的正确路径,二者不可或缺。这也是工作坊邀请领域内外专家来教授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