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杨照:以平等之名——托克维尔与《美国的民主》
[打印本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12-1 09:17
标题:
杨照:以平等之名——托克维尔与《美国的民主》
书名:以平等之名
副标题: 托克维尔与《美国的民主》
作者: 杨照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6
定价: 26.00
丛书: 理想国·杨照的公民课
ISBN: 9787549563500
[attach]35355[/attach]
【内容简介】
历史真正的主轴是:原来高高在上的人朝下走,原来低低在下的人不断往上走,两边愈来愈接近。
两三百年来,从西方开始,“现代”的生活模式、系统逐渐笼罩、改变了世界,甚至统一了世界。不管喜欢或不喜欢,我们摆脱不了这个事实。现代观念、原则、规律像空气般包围着我们,决定了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感受、如何看待自己和外在世界。
【作者简介】
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等职;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并在News98电台、BRAVOFM91.3电台主持广播节目。
主要著作有《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一百个观念》《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想乐:聆听音乐背后的美丽心灵》《迷路的诗》《寻路青春》,以及现代经典细读系列等四十余种。
【目录】
第一章 集权与分权间的持续试验
真抱歉,我们是美国人
政治是“美国故事”的核心
大州小州平起平坐
赢者全拿的选举人团制
定义“国家”的三种权力机构
美国民主的特殊发明:总统制
为了联邦不惜一战
让州的归州,联邦的归联邦
第二章 两个法国人在美国
民主是个好东西
共和不只适用于小国
用雄辩的小册子传播理念
一个法国人对美国民主的客观分析
大革命无法推翻的文官系统
动荡的政局,迷惘的文官
两个法国人,两种对美国的观照
为法国的民主道路做准备
第三章 理解美国的两个关键词
历史的方向是愈来愈平等
写给相信进步史观的读者
平等是上帝的意志
为什么美国比法国先享有民主?
地理与气候决定了殖民社会的形态
新大陆没有欧洲旧贵族
建立自己的信仰王国
哈佛本来不是大学
为什么民主的起源在新英格兰?
第四章 现实中的民主
民主没有华美但也没有悲惨
民主创造中等的好与善良
美国经验标示了人类政治的未来
美国总统的权力与国力成正比
第五章 分辨两种“自由”
大有为政府与自由之间的矛盾
拿破仑以国家主义取代个人自由
自由有两种:自然的与市民的
公民自由建立在清教的道德基础上
同构型造就了乡镇会议的直接民主
大革命并没有产生出公民
自主的乡镇体现在地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组构了集中而有效的政府
第六章 三权的细腻安排
制定宪法的意义远超过独立战争
司法高于立法,立法高于行政
政党扮演行政与立法两权之间的协调者
民主制度具有最高度的自我修正能力
第七章 “社会学式”的视野
上卷阐述美国民主的具体内容
下卷针对上卷进行社会学分析
民主并非来自革命而是来自共识
平等民主的社会使个人的自我想象变得宽阔
预期进步推着美国社会向前走
从众性与实用性是判断“好”的标准
不讲究差异所以不讲究细节
没有正典的美国语言、文学与诗
即使无关美国民主,也值得深思的题外观察
第八章 无远弗届的“平等”效应
大革命证明了“博爱”是个可怕的东西
“平等”比“自由”更容易受到欢迎
民主与平等的后遗症
财富决定一个人在平等社会的地位
追求财富是为了成为上帝的选民
愈民主平等的社会,经济发展动机就愈强大?
平等社会不再讲究礼仪与规矩
平等的扩张力量无法抵挡
托克维尔留给我们的大哉问
延伸阅读
美国·法国·托克维尔大事年表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12-1 09:24
标题:
在地性(P81)
从乡镇会议的直接民主,衍生出local public spirit(在地公共精神),这是美国民主的另一块基石。
这里的关键是“在地”。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怀,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理想,要造福大众;也不是因为心中有什么政治的原理原则理念,要去付诸实践;也不是由上而下交付的责任,规定你去尽到。涉及公共事务是为了保护、争取自我利益。有了直接民主的管道,人们很自然就能够参与考虑公共事务安排执行的方式,很自然地关心在公共事务上自己有没有被牺牲、伤害了。
[
本帖最后由 民俗学梁聪 于 2015-12-1 09:39 编辑
]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12-1 09:32
标题:
manners(P145-146)
manners,勉强翻译,是民主制度下人的基本对待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对待方式,在民主、平等社会和旧贵族制社会一定大不相同。
平等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活在一个平等社会的人,会相应改变其看待自己、看待周围他人、看待社会乃至于看待世界的眼光。这种眼光、态度,变现在外,就是manners。
(平等社会)上下关系,明确的身份区分,人与人关系的界限,模糊消失了,当然就影响了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manners,让礼仪与规矩不再那么严格。从姿态到语言,都会改变。敬语消失了,礼貌的套语消失了,固定的礼仪姿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都不太一样的互动行为与说话方式。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12-1 09:36
标题:
Shame Culture(P27)
Shame Culture 对比西方的Guilt Culture,是本尼迪克特用来帮助美国读者了解日本人的关键切入点,日本人没有原罪观念,却有强烈的集体评判,所以日本人做什么不做什么,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主要不是出自内在的是非善恶观念,而是考虑外在周遭众人的眼光与意见,被发现做出了不合一般礼节的行为,就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