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版图周圈论:中心向边缘的学术传递
二、圈子的形成:反抗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三、学科危机:研究范式的过度操作
四、学术革命:重立一个“新”偶像
五、“过渡礼仪”视角下的“学术革命”
原帖由 陈泳超 于 2015-11-27 12:30 发表
“覆姓皇甫,名端。此人善能相马,知得头口寒暑病证,下药用针,无不痊可,真有伯乐之才。原是幽州人氏;为他碧眼黄须,貌若番人,以此人称为“紫髯伯”。梁山泊亦有用他处。可唤此人带引妻小一同上山。”...
原帖由 吕微 于 2015-11-29 04:08 发表
有人说过,施爱东如果借助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方法,也许能更上一层楼,因为爱东和前期维特根斯坦之间有一种亲和力,不知转达给爱东没有——也许在这更深层次的反思过程即各种信仰相互激荡的过程中,中国民俗学能够通过集体的力量再一次实现自我的超越。 ...
原帖由 陈泳超 于 2015-12-1 12:22 发表
耶,原来早就有“西山一窟鬼”了啊?我上来第一个帖子还自比为“西山一窟鬼”呢,有辱令名,惭愧!惭愧!
重入江湖,确实应该先拜一圈码头的。这样冒冒失失,一不留神就冲撞大神(鬼)了呢,哈哈
原帖由 西山一窟鬼 于 2015-12-1 11:40 发表
既要反对中国民俗学界的“左派”,即绝对的田野主义者,比如陈泳超大侠;也要反对“右派”,即玄奥的康德主义者,比如吕微、户晓辉大侠。
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走“实践”“表演”的道路。
原帖由 西山一窟鬼 于 2015-12-1 11:40 发表
既要反对中国民俗学界的“左派”,即绝对的田野主义者,比如陈泳超大侠;也要反对“右派”,即玄奥的康德主义者,比如吕微、户晓辉大侠。
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走“实践”“表演”的道路。
原帖由 西山一窟鬼 于 2015-12-3 16:01 发表
各位看官,您何曾见那“扫地僧”张牙舞爪,动力动枪,争强好胜来?
正可谓,大海无言,小溪潺潺。大凡叫嚣地欢的主,一般都是色厉内荏,银样腊枪头,外强中干,不中用的。“西山一窟鬼”是也!哈哈哈
好赖 ...
原帖由 西山一窟鬼 于 2015-12-5 12:12 发表
任何人自身就是一个教派
任何人自身的思想就可以是一个教堂
任何表演性的引述都是一种建构
任何试图古典地界定意义的努力都是不合时宜的...
原帖由 吕微 于 2015-12-5 12:59 发表
我总是怀疑,在后现代的条件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文化多样性相对主义的无条件拥抱,在反西方现代性普遍性的同时,却怀揣着某些集团利益的不可告人目的,因而这样的后现代性、文化多样性相对主义就总是一把双刃剑:对外相对的自由权利和对内绝对的专制权力的统一体。于是,当民俗学家们参与到像“非遗”这样的相对主义运动当中的时候,我就会怀疑,我们与意识形态的新一轮共谋已经开始(所以才有民俗学者勉力在“非遗”中加入普遍性的要素,以尽量消减“非遗”在集团内部可能造成的相对性危害)。 ...
原帖由 吕微 于 2015-12-5 12:59 发表
民俗学家们经常认为,他们的反普遍性是在“为生民立命”,因而相信普通人、老百姓一定会认同他们的做法。就好像民俗学家进入到一个古老的村寨,惊叹于村寨的自然之美、传统之美,就天真地认为普通人、老百姓一定会拥护他们为保护传统文化的“为民请命”的正义感。其实这只是学者知识分子自己心理上的理论幻觉和审美幻觉(其时村民们正在想方设法逃离此地进入大城市,从而造成了万人空巷“无家别”的景况)——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文化多样性”甚至“后现代性”,很大程度上,已经是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和御用学者们从老百姓嘴里抢夺来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学者地位的金饭碗——从而背离了后现代性重申现代性的初衷,在此基础上的“回归大自然”,“保护文化多样性”,只是有钱人、有闲人奢侈的后现代性,而对于广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下中农”来说,这种“同情的了解”可是太廉价了。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