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基督教 融入中国文化,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牧师访谈 [打印本页]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5-11-11 01:43     标题: 基督教 融入中国文化,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牧师访谈

编者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中国五大宗教共同面对的课题。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阚保平牧师。

记者:请您谈谈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阚牧师:比起“传统文化”,我更愿意用“文化传统”这个概念。中华民族曾经经历了文化挫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重新注意到文化的价值,近些年无论是从主流文化还是主流政治上都开始关注文化传统。现阶段,习总书记也反复提倡要学习传统文化,回归主流文化思想,延续文化传统。在弘扬文化传统的进程中,各个宗教能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例如佛、道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丰富了中国文化。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真正要对弘扬中国文化贡献力量,最主要的还是要融入中国文化。

自从基督教进入中国,就面临一个问题: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当年西方传教士们的欧洲中心论思想包括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竭力把欧洲文化强加给当地。他们很成功地、没有遇到多少文化抵抗就在非洲和南美洲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因为当时这些地方的文化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相对不发达阶段。这使得传教士们很容易就把他们对于基督教信仰的理解及其对信仰的表达方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这些地方。但是在中国他们遇到了麻烦,因为当时中国的文化远比欧洲文化发达。当他们力图把他们的文化理解以基督教信仰的方式全盘搬到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强大生命力使他们感到窒息。因此,很多传教士竭力诋毁中国文化,以便使以基督教为表现形式的欧洲的文化思想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但是这样的努力恰恰使基督教无法在中国扎根。

现在还有一少部分人认为基督教要改造社会。我认为,宗教的功能是服务社会,而不是改造社会。基督教要扎根中国社会、对中国社会起积极作用,不能是立足于改造中国文化或改造中国社会,而应该是扎根于文化,服务社会,引人向善。当年西方传教士把西方文化内容植入了基督教信仰,甚至被作为信条在中国传播。而事实上,从基督教传播历史来看,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主要都是与当地文化结合,从而彰显出与当地文化相一致的特色。当下,中国教会必须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领悟和理解自己的信仰。

记者:如何践行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领悟和理解自己的信仰呢?

阚牧师:就是要加强神学思想建设。中国基督教在开始重视神学思想建设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开始好转。因此,在神学思想建设上,要始终抓住基督教中国化,以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相促进。基督教中国化,要做到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就是认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五千年历史不是抽象的文化发展史,中国文化每时每刻都在中国的历史经历中汲取营养,升华为文化内涵。中华文明正是由这些文化和历史,由中华民族的经历而书写的。基督教本身就有历史传承,这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基督徒,要时时思考如何融入中国的历史,接受整个中国的历史。

政治认同,就是认同中国当前的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中国的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正是中国的历史经历和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决定了中国必须走符合自己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道路。中国基督徒必须认同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认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梦的目标,并且以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目标,为之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如何在广大基督徒中实现这“三个认同”?

阚牧师:实现“三个认同”,关键是要加强院校教育。中国教会的未来取决于今日的神学教育,因为它是牧者的摇篮。要创造好的环境,坚持正确办学方针,设置合理的课程,是每个神学教育者的责任。在开展院校神学教育时,除了注重“技能性”的培养,尤其要注重世界观的培养。神学教育要培养有思想的人,就应该鼓励学生勤于思、勤于想、善于思、善于想。思想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认识才能得以提高。例如在培养神学院校学生的讲道方式时,不仅要求“会讲道”,更要教育学生思考应讲什么样的内容?讲道内容不是社会适应教会,而是教会适应社会。应从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这几个方面加强神学思想教育,培养神学院校学生认同中国文化和历史,认同中国社会和政治现实,从而认同文化传统,服务现代社会。

总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基督教面临的任务是如何能够扎根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作为基督教的表达方式,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形成自我、完善自我,成为中国文化与历史的一部分,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使基督教真正成为中国的基督教。(《中国宗教》记者:张雪梅、卢晓容)

(来源:《中国宗教》2015年第3期)
转自:中国宗教学术网http://iwr.cass.cn/xw/201511/t20151110_19612.htm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5-11-11 01:46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