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田野考察】温州泽雅四连碓造纸工艺
[打印本页]
作者:
王雪
时间:
2015-11-8 17:22
标题:
【田野考察】温州泽雅四连碓造纸工艺
2015年11月8日,在黄涛老师的组织下,并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林继富教授和民俗学研究生一起考察参观。
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泽雅四连碓的造纸作坊,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齐古朴的小木屋,溪水潺潺,整齐有序的房屋,景色不能再好了。沿着石拱桥我们一行人便进入了工作坊,是工匠在捞纸如图所示。
[attach]35166[/attach]
四连碓造纸作坊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石桥村与林岸村之间,南靠南斗山,北临龙溪。由于这里地势开阔、落差较大、水利资源丰富,古人便顺着龙溪分级建造了四座水碓(故名“四连碓”),是目前唯一承载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宋元时期,用纸祭祀的习俗遍及全国,民间大量消耗纸钱,于是泽雅一带利用自身水多竹茂的优势,以竹草为原料造纸,制品主要用于祭祀、包装等方面。泽雅的竹纸生产需要经过竹、料、刷、浆、纸等五个环节,主要生产流程包括“做料”、“腌刷”、“翻塘”、“煮料”、“捣刷”、“捞纸”、“压纸”、“分纸”、“晒纸”等步骤。当地农户先砍下竹子、剔枝除叶,将竹竿截成一米来长,并锤裂竹竿,晒干扎捆(俗称为“刷”),并将“刷”排好叠在蛎灰水塘(腌塘)中浸泡压腐。经过
50
至
60
天的浸泡沤熟后(其间需要人工上下翻动),原料用猛火加以煮烧,再利用水力驱动的水碓进行舂捣,同时加水搅拌,形成絮状纸绒。纸绒先在小纸槽中浸泡,经过人工的双脚踩踏翻动(称“踏刷”),转入大纸槽中成为纸浆。纸农用纸帘捞取后,将湿纸一张张重叠堆积,形成纸墙,再通过杠杆原理,用
3
米多长的压杆、绳缆和擂杆将纸墙中的水分压干,将纸一张张分开,自然晒干或用火炉慢慢烘干,最后进行拆纸、印记、打捆和包装。这些工序均需要专人用专门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其中一些工艺流程甚至比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更为原始。
虽然具体始于何时还需进一步考证,但泽雅、瞿溪一带的造纸历史十分悠久,宋人就有士大夫喜好永嘉出产的纸张,争相高价购买的记录。由于到处是水碓、纸槽和腌塘,泽雅产生了许多类似于水碓坑、水帘坑这样与造纸有关的地名。
20
世纪
30
年代,当地纸农曾达十多万人,约占当地人口的
80%
。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大量外迁,从事传统手工造纸生产的人数逐年减少;加上手工造纸的经济收入太低,年轻人不愿继承,所以泽雅的造纸业规模日渐萎缩,很多水碓、作坊被闲置废弃。据
2008
年调查,泽雅现仍沿袭传统手工造纸的只剩下了约
360
户、
600
余人。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播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四连碓”为代表的泽雅传统造纸作坊完整保留、记录了古代造纸体系、工具设施、生产环境等各项相关资料,迄今仍沿用着原始、古老的造纸技术,是中国造纸术的实物例证,也是浙江和温州地区竹纸历史的直接见证,有力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堪称“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而造型古朴自然的四连碓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不仅宛如一幅悠然的田园画卷;其依山傍水的选址布局和堰、渠等引水构筑物的修建方式,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利用水力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方法,体现了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聪明才智。
2001
年,四连碓造纸作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分别使我们造纸工艺的过程图,如下所示:图一是称竹 图二是腌竹 图三是舂捣 图四捞纸 图五是揭纸 图六是晒纸
(作者单位:瓯海区文博馆)
[attach]35169[/attach]
[attach]35170[/attach]
[attach]35171[/attach]
[attach]35168[/attach]
[attach]35172[/attach]
[attach]35173[/attach]
作者:
大耳朵
时间:
2015-11-8 22:27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5-11-9 16:26
这个地方我去过多次,曾经准备写一篇关于非遗整体性保护与生态环境的文章,可惜调查材料都快成古董了!
作者:
王雪
时间:
2015-11-11 20:00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哈哈 学长 我们那天去的,真的挺漂亮的。可以继续写呀。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