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迎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打印本页]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5-11-1 17:55
标题:
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迎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迎接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 逸华
近期,改编自网络文学、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剧《琅琊榜》引发全民观剧热潮,而之前同样由网络文学而来的《何以笙箫默》也是红了荧屏又搬上大银幕。再往前,《甄嬛传》火爆到成为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近年来,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其上游,是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
从1998年国内网络小说“第一人”蔡智恒推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起,不到20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呈井喷之势。目前国内网站签约及推荐网络作家约有200万人,加上在网上注册多个ID但未签约的,以及不定期在网上写短文、发段子的,网络写手可能超过5000万人次,每年在网上更新的连载网络小说数量达10万余部。
尽管网络文学被人诟病“海量”与“质量”存在落差,“速成”与“速朽”并存。但毋庸讳言,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传播率与社会影响力 。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全文公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国家政策的发布,说明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那么,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迎接网络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少数民族作家早就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而逐渐成长。博客兴起时,不少作家就在网上开始创作,比如侗族潘年英的《画梦录》、彝族陈虎的《经年集》、土家族李缨的《一个人的盛宴》等,都是其博客文学的结集出版。而在新疆,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分别举办了三次网络文学大赛。少数民族地区的作家协会和文联也创办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学网站,如广西文联网、新疆作家网等,大力扶持本地区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网络作家正在涌现。
血红,原名刘炜,苗族,2003年起从事网络小说创作,作品有《流花洗剑录》、《龙战星野》、《升龙道》等。创作总字数达1400万字,被读者誉为“网络写手第一人”。唐玉文,瑶族,在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发表了《神探钟仆》、《瑶乡传奇》、《神奇的特种兵》等中长篇电子图书6部,成为瑶乡的知名作家。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像这样比较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及作品还是太少了。
少数民族文化的神秘性、传奇性、乡土性一直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独特资源,这些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网络写作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传统文学、经典文学的“地基”上开辟新篇。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也不例外,比如汲取本民族神话传说的营养,谁继承得好,谁的创造力就更强,作品价值就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作品的产生,读者往往成为直接参与者,作者必须与读者建立对话关系。少数民族网络作家的思维方式、语言套路和创作手法需要区别于传统作家,用开放的创作心态去尝试更多类型的题材,用更时尚的文字去架构更精巧的故事,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一部分读者低俗的阅读情趣。
网络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为造就文学新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网络作家可以成为这次传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网络缩短了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其创作的生存空间,为少数民族作家展露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就如一位学者所言,不管文学用何种形式去表达,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启迪人,启迪人的头脑和灵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照亮自己和他人前行的道路。
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5-10/30/content_109370.htm
作者:
王俊文
时间:
2015-11-2 22:17
标题:
合力建构网络文学批评形态
2015年10月30日 07: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30日第8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网络文学又火了一把。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文学,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近日,“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学者围绕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关系、网络文学主流化及其前景等议题,共同把脉网络文学发展。
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新契机
从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红遍网络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网络文学创作数量井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用“三分天下”概括当今文坛格局,即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型文学、以市场营销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和以网络科技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也就是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相互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主流文学开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网络文学展开对话。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介绍说,2011年,第八届矛盾文学奖将网络类型小说纳入评奖范围;2012年,中国作协组织网络文学作家与名家结对子,对网络小说创作进行重点扶持,这都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新媒体文学的认可和接纳。
在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雄看来,网络文学写作语境和写作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文学叙事的变化。网络叙事的主体是多职业的自由身份者,其个人经验和对文学传统的民间式理解蕴含新的文化内涵,有当代文化发展逻辑的合理性,网络叙事参与时代文化建构,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提升自身品质担负时代传播使命
在资本、读者、作者多方诉求的合力下,网络文学产业不断壮大。如何提升自身品质,承担起伟大时代文化的传播使命,是网络文学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从网络文学的运作来看,经济和资本的力量更为强大。白烨提出,网络文学及其衍生出的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已经形成完整的利益链,各方变成利益共同体。资本的力量强大后,美学的力量逐渐淡化,其人文含量、思想含量不断减少。应借鉴传统文学因素,把传统文学、流行文学、类型文学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更好的文学性,这是网络文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学强调,文学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注重思想上的深刻内涵,要有民生的历史担当和人性的温暖,要有艺术审美方面的精致和创新,这种很高的要求,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可能还很难达到。”欧阳友权说。
周志雄认为,受商业因素影响,为了作品能够迅速更新、快速传播,网络文学确实存在文学性逐渐减弱,内容同质化、作品类型化等现象。但也必须看到,商业化不是简单否定网络文学的理由,网络写作、发表、阅读乃至商业运作机制带给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是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使文坛更为多元化。需要警惕的是商业化对网络文学的不利影响,比如过度商业推广、媚俗写法、大量注水等。
网络文学研究要有介入性
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发展态势相比,网络文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建构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白烨告诉记者,网络文学的研究不能照搬传统文学,传统文学通常研究的是作品,网络文学比较复杂,它的创作本身是和读者互动的,作品只是它的一个环节,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要有跟踪性、介入性,包含对网络文学生产过程的研究和介入。他提出,研究者要根据网络文学的特点学习一些新的理论,和广告学、营销学、传媒学结合,把不同的研究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在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看来,学界现有的文学批评模式——学院批评、作家批评、媒体批评、草根批评等,每一种单独批评模式或者他们的杂语共存方式,都不适应处于急速发展中的网络文学,建构读者、作家、编者、学者四方主体的合作型批评,可能是一条符合中国网络文学现实需要的批评路向。
欧阳友权说,当前文学理论界的研究和网络文学实际创作有一定距离,研究者应了解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切入到网络文学现场。他建议,未来网络创作队伍、网络文化企业(网站)和作家协会、文化管理者应联起手来,齐心协力做好研究。网络文学批评者、网络文学创作者、网站应该多一些交流和沟通,打造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共同体。
责任编辑:武勇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1510/t20151030_2550509.html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