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直播]第四分会场:民俗记述 、身体民俗与节日民俗 [打印本页]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08:44     标题: [直播]第四分会场:民俗记述 、身体民俗与节日民俗

[attach]34951[/attach]

主持人:朱卿  
评议人:黄景春(上海大学)

发言人:张勃(北京联合大学)
  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怀旧式民俗书写

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
乡愁、民俗与影像表达--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对赫哲族的表现为例

马知遥(天津大学)
传承人口述史的身体符号价值

刘萌萌(北京师范大学)
身体 感觉 经验:瑜伽修身论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08:45

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怀旧式民俗书写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
多重断裂是政权易代之际的一种社会现实,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断裂感、破碎感、漂泊感、无方向感和人生如梦的空幻感,浓重的乡愁油然而生。中国易代之际出现了诸多怀旧式民俗文献,正是在乡愁寻寄的情况下文人们精神返乡的结果。它们在重构了故乡的同时,也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人们寄托现代乡愁的精神家园。阅读它们并凭借想象穿越至其书写记述的那些美好、安定、和谐、统一而完整生活,是当下精神返乡的重要方式。
[attach]34952[/attach]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08:51

[attach]34953[/attach]

乡愁、民俗与影像表达
——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对赫哲族的表现为例
宋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乡愁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集体性的文化情感。因此,对于乡愁的关注、思考和表达,具有成为文化焦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传统村落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众日常生活的载体,正在急剧消亡。近年来,在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民俗生活的活力,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宣部的国家重点工程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表述,第9集《街津口村——自尊自强》强调,乡愁是对于民族历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想象,传统村落中的历史记忆、地域文化(如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如歌舞、服饰)、民间习俗(如“非遗”代表作)是乡愁情感形象化表达的有效载体,通过具象化、“一主线、双结构”等视听手段的合理运用,将政治导向的价值观与赫哲族的历史、现实生活及文化相连接,从而将其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09:12

传承人口述史的身体符号价值
马知遥  潘刚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集体记忆、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具有强烈的身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充分认识传承人的身体经验价值,理清身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关系,确立身体作为第一物质性的关键位置。现阶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抢救式记录,并对口述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甄别,使得非遗保有一丝血脉,具有文化和科研双重价值。同时,对传承人的保护应当放到具有整体性的原生态文化空间中。

[attach]34954[/attach]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09:48

身体﹒感觉﹒经验:瑜伽修身论
刘萌萌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一种古老的印度文化,瑜伽是一种身、心、灵合一的修炼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为追求其瘦身塑形的效果而忽略了瑜伽练习的要义:量力而行。殊不知每个人身体的直觉和感受都是唯一的,只有自己的感受才可以指引我们体会瑜伽的真义,从而走入瑜伽的殿堂。
同时,这种经验和感受的回归,也是民俗所需,是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0:13

[attach]34955[/attach]
黄景春老师点评:
张勃老师的论文很有意思,“易代之际”的书写总是有很多感伤,但“易代”是多久?“乡愁”怎么定义,是否恰当?乡愁有时候是对故乡的诗意回忆;张勃老师回应说乡愁应该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自然之思。乡愁的出现与如今大量农民工进程有关。乡愁也与”传统之恋“有关,如现在的乡村旅游。
黄景春老师提出”想家“与”乡愁“有什么关系?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0:51

[attach]34956[/attach]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0:54

三北都神会与嘉兴端午节的异同
陈趣联
(江省慈溪市非遗办)
嘉兴粽子誉满四海,随着粽子衍生出来的端午节活动在节庆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踏白船的习俗,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很有特色。三北豆酥糖也是在海内外喊得响的食品,最著名的豆酥糖为慈溪市沈师桥沈永和商号的胡记豆酥糖。早在北宋期间,豆酥糖就成为三北民间辅助食品。北宋沈师桥表演二十四杠台阁的时候,由于历时二天一夜,行会期间主食为豆酥糖,所以,豆酥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豆酥糖制作的起因为的是行台阁,而台阁表演目的则为了都神会节庆活动营造气势,那种“逢山劈山,逢河搭桥”的场景,那种木匠、泥水匠像警察一样,时刻保护台阁的情景,传承了几十代。数以万计的参与者,凭着对都神殿五都大帝的崇拜虔诚地担当着都神会每一个角色。

[attach]34957[/attach]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1:04

明清小说中浴佛节描写的民俗价值及文学意义
陈鹏程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明清社会中,浴佛节是一个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重要节日。明清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浴佛节的描写。这些描写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浴佛节的诸多民俗事象,如浴佛斋会、进香、放生、舍豆结缘等。从小说描写可以看出,明清浴佛节的世俗化特征极为明显,凸显出一种僧俗和乐的文化氛围。浴佛节描写也有重要的文学表现功能,从人物角度看,它作为明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场域,往往为人物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前提和背景。从叙事角度看,它不只具时间标示的意义,而是作为文本结构的要件之一,延展和升华了作品的审美空间和意蕴。

[attach]34959[/attach]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1:20

从“祭仪”到“节日”
——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节日建构过程
朱卿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景颇族“目瑙纵歌”原为一种神话和仪式相对应的宗教性祭祀活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为现代民族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双重转换,一方面完成了从不定期祭祀到到节期固定的转换,一方面从宗教祭祀到公共文化活动的转换。目瑙纵歌在从神话时代到现代社会转换的过程中,与节日时间相比,跳目瑙舞发挥了核心作用,表现出对民族历史、情感认同、身体记忆等诸多方面的强大整合能力。

[attach]34960[/attach]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1:25

隔壁小王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1:27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你来串门了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1:32

张勃老师点评:
都神会与端午节的比较的学理基础是什么?双方就此进行了讨论,陈老师表现出浓厚的家乡情结。一些节日在当下的复兴,其背后有各种力量的推动以及和传统的对接

期待着更多的成果。从文学的角度可以更新一些研究观念,节日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什么是他们的传统节日,可以分析哪些节日被更多的提及,是很有意义的
不同的节日在小说当中都会出现,一个小说中的节日在文学中的意义,审美性和虚构性,作为史料的使用是否有史实性,不同的节日承担的文学功能是否是相同的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1:42

陈鹏程老师反馈
将文学作品做史料,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民俗志作品不同,呈现出史实性的特点,如市井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史实性,但是一般也不会作为完全的史实性的材料,其描写的场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面,是一种生活形态或是生活样态的反映,而不是一种严肃的史料。

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找到其他的民俗志文本进行验证,多种资料的互证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1:50

张勃老师:从时间、活动的内容看当下的发展变化,疑问:从祭仪到节日的过程现在是否完成?
朱卿回应:还没有。
张勃:政府想要将其打造成一个节日,而民众有自己的诉求。
朱卿:这个节日最早是建国以后出现,之前是间歇性的,好几年才举办一次。后来慢慢趋于常态,近十年的推动过程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4:23

现代乡愁包括:自然之思,如乡土(土地);故园之思,农民工等流动群体的出现相关;传统之恋,与城市形成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不同,就更想回到温情的人际关系之中
作者: 刘萌萌    时间: 2015-10-25 14:26

想家和乡愁如何区分?乡愁如何界定?
乡愁,是对一切美好的诗化的表现,但其并非是一定的具象的物体

乡愁不一定是属于乡村的,城镇的乡愁的观念和表达如何呈现和表达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