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课堂笔记】且听江帆教授开学第一课:能够找来的书就都找来看吧! [打印本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5-9-9 16:26     标题: 【课堂笔记】且听江帆教授开学第一课:能够找来的书就都找来看吧!

前言:喜逢教师佳节来临之际,9月8号下午、辽大蕙星楼803教室,由吉老师发起,江老师、周老师、隋老师、邵老师,和研二、研三师姐以及部分前来报到的研一同学共同参与了话题讨论:纠缠在“技术想象”和“历史想象”之间的民俗学。以下是吉、周之后,江老师作的发言。感觉很受启发,拿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大意:今天就有四位新生报到,可能还不认识我,我叫江帆,是我们专业一名退休教师,虽然如此,但仍然关注着民俗学最新的研究。刚才两位老师讲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的准备,你不知所云,我相信在坐肯定有能听明白这个话题的好的人,肯定,我说的不是老师,我们同学,可能三年级的、二年级的有个别也能听出来它的好,能知道它关注的是当下多么深刻的、和当下我们学科很前沿的一个话题。但是呢,我在想到一个什么问题呢,你看刚才四位新生报到,包括我们在这儿开学期研二的同学,我们来自不同的院校、来自不同的专业的背景,那么可能会有些同学对这个话题,尤其是新生,会觉得,对民俗学究竟学什么的一门知识?将来是一种什么风格的授课?授课的内容是什么样?自己能否产生浓郁的专业兴趣,很好完成几年学习?可能这里在座很多人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呢,我现在,我就对刚才两位老师的话题呢,我现在降一个维度,或者说降一个很大的维度,我来谈谈,也是这个话题。降一个很大的维度,就是考虑到我们同学不同的专业背景。
  首先呢,我想说说这个话题的由来,就它是怎么出现一个这样的话题,在座的同学,包括新生,千万不要有一个误解,以为我们民俗学科现在存在都遭到了学界的质疑,就我们的合理性何在,这个学科啊,在学科体制内的分类,它有各种的划分,这里面饱受争议,划到社会学门下啊,有的大学是设到文学的名下啊,然后呢怎么样看待这个学科,这个是体制内的,我们个人可能只能是有点呼吁的、建议的权,我们没有办法把它改正和调整。但是,我们学科呢,包括下个月在辽大要召开的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年会,会有一批学者,关注今天吉老师谈的这个话题,就说这个话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专业层次在很高学面的学者,开始不断的进行学科的自省,自我的叩问,我们的合理性,就比如刚才谈到刁统菊提的,你有什么权力窥探别人的生活?一定你要研究某个村落、某一个人民俗的包括一些他的生活史,然后你有什么权力呀?你有什么样的权力对人家的生活做出你的阐释啊?包括大家现在进到这个专业了,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民俗学论坛上十问、九问、八问的,反正都是学科自省、反思的这样一些,有一些学者一直在谈论这样东西,我想跟大家说,这种现象,刚才说了,不是来自于体制内的质疑,没有这个问题,另外我们这个学科呢,可能跟同学们报考了我们专业以外其它一些学科,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文学学科,他们不会再想我们的学科我们现在存在多少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的合理性,我们的研究的凡事都要受到外界的诟病甚至质疑,他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一些压力和焦虑,那么有很多的学科都不必这样,为什么民俗学科会这样?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今天这个吉老师这个话题的背景。
  中国民俗学,说建立一个学派、建立一个学科,那么从五四运动开始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了,整个老一辈的学术的这个学者们哪,他们关注的真正是直面那种日常的生活,直面的那个传统,然后呢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自的知识结构的背景上,做出各种各样的阐释,但是大家注意,现在中国民俗学界的学人,构成我们学术的主体,构成我们学术的主流话语的这些知识分子们,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就是下个月的年会你们会看到,假如说200人的学术年会,我们不能说这儿,百分之七十、八十都是博士,多少博导,都专业博导,都是学贯中西的。那个,去年在云南大学开那个学术年会哈,有的那头一次参加我们会的就很感慨,说哇,这么多著名的学者哈,你看人家报到,全都是最起码大部分都是博士以上的,就连那没有正式取得会议资格的,蹭会的人,也都是博士以上的。大家知道,这些人,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整个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整个参与了国际的学术对话,能够看到各种学术资讯的、而且外语非常好的,这样一批学人,现在进入了中国民俗学科,他们构成了我们当下的学术的主体,这个队伍的主体,那么主流的话语在这儿就出来了,和老一辈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了,那么他们在同样看待民众的生活,在和我们的传统凝视的时候,他们想问题的点是不一样的。
  我们说,现在有这么多的自省、叩问、反思的这样一些话语,恰恰表明了当下中国民俗学科在理论建设方面非常好的势头。这些不是来自外部的质疑和压力,这完全是一种内生性的、咱们领域内的这些学者们自己开始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再说一下,刚才说了,这个吉老师也谈到了技术想象,就是说就这样一种工具的把这个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把它想象为一种可以进行技术化的分析研究的,那这样的一种或者叫思潮吧,代表了当下很多的,我们下一个月看学术论文,年会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的研究,它有这种技术想象的这样一种特点,这也是大势所趋吧,当下很多的学者,不自主的卷入了这种技术想象之中,不自主的。
  那么,历史想象是带有一定清醒的,而且呢视域更为开阔的,而且呢是从学科本源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一批学人。那么我想说,刚才吉老师前面一连串的提出了一些学者们的,他们的叩问吧,就是说民俗学这门、我们的研究有意义吗,有价值吗,我们有这个权力吗?我想跟大家说,这都是作为我个人的认为,这都是我们自己设置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自己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设置,大家注意,都打开了一个思考的向度。就是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在所谓进行你的学术训练、你的研究,这几年研究生的学术生涯,是完成一种学术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打开了一个思考的向度,就是说技术上的问题,你也要注意。
  所以,我前两天看我们研究生的微信上好像是佳宁是谁发的那个河南大学,不是,上海复旦那个汪家堂是吧,是谁发的,最后一节那个他去世了那个学者,哲学的,他讲的哲学那个,(佳宁:我转的周老师发的),转的是周老师发的,我没有看到原创,你转的,就是你转发的上海复旦的一位哲学系的很年轻的一位学者叫汪家堂是吧?他的一次讲课,因为他去世了,很年轻的一个教授去世了,然后呢,一个听过他课的学生把笔记整理出来,好像挂出来,郭老师呢在微信上,然后呢我是看佳宁转发的,我看了以后我很受启发,就是汪老师那个课,他讲哲学,其实刚才周老师和吉老师,这里面充满了思辨性,尤其呢,周老师的发言,能有很多从哲学角度来阐释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呢,汪老师,就是上海复旦那个学者,他对进入哲学的教学的这些学生的启蒙的一个教育,他就定位了,哲学就是一种教给大家一种方法,思考世界的一种方法,进行一种思维的训练。
  所以,我想说呢,我们前面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包括我们现在进行的各种的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从很多的向度展开,但是不等于封死了,全都在技术想象,没有了历史想象,或者非此即彼,不是这样,就每一个方面它都是一种向度吧,我们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重要的可能对我们在座的同学们来说这些年要完成一种研究方法的训练,就你们知道一个问题可以从很多的向度展开来进行阐释,如何能够更接近客观,就更接近事物那个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刚才老师们反复谈到了伦理问题,是吧,你比如我们这个专业,民俗学它直接要和民众生活发生联系的,我们有很多的社会实践、田野,这里边有很多的,包括就是你依据文献的研究,依然存在着伦理的问题,那么就有很多,就是你怎么样能够尽量的不要……抑制住自己的这种单纯的想象,然后呢,怎么样接近事实本身吧,或者叫,现在有一个很热的词,叫作事物的本真性
  所以我在想啊,所有的研究,我认为,都各有各的,都有它的价值,只要是你能自圆其说,你展现了一种人类的心智的活动,你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把你的思考自圆其说,我觉得文科,人文的研究,研究心理的这样一种学问,它是没有那种固定的模式的,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所以呢,在这几年,你不用急功近利的马上想到学以致用,未必,因为,真正能拿到这样的一种社会效能的话,得需要相当的理论准备,而且有切入实践的一双慧眼,这点,方方面面的准备,那么我们当下,我觉得在座的同学更多的完成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一种思维的训练,要知道事物的阐释无限的可能性,每一条叉出去的路上都有各自的风景,你能不能把它完好的展现出来,我觉得都有道理。
  所以哈,现在呢,我们有这么样的一批学人,在进行学科的反省,我恰恰觉得就是把我们传统的思维、结构范式,把我们的对象把它固定化了、单一化了、常态化了,那种模式,把它总体改变了。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人,因为我们研究俗是为了研究民,大家记住,民俗学,民俗二字,研究俗是为了研究民,那么只要是人,他就充满了变数、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非常规的、充满了等等等等可能性
  所以,技术想象它把它看成是一个可以被数据化的、被工具化的,可以被量化的一个固定的共性的一个特征群体,显然是不够的,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哈,大家知道,今天吉老师拿出这个话题实际是一个开启学科智慧的,大家要更丰富的角度来思考,我觉得哈,就是针对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先要树立起对于我们这个学科专业的兴趣,你为什么考民俗学这个专业、考这里,但是一旦考进来了以后要有思想准备,这几年,真正把民俗学的问题搞明白一点点,绝对不是在民俗学这有限的教科书和这点书里面,不是,要怎么?入乎其内方有热情、出乎其外放有高致!就是你进来啦,首先要有热情,进来以后要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到一定程度,只有跳出来你才能提出好问题,你不跳出来你提不出来好问题,所有能提出问题具有反思性的都是跨学科的,他的知识结构都打开了,而且呢更多的层面他归结到他能够站在哲学的层面,他能站在形而上的层面,你会注意到,我们前面的老师很少在刚才的讲话中、话题的阐释中很少用形而下的,我给你举个个案吧、讲个例子,没有!他们在形而上提出问题来,那么你理解老师形而上的问题,在你那块先有大量形而下的感受,否则你理解不了这样的问题。大家注意,生活中要开始积累形而下的观察,积累,有这样的一种感悟,然后呢才能在形而上上激活了你的一些思考、一些想法,你才能听出好中之好哇,要不你没有什么可点燃的、没有什么可调动的。就是说灵感是需要被点燃的,但是前提是你先在心中有,有哇,你没有的话,点不了,是这个问题
  所以哈,想跟大家讲,我们把民俗学这个,今天就这个话题,我谈一点话题的背景吧,就说为什么当下会这么热烈地讨论这些问题,这表现当下中国民俗学科一代学人有所担当的、富于反思的而且呢对我们对自己学科内有一种焦虑,就是想要把学科更好地参加到能够为,像一开始吉老师谈到的,能够为其它的人文学科研究或者社会科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参加到大的话语之中,能够提出有效的、对他们更有启发性的一些理论的贡献。
  而这些呢,要求我们大家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专注日常的生活,一定要有日常的生活、迈向田野,这一条腿,哎呀,能够找来的书就都找来看吧,我觉得都有关,因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获得信息是非常容易的,获得信息的手段非常便捷的,那么,处理信息,就处理这些信息,是需要我们的能力,那么,你这种能力,就是你把看似不相关的,你能建立起相关性,这就是你的能力,学术的能力,这话题怎么拿到这儿来说了,能给你建立起话题的相关性,就让你一听,就应该在这个教室、在这个专业、对着这群人、讲这话题,这叫本事!所以嘛,我们不能说什么问题跟我们专业无关,因此我的观点就是,刚才说的,能够找来的书,都找来读吧!好,我这儿嘛就谈谈背景哈!
  此处省略经久不息掌声哈……
  

梁聪整理
  9月9号于辽大四舍学生公寓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5-9-9 16:34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作者: 昱江    时间: 2015-9-9 16:51

整理的这么细致,真是很认真。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5-9-9 17:03

太好了,论坛高校版就需要这样的帖子。鼓掌。。
作者: 刘艳军    时间: 2015-9-9 17:27

受益匪浅。楼主很用心,感谢分享给大家!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5-9-9 21:58

赞!赞!赞!楼主整理得很用心,更想去现场听听了! 好想看现场的照片!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