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吗?听听民俗学家怎么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5-8-28 15:54
标题:
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吗?听听民俗学家怎么说
戴望云 /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2015-08-28 07:52 来自 思想市场
[attach]34446[/attach]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这般描写。
在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门大开,万鬼都从阴间来到人间,探视亲友子孙、或寻求供奉,直到七月底关闭鬼门时才返回。作为禁忌,人们很少选择在七月举行结婚、搬家或开幕等喜庆仪式。而这个“鬼月”的高峰,无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称为“中元节”的这个日子。
那么,将“中元节”定义为中国的“鬼节”,合适吗?
中元节从何而来?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
“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的确,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礼记·月令》中写到在孟秋(农历七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对于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attach]34447[/attach]
蒙古文彩绘插图本《目连救母》中插图。
“七月半”也叫“盂兰盆节”,这个名称体现了该节的佛教因子。“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解倒悬之难。佛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其母死后堕于饿鬼道中受苦,目连用神通之眼看到后十分伤心,以钵盛饭运用法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一到口边即化为火焰。佛祖告诉目连,其母罪孽深重,需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珍肴果品置于盆中,供养十方众僧,这样的功德广大,才能使他的母亲济度。目连依佛祖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南北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盛发展的时期。“目连救母”这则佛门的孝义故事,也有人说是佛经译者根据中国孝道文化的改编,但不管怎样,它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熏陶的中国民众的口味。从这个故事出发,本属于佛教内部的佛腊日(佛历以此为岁末,七月十六日为岁首)兴起了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祭祀亡灵,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兰盆会与“七月半”的尝新祭祖习俗合并,并开始确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国节日系统中地位。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及时记述了这一节日的新变化:“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文献也记载,推崇佛教的梁武帝萧衍,每年七月十五日入寺送盆供养诸佛。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所以中元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道士们在这一天讲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同时信众们也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日超生。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attach]34448[/attach]
民间对先祖亡灵的崇拜,与佛教盂兰盆节、道教中元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于是,在受到民间的广泛认同后,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融为了民间对亡灵的俗信中难解难分的一部分,中元节成了一个关于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华夏民俗节日,整个“鬼月”盛大而丰富的民俗事象系统也因之形成。“七月半”从未获得过“鬼节”的正式称谓,但是以民间的思维去观照,理解为“鬼节”也未尝不可。
中元节节俗有哪些?以“礼敬亡灵”为中心
中元节的节俗,围绕着“礼敬亡灵”这一中心,既有个人/家庭层面上的仪式活动,也有组织/社区层面上的。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祭鬼
清明与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这个“鬼节”与清明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但旨在让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这个特殊日子的关键词。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在浙江的一些地方,民间于此日在地上供施酒食,叫“施野鬼食”,在路边焚烧纸衣,叫“施野鬼衣”,有的还焚烧纸车、纸马,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让他们找见归去的路,速速离开。
城隍出巡
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attach]34449[/attach]
七月半这日,跟其他两日一样,由城隍神率同新江司、长人司、高昌司、财帛司,从邑庙(城隍庙)出发,地方官在前为其清道,行至西门外邑厉坛赈济孤魂。
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声势浩大的阳间阴府时空穿越的戏剧。
河灯度孤
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
[attach]34450[/attach]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盏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七月半”之夜,放河灯的人多,看河灯的人更多。夜色中萤火万点,煞是好看。而人们也相信,如果一盏河灯在水中沉没,那就是一个亡魂已经投胎转世,而如果灯漂得很远或者靠岸,就代表着亡魂到了彼岸的极乐世界。这就是“放河灯”所寄托的美好祝愿。
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地方也过中元节?
“西湖七月半……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这是晚明文人张岱对“西湖七月半”节庆盛况的描写。
的确,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来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加上它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如今“七月半”的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而与大陆相比,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这些地区,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却又较少经受近代以来一系列反传统运动的冲刷,中元节至今仍很重要,节俗也得以保留,“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还作为香港地区的民俗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ttach]34451[/attach]
作为节日里大众共同参与的集体舞蹈,盂兰盆舞“盆踊り”(ぼんおどり)十分著名,以不同样式遍布日本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现在一般在公历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公司一般都会放“盆休假”,很多在外工作的日本人便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作为节日里大众共同参与的集体舞蹈,盂兰盆舞“盆踊り”(ぼんおどり)十分著名,以不同样式遍布日本各地。它兴起于室町时代,在江户时代达到鼎盛,今天依然风行。参与者多为平民,舞蹈过程热烈而盛大,在节日的集体狂欢之中,常规的人际秩序被打破,不同阶层的交流也找到了相应的途径。这种娱乐性和群体性在中国现存中元习俗中几乎没有相类似的内容。而这样的习俗活动,对于一个沟通了“神圣”与“世俗”、“狂欢”与“日常”的节日来说,确实也是十分核心的一部分。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5-8-28 15:55
标题:
民俗专家:“中元节”祭扫,大家要多理解和宽容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5-08-28 15:31:40| 作者:王哲
中新网成都8月28日电 (王哲)28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作为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人们开始一年一度祭拜。今日,微博上一张四川雅安青衣江两岸,上千市民聚集于此,开纸钱、点燃香烛燃烧祭祀物品的图片震撼了不少网友。民俗专家则建议“中元节”这类祭扫民俗市民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同时提倡一些文明祭祀祭奠方式。
成都著名民俗专家袁庭栋认为,“中元节”这类民俗活动跟民间的端午、中秋民俗活动不同,并不是家家都在过、人人都在过,所以大家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过节的家庭和每一个人虽然是孝心、善心但也要爱护环境、注意安全,做到文明祭扫,同时不过节的人也不要去指责别人。
众所周知,传统“中元节”是中华文明“感恩、孝亲、敬祖”文化的特有产物。它源于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救母”传说,定型成熟于宋朝,后被道教袭用,又称“地官节”。古时人们在这天祭奠逝者,家家户户放河灯,意喻为先人接续银河之路。
“中元节”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鬼节”,在路口烧纸寄托哀思是不少市民的习惯。然而,这种不文明的方式不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火灾隐患。不少市民也建议,相关部门能否在各小区设置集中燃烧点等方式引导市民文明祭祀。
“好大的烟!”昨晚9点半,记者在成都金牛区摸底河的青西路发现,来路边人行道祭祀的市民络绎不绝。大家拿出香蜡纸钱,随手在空地点上,有的市民干脆直接在路边树丛里插香点蜡。密密麻麻的火光,一团团白烟夹杂着熏人的烟味在周围盘旋,惹得行人只得掩鼻而过或绕道而行。
摸底河附近的一名小商贩介绍,按照往年的经验,到农历七月十五那两天,出售的纸质祭祀用品会达到平常数量的十倍以上。对农历十五路口烧纸一事,环卫工人很无奈。一名环卫工人说,每到烧纸的日子,环卫工人都要求提前到岗,工作量也大幅增加。
采访中,有市民认为烧纸祭奠已逝亲人是别的方式无法取代的。“烧纸钱本身没有错,但应该在烧完之后,主动将垃圾清理干净,做到不污染环境。”市民张先生说。不过,也有市民表示反感。“80”后李女士说,路口烧纸不但污染环境,还是封建迷信。她建议,有关部门应像禁鞭一样,在中心城区禁止或取缔燃烧纸钱。
在四川成都和宜宾等地,更多的市民都开始愿意选择网络祭祀、鲜花祭祀、卡片祭祀等方式来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许多网友在祭祀网站上为已故的亲人建纪念馆,用时空信箱发送思念邮件,以寄托哀思。成都市民小陈说,我国很多祭祀网站还提供免费祭祀服务,网友可以上传已故亲人的照片,发表纪念文章和留言,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怀念。记者在成都市区多家花店也看到,精明的商家将素色鲜花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黄菊、白菊、非洲菊等各种祭祀鲜花抢人眼球。(完)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5-8-28 15:56
标题:
闽南人怎么过中元节 厦漳泉及台湾祭拜方式各不同
华夏经纬网 2015-08-28 09:10:25
今天是中元节,厦门大街小巷的居民都会在家门口摆桌,放上祭品,祭拜先人。闽南今天还有特别的民俗普渡,让厦门地下的“先民”们得到更好的待遇。
记者昨日走访了市场发现,各种祭拜物品非常受欢迎,商家说,比平时多销好几倍。
[记者走访]
祭拜物品供不应求
昨天16点,八市格外热闹,前来采购的市民围在一个个摊位前,挑选祭拜所用的物品。
记者看到,在一个炸五香的摊位前,聚集着不少人。摊位上,三名店员正忙个不停,一人用豆皮包裹剁好的材料,捏成五香的形状,另一人下锅煎炸,还有一个人忙着滤油装盒。
摊主陈女士说,每到祭拜的日子,前来购买五香的市民都特别多。近来肉价上涨,五香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即便如此,买五香祭拜的人还是很多。“昨天卖的五香是平时的三四倍,我们的大盆一次装的材料,能包三四百条五香。”
除了五香,炸枣、芋头球、发糕等厦门独有的小吃,也是中元节厦门人祭拜的常用物品。
[市民观点]
习俗少了但更环保
家住仙岳路的张女士是位老厦门人,以前每到农历七月,家里都很忙碌,不是忙着祭拜,就是忙着到邻居家吃饭。鸡鸭肉、蔬菜水果,八仙桌上的祭品一样都不能少,常常要从一大早忙到晚上才能休息。大人忙碌着,但家里的孩子都很开心。那个月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敞开着,每天吃着宴席,能吃到不少好东西。
如今,张女士搬进了高楼,习俗也变了。“祭品也不能放在大门口了,都是放在家里的佛龛前。”相比起早些年的祭品,现在的祭品更丰富了。
张女士说,以前海鲜贵,大家都很少买,现在很多人都会买海鲜祭拜。有的人还摆上了饼干蛋糕等点心。“毕竟祭品还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一些厦门人觉得,习俗简化已成趋势,老百姓可少用点香烛,用鲜花代替烧纸钱祭拜,更加环保。
专家说法
厦漳泉台祭拜民俗各不相同
何为普渡?福建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彭一万说,老厦门将街道、巷子分区,从初一到三十,每块区域轮流普渡。普渡时,老百姓要在家门口摆上八仙桌,供奉祭品。祭品讲究不少,必须有鸡鸭猪、蔬菜水果,还要有干果,如葡萄干龙眼干,这意味着先民吃完后,还能带些祭品离开人间。八仙桌上还要摆放酒杯,上面放着筷子。
以往,只要轮到一家普渡,这家人常会叫上邻里一起吃饭,借此加深邻里感情。除了普渡,放水灯、点天灯等也是中元节的习俗。在大嶝岛,中元节有点特别,流行吃粽子。三明永安等地方还会做米果和烧仙草。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一般只在中元节当天祭拜。彭一万说,中元节的习俗,漳州泉州两地保留得更加丰富。在云霄,每年农历七月初十晚上,当地人会将亲手制作的莲花灯放入水中。在漳州地区,中元节还有庙会、“开焰口”、“关巷口”等诸多民俗活动。
彭一万说,中元节在台湾还常能看到“酬神戏”和请神绕境的仪式,每座宫庙请出各自供奉的神明,在街上绕境,保佑百姓安康。(厦门网 )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5-8-28 16:00
标题:
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乙未年中元节祭祖大典
2015年08月28日 14: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attach]34452[/attach]
[attach]34453[/attach]
28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乙未年中元节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近万名移民后裔齐聚大槐树下,同祭移民祖先,共话血脉相连的根祖情怀。 任彦薇 摄
中新网太原8月28日电 (刘小红)28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乙未年中元节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近万名移民后裔齐聚大槐树下,同祭移民祖先,共话血脉相连的根祖情怀。
以“追怀祖恩、为民祈福”为主题的中元节祭祖大典,同清明节、寒衣节一样,是国人祭祖的重大日子,每年此刻,洪洞大槐树景区都会举办盛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大典,通过向先祖虔诚祈福敬献孝心,来满足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心愿。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首民谣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600多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后裔络绎不绝前来大槐树祭奠先祖,表达对移民先祖的缅怀之情。
当日上午10点整,中元节祭祖大典的主祭人在礼仪、仪仗、通赞、执事、舞生等人的引导下,遵循几千年的祭祖活动议程,先后祭拜古大槐树处、天地人三皇,祈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10点30分,在万人祭祖广场内,“洪洞大槐树景区乙未年中元节祭祖大典”在通赞浑厚的主持声中正式开始。
经过庄严的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献供品、奠酒献礼等“大槐树祭祖习俗”的相关议程之后,大槐树景区副总经理焦琛珀代表古槐后裔向移民先祖敬致祝文,祈求移民先祖庇佑九州大地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随后,洪洞大槐树景区表演人员向移民先祖敬献精心编排的舞祭、歌祭、鼓祭,将整个祭祖活动推向高潮,随后所有人员起立,鞠躬辞神。在景区工作人员向游客发放特色供品——“石头饼”的饮福受胙环节中,中元节祭祖大典落下帷幕。
据悉,洪洞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起源地。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以洪洞大槐树为移民起点,历时50年,移民18次,遍布北中国18个省(区)5000余县市,成就了洪洞“天下故乡、华人老家”的美誉,回家祭祖缅怀先辈成了各地华人的传统习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