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打破家传?工艺美术的行业到院校之变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5-8-4 19:51     标题: 打破家传?工艺美术的行业到院校之变

中国经济网 2015年07月29日 11:01    来源: 雅昌艺术网   



  原标题:“新”工美系列观察之一:打破家传?工艺美术的行业到院校之变
  导语:曾经“失语”的院校如何再建在工艺美术界的权威?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工匠如何成为艺术家?这两种新的诉求,是院校和行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在工艺美术发展到当下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金属、玻璃、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现场


  “清华美院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校工艺美术系的玻璃、金属、纤维三个工作室和工艺美术协会合作,成立了三个院校里的专业委员会”,主要发起人、清华美院教授、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林乐成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到。

  院校与行业的“双引擎”发力
  从三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候选名单上看,纤维专业的院校和行业的比例各占50%,玻璃专业的院校与行业的比例是39%与61%,金属专业的院校与行业的比例是53%与47%”,平均下来的数值为47%与53%,而和工美协会体系下其他十四个专业委员会的人员构成相比,几乎全部为行业人员构成。

  


  清华美院教授林乐成在成立大会上发言


  “和行业直接联手,实际上是院校可以直接为行业培养人才,从教学的层面来讲不会像以往正式招生进来本科生,应该有多种不同的教育对象,来自行业的可能会使一个职业化的教育对象,同时这正是行业为什么要和院校合作的原因”,林乐成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这其实也是行业对于院校的一个最大的诉求。而这正是李铁映同志所提出的从工匠向艺术家转变的方针是一致的,“院校培养的搞艺术设计、美学研究的师生,应该努力掌握一门技艺,成为大师。艺术院校要和大师们的工作室建立密切联系,年轻的院校学生应该到大师的工作室去学习技艺”,李铁映说到,同时也要打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中的“家传”的束缚。

  

  王山秘书长在成立大会上发言


  而在这个双诉求中诞生的“三个专业委员会”,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的要求则是在人员构成上,真正做到对半的比例。
  “作为三个独立的专业委员会,金属专业委员会在选举相关的人员时,王山秘书长就建议我们组成人员是一半企业人员,一半是院校的人员,我作为这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当时就有点硬性的要求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钟连胜来担任秘书长,是因为他作为这个行业中承上启下的人,对行业和院校都会有帮助”,金属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教授周尚仪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到。
  “之前协会体系下专业委员会,都是企业合作的,没有一个是和学校合作的,这样的弊端就在于企业直接到企业的通道比较窄,脱离不了周围的环境和氛围;第二就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生存的问题,而利益是生存的驱动,出现冲突的时候可能会放弃很多的追求,导致在工艺美术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院校介入之后,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指引一个方向”,清华美院党委书记赵萌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到。
  同样的,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市场化的实际困难。“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工艺美术这个领域还是需要更加密切的,不管是学生在校期间还是毕业之后,但是企业和院校之间的生产和设计走不到一起,很实际的问题就是信任和价格问题,比如我们玻璃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企业怎么加入我们?这是我现在在着手做的事情,院校有一个强大的设计队伍,我们和企业去谈,甚至可以无条件拿出我们的设计,但是企业也要第一时间做出产品,之后拿到市场上去检验。那现在这个专业委员会成立了,等于是把企业和院校融合到一个大的盘子里去了,大家在合理的分工下共同来做事情”,清华美院玻璃工作室主任、玻璃专业委员会主任关东海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到,从而逐步实现从院校到企业的产业化。
  在这种互相融合的过程中怎么样去寻找双方发展的最佳点,在清华美院青年教师王晓昕则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来形容。
  “也许这中间不会有硬性的谁来改变谁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至少是为中国工艺美术提供了第三条道路。中国工艺美术通俗的来讲,分为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失去了生存的载体,逐步的和民间工美结合在一起了,到了现在出现了国大师等民间手工艺人。但是正如美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人艺术,文人通过自己的审美参与工艺美术的制作,或者去影响工艺美术的匠人,应该说是和今天的院校是相对应的,但是学院的力量又是不够的,需要借助民间的力量,也许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冲突,但是至少是为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另外的一个可能”,王晓昕说到。
  而赵萌也一语道破,在当下的工艺美术语境中,双方的“借力”,才是中国“新”工美发展的保障。

  “新”工美:对话语权的重新建立
  “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院,从五十年代到今天,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或者是行业体系中,院校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向行业,解决行业和市场的推广等,院校是需要行业的支持和配合的”,林乐成从院校的教育体系的角度,讲起中国工艺美术的“新”形势。
  正如林乐成所言,清华美院工艺美术在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过程中,一度掌握着“话语权”,那个时候也有和行业合作的经典案例。

  

  清华美院党委书记赵萌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行业和院校的合作来看,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也是院校一个优秀的传统,完全激活了工艺美术的发展,主要的途径是外销、外汇,而工艺美术能够为中国换来很多的外汇,当时的轻工部在国家相当受到重视,比如北京的景泰蓝、雕漆、牙雕等,都是销售很好的厂子,学院在那个阶段也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发展的非常快,主要的表现就是主办了大量工艺美术的培训班,为当时的玉器厂和首饰厂等培养人才,现在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师,几乎都和学院有这么一段学习的渊源,院校可以称之为工艺美术界的黄埔军校,实际上当时院校就是企业在人员培养上有了密切的合作”,赵萌也指出,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其实院校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存在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话语权。
  但是其实这股工美创外汇的风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举措,出现了重要的改变和调整,整体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
  “当时北京市工艺美术大产业迅速变成个体了,玉器厂、首饰厂都国企都变成私企了,当时拔尖儿的工美大师纷纷成立自己的小作坊,也就是现在的工作室,逐步变成若干个家族式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工艺美术开始完全意义的进入到市场化了,那个时候我在学校见证了这个变革,外销一下就不行了,就一股风的转向国内销售,但是国内又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尤其是批量化的东西,要的人非常少。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可以说一直到现在”,正如赵萌所言,在由行业自主发起的这股变革之风时,院校一度“失语”了,因为这种家族式的作坊和工作室,在师承的关系中,更加讲究的是私密性,院校也丧失了培养行业人才的功能,再加之受到市场产业化的影响,院校越来越沉默。
  但是在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赵萌作为亲身经历者,还是看到了其中的问题,比如过渡强调“材料”的价值,“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少。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则是完全和当时的工艺美院所倡导的“经济、美观、实用”的六字方针相违背,第二个阶段中,市场的推动量太大,让工艺美术迅速成为极少一部分人把玩的东西,变成一个极少的带有很大投机色彩的市场载体,背离了工艺美术原有的属性。
  关东海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其实八十年代的时候,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是全够最强的,但是外界不需要我们的设计,是直接把外面的东西拿过来翻、烤、复制,不需要我们人员的设计,三十年的时候,我们的设计都没有走出去,都是在重复的加工、仿制的工作”。但是这个时代不是老的工艺美术概念的东西了,这种不合时宜自然会带来上述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院校与行业之间相互碰撞的合作。
  “今天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是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契机,但是决不能像是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那样了,我们特别希望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学院能够通过办班将很重要的理念再次进行传播,来影响和推动现代的从业者有一个更好的价值观。同时,为工艺美术行业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这也是李铁映同志提出的工匠向艺术家转变的理念”,但同时,给院校提出来的问题则更多,随着我们试图去阐释工艺美术在文化内涵上的具体变化,我们要有更多的从文化意义上的思考。
  而这也是院校得以再次建立文化权威话语权的重要机会,也是工艺美术行业内践行“艺术家”理念的重要契机。

  新“师徒”关系下的工美传承
  “虽然说我们现在还不能真正的请到工美大师到我们工作室来教课,但是其实在我们授课中,我们院校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之间的互动很多”,周尚仪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到。其实不仅仅是在清华美院,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工艺美术系里,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张铁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国家工美大师、玺印传承人张铁成代表大师接受北京服装学院的聘任


  “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和院校有这种的合作,第一年带研究生,我和学校里另外一个教授一起带,他来带理论包括设计等方面的课程,我是指导具体的制作课程,我自己的工作室是对学生们开放的,他们可以到工作室来制作东西”,张铁成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到,和张铁成一起受聘到北京服装学院兼任专业硕士导师的还有包括陶瓷、雕漆、景泰蓝等在内的多位工艺美术大师。
  在旧有的传承体系中,张铁成表示,除了一些家族式的传承,行业里的大师都会有一些担忧,长期培养的徒弟经常会出现撂挑子的情况,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些车间或者是工作室会流水线式的带徒弟,一个人只会一种技艺,但其实这样的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张铁成希望通过工美大师和院校的这种合作,能够真正的为院校培养人才,同时也能把行业内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
  正如行业大师对于院校的这种积极的反馈一样,清华美院也为工美大师的再培养打开大门,莱芜锡工艺传承人王千钧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作为清华美院工美艺术系免试的学生,王千钧在进入清华美院学习之前,就是典型的手工艺人,手头功夫的技术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设计理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清华美院学习的两年时间内,王千钧从金属工艺到玻璃工艺等课程都去旁听,他表示,在清华学习到的不仅是技术,而是一种理念。
  “作为传承手工艺人,虽然是私密性的家族手艺,但是王千钧希望能够得以提升,后来我们工作室的学生给他出了设计图,做了泥稿,再和王千钧的锡工艺进行结合,后来他自己的作品很明显的和父辈有所不同,这中间正是得益于清华的这种培训”,周尚仪对记者说到。
  行业本身很难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或者是力量,而院校则是最好的基地,这其实也正是回归到了清华美院金属专业的传统中去。“我们专业成立第一次招生,郑可先生筹备这个专业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招收本科生的,而是当时中国人民委托郑可先生造币,而建立的一个造币培训班,现在顶级的造币大拿都是这个专业的培训班出来的,这就是典型的学校和行业结合的例子,现在我觉得也是回归到我们的这个传统了”,王晓昕对记者说到。
  正如林乐成所惋惜的一样,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创意很好,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毕业之后没有进入到行业中去,实际上在若干年中,这是工艺美术院校内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正如赵萌的忧虑,行业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设计的文化内涵的东西,唯材质论的腔调应该回归到工美的本体上,这其实是一个艺术的事情,而三个院校内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则是搭建了这样一个“推出去”和“引进来”的平台,这正是“新”工美到来的重要标志。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