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讨论】恶搞花木兰,你怎么看?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5-7-15 01:08
标题:
【讨论】恶搞花木兰,你怎么看?
独家对话-抗议贾玲恶搞花木兰机构:她瓦解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5年07月13日13:06
贾玲扮演的花木兰引发争议
近日,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栏目中,贾玲变身花木兰,恶搞“木兰从军”的情节,颠覆花木兰形象,引起了木兰文化之乡——河南虞城人的不满。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机构,更是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称“木兰是一名为国家勇于抵抗外侵的真实历史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要求节目组和贾玲向全国人民道歉。
公开信发表之后,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究竟是什么机构?而恶搞花木兰,是否算得上低俗?对此,东方卫视宣传统筹尹女士回应称,贾玲这是合理范围之内的再创作。
新浪微博“头条新闻”做的一份“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该道歉吗”的调查显示,6万多名网友中,近60%的人认为“不应该道歉,喜剧小品没必要这么认真。”
7月13日,新浪对话河南虞城县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国,对方表示,贾玲对花木兰进行的恶搞与颠覆,触犯了他们的底线。
“这就是一个低俗的小品”
河南虞城县有木兰文化乡之称,图为木兰文化广场。
新闻极客: 你是从哪看到贾玲演的这个小品?
张建国: 我上网看到的,是东方卫视的栏目,贾玲扮演的花木兰,一个《木兰从军》的小品。
新闻极客: 看了后什么感受?
张建国: 感受和大家都一样。她这就是在丑化花木兰。
新闻极客: 以前有类似的丑化花木兰的作品出现吗?
张建国: 我没有发现过。从来没有。以前都是歌颂的,比如彭丽媛在美国、日本扮演《木兰从军》歌剧,还有宋祖英在维也纳也唱过,常香玉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给我们志愿军战士演出,包括还有赵薇演的《花木兰》电影,都是正面歌颂的,这些作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新闻极客: 为什么以前都是正面形象,如今出来了丑化花木兰的呢?
张建国: 演艺界,有一些演员,靠演技上不去,靠形象也不行,他就恶搞一些经典的名人形象,恶搞之后,出丑了,收视率就上去了,他自己也就出名了。有这种情况。
新闻极客: 网友有觉得,娱乐应该有底线,但也有网友觉得,这种程度的娱乐,其实无所谓,您怎么看?
张建国: 那可不是无所谓。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世界观的亮相。你说一个没有文化、不知道历史的人,可能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我们是党培养的文艺工作者啊,怎么能无所谓?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才过去没多长时间,余音未落,你就这样恶搞,说明了什么?有些人,真正把这个讲话落实了没有?没有。低俗不能代表通俗,但现在,低俗的东西还是有人在搞。
新闻极客: 也就是说,你觉得这个小品比较低俗?
张建国: 那当然了,这就是一个低俗的小品。花木兰首先是大忠大孝,然后是保护人民,还有不求名利的特点,是一名伟大的英雄,怎么可以污蔑了花木兰。 现在社会上出来一种贬低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进行全面剖析和批判。近年来,一些作者和艺人,恶搞历史人物,有孔子、杜甫、岳飞,还恶搞雷锋、黄继光,现在开始搞花木兰了。这从表面上看是吸引人眼球,但往深里说,这就是以各种形式瓦解我们的民族精神。
新闻极客: 但也有人说你们是在炒作?
张建国: 是我们炒作还是他们炒作?本身他吸引眼球就是炒作了!你说,有人骂了你,你不反击,你一反击,就是你是炒作,这合理吗?
“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共有3人”
贾玲扮演的花木兰。
新闻极客: 以前,“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很少为全国人所知,有人觉得你们这是凭空出来的一个机构。
张建国: 那肯定不是,我们有文件。如今,我们有一些民间文化遗产消失了,于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提案,要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就成立了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由于我们虞城是木兰的故乡,我们有元代的木兰石碑,证明了这一点,相关文物也都有。于是2007年挂牌成立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目的就是弘扬木兰文化,传承木兰精神。
新闻极客: 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目前的工作是什么呢?
张建国: 我退休之前在文联,退休以后就在这里,现在我们中心致力于木兰文化研究,写了很多东西,还出版木兰相关的书,包括对木兰其人的考证,也出版发行了。
新闻极客: 中心目前有多少人?
张建国: 3个人。
新闻极客: 虞城人对花木兰很有感情吧?但也有网友说花木兰不是真实的。
张建国: 现在很多人不懂历史,说什么花木兰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人物。但我们有石碑、文物的证明,也发表了相关的文章。木兰在我们当地已经是保护神了,有木兰祠,还办了好几次木兰文化节。
新闻极客: 你们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发表的这封要求道歉的公开信,贾玲方面有回应吗?
张建国: 目前没有得到直接回应。
新闻极客: 7月13日,东方卫视宣传统筹尹女士回应称,贾玲这是合理范围之内的再创作,对此你能认同吗?
张建国: 绝对不能认同,这怎么能是合理范围?木兰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是一个冲锋陷阵的人,还有一些别的方面,你说合理,从哪地方合理?这是对木兰精神的无知。
新闻极客: 如果对方一直不道歉,你们接下来会有什么打算?
张建国: 接下来我们会再商量,目前就是让全国人们知道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态度不会改变。
新闻极客 临安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5-7-15 01:36
标题:
恶搞花木兰,笑星贾玲该道歉吗
第一解读 来源:凤凰评论 2015.07.12
恶搞花木兰,笑星贾玲该道歉吗
沈彬作者:沈彬
9553人参与 2424评论
高调反对贾玲演绎花木兰的小品,无非是炒作“自己才是木兰之乡”,一地鸡毛。对木兰这个文学形象,一脸严肃地搞“碰瓷式维权”,也不见得比之前的“西门庆故里”之争更有格调。
80后女笑星贾玲惹上了麻烦,她在某电视节目中表演的小品,拿花木兰的故事开涮,结果河南虞城县所谓“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公开信,认为小品颠覆了木兰英雄形象,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故里人民的感情”,要求贾玲道歉。
其实,这次河南虞城县高调反对“恶搞花木兰”,以木兰家乡人自居,背后还是之前一再上演的“名人故里”之争的闹剧——从之前的“西门庆故里”之争,已经发展到如今为虚构人物“维权”了。
首先,木兰只是古典民谣里的艺术形象,并非确实的历史人物,更不能把小品对她的演义,放在某种政治正确的光谱下搞上纲上线。
有些人口中念着“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对贾玲的演义小品,做疾首蹙额状。殊不知,这恰恰曝光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短板。《木兰辞》源出自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反映是北朝时期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这个传奇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历代都有人通过小说、戏曲、电影等形式进行翻新、演义,比如,木兰被冠以“花”姓,就源于明代戏剧家徐渭的“创造”。
可以说,作为一个传奇文学中的人物,木兰本身就没有“名誉权”;且木兰的艺术形象,和孙悟空、武松一样就一直在被创新甚至颠覆。拉大旗作虎皮,把这么一个文学形象,当成邱少云那样的当代英雄来“保护”,这本身很荒唐;脱离历史背景,把木兰拔高成当代语境下“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那本身就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表现,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更何况这次虞城县以及“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高调反恶搞的背后,还是所谓“名人故里”之争,是地方利益在作祟。
如前所述,木兰的流传很广,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她的祠堂、碑文、“陵墓”,以及各种相互矛盾的生平传说。所谓“木兰故里”,就有河南虞城县、武汉市黄陂区、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延安市等多个地方在争抢。
而这次发难的河南虞城县,当地一直在标榜“自己才是木兰之乡”。发公开信批贾玲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也不是独立的法人组织。只不过是2007年,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之后,挂靠在这个国字号协会下面的。且不说当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心”挂牌仪式,花费公帑几何,单单就是让“民间文艺家协会”来认定木兰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还有一个确凿的故乡,想想也是醉了。
这些年各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争夺名人故里的过程中,大打出手,丑态百出。比如,西门庆这么一个奸商、淫棍的虚构文学人物,竟然也有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的黄山等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这两年各地甚至争夺孙大圣故里、猪八戒故乡起来了。
至于,这次虞城县以及“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高调反对贾玲演绎花木兰的小品,无非是炒作“自己才是木兰之乡”,一地鸡毛。对木兰这个文学形象,一脸严肃地搞“碰瓷式维权”,也不见得比之前的“西门庆故里”之争更有格调。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5-7-15 01:45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凤凰网新疆维吾尔乌鲁木齐市网友:路野文苑
沈彬,你太无知了。其一、河南虞城县,并不是标榜“自己才是木兰之乡”,国家已经给与了河南虞城县木兰故乡的名誉。其二、木兰文化,国家早已定为“非物质文化”,享有国家级的保护、传承、弘扬资格。其三。花木兰的存在意义场超越了地理区域、时空,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英雄儿女。其四、民族文化大的精华,是不可丑化、颠簸的历史宝藏,古人不会这么做,现代的人更没有资格和权力颠簸英雄形象。其五,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不管历史上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她代表着民间一种正能量的希望,因而,才千古流芳,进入中学课本。任何人,都不能毁灭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希望和美好愿望。其六,今天颠簸花木兰,明天会不会颠簸别的英雄人物?事实上,颠簸英雄人物形象的范例早已数不胜数,此风不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将不复存在。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5-7-15 07:54
当时的观众看了个个笑哈哈,没见谁抗议危害民族凝聚力。现在利益相关方跳出来借题发挥,实在不值得理会。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5-7-15 13:32
传播正能量也很重要,这个案例很有意思。
木兰传说信仰本是民间文化,但是被“民族精神”之后,成了主流和官方话语。
东方卫视本来是官方媒体,但喜剧人这个娱乐节目却带有强烈的“民间”性,贾玲的戏谑也是一种迎合民众的“艺术”。
解构“民族精神”并非特例,要是民族精神真的在的话,根本不怕解构,而现在看来,最怕的是“民族精神”是如何被建构的,谁的民族精神?
————————
2008年6月7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和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申报的《木兰传说》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河南湖北抢夺文化也不是特例,但是木兰传说是联合申报,其实已经能看到文化分享的意义的。而东方卫视的小品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异文?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全国上下一派严肃的政治语境下,“戏谑”的传统是如何从民间文化中消失的。。。
正能量是好东西,但是真的没必要拿一个本身就不矛盾的事件作为靶子。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5-7-15 22:56
无语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5-8-4 19:25
标题:
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一个"国"字头文化机构的真相
2015年07月31日 08:40 来源: 北京商报 卢扬 郑蕊
原标题:一个“国”字头文化机构的真相
自小品《木兰从军》播出以来,娱乐大众的效果远不及引发的争议热闹。就在外界对于演员贾玲丑化木兰形象该不该向公众道歉一事争论得越发激烈之时,一个名为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意外地走入了大众视野。北京商报记者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这样一个挂着“国”字头,看似专业的研究组织,却有着不为外界所知的一面 。
记者调查
办公时间竟大门紧闭
为了一探究竟,北京商报调查小组在工作日的10时,亲自到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的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让北京商报记者意想不到的是,该研究中心绿色的铁皮推拉门紧锁,门闩更是已经锈迹斑斑,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办公室内漆黑一片。若不是大门正上方挂着的牌子,很难让人联想到眼前两扇斑驳的铁门后,正是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办公场所。
据一位清洁人员透露:“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一个多月了,在此期间就从来没有看到这扇门打开过。”
通过查询公开资料得知,2007年5月,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 ,同时被批准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并于同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挂牌仪式。为了获得更多信息,北京商报记者试图联系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
但是,由于研究中心大门紧闭,无法在现场联系到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此外也没有找到该中心的官方网站,“114”也查询不到该研究中心的电话,对此,北京商报记者随即联系到虞城县文化局,但工作人员表示研究中心是一个民间机构,未获得政府拨款,只提供了木兰祠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而该管理人员表示自己并不了解研究中心的具体情况。随后,北京商报记者再次致电虞城县政府办公室,终于获得研究中心主任宋成树的联系方式,可屡次拨打电话均未获得对方回应。
多方咨询
成员以离退休干部为主
由于无法直接与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进行沟通,为了能进一步了解该研究中心的具体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当初批准研究中心成立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但其工作人员表示,该研究中心不归自己管辖,对方具体做过哪些研究工作也无需向自己报备,因此对这方面的情况并不了解。
而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则透露,该研究中心的成员由离退休干部和一些专家学者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木兰文化,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具体内容并不清楚。
通过大量查询历年研究中心的相关信息发现,宋成树曾公开表示,该研究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搜集、整理有关史料近200万字,多次组织了全国性的研讨会,并撰写了《木兰传》、《虞国史话》等多部著作,还协助有关部门拍摄了7部有关木兰的专题片。
此外,宋成树还表示,该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还行程上万公里,走遍了全国有花木兰传说的地方,经过实地研究、考证,出版了《木兰其人考辩》专著,对木兰传说、木兰精神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阐述,而该中心撰写的4部《木兰文化大观》也即将出版。
为了证明该内容的真实性,北京商报记者搜寻其言论中提到的著作,发现只有孔夫子旧书网上有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分别在2009年和2013年出版的《虞国史话》、《木兰传》和《木兰其人考辩》,作者一栏中均有宋成树的名字,但这些书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官网上提供的于2013年11月6日创建的全书目名单中却没有其身影。
业内质疑
国字头机构水分很大
“中国”一词较为特殊,在大多数人看来,如若企事业单位或是社会组织使用该词就代表着政府、国家,甚至其就是政府,其行为就是政府或国家行为。为了避免误会的发生,国务院办公厅此前曾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司名称冠以”中国”等字样问题通知》,其中规定除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公司外,其他新设立的公司(包括各类经济实体)一律不得在名称中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等字样。而针对社会组织名称的相关法规政策中也提到全国性社会团体名称可以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但须按照有关规定经过批准。
而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使用了“中国”一词,让人第一反映为这是一个国家级或是全国性的研究中心。但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网以及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均未查询到该研究中心的信息,此外在河南省企事业单位信息网中也没有查到相关信息。
鉴于此种情况,很多业内人士对该研究中心的权威性产生质疑。而据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这类研究中心很多,也对外介绍自己做过并去过哪些地方进行了研究考察,看起来名头很大,但其实这类协会的成立因为离退休干部或是一些专家对该文化有共同的兴趣,然后一拍即合,建成了一个与兴趣小组性质相类似的协会或研究中心,大家有空闲时间就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自己的想法,或是去某个地方转一转,真正能专业并专心从事研究的很少,几乎可以算是没有。
民众呼吁
应对类似协会加强监管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所在地虞城以“花木兰之乡”作为自己的特色代表,据公开资料显示,虞城曾在2013年举办第六届木兰文化节,并成功签约投资项目40个,签约资金203亿元,使得该地区的经济直接与木兰文化产生联系。对此,业内人士纷纷怀疑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斥责存在极大的炒作嫌疑。
就在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公开斥责贾玲丑化花木兰形象之后,网友们质疑该研究中心的声音不断,更有网友在网上留言,既然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都发声要求道歉了,那妖协也要求《捉妖记》道歉,煎饼协会要求《煎饼侠》道歉。
尽管网友们的留言存在恶搞的成分,但目前我国确实还有一些平时人们很少听说其名字的协会,比如经山西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关公文化研究会,或是位于河南省泌阳县,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牌的盘古文化研究中心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关协会本应是通过对文化的研究起到促进和发展的作用,但目前对协会的管理较于松散,难免会发生非专业协会打着旗号进行炒作,甚至从中牟利的事件,这样反而会给文化研究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让文化研究更加专业,并具有权威性,应对协会的设立进行相关的规定,避免问题的发生。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5-8-22 11:16
标题:
千年民族英雄花木兰不该被拿来开涮
2015年07月17日16:20 时尚专栏 作者:马未都 我有话说(1,195人参与)
文|新浪专栏 风尚标 马未都
中国古代公认的英雄并不多,巾帼英雄就更少,四大巾帼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中花木兰知名度最广,产生年代也最早,距今已逾1500年了。
花木兰的精彩在于替父从军,这一行为在过去乃至今天也应该男儿之事,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开始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女子隐瞒身份,上战场杀敌长达十二年,以致当时就流行着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辞》,收入宋人所编《乐府诗集》之中,翔实可靠。我至今还可以背诵它,每每背诵,敬意油然而生。
这两天,一出喜剧搞砸了,拿着千年民族英雄花木兰开涮,放胆颠覆了花木兰形象,以博笑声。此事一时引发众怒,民族英雄怎容随意玷污?!说句公道的话,此喜剧不是一人所为,让一人背负实不公平,有编剧有导演有演出有审查,其中一个环节不通过,此演出也不成立;可惜的是,此事畅通无阻,令人一声叹息。
一个民族欲让别人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1500年来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亦成为一种象征。这种象征是用来激励自己,抵御外来侵略的,这道理并不复杂。连美国人前些年拍了动画片《花木兰》,都三番五次地请教中国专家,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而我们自己在提倡文化强国的今天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实在说不过去。
文化中有一条金线,智者看得清,愚者看不见。这条金线是文化的尊严,是文化的价值,是文化的生命,敬畏民族文化,是后来者的底线,望触动这条金线者三思而后行。
编辑|于萍 实习生|马越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5-8-22 21:25
在一个彻底丧失文化根基的社会,出现这样的事例不仅是正常,而且是必然,而且还会层出不穷的。别说是演艺界,就是所谓“学术圈”,还不是这样?!这样的情势,少说一二十年,是难以扭转过来的;甚至之后是不可能扭转过来的。怎么样的黑恶未来,我们还难以判定。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5-8-22 21:32
不回归到保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福祉的文化根基上来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回归路的,只能是越走越险恶。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5-8-22 21:38
有些路,当走到一定时候,必然就进入死胡同,不折回,只有死路一条,别无他途。折回来就是回归路。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5-8-28 22:10
由此贴的点击量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麻木,真是一言难尽啊。
作者:
谢燕清
时间:
2015-9-24 09:13
咋说呢,最低层次上,至少让大家关注一下花木兰吧。
作者:
蓝色爱德华
时间:
2015-9-24 10:52
就是个娱乐,知道花木兰是什么样的人就知道,不知道的去补充历史知识就行了。干嘛非要弄的上纲上线,让人家喜剧演员道歉呢?与其说是一种维护文化,我倒觉得这是一种对文化的绑架。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