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6 11:50     标题: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attach]1926[/attach]



清明时节雨纷飞:专题资料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它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摘自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事实上,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对于插柳习俗的文献记载。而唐代以后,寒食清明节插柳戴柳就成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民众的常见做法,以至于清明节还有“插柳节”的别称。”

──摘自张勃《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用柳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摘自《“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施爱东博士谈清明节文化内涵》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摘自魏运亨《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6 11:52

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发布 4月4日至6日放三天

来源:北京日报(2009/03/13 15:4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2009年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4月4日至6日(星期六至星期一)放假,共3天。其中,4月4日(星期六、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4月5日(星期日)照常公休。4月4日(星期六)公休日调至4月6日(星期一)。

  各企事业单位可根据生产和工作情况自行安排。节日期间,各单位要加强值班,认真做好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及森林防火等各项工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十二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6 11:53

今年清明节,郑州还将举行树葬


--------------------------------------------------------------------------------

发布时间: 2009-03-16 来源:郑州晚报



    去年清明节,本市230多位市民选择用“树葬”送亲人,今年,这种绿色、文明送别逝者的方式还将举行。清明节前夕,本报联合市民政局、市绿化办、市文明办等多个部门,共同发起骨灰植树活动。凡是郑州市民均可拨打本报热线报名参加树葬活动,全程免费,报名从今日开始。

    去年清明,230多位市民选择树葬送亲人

    作为殡葬改革的方式之一,具有简单、节俭、环保、省地等诸多特点的树葬,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去年清明节前夕,郑州市举行了首次树葬,230多位郑州市民将112位亲人的骨灰埋入了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下,用绿色、文明的方式送别逝者。

    “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市民向我们表达了希望树葬的心愿,而且与前年推出的海葬相比,从节省费用的角度考虑,作为内陆城市的郑州应该更适合树葬这种先进的殡葬形式。”昨日,市殡葬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郑州市首次推出了树葬,有上千名市民咨询,可以看到,市民的文明意识在不断加强,也十分乐意参加这种绿色的殡葬活动。”

    今年树葬活动,免费为市民提供树苗场地

    “今年的树葬活动,将免费为报名市民提供树苗、场地和交通工具,市民不用花一分钱即可参加。”该负责人表示,此次树葬活动的报名日期从今日起至3月26日。

    树葬地点位于新郑市龙湖镇的一个陵园,时间定为3月28日上午,报名咨询电话67186465、67170529、67170569。市民也可拨打本报热线67659999报名。

    希望推出有偿树葬,树木长时间保留

    据悉,与去年相同的是,凡是参加今年树葬活动的市民,都需要提前签订“郑州市2009骨灰植树协议书”。活动主办方特别声明:将负责此次骨灰植树活动所植树木的免费日常管理工作,除因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保证5年内不移植或砍伐,5年后将有处理权。

    针对此举,去年就有不少市民提出:“如果这棵树能够多保存几年,比如10年、20年的,其间有人定期管理维护,哪怕让交点钱,能够年年来在树前浇水、献花悼念,我们也愿意!”

    “去年和今年我们举行的树葬活动,对于市民都是完全免费的,陵园也是无偿提供土地。”该负责人解释说,“举行树葬活动的核心目的,就是不留骨灰,而之所以提出5年的时间,也是给市民留下心理过渡期。今后,我们希望树葬的活动能够常态化。”

    至于今后能否有偿树葬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如果市民有需求,殡葬管理部门将会和陵园、公墓沟通,希望能够尽快推出。“有偿树葬的价格,我个人认为根据树种的不同可以有所区别,但应当以1000元以下为佳。如果树葬比买公墓还贵,它也就失去了节俭的作用,而且普通市民也难以接受。” (晚报见习记者 裴蕾 实习生 李楠 )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6 11:54

己丑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

http://www.cnwest.com   时间:2009-03-16 10:57:44  

    西部网讯 年年清明今又是,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活动从省到县已进入紧张的筹备阶段。

    今年祭祖活动内容丰富,除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50分,在黄陵县桥山祭祀大院举行“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外;4月1-7日,省旅游局协调各旅行社与黄陵县组织开展祭祖旅游活动;4月2-4日,在西安举办“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 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明节在4月4日,所以祭祖活动在4月4日上午9时50分举行,活动中增加了“祈福中华” 一项内容,届时将有来自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的少年儿童代表参加;祭祖活动结束后,在祭祀广场将有一个多小时精彩的文艺演出;现场直播除我省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外,还有部分省的电视台、海外的媒体也将联合直播,黄陵县电视台将向全县直播祭祀盛况,今年清明祭祖活动宣传阵容庞大,声势强劲。

    为了配合省上搞好祭祖活动,黄陵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筹委会主任的清明公祭筹委会和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祭祀组、宣传组、环境治理保障组、生活后勤组等8组1室,并开展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到来。(王春梅)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6 11:56

·还清明以“清明”

http://news.QQ.com  2009年03月16日10:44   合肥在线 

 
  每到清明节,人们都要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也是人之常情,本无可非议。  

  然而,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清明扫墓名堂越来越多,风气也越扫越浊,使得扫墓变了味。如:有的人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有的人清明祭祖,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相互攀比。你花几百元买纸钱、冥币,我则花几千元用纸扎彩电、冰箱、小轿车、楼房,铺张浪费;有的人借口坟地周围树木遮挡坟墓,影响风水,乱伐树木;有的人烧纸钱、放鞭炮引起火灾。有的地方就有人因上坟烧纸,引发了森林火灾;也有极个别领导干部封建官念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开着公车携带家属子女到祖宗坟地潇洒走一回,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分析近年来,一些地方清时节扫墓风气越来越污浊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人利欲熏心,丝毫不顾社会影响,感到什么能挣钱就卖什么。清明节时,一些人针对人们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哀思之义的愿望,大发祭扫财,便别出心裁地鼓捣出五花八门的丧葬品予以供应。据媒体披露,去年清明节某地公墓附近摊位上,出售的丧葬祭品除香烛、冥币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酷似洋娃娃的小纸人,小纸人全是女性,留有尼龙丝做的披肩发,肩挎各种颜色的时装包,涂着鲜红的嘴唇、浓浓的双眉。每个小纸人标价两元。摊主不厌其烦地向买者兜售道:老祖先在世上劳力苦,劳心苦,到黄土县(地府)后也该享受享受了,当子孙的也该给他老人家奉上几个小姐浪漫浪漫了。另一方面是封建的迷信的思想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的脑海仍根深蒂固。去年清明节前夕,某地公墓附近,发现一些丧葬品的摊位上,有十多种版本的冥币,面值从十元到十亿元不等。个别摊位上还有存款单,存款单的行长、副行长是玉皇和阎罗。一位购买存款单的年轻人直言不讳地说:老父辛劳一生,在那边也该随心所欲地潇洒潇洒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作为一名现代人,应自觉肃清脑海里的封建意识,采用文明的方式来扫墓。清明节时,烧纸钱送给祖宗花,这只能说是一种心愿、一种企盼。事实上,先人们在阴间是收不到的。这就应该改一改,彻底摒弃。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对丧葬祭品加强管理,把好印制、出售关,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工作。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候。有的人家,近的干脆步行,远的骑个自行车,带上一束鲜花,献给故人;也有的人家借培土之机,在坟地旁种下一棵或几棵树,这些都不失为开明之举。这样既庄重节俭,又绿化了环境,清明变得清明了,何乐而不为?

  (高国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6 11:58

“青团子”不容易捏

扬子晚报网 2009-03-04 14:34:59


  扬子晚报网消息  清明节快到了,吃青团子是苏州人过节的习俗。3月3日下午,苏州善耕中心小学的10名小学生来到吴门人家饭店,自己动手学习做起了青团子。通过实践,孩子们觉得,尽管以前用橡皮泥捏过,但是做到真正的青团子,发现原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记者在学习制作现场看到,孩子们都很认真地跟着厨师学习捏起了面团,但是不少人都无法捏成形,特别是要把豆沙陷包进团子里,给这些小学生出了道难题。五年级的朱涵夕告诉记者,青团子吃起来香糯爽口,每年清明前后,妈妈都会买青团子回来吃,可从来没想过是怎么做的。而对于清明节吃青团子的来历,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为此,饭店负责人现场为学生们讲解了苏州人吃青团子的来历。原来,这是出自大禹治水的故事。公元前2200年,大禹在苏州治水,他开了三条河把太湖水引入长江,从而使太湖水位降低,有利于水稻生长。后来,人们便把冬小麦的叶子打成汁,成了青团子最初的原料。善耕中心小学老师朱妍告诉记者,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学做青团子,这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而青团子里面包含的苏州饮食文化,也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今后要有更多的机会学到课外知识。    (周晓青)

编辑:杨昉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05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清明节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attach]1904[/attach]

目录

  清明起源

  清明习俗

  趣闻轶事

  少数民族过清明

  清明诗句

  清明影像


[attach]1905[/attach]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06

施爱东博士谈清明节文化内涵  

2007年11月07日 19:24:15  来源:新华网  


  “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施爱东博士谈清明节文化内涵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廖翊)“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07

清明节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2008年03月31日 14:29:5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3月31日电(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4月4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有关专家介绍说,清明节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
历史的节日。

    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节日的呢?据《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古人又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到现在,人们已把清明和寒食并称。

    清明作为节气,有着气候、历法等一套制度仪俗为依托,容易为人们所沿用。尤其是清明节里扫墓的习俗,为人们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找到了一种释放的形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

    因此,清明节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一年之中十分重要而又内容丰富的节日。每年这一天,民间都有许多风俗活动,如祭祀先祖、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折柳插门等。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09

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2008年04月03日 11:38: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4月3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传统节日基本都按农历计算,如春节、元宵节、中秋、端午。可与这些节日不一样的是,清明却“属”阳历,其日期基本落在了阳历的4月4日-6日。

    江苏省天文学会天文专家严家荣说,我国古代无论是计时,还是记一人的生辰,都是以农历为依据的,这也注定了我们国
家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以农历时间为准,如春节是正月初一,中秋是八月十五。

    然而,和其他传统节日不一样的是,清明却是“身担二职”,其既是节气又为节日(冬至节气也曾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但其现在的影响力已远不如清明)。天文年历显示今年4月4日17时46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届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朗气清、春光明媚的意思。这时草木齐长、百花开放,城市乡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范畴,因为其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或“太阳年”,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运行路线称为“黄道”。自古以来,定春分点为0度,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分为24个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仅相差一两天,而在阴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

    严家荣表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因而,我们可以把先人流传下来的二十四节气看作中华民族自有的“阳历”,因为它是中国人自己根据太阳运动规律所创立的,是非常科学的。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11

清明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attach]1906[/attach]

春雷惊蛰(杨柳青年画)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attach]1907[/attach]

踏青(《清史图鉴》)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11

清明节的渊源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3-28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12

清明节的含义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3-28  

  清明节即是节气又是节日。

  从节气上来说,它是24节气之一。从节日上来说,它是祭祖日。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祭拜祖先,追忆先人,也在同时进行。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即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红楼梦》中的清明活动贾府十分重视,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明活动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为清明节增添了许多内含,在祭炎黄二祖的同时,悼念自己的先祖,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在今天的清明活动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14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从晋国开始延续多个朝代  

2008年04月01日 18:17:3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4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我国传统节日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以追念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为主的,如寒食节。民俗专家介绍说,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个节日从晋国开始,在延续了多个朝代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代替。

    民俗专家、天津
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代的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

    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对身体实在不利,汉代改为3天。

    寒食节从晋国开始后,延续了不少年代,中间也有严禁寒食习俗的,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但时间不长,“寒食禁火”之风又在民间自发兴起。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专家表示,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赵之珩说,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这个节日,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16

清明(暨寒食)的来历和风俗

  新华网 ( 2008-01-07 16:09:18 ) 来源: 资料卡片杂志2008年1期   


清明(暨寒食)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两字,《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它象征着我国大部地区风和日丽、生机勃勃的春天来到了。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
    清明,在我国节日岁时中,是含有双层意思的一天。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了,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古诗有“未到清明先禁火”,为什么清明以前要禁火呢?
    这要从寒食说起: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被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所迷,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用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离开了晋国,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有一次,因饥饿,重耳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往介子推家求访。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搜来搜去连个影子也没见。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后,只见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被活活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做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自古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清明节的前二天。但也有人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清明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于是日都有祭祖、上坟、扫墓之俗,藉表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到唐代,清明上坟已成为法定之日。唐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确实是清明时节祭祖扫墓的真实写照。
    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野餐,红男绿女,车水马龙地涌向四郊,投向大自然。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之,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民间多爱在清明踏青时节,在郊外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清明节处处荡秋千,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的。
    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此时,春风由下往上吹,最适于放风筝。过了清明后,因风向不稳,就不再适宜放了。风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从此便流传下来了。时至今日,每年清明时节,我国在山东潍坊还举行国际风筝节。
    斗鸡也是清明应节的游戏。不过古代斗鸡,输赢是要拿钱押赌注的。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休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清明斗鸡成风,不唯是民间设斗鸡场,捧鸡而斗,就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唐玄宗尤喜斗鸡,他在位时,在宫廷内筑起鸡坊,索求天下好斗雄鸡。所养的几千只鸡都是金羽铁爪、高冠昂尾的良种。
    清明还有吃蛋的习俗,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供玩赏。画蛋是将鸡蛋或鸭蛋煮熟后,用茜草取汁,作为染料,在蛋壳上描绘花卉。初绘无色,过数日颜色渐显。初为浅蓝色,渐变深蓝、紫色,最后变成红色。蛋壳剥去后,蛋白上便显出玲珑花纹图案,颜色为蓝色,煞是好看。至于雕蛋,则是将鸡蛋或鸭蛋煮熟后,先用笔在蛋壳上绘上花纹图案,然后用刀雕刻,将整只蛋镂空,蛋白蛋黄依次取出。其雕刻之精细,可谓鬼斧神工。画蛋雕蛋的习俗,清末时还有流行,现代逐渐衰微。
    清明自宋代以后,就成了和元宵、中秋等佳节同等重要的节令。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句著名的诗:“人生能得几清明?”可见人们对清明节何等重视!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20

清明习俗

    清明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植树等,体现出以哀悼追思为基调、迎春健身为调剂的双重色彩。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正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造和发展着清明习俗的内涵与形式。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attach]1908[/attach]

清明祭祖扫墓(《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众神,是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成为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成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attach]1909[/attach]

观花(故宫博物院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明扫墓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火葬代替了土葬,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墓地——公墓,人们将亲人的骨灰集中安放于此。此种公墓不占多少空间,祭奠形式也比较简朴,却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墓祭传统。这种新型墓地一经推出,就为世人所重,每年清明前后各地到郊外公墓祭扫的人群总是络绎不绝。

    如果说火葬给世人带来“追思先人,简朴为本”的祭奠新基调,近些年逐渐兴起的往河海山川撒骨灰的形式又使得这一基调得以进一步发扬。周恩来总理说过:“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而且是更加彻底的革命。”骨灰随风而落,不再固着于一地一隅,那么后人祭奠的方式自然也就更加简朴了。

    当然,传统的惯性使得清明焚烧纸钱、冥器的旧习俗仍在不少地方延续,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荒唐的迷信活动。但是越来越多理性的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号召,社会上逐步兴起鲜花祭扫、手机短信祭扫、网上扫墓等祭奠新风尚。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有的年轻人在网页上为去世的亲人设专页,将照片等有关资料放上去,写上追思怀念的话语,清明前后就上网打开网页,遥寄心香一瓣,形式也有了,心意也有了,这种省时又省力的新兴祭奠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说起踏青游乐,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搭腔。轮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群体的生活景象。该画涉及人物众多,各具形态,作者画中的人物,无论是乘车坐轿的,还是骑驴徒步的,无论是街头表演的,还是市场行商的,都看不出丝毫哀伤的表情,整幅画烘托出的,完全是一种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看来,清明节除了直接发之于外的哀伤气氛外,其中蕴涵着的欢快气氛,也是其应有的题中之义。

    现代作家丰子恺曾在一篇题名《清明》的散文中这样回忆小时候随 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他风趣地把这种踏青称作“借墓游春”。其实,这种踏青的好心情不仅小孩子有,连大人都会为之忘乎所以,丰子恺在这篇散文里提到他的父亲所写的《扫墓竹枝词》。其一:“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埋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其三:“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其八:“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蜓逐队飞。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应该说,清明踏青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机会。

    【放风筝】


[attach]1910[/attach]
十美放风筝(杨柳青年画)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荡秋千】


[attach]1911[/attach]
杨柳秋千(《月曼清游图册》)

    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斗鸡】

    斗鸡,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代以来发展更猛。唐玄宗很喜欢这项娱乐,甚至在宫中设立“鸡坊”,精挑长安城中千余只雄鸡,交由五百名精选儿童加以训练。这些儿童以7岁的贾昌为首,由于他擅长训练斗鸡,很受唐玄宗的宠爱,经常赏给他及其家庭金帛等贵重物品,当时民谣曾辛辣地讽刺道:“生儿不用识文事,斗鸡走马胜读书。”

    【蹴鞠】


[attach]1912[/attach]
蹴鞠图(上海博物馆藏)

    蹴鞠,也是一项在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大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述了热闹的蹴鞠场面。蹴鞠,即踢球,当时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到宋代。此项运动更大行其道,《水浒传》曾叙述过破落户高俅因善踢球而发迹的故事。

    【拔河】

    拔河,又名牵钩,始自唐代。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拔河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郊外踏青归来轿顶插柳的图景。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由于清明期间城中柳枝奇货可居,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叫卖柳条的小贩。这种种景象,诚如近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人们如此迷信柳条,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应该说跟柳树自身的生长习性有关系。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      


[attach]1913[/attach]
    童戏风筝(杨柳青年画)

    丰子恺在一篇散文中曾这样描述每年初见嫩柳的心情:“我最喜欢杨柳与燕子,尤其喜欢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的确,作为春天的使者,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总是显示出其生命力的旺盛。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力量。春季改火时,清明新火往往就取自柳木,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通过柳条来进行。正如唐代诗人贾岛云:“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柳树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它除了在钻取新火时被人重用,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寄予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厚望。据当代学者研究,民间向来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柳木也因此被称作“鬼怖木”。被称为中国较早具有科学思想萌芽的北魏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甚至说:“取柳 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旧时的清明节,人们插戴柳条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尚。 插柳

    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节插戴柳条的迷信色彩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而是赋予了插戴柳条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含义—“插柳留春”得到人民群众欢迎。因“柳”和“留”谐音,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句起,折柳赠友,依依惜别,就具有祝愿“春光常在”的意味。可以想见,人们在暮春时节互相用青青的柳枝祈求对春天、对青春、对生命的挽留,确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后来,插柳留春逐渐演变成植树留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到若干年后郁郁葱葱的满眼绿意向自己也向每个人弥漫而来的时候,那就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青春,也留住了生命。

    民谚曾这样形容与祈望春天的绿意:“新火才从竹屋出,绿烟吹作雨纷纷。杨柳最是无情物,也逐春风上鬓云。”有理由相信,当全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主动参与并自觉实践植树造林的伟业,那么离真正实现植树留春愿望的日子就会越来越近了。(来源:《我们的节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21

清明插柳习俗 专家细说来源  

2008年04月02日 11:13: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4月2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清明节,我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
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22

清明拔河:这一古老运动源于军队训练  
2008年04月02日 11:03:3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4月2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清明时节,我国民间有举行拔河比赛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拔河是我国一项古老的运动。它原是一种军队训练项目,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不过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牵钩”“拔桓”。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是一项游戏。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
,古代拔河的方式,据唐朝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桓,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两朋,两向起挽。当大桓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

    那时的拔河形式大体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绳子是单独一根,而古代所用绳子却“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所以古时拔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大、更热闹。

    拔河在唐代最为盛行。赵之珩介绍说,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个足球迷,同时又是一个拔河的爱好者。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拔河训练。由于唐玄宗的大力提倡,拔河越来越盛,规模越来越大,最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进行。

    《唐语林》曾生动地记载了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千余人拔河,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连那些外国来宾都被这盛大活动所吸引而惊叹不已。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23

清明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  
2008年04月02日 09:53:5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4月1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24

清明扫墓祭祖唐朝已盛行(图)  
2008年04月02日 10:01:4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3月31日电(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扫墓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专家介绍说,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据民俗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扫墓祭祖是中国古代一种相沿已久的传统习俗。在先秦时期已有祭墓活动,但并未限定在寒食、清明之际。汉代魏时上坟之礼已经得到重视,但当时尚未成为正式礼仪。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

    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可见,清明出郊上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尽思时之敬”。到了宋代,大家都在清明日扫墓,京都人倾城出郊,四野如市。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赵之珩表示,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担心自己先人的坟茔长满荒草或塌陷,所以要去察看修葺,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摆上些供品,烧些纸钱,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追悼之情。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26

趣闻轶事

    【介子推的故事】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戴柳插柳的来历】

[attach]1914[/attach]

京西碧云寺(杨柳青年画)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植树节的来历】

    公历3月12日,是我国法定的植树节,也是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孙中山特别关注植树造林事业,并将之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民谚常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我们应该提倡把这项任务列入清明节活动的范围,并通过清明植树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来源:《我们的节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33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 扫墓踏青是基本主题

2007年04月04日 10:44: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4月4日电(记者魏运亨)清明节就要到了。学者称,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说,与西方人比较,东方人、特别是中国的汉民族,祖先观念非常浓厚。这恐怕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有关,也与儒家思想观念有关。因此,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乌丙安教授指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乌丙安举例说,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33

台湾清明节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33

国外“清明节”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3-28
 
  5月6日 是叙利亚的烈士节。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待烈士亲属。
  5月30日 是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8月份,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机关、企业放假3天,城里人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9月1日 是突尼斯的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10月31日 是墨西哥的亡灵节(也译作万灵节),晚上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戴上祖辈相传的假面具,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相传这源自印第安人的风俗。

  11月1日 是法国的万灵节。人们除祭扫先人陵墓,还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35

    清明节诗句


    在中国古代,清明节是一个内涵丰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节气的吟咏中,清明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attach]1915[/attach]


折柳赠别(《唐诗三百首》)



    查阅《全唐诗》和《全宋词》,内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样的唐诗有335首,宋词更多达520首,而“春分”“芒种”“处暑”等大多数节气诗歌则只有10首8首左右。>>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size=+0]《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size=+0]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40

    清明节影像——视频集

[attach]1916[/attach]

[attach]1917[/attach]

[attach]1918[/attach]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的发展过程

清明节的意义

[attach]1919[/attach]

[attach]1920[/attach]

[attach]1921[/attach]

寒食节的传说

清明节的谚语

吃青团

[attach]1922[/attach]

[attach]1923[/attach]

[attach]1924[/attach]

放风筝

荡秋千

插柳

·上巳节 ·扫墓·禁火的由来·风筝的历史
·清明小吃·寒食粥·做艾粑·面食(子推馍、蛇盘兔)
·苗族姊妹饭·吃馓子·水傀儡·水秋千
·水上竞标·拔河·马球·熄火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44

[attach]1925[/attach]



清明诗文: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4/03/content_7909115.htm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3-18 21:47

本专题7楼-27楼 来源  新华网

=========================================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清明节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目录

  清明起源

  清明习俗

  趣闻轶事

  少数民族过清明

  清明诗句

  清明影像

=========================================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3-18 22:04

杏花烟雨话清明

杨明

http://news.QQ.com  2009年03月16日10:44   合肥在线
 
 
  杏花次第开放,纷飞的细雨便随之而来。日子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清明。


  拂开两千多年历史的晨雾,散入五侯家的青烟早已不知所踪。唯有那深刻的民俗,印在黄皮肤上,代代传承,在细雨的氤氲中,在柳梢吐绿的期待中,不负众望,成为一笔民族深厚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终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开古书今文,你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清明。这是一个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的节日。

  自秦汉以来,扫墓成为清明不可或缺的礼仪活动。上三五鲜果,酹几盏淡酒,捧一抔新土,燃两对红烛,点几枝袅袅的青香,采路边素白的野花做一个花环,双手合十,恭敬地献上。寄托着对先祖的思念和崇敬,让孝意在无言中流淌,世世承载。扫墓的人中,多半是心情比较平和的,但遇上多愁善感的或是刚经历生离死别的,想起墓中人在世时带给自己的欢欣,成了永久的纪念,也不知道他们在另一世界过得可好,那心里贮存的泪啊,不由自主喷涌出来,比起天上飘飞的春雨有过之而不及了。

  在春和景明的清明节踏青、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插柳等活动,事实一大乐事。试想,阳春四月,大地回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出去能看见嫩绿的叶,各式妖艳绚烂的花,黄鹂的动人啼鸣,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在这样清新的空气中多走走,多看看,能让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幽暗心情顿时得到释放,内心的欢畅自是不言而喻的。放风筝也是小朋友喜爱的,天上的风筝在飞翔,地上张张稚嫩的脸上,幸福一波一波的绽放开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拔节。

  说起插柳的习俗,有人认为是源自《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亲人、朋友离别时,用赠送柳枝的方式来表示难舍难分,不忍相别之意。柳叶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一词,就蕴含着大地新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也寄寓着希望亲朋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到了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的祝福。

  清明一到,也意味着忙碌的春播季节到了。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好适合农作物生长。于是,在霏霏细雨中,农民们牵牛带耙,荷锄挑担,开始了辛苦的劳作。写到这里,我又看到了年迈的父母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花白的头发被如飞针般的雨滴淋湿,粘连在一起,满头水珠,挽起的裤管上沾满了黄泥,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的液体渗进了深深的皱纹。我心里不由得紧紧震动一下,一阵有力的疼痛感袭来。我决定,在今年清明节的时候,一定推掉所有的应酬,回到老家去看看父母,呼吸一下泥土的气息,哪怕是帮不上他们什么忙,也可以让我再次学会感恩。

  清明时节雨纷纷,杏花烟雨感恩心。当我们真正地走进清明,就会明白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定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能在滚滚红尘中,升华我们的心灵。  (杨明)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3-25 16:48

传统节日推文化品牌 交响音诗画《清明》将奏响

文章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09年03月25日

  作为重庆市着力打造的五大传统节日文化品牌,由市文广局主办,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承办,品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交响音诗画《清明》将于4月2日在市委小礼堂,为山城市民奏响。

  此次清明音乐会以音、诗、画为载体,融合交响乐、合唱、独唱、民乐演奏、配乐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整台音乐会不仅表达了"清明"的传统意义,更赋予清明"亲近传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人文内容。此次音乐会邀请了国家一级导演张民,曾荣获"全国普通话朗诵大赛一等奖"的陈慧,曾荣获两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的郝鹏寿,国家一级指挥、一级作曲家何泽生等著名艺术家加盟。

  据悉,从今年起,我市将在清明、端午、中秋、元旦和春节这5大传统节日,推出相应的文化品牌,以传承中华文明,提升重庆文化影响。据介绍,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此次音乐会的最低票价为50元。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吴 楠)
作者: collector    时间: 2009-3-25 16:51

岁岁年年节相似 村村乡乡例不同

大洋网  2009-03-25 14:20 来源: 广州日报

    梨花风起清明时,户户慎终追远日
    清明祭祖时,家人要分甘蔗吃,而且不能没吃完就扔掉。 骆昌威 摄

有些地方传统习俗不准女子上山祭祖,现在这一陋习早已改变。 骆昌威 摄

    现代清明节不仅是先人祭奠日还是家人团聚日 专家称内涵变化是自然演进结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临近清明,许多广东人家纷纷出门购物,准备各式祭品。祭祖扫墓,历来是广东人所重视的传统。

    在许多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文明渗透的今天,广东人的清明习俗是否发生了变化?俗话说,“各处乡村各处例”,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清明节。

    本报记者在广州、梅州、佛山等地区采访专家和不同年龄的市民,根据他们的解读和回忆向读者奉上广东缤纷的清明传统习俗,以及这些传统习俗的历史变迁。

    文/记者 周祚(署名除外)

    清明应大张旗鼓推崇孝道

    我们将迎来第一个“清明节假期”。经过多年的呼吁,这个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终于被确定为法定假日。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血液中,已镌刻下深深的印记。在这个春雨连绵的节日里,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借着飘飞的雨丝,不约而同地祭扫先人、缅怀先烈,不再掩饰自己的思念和哀痛——中国人对“报恩”的自觉、对“孝道”的推崇,在这个节日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个民族,只有在不断的回归传统中,方能留住自己的根;也只有在反复的与传统对话中,方能维系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使该民族在螺旋上升的时代里,保持必要的稳固、协调和守望。通过这一节日及其仪式,今人集体摆脱现实的纷扰,入定般与先人交流、向其倾诉,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和宽慰。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以其独特的“代际交流”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纵坐标上的独特粘合剂。

    然而,清明的传统内核只能是虔诚和纯净,一旦内心被污染、仪式被异化,则清明的本义便遭篡改——表演式的“公祭”、烧“二奶”烧避孕套等等,虽然挂着“清明”的羊头,内里贩卖的却是变了质的狗肉,理当禁止。

    (本报评论员 徐锋)

    广州习俗

    清明当天要“行清”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荔湾区50多岁的李建伟一家就为清明的祭祖做着全家总动员。据他介绍,清明节是他们这个40多口人的大家族每年的欢聚日子。“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准备传统祭品四大件

    “现在的祭品五花八门,从别墅到美女,都能买得到。但是我们家比较传统,一般不会搞那些东西,每年都是母亲指挥大家分头去买。一般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等生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李先生说。

    李先生的家族清明节一般直接烧一只200斤左右的大猪扛上山,每家能分个二三斤猪肉,烧猪在祭祀当天披红挂绿地由族中几位壮男丁扛上去摆到祖宗的坟前,族中巧手媳妇还要负责蒸些专门祭祀用的大发糕之类的面点,然后族中会安排其中一家负责采购冥品爆竹之类并且按习俗做成元宝金银纸的成品,另外会有一家是负责采购清明甘蔗等水果类供品。

    到了约定的日子,大家就到离祖坟最近的那一家里集中,然后一起前往祭祖。

    太公分猪肉永不落空

    越秀区的公务员何志倩是60后生人,每年清明节她都要带上儿女们去市火葬场拜祭爷爷奶奶。她说,她们一般都选择清明前的周末去拜祭,这样可以错开高峰期。“家里对清明哪天拜祭没有特别的选择,只要大家有空就行了。”

    何姨说,她们两家7口人,一般会围在祭台前分食那些水果糕点的祭品,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通常买一只烧猪,会在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猪肉有一个名堂,那就叫做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都会平均分配给大家,并没偏心。

    民间有吃荞菜的习惯

    杨婆婆说,她明天打算去市场买荞菜准备好,因为听说荞菜已经涨价了,她说,这是广州人的老风俗了。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来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杨婆婆还说,在清明前一天,她会去买一串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这样子就可趋吉避灾。

    拜祭甘蔗一定要啃完

    今年20岁的王小姐告诉记者,每年去拜祭时,家人都要分吃甘蔗,买甘蔗的任务通常都会落到她的头上。小时候,大人都会叮嘱,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不准女子上山的,山上的祭祀形式只能是男丁才有资格完成,女子做好杂事就行,如,做纸钱、元宝、蒸糕点等等,只等男丁们把烧猪肉带回家后立刻炒了供一家子吃,这样,女子才算沾了点祖宗的福。

    南粤清明祭祀风俗大扫描

    五邑习俗

    清明流传“行山望饼”

    恩平市行山祭墓另有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习俗,称“行山望饼”。恩平人称祭扫为“行”,称坟墓为“山”,“行山”即扫墓的意思。

    所谓“望饼”,是人们“行山”的时候,附近村庄的小孩和大人闻风而来,他们拿着大袋子小袋子,纷纷涌向山头来。当主人家“行山”完后,他们即走上前去“望饼”,而主人就会热情地把用来祭过坟的烧饼和各种饼分到他们的手中。“望饼”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这意味着主人家的运气越旺,主人家也越有面子。

    恩平人“行山”用的饼叫烧饼,恩平“行山”用烧饼作祭品源于古代一个传奇故事。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明朝嘉靖年间恩平一名武林高手,人称陈武师。

    当时,倭寇不断侵扰恩平。陈武师召集一百多名武林弟子出征抗倭。妻子卢氏连夜赶制一批烧饼给丈夫做干粮。陈武师在战场上吃着烧饼时,作战更加英勇。在一场血战中,陈武师壮烈牺牲。

    卢氏为悼念丈夫,在清明节带着女儿,以烧饼作为祭品,到丈夫的坟墓拜祭。此后“行山望饼”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梅州习俗

    客家人清明节不扫墓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朱迪光说,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南海习俗

    新坟头三年“行正清”

    因为先人通常都是葬在山上,所以南海北部地区的人多形象地称扫墓祭祖为“拜山”。“烧味是拜山必不可少的东西,烧猪、烧鹅、烧肉,越多越好,另外米饭、米酒、苹果、山饼、甘蔗等食品也不能少,很多人都会在山上祭祖完毕后吃起了上述食品。”南海官窑方志办的陈炳松老师告诉记者。

    陈老师说,南海多数地区其实并不流行在清明节当天祭祖。“除非是新山坟,按规定新山坟头三年都要在清明当日拜祭,俗称‘行正清’,三年之后就不要求清明当日祭祀了,但一定是在清明开始后一个月内。”

    佛山人一般是定在周末祭祖,所以清明后一个月内的所有周末都是佛山的扫墓高峰期。

    新式习俗

    不带祭品带“手信”

    与以往的清明节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返乡祭祖的人带祭品的比往年少了许多,给家人带“手信”的多了起来。不少准备返乡过清明的“老广”心情也不再那么沉重,而是“像过春节一样回家过清明”。

    前日下午3时30分,记者在佛山火车站看到来自香港的黄建生老人,昨天尽管背着两个大包,但依然看起来精神矍铄。黄老告诉记者,自己已经60多岁了,祖籍是佛山三水,去香港已经有30多年了,迄今已经有十年没有回家乡看看了。

    黄老告诉记者,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他返乡祭祖没有带祭品,而是给家乡的后辈们带回了不少礼物。为什么不带祭品而转向给家人带礼物?老人表示,之前回乡祭祖曾带过香烛、烤乳猪等祭品,甚至带过鞭炮,入境经检疫部门查得很严,鞭炮也曾被扣存过。现在提倡移风易俗,自己也感觉带礼物则“轻便”多了,也文明。

    文/记者 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通讯员金利明、梁治荣、李文华、谭扬汉

    清明“变味”源自

    文化的自然演进

    首次变身国家法定假期的清明节,其内容已经不单是扫墓、祭祖、拜先人这些单一而沉重的活动,如今还包括回家团聚、出游。如今的清明节,既有祭扫先人坟墓时生死离别的辛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如今的清明节是否已经“变味”?对此,民俗专家昨天表示,清明节习俗的演变是一种自然的演进,其中包含有传承,也有摒弃。一些科学的演变,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大可不必担忧清明节“变味”。

    清明“变味”有内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民俗专家郑梓桢教授表示,历史上中国人过清明节从来都是多元的,它既是祭祀的节日,同时还具有庆贺、游艺、团聚等功能。以往老广清明节习俗中就包括踏青、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活动。只不过经过长时间的“过滤”,祭拜才成为流传较广的活动。如今,由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清明节的内容不再是沉重的生者祭奠逝者,还包括家人团聚、祈求平安等内容,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对待传统文化习俗更加理性。如今清明节“变味”则说明其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演进,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

    “可以给清明注入一些新意,让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不再过于沉重。纪念先人的方式不单是沉重的,也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方式,相信先人对后人的期望也是希望他们过得开心,而不是沉重。”他表示。

    文/记者 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通讯员金利明、梁治荣、李文华、谭扬汉

    广州年火化遗体5万具 墓园3年到5年内将饱和

    专家建议搞“经济适用墓地”

    本报在2008年4月2日A3版报道了广州墓地贵过房价后,引起社会关注。昨天,长期从事殡葬政策研究的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就此问题向记者表示,阴宅完全可借鉴阳宅的方法,采取政府介入对价格进行调控的方式,推出一些“阴间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让百姓不用为身后事发愁。

    现状:墓地即将饱和

    广州人历来移风易俗、敢为天下先,专家认为广州可以在解决墓地价格高方面作一个突破和尝试。“广州的墓园3年到5年内将基本饱和,假若每年5万具的骨灰都选择安葬,必然也会引起墓地资源稀缺”。面对这个问题的产生,范英胸有成竹地表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推广“森林墓园”的方式。

    范英解释说,“森林墓园”其实就是目前所提倡的“树葬”方式,就是将骨灰植树。“在郊区找一座大山,将骨灰植树。这种方式成本不高,经济适用。但既能顾及到市民‘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又不造成土地的浪费”。据了解,广州自20年前就开始推广这种安葬方式,20年间骨灰还林数量已超过1.5万,目前白云山思园已经饱和。

    目前广州市每年火化遗体将近5万具,骨灰的处理方式有80%以上是骨灰楼寄存,少数骨灰安葬于公墓,而骨灰撒海和骨灰还林只占总数的0.6%和2%。但目前将先人骨灰选择寄存,也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

    建议:政府控制阴宅价格

    针对现在提倡的艺术墓园,范英表示,这种方式对殡葬部门来说很赚钱,但对老百姓来说太贵承受不起。“艺术墓地太奢华,这就像搞别墅,住别墅的人总是少数”。

    据数据显示,广州一个普通规格的墓地从1999年的2万元涨到现在的五六万元,高于商品房的涨幅。针对该现象,范英表示,政府在控制解决老百姓商品住房时,能推出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在阴宅方面同样可以借鉴。“物价局应该在对墓园管理方面,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价格的指导,比如说,10个墓地,要保证8个墓地是中下阶层老百姓消费的水平。”

    而面对墓地价格高昂的价格,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表示,商品房可以建几十层,而墓地不行,墓地其实浪费很大。国家也不提倡这种方式,墓园中真正建墓地很少,大部分的土地用来建道路、停车场、绿化,真正用到放骨灰的地方很少,所以价格很贵。

    中国人传统想法是入土为安,广州市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有骨灰植树,把骨灰放在白云树的树下,其实收费很便宜,只要288元。另外,广州市今年计划推出海祭服务。

    (作者: 周祚、徐锋、陈正新、邓柱峰、黄健能、于敢勇、肖欢欢、叶仕欣)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4-1 06:03     标题: 己丑年清明公祭典礼七大亮点

“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准备工作已全面就绪

七大亮点将吸引全球华人目光

记者在省祭陵办了解到,“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4日如期在桥山祭祀大院举行。这次公祭黄帝典礼的主题是“四海同心、祈福中华”,风格将比以往更传统、扎实、厚重。届时,典礼上将有七大亮点出现。

亮点一:“祈福中华”活动将首次亮相黄帝陵清明祭祖活动的公祭典礼,将有来自地震灾区的少年儿童诵读“祈福中华赋”,敬献“祈福中华匾”。

亮点二:今年为黄陵祭祖特别拍摄了7个短片,每个短片不足3分钟,内容包括黄帝陵简介、黄帝文化、桥山历史、抗震救灾等方面。

亮点三:首位开启中国媒体看西方大门的“文化使者”靳羽西、家喻户晓的“学术超人”王立群、北京卫视王牌节目《身边》的当家花旦张栗坤和陕西电视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绍伟担任“典礼主持人”,典礼总导演由指导过《舞动陕西》的著名导演杨光担任。

亮点四: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也将专程赴陕西,参加己丑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并出席第十三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

亮点五:台湾将会有两个代表团前来参加公祭典礼,一个是由丁懋时、郭为藩、高铭辉等26位台湾名流组成的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代表团,另一个是由刘源俊、徐泓、张己任等11名著名教授组成的台湾东吴大学代表团。

亮点六:被刑事界及司法界誉为“现代福尔摩斯”的美籍华人李昌珏博士将专程回国参加此次公祭黄帝典礼。据省祭陵办透露,在去年李昌钰博士访问西安交通大学时,就曾经表示过来陕祭拜轩辕黄帝的意愿。

亮点七:为配合公祭大典,省旅游局与黄陵县政府将组织寻根祭祖旅游周系列活动,今年的公祭活动还将增加100人的旅行社方阵。除此之外,4月1日至4月7日,凡组团前往黄帝陵旅游的游客团队,将享受到门票7折的优惠。4月5日上午,黄陵县还将专门为游客安排一个民祭活动,在游客中选取主祭人祭读祭文和敬献花篮。

据了解,4月4日上午9时50分,公祭黄帝典礼将正式开始。届时,陕西卫视与北京卫视将首次携手,向全球华人全程直播祭祖过程。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上海东方卫视、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香港TVB、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电台中文台和澳大利亚2CR中文广播以及西部网等60余家电视网络媒体牞都将转播祭祖大典盛况。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3-30
作者: 张勃    时间: 2009-4-1 06:07     标题: 委员提案建议将清明黄帝陵祭祖升为国家级大典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又将受到众多海内外华人的祭拜。在这次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在陕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晓东、王二虎、周一波、王西林联名提交提案,每年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由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共同主办,陕西省政府或国内各省轮流承办,国家主要领导人担当主祭,各省负责人率团、港澳台代表、海外各国华人代表共同参加祭祀,电视全球转播,把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
四位委员在提案中写道,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海内外华人尊崇和景仰的地方。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曾经亲自或派人祭过黄帝陵。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女真族执政的金国,蒙古族人当皇帝的元朝,汉族人做皇帝的明朝,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无一例外地以真诚和谦恭,隆重祭祀自己的祖先——轩辕黄帝。将黄帝陵祭祀活动上升为国家层面,这样有利于传播我们中华文化,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

台盟陕西省委副主委、省台联副会长王二虎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今天黄帝陵祭祖就是在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更是在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在多年工作中,他常能感受到很多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眷恋,黄帝陵祭祖就是他们表达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纪念黄帝,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对于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加快祖国统一步伐很有意义。
“今天,黄帝已经成为一个文明开启时代的象征、一个文化凝聚的标志。”王西林委员说,在全球范围内,有这样一个能够被所有中华儿女普遍接受的文化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将祭祀黄帝上升为国家级的大典,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来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post2_3456938_1.html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4-4 05:43

始于周代 约有2500年历史:清明节来历   
   
华夏文明 2008年04月03日 09:21



[attach]2298[/attach]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来历是跟一段历史典故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来源:千龙网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4-4 05:46

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重庆特色的清明节习俗   
   
记者 杨娟 首席记者 刘邦云

华夏文明  2008年03月27日 10:41



[attach]2299[/attach]



荡秋千制粑蹴鞫放风筝植树扫墓踏青 清明活动图




    下月初,我们将迎来首次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清明节。

    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刀耕火种的一个节气;对忠孝仁义的道德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认祖归宗的一种祭扫;对诗词歌赋的文化中国来说,也许,清明只是才子佳人的一次邂逅……

    然而,您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吗?您能说说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吗?您能数数清明节的民风流俗吗?请跟我们一道去听听民俗专家、重庆老居民讲具有重庆特色的清明节。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起源故事表达“施恩不图报。知恩必报”之意,符合重庆人性格特征

    历史

    “清明在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重庆文史馆专家郭相颖告诉记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清明本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有了扫墓、踏青的传统。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跟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流亡国外时,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当上国君后,逐一犒赏功臣,却不见介子推。原来介子推已带母归隐绵山。有人提议放火烧山,说介之推是个孝子,一定会背母出来。可大火烧光后,介之推还是没出来。人们上山一看,介子推和老母已抱树而死。


    晋文公悲恸不已,下诏命令百姓在这天都不准生火,以纪念介子推,俗称寒食节,人们习惯在这天携带冷食去扫墓。由于寒食节就在清明前一两天,两个日子逐渐合二为一。

    “这个故事有个意思,一是施恩不图报,一是知恩必报。”郭相颖说,这符合重庆人的性格特征。这个节日虽然古老,但现在许多市民以网上纪念馆、鲜花等方式度过清明,使这个古老的节日变得年轻。

    习俗

    扫墓春游一举两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86岁的杨钟岫老人说,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

    “小时跟大人去扫墓,觉得清明节好玩。”观音桥街道建北社区80岁的沈永英婆婆印证了杨钟岫老人的说法: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采清明菜做清明粑

    沈永英至今忘不了那用“清明菜”做的清明粑,“去年我妹妹在四川达州做了清明粑,还给我带了几个来吃。”据说,清明粑有医药作用,由于清明和聪明读音相近,所以还有小孩吃了清明粑会变得聪明一说。

    “清明菜”书名叫鼠曲草,清明节前后,这种可吃的野草突然就茂盛了。城里只是零星地生长,河岸泥地里则是成簇成团成片的旺盛。一茎独立,小叶片,被覆白色细密的绒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绿。清明节一过,顶端就开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黄。
   开花之前,将清明菜采回来,切烂,和着面粉、糯米面或玉米面,加上盐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边一闻,有股清明菜特有的清香味,放进嘴里一嚼,软软的糯糯的。

    携儿带女坟前倾诉

    家住大溪沟的78岁老人张淑慧,习惯在坟前对着去世的老伴诉说。几乎每年清明,她都会去看望老伴:一年的喜怒哀乐、油盐酱醋,都给老伴说说。今年要说的事特别多,首先是孙子考上大学了,这是大喜事,“抚育儿孙是我的责任,肯定要给老伴一个交代。”

    这种对话逝者听得见吗?也许听不见吧,但这种诉说能寄托心灵,怀念亲人。更重要的是,这种述说,跟随一起扫墓的儿孙都会听见。在扫墓的过程中,后人会了解自己的血脉传统,了解家庭的来龙去脉。

    郭相颖老人还记得小时候祖父带他去扫墓的情景,“我爷爷就给我讲,我们家是在清朝初年,从河南开封迁到铜梁来‘插占为业’的,就是带上两匹布、一坛酒,给当地人‘打招呼’,然后用竹块插一圈,这块地就是你家的了……”

    这种述说不是迷信,人们是借这样一种形式,表达亲情,提倡孝敬长辈,不忘根,有利于培养友爱精神,增进家庭、家族的团结与和谐。

    上坟挂青后继有人

    今年75岁的重庆日报老记者陈明信回忆,小时候过清明,流行“挂青”。

    他说,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挂青”这个传统实际上给后人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年清明,一定要到亲人的坟墓旁边看看。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坟墓很容易损毁,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亲临察看,给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者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清明会家族传忠孝

    去年清明,陈明信老人还回到老家渝北区石船镇,参加了家族的清明会。

    参会的族人,按辈分依次坐定,由族中最老的人带头,在先祖牌位前举行仪式,首先放鞭炮,随后烧香叩头。一边拜一边给老祖宗汇报族人一年来的情况:哪家丰收了,哪个考上大学了,哪个参加工作了,哪些打工挣钱了……如果族中一名年轻人犯了法,则被视作耻辱,警诫他人。

    据了解,重庆许多大家族至今都还在举办清明会。几百上千族人聚在家族祠堂里祭祖。族长往往还会“训话”,宣讲族规,其内容主要是忠孝、勤俭、诚信等等,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妯娌和睦。

    郭相颖认为,类似清明活动,有利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和谐,也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一些好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有的家族,甚至还筹集专门的资金,用来设立各种奖励、助学金等,鼓励族人向善上进。璧山县八塘镇张氏家族,还曾把清明会办成“趣味运动会”,以独特的方式祭奠祖先,增进族人感情。

    郭相颖介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清明会被视为封建宗法思想的余毒被取缔,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慢慢兴起。“其实,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活教材,比如清明会,它所包含的族权、夫权等腐朽的东西应当抛弃,但它所提倡的‘孝弟’等思想,就是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郭老建议,清明会也应与时俱进,用现代道德观念来充实其文化内涵,规范家庭关系。

   踏青放风筝好时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哀伤的时节,又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的天是最明亮的。养鸽子的人,还会挑在清明节那几天“(孵)出小鸽儿”,因为他们觉得这两天出来的鸽子眼睛亮,飞得远,最聪明。

    “清明清明,又清又明。”在陈明信老人眼里,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光阴。风和日丽,所以人们都选择在这时出去春游踏青。许多人家还会带上风筝去郊外放。这是因为南方的风往往没有确定的方向,乱吹一气,但在立春以后这段时间,风向一致,没有狂风暴雨,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在川东一带,如陈明信的老家江北县(现渝北区),过去扫墓时还要请人“打耍锣”,锣鼓队有专门的曲子应景助兴,只是现在已不多见。

    寒冬过后,又正是大量耕种时候,人们借着出门扫墓踏青的机会,请求祖先保佑新年有好收成。所以,清明祭祖又带着一种为新年奋发图强誓师的意味。

    扫墓祭祖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日子,为什么又有踏青、放风筝等欢快的活动?西南大学民俗学家余云华说,在中国民俗中,快乐的成分很高,俗话说“红事白事都是喜事”,人们会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主要是为了励志,逝去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生活。

    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说,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记载,重庆人过清明,还喜欢喝糯米酒,唱竹枝词。

    我们看看刘禹锡在奉节写的诗:“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盈杯,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永安宫,传说三国时刘备修建,位于奉节师范学校的校园内。直到今天,每逢清明,正是插秧播种的时节,许多奉节人会酿造米酒,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他们在芳香中插秧,有时还唱起悠长的山歌。

    熊笃介绍,在古代,清明节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清明诗歌在二十四节气诗歌吟咏当中独占鳌头。同样的清明诗篇,面对风中飞舞的梨花,宋人吴惟信在享受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明人高启则在战乱中凭生“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慨叹。而面对芳草萋萋的荒冢,南宋高翥生发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怀。北宋黄庭坚则抒发了“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郁闷。

    麻乡约传递乡情浓

    据传说,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在清明等时节,推选不负众望者,带上死去人的头发、信物、钱物等回到自己的老家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祭祀祖先,告诉他们在四川和重庆生活得很好。

    相约成习,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朝中叶民信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因战乱和山川阻隔,这一习俗才间断了。但随着历史进程,“由“麻乡约”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 柱子    时间: 2009-4-13 23:14     标题: 小议清明节戴柳习俗的原始内涵

柳作为一种和原始农业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且不能为人们提供实用果实的植物,能够受到原始人的神化和崇拜,与它超常的生命力和繁殖力是分不开的。原始人希望获得柳树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向柳祈求生殖的力量,便产生对柳的生殖崇拜,其本质含义是祈求生殖的力量,从而达到自身繁衍的目的。后世围绕着柳所产生的一系列以祈求生殖为目的的习俗都是对柳的生殖崇拜观念的遗存。
古时三月上巳节有临河祓禊、戴柳踏青的习俗。三月三的生殖意义已为学者们证实。所谓祓禊,就是到河滨沐浴,其原始意义是向水祈求生殖力量,是水生殖崇拜的体现 。戴柳也同样具有祈求生殖的意义,人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获得柳的生殖力量。清明节戴柳的原始意义也同样是祈求生殖的,因为清明节和上巳节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清明节包含着许多上巳节的因子。《北平风俗类证》记云:“清明,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适时柳芽将舒卷如桑椹,谓之柳苟。”又曰:“清明戴柳于发。”清初《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北京三月“清明日摘新柳佩戴,谚云:‘清明不戴柳,来生变成狗。’”《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临安县“清明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倩可爱,男女亦咸戴之,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谚。”从戴柳者为妇女和儿童可以看出,人们是在向柳祈求生殖的力量和生长的庇佑,而两句谚语则体现了人们希望借助柳的生殖力来获得永生。至于后来的上巳节、清明节戴柳、插柳是为了禳灾辟邪的说法,当是柳的生殖内涵的演化。

[ 本帖最后由 柱子 于 2009-4-13 23:21 编辑 ]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4-2 21:03

在古诗里触摸清明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4日 14:57 来源:金陵晚报


  春分一过,清明再来。当我再一次细览古籍,不禁惊愕地发现,清明的意境原来是如此的博大和深远。

  清明是哀伤的。这是众多诗人对清明定下的主调,不然为什么选在这一天祭祀和扫墓呢?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再看苏轼的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语言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用词凝炼深沉,音响凄厉。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

  清明是美好的。阳春三月,杨柳依依,百花竞艳,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宋朝诗人文彦博的《清明后同秦帅明会饮李氏园池》一诗就写出了人们在清明赏花的愉快心情:“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北宋诗人陈与义所写的《清明》诗,也洋溢着春的气息:“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天遍来禽一树花。”清明是良辰美景,游春是赏心乐事。

  清明是深邃的。且看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可谓发人深省。

  古诗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意味悠长。但无论是烟雨蒙蒙,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4-2 21:04     标题: 台湾式清明节这么过?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3日 10: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祭祀完毕后,回到姑爷家里已经到了中午。不能忙于吃饭,要先为神明准备三样水果,拜完后将水果再加上饭菜一起拜祖先

  清明节是全球华人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去年我去台湾省探亲,曾跟随姑爷过了一个“台湾式的清明节”。

  每年的4月5日是台湾的民族扫墓节,很多人会以祭扫的方式追思先人,教育后代饮水思源,他们一般从农历二月底到清明前后会选择一个吉日来扫墓。台湾地区一般土葬扫墓要选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前进行,忌在天未亮以及太阳下山后扫墓,家家户户门前都插着柳条和艾条。

  清明节那天,我和姑爷一起来到他父亲的墓地,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陵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扫墓时,姑爷先将彩色的压墓纸平均压置在坟上,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一动作称“挂纸”,象征盖厝瓦以示该坟是有后代子孙修整和祭祀。然后点香先拜守护神“后土”,烧化金纸后,再拜祖先,烧化银纸,烧完后再将纸灰上洒一圈酒称为“奠酒”。整个过程,姑爷一脸的庄重,没有和我说一句话。

  接下来姑爷在墓前郑重地摆上鸡肉、发糕、莲雾、烧鹅等供品,当然少不了薄饼,这种薄饼的形状像圆形的茶盘,将鸡丝、蛋丝、豆腐干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饼里,卷起来像个巨型的春卷,是当地著名的小吃。墓前还有一碗白米饭和一小碟咸菜。姑爷解释说,这是给鬼神吃的,希望他们照顾地下的父亲。做完这一切,姑爷深情地在墓前磕了三个头,嘴里念念有词。最后收拾供品时将拜过父亲的蛋在墓碑上敲破,再将蛋壳洒在坟上以示“脱壳新生”,据说会带来好运。

  祭祀完毕后,回到姑爷家里已经到了中午。不能忙于吃饭,要先为神明准备三样水果,拜完后将水果再加上饭菜一起拜祖先。在他父亲的牌位前,姑爷准备了其生前爱吃的几样菜,有荤有素。另外,还要拜地基主,只要有饭有肉有菜即可。当地人一般认为地基主是楼房的地基神,一栋大楼只有一位,所以拜地基主是在房子大门入口处摆设贡品桌,姑爷站在贡品桌与大门中间,朝房子内拜,还要呼请大楼的地基主,报上自己的门牌号码,以求大吉大利。

  冯硕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4-2 21:43     标题: 日本人不过“清明节” 韩国取消清明公休

新浪  2010年04月02日17:50  环球时报


  环球网记者杨虹、宋伟钢报道,4月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这一天,中国人通过扫墓等活动祭典和追思自己的祖先。近年来,清明节文化也随着公休日的出现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上与中国有相似之处的日本、韩国,在对待清明节上却大相径庭。

  日本全境仅一地过“清明” 其日语发音与汉语相近

  日本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和我们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比如中国4月5日的清明节,他们并不过。

  严格的说,日本全境只有冲绳岛渡过清明节,并且也是通过扫墓等活动祭祀祖先。有意思的是,日本冲绳岛的居民将“清明”念做“SHIMIN”,和中国的“清明”发音很接近。

   韩国清明节取消公休 集体植树过节

  韩国的清明节也是公历4月5日,同时这一天还是韩国的植树节、寒食日。同中国一样,现代社会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因此韩国人更多的把这一天当做植树节来度过。2006年以前,这一天在韩国属于公休日,全国放假。不过现在,清明节不再是韩国的公休日。

  4月5日这天,韩国人一般会组织大家去植树。但是,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风俗,主要去为先人“省墓”,看看墓前的草皮是否平整,修缮脱漏的草皮,韩国人称其为“改沙草”,还会在墓前放上水果和撒上酒水,以示祭奠。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4-2 21:49     标题: 西宁印迹:西宁人的清明节风俗

新浪  2010年04月02日09:49  青海新闻网-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讯 清明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是我国民间重要的八节之一。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西宁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西宁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到了清明这一天,就不能再扫墓了。这一点颇有寒食节的古风,西宁人的风俗和外地人只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还是有点区别的。

  上坟扫墓是个很重要的活动,为此,整个家族要提前商量,细致安排。有的家族认为姑娘女婿是亲戚,还要专门提上礼物去邀请。所以,田社上坟也是一次家庭团圆的机会。到了上坟的日子,以家为单位,人们带着祭祀用品和食物去上坟。传统的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孩子们更是撒欢,拿着风筝在坟地里跑,脚下的尘土便一股一股地冒起来。可怜地下的老祖宗不知是否享受到了子孙们送来的纸钱和祭品,反正是活人带来的美食仍被活人吃掉了。吃完抹抹嘴,还要自我解嘲地说一句:“先人的名义,我们的嘴。”

  吃饱喝足,该下山了。临走前还要举行一个仪式,由族中长辈挑选几个比较整齐的馒头,从首辈老祖母的坟上往下滚,子孙们围着跪成一圈,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眉开眼笑。因为据说得了馒头的人就有好运道,没子女的人可以生孩子、没成家的人就能找上对象、读书的人可以考上大学、没工作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总之,这个馒头就是一个福星,能保佑一切愿望都能梦想成真。吃喝完毕,收拾好滚到怀里的馒头,一家人慢悠悠地下山。途中,若遇上乞丐或者放羊娃,就把背篼里的馒头和剩菜全部给他们。因为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也就是行善的日子,要让祖先看看,他的后代们也是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的人。所以在过去,祭祀品一般都不拿回家,全在路上施舍完了。现在当然没有这种传统了,也不再带着食品到坟地里吃喝,而是扫完墓下山,找一家饭馆或农家乐,坐在热炕上消停吃喝。

  很早以前,西宁人过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扫完墓回家后,女人们要在这一天洗头、理发。旧时的女人是不剪头发的,平常只是绾个纂儿。在这一天,把纂儿打开,由家中的妇女们互相帮着修饰、打理一下。熬一罐浓浓的胡麻水,抿到洗干净的头发上,再梳一个光光亮亮的髻子。发髻也有很多名堂,什么元宝髻、朝阳髻、丹凤髻……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老太太们摸着新梳的硬邦邦的喜鹊尾巴髻子,咧开没了牙的嘴便笑了。有一句俗语:“抿了水涝涝,阿奶再不老。”

  现在这些习俗渐渐消失了,但人们还在过清明节,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还可以在这个春风拂面、柳枝吐绿的季节里,走到户外,拥抱大自然。(作者:贾文清)
作者: Robot    时间: 2010-4-2 21:56     标题: 怀念的味道——清明食俗

2010年04月02日08:49  来源:《重庆晚报》

  
[attach]6676[/attach]

清明菜

[attach]6677[/attach]

马兰


  编者的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不觉,清明节又到了。不仅勾起人们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也撩动今人对小康幸福生活的期盼。这期博客,特推出“怀念的味道——清明食俗”,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流芳后世的“杏花村”吧。

  记忆中的草香

  福元 blog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三月节或是上巳节)作为我国传统八大节之一,意义非常特殊,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人通常在这一天祭祀祖宗,缅怀先人。在旧习俗中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就描写了清明时节这种特殊的气氛。

  农历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外出踏青,感受自然之美的好时节,因此在民间,清明节外出踏青,放风筝,插柳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包含在清明节中的一些饮食文化却常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为清明节不似端午般全民包粽子,在我国各地,流传的清明食俗各有不同,下面就为您一一介绍。

  清明粿

  福州特制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在福州几乎每一家每一户都会包上很多的菠菠粿,还会送给在福州的外地人,那透着浓浓青草味的香甜,成为不少福州人在清明节时难忘的回忆。

  乌稔饭

  在闽东的畲族地区,每年的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蒸食乌稔饭,不仅自己吃,还会送给同住的汉族朋友。

  “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润菜饼

  在泉州、厦门等闽南地区,清明节是有吃润菜饼的习俗,润菜饼类似于福州的春卷,以面粉为原料摊成薄皮,中间包上馅料,卷起来吃。不过闽南各地的润菜饼所包的馅料却大有不同,在泉州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在晋江,包润菜饼的馅料能摆上整整一大桌,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应有尽有。而厦门的润菜饼则最为复杂,晋江饼所用的馅料他全有,此外还要加上笋、鱼、油酥扁鱼干、油炒韭,再蘸上芥末、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

  青团子

  在我国南方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清明粿”食品,不过用于混在糯米中青草汁与粿中所包的馅料不尽相同。在江西地区用艾草,江浙地区则多用酱麦草等植物。而馅料既有芝麻、花生酱、白糖做的甜馅,也有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咸馅。

  炒螺蛳

  古谚说:清明螺蛳端午虾,重阳时节吃爬爬(蟹)。螺蛳虽然一年四季都有,但只有清明之前的没子的螺蛳最好吃,螺蛳肉在清明前又是最肥美的时候,古来就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至于螺蛳的烹调方法,福州人常与红糟烹制,而喜好吃辣的人们也常用辣椒来炒,不失为一道下酒好菜。

  子推馍

  在寒食节的发源地山西,在清明时节总要吃上一个子推馍。子推馍外形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馍面中夹有核桃、红枣、花生,称为“子福”。子推馍可以长期保存慢慢使用,风干后能保存到来年清明。

  炸馓子

  老北京人过清明,则喜欢吃炸馓子。炸馓子是一种油炸类的面食,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形状各异,或为麻花,或栅状,香脆精美,起于寒食节禁火,用以代餐,因此在古代又被称为“寒具”。记得小时候,福州也有不少卖炸馓子的地方,不过近年来,几近绝迹。

  王宜 blog

  清明时节应时野菜

  今年的清明节又到了,又有时间可以郊游亲近大自然了。走到郊外田间,就想起小时候的童谣“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时气候温和,杏桃开花,草木萌发,农忙春耕开始了,人们处处感到清新明朗的爽悦心情。此时吃些应时野菜,可调和阴阳,平衡膳食,以养肝脾,保持心情舒畅。

  在此介绍一下清明节假期关注的应时野菜:苦菜、马兰头。

  苦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生长,又有叫苦蕈菜、苣菜、败酱等。苦菜顾名就能知其属性是味苦性寒,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排脓。苦菜中还含维生素C及大量铁质,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及钙、磷等。此时食用清热凉血,降内热减少因内热而外感风寒的疾病。

  马兰头,又有叫马兰、螃蜞头草、田边菊等,我国大部分地区路边及田野有生长,也有人工栽培。其含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蛋白质、脂肪、钙、铁等,味辛性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于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血痢等都有一定食疗作用。我们把马兰煮熟加调味后,美味可口,为家庭喜食的蔬菜之一,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可达清火明目之目的。

  如把马兰洗净烫熟切碎,拌香豆腐干丝,经常食,适用于咽肿痛,目糊,内火重,能清热凉血;马兰洗净,捣烂取汁分服,适用于吐血、牙龈出血、高血压、皮下出血、创伤出血,能凉血止血。

  清香甘甜的清明菜

  红猪 blog

  其实,关于这种植物有很多种喊法。有人叫灰灰菜,主要是因为它叶子上那一层白色的茸毛而来的。但这个名字和另一种野菜的名字重合了,不方便大家记忆。还有朋友叫它兔耳朵,她说是自己取的名字,因为长长白白的叶子和兔子的耳朵还真有一点相似。看来朋友的想象力还是满丰富的。

  今天,为了记录下这个野菜,所以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不起眼的野草,有这么强的功效。

  阳历3月,对于刚刚经历过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季的成都来说,清明菜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发出嫩芽,采来吃是老了一点,不过天气实在太好了,这样艳阳高照的日子,在田野里发现了它,那也就不客气了,先采一些回去吃吃尝个鲜,等清明节前后,再来采些嫩的吃也不迟,毕竟,现在能吃到这些东西的机会真是太少了。

  清明菜很好认,因为它实在太普通了,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一般来说,背阴地方的清明菜要嫩一些,向阳的地方则要老一些。因为现在时间还太早了,在田里长满了一片片白白的清明菜,老远就看到了。朋友也很高兴,很热心的帮我采摘起来。其实吃是其次,重要的是过程,一份寻找故去记忆的过程。

  其实对于我来说,对于清明菜已经没有什么很深的印象了。不过对于比我大两岁的康GG来说,一说起清明菜就是一副口水直流的样子。他还告诉我了详细的清明粑的做法,现摘录如下:

  1.将清明菜洗净,用开水焯一下,焯菜的水不要倒掉,因为还可以用来和面。这样做出来的粑粑绿绿的,很好看。

  2.将焯过水的清明菜切细,然后用糯米粉调成较稠的糊,放一点点糖就可以了。因为菜本身含一点点甜味。我为了成品硬实一点,在糊糊里,还加了一点点慈姑(荸荠)的细粒。

  3.在煎锅里倒上一点点油,把面糊摊在上面,煎到两面金黄即可。

  当清明粑还在煎制的时候,我就能闻到它特有的一股清香,再看看金黄中透露绿色的清明粑,真的是感觉太幸福了。不过,因为太激动的关系,我把我这次采到的所有清明菜都放在里面了,菜过多,加上有点老,吃上去口感不是很好,颜色也深了一点,不过我还有机会,因为在清明的时候,我还能找到这种可爱的野菜,再做上一回好吃的清明粑,让朋友们都尝一下。

  原料名称:清明菜

  原料别名:鼠耳草、田艾、佛耳草、寒食菜、白芒草、黄花曲草、追骨风

  原料分类:蔬菜类及制品

  食用提示:每次60~90克

  蒸清明粑做法:

  主料:小麦面粉 800g 清明菜 500g

  调料:白砂糖

  烹饪方法:

  1.清明菜洗干净,捡掉杂质纳盆。

  2.加入面粉,白糖,清水和匀,成干稀适度的菜面浆。

  3.将包谷叶洗干净,包上菜面浆对折过来,上笼蒸熟即成。

  制作提示:

  1.本品需包谷叶适量(玉米叶)

  2.在制清明菜面浆时,面浆不能太干了,应有浆状,这样蒸出的成品菜带糯性且软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